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冯雪萍 刘金福 +5 位作者 郑世群 赖日文 何中声 周姗姗 余希 张惠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147,共6页
以规划调整前后的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依据现场监测数据及实地考察,构建覆盖率、生态效率评估、管理效率评估和详细监测程度等4个不同且互补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保护区规划调整前后保护效果。... 以规划调整前后的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依据现场监测数据及实地考察,构建覆盖率、生态效率评估、管理效率评估和详细监测程度等4个不同且互补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保护区规划调整前后保护效果。结果表明:保护区规划调整前存在监测系统较为落后、管理不善与红树林湿地被破坏等问题较严重;规划调整后详细监测程度、管理行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以及人为干扰等指标分值提升较明显。综合评价保护区规划调整前的保护效果为"中",调整后为"良",表明调整规划较为合理,改善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管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成效评估 模糊综合评价 水禽 湿地 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洪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6-281,共6页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1992-2011年我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可得1992-2000年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均值为0.924,2001-2011年综合效率均值达到0.985,表明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不断提高.结合自然保护区发展...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1992-2011年我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可得1992-2000年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均值为0.924,2001-2011年综合效率均值达到0.985,表明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不断提高.结合自然保护区发展四个阶段进行深入剖析,发现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表明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经历了量变阶段后,近几年国家加强保护区管理建设与规划举措有效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率,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数据包络分析 超效率 效率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均衡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1 位作者 洪伟 何中声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5-269,共5页
以中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各省森林面积、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均衡系数探讨我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均衡性,利用多维标度法探讨各省两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相似性.... 以中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各省森林面积、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均衡系数探讨我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均衡性,利用多维标度法探讨各省两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相似性.结果表明,西部省份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例远高于保护区个数比例,而沿海省份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例远低于保护区个数比例;保护区级别越集中,各省保护区面积分布越不均衡,而数量分布越均衡.全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可分为4种类型,东南沿海省份设置的两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基尼系数 多维标度法 均衡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值的戴云山保护区地块选择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金福 薛凡 +3 位作者 黄嘉航 林志玮 兰思仁 洪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何以最合理地块构建自然保护区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是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矛盾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戴云山地区探讨地块选择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戴云山地区生态评价... 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何以最合理地块构建自然保护区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是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矛盾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戴云山地区探讨地块选择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戴云山地区生态评价,结合空间特征和生态现状要求,提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空间优化建议。结合保护区植被多样性特征,应用地块选择算法,将戴云山所属地区共18 762小班进行网格分割,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选取地类、树种组成、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龄组和立地质量7个指标,求得各网格的生态值,绘制戴云山地区生态值分布图,引入改进的nal-Briers优化模型,实现保护区范围的最优化选择。依此方法共选择88个地块(网格)组成5个构建自然保护区的备选区域,其中包含原自然保护区2处备选区域(编号2,3),新增备选区域位于原保护区东部(编号4)、北部(编号1)和东南部(编号5)各1处。考虑保护区设计原则,编号2,3和4备选区域形成的区域可有效减弱边缘效应的影响,为建设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最优区域组合。选择后的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现了地块数量与生态值间的最优组合,最大限度保护戴云山整体植被多样性。地块选择算法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中可能具有适用性,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研究提出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值属性 地块选择算法 戴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金福 陈虹 +3 位作者 涂伟豪 吴彩婷 尤添革 洪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90,共8页
福建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生态脆弱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红树林湿地作为海岸生态关键区,其自然分布日益缩减,湿地保护及恢复将会面临很大困难,对政府的保护管理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为研究... 福建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生态脆弱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红树林湿地作为海岸生态关键区,其自然分布日益缩减,湿地保护及恢复将会面临很大困难,对政府的保护管理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为研究对象,探索红树林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主要从3方面探讨:1)建立DPSIR模型分析生态补偿机理;2)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条件评估法,调查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周边居民的基本情况及生态补偿意愿,建立Tobit模型,分析居民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3)针对不同地区对3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周边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环保意识薄弱,非现金补偿优先考虑土地补偿、安排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3种方式,不同村庄之间的受偿意愿有较大差异,被调查者的学历、家庭人口、红树林湿地生态效益了解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对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漳江口 红树林湿地 生态补偿 意愿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尾长算法的戴云山保护区优化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丁启禄 林志玮 +4 位作者 刘金福 涂伟豪 黄嘉航 兰思仁 洪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5-136,共12页
【目的】保护区规划设计是自然保护区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数学模型为工具研究保护区设计成为新趋势。集合覆盖物种模型(SCSP)和最大集合物种模型(MCSP)等传统数学模型,仅考虑以最小代价进行保护区规划及设计,未考虑保护区的空间特征,导致... 【目的】保护区规划设计是自然保护区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数学模型为工具研究保护区设计成为新趋势。集合覆盖物种模型(SCSP)和最大集合物种模型(MCSP)等传统数学模型,仅考虑以最小代价进行保护区规划及设计,未考虑保护区的空间特征,导致选择的保护区区域过于分散,且仅考虑土地市场价格,不能完全体现保护区生态价值。本研究以生态值为衡量指标,结合连续性和紧实性的空间特征,构建有效合理的保护区规划模型,以期为自然保护区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将戴云山区域划分为567个规则地块,每个地块面积为2 km×2 km,且任意地块都包含若干个小班。依据生态值赋分标准和重心算法,先后计算戴云山小班和其所属地块生态值。结合特殊空间特征与生态值,构建基于尾长法的空间集合覆盖模型(SSCP),并探讨不同紧实性权重和物种保护比例组合对保护区规划结果的影响。最后,以传统SCSP模型、系统保护规划工具Marxan模型和Zonation模型的规划结果为对照组,验证SSCP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从空间分布来看,用SCSP模型、Marxan模型和Zonation模型求解的保护区设计结果表现为地块分布离散,破碎度高,SSCP模型的设计结果表现出更好的连续性和紧实性;从选地数量来看,SSCP模型的选地数量与物种保护比例及紧实性权重正相关,即物种保护比例上升,或紧实性权重增大,选中的地块数增加。【结论】研究设计了新型保护区数学规划模型——SSCP模型,并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提出规划建议:向其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扩展,其中西北方向纵向扩展6 km,横向扩展18 km,东南方向纵向扩展9 km,横向扩展8 km。本研究方法的提出为我国保护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值 空间特征 最优解 戴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牛姆林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组成与结构特征
7
作者 赵芸 江蓝 +6 位作者 李志辉 韦鑫 朱静 何中声 刘金福 郭相亿 张朝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0,共10页
【目的】探究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长期固定监测样地的木本植物组成和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其植被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区内建立3.04 hm^(2)长期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DBH≥... 【目的】探究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长期固定监测样地的木本植物组成和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其植被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区内建立3.04 hm^(2)长期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分析该样地物种组成、径阶结构、高度级结构、物种累积曲线、多度累积曲线以及林分结构特征。【结果】(1)牛姆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BH≥1 cm木本植物共121种,隶属于36科64属,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分别为米槠、马尾松和细枝柃,重要值均小于0.1,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不明显。样地中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0.41%、23.97%和25.62%。(2)当样地数量小于13时,物种数随样地数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其后增加速率下降。(3)牛姆林样地的植物径阶结构与高度级结构相似,均为倒“J”型;优势种米槠和细枝柃的径阶结构为增长型,而优势种马尾松为衰退型。(4)除个体密度,19个样地的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单位面积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样地单位面积生物量均值为270.84 t/hm^(2)。【结论】牛姆林样地的物种组成丰富但优势种不突出,牛姆林属于增长型森林,林分生产力略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随着森林演替发展,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森林结构 径阶结构 生物量 牛姆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郑世群 刘金福 +5 位作者 冯雪萍 何中声 李文周 李霖 陈文伟 刘梦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57,64,共9页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多样性普遍较高,灌丛最小。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灌丛多样性是草本层>...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多样性普遍较高,灌丛最小。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灌丛多样性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群落较其他群落相对不稳定,灌丛群落处于稳定状态;总体上,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表明保护区植被保护效果较好;从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角度分析,受群落自身性质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同一群落多样性大小与其稳定性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植物群落 多样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松研究综述(1960-2014)及其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苏松锦 刘金福 +2 位作者 兰思仁 洪伟 李文周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8-486,共9页
为理清并从整体上把握黄山松在林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对其分类、资源分布、遗传学、生态学、生理生化、森林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采用CiteSpaceⅢ软件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60-2014年220篇黄山松文献进行分... 为理清并从整体上把握黄山松在林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对其分类、资源分布、遗传学、生态学、生理生化、森林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采用CiteSpaceⅢ软件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60-2014年220篇黄山松文献进行分析,并绘制其关键词、作者、机构和期刊的知识图谱.结果表明,黄山松研究主要围绕黄山松、马尾松、松属、林分、生物量、树脂道、天然更新和种群展开;研究领域较具影响力作者有洪伟、范义荣、吴承祯、吴泽民和罗世家;主要研究机构为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等为高载文期刊.黄山松林业领域合作研究较少,基本处于独立研究状态.今后黄山松研究应重点关注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及其黄山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研究进展 知识图谱 CITESPACE 戴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FLP方法的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吴则焰 赵紫檀 +5 位作者 林文雄 李建鹃 刘书影 周柳婷 罗扬 刘金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134-7143,共10页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 RFLP),研究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的多代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杉木多代连栽后根际微生态失衡,表现为碳循环菌和氮循环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菌数量增加。在不同代数杉木土壤...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 RFLP),研究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的多代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杉木多代连栽后根际微生态失衡,表现为碳循环菌和氮循环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菌数量增加。在不同代数杉木土壤中,4种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的末端限制性片段(T RFs)数量具有显著差异,第一代杉木(first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FCP)最高,第二代杉木(second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SCP)次之,第三代杉木(third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TCP)最少。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连栽导致土壤养分逐代降低,除土壤碳氮比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外,土壤养分含量指标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T RFLP实验共鉴定出细菌门类12门,其中厚壁菌门、蓝藻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主要优势菌群。随栽植代数的增加,变形菌门细菌比例递增,而厚壁菌门细菌比例递减。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随栽植代数增长而减少,呈现FCP>SCP>TCP趋势,与T RFs片段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多代连栽降低了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依据功能性不同,可将鉴定出的细菌划分为5类:碳循环功能菌、硫循环功能菌、氮循环功能菌、纤维降解菌及病原菌。连栽导致碳循环菌和氮循环菌相对含量降低,硫循环菌和纤维降解菌相对含量提高,病原菌相对含量随栽植代数增加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栽 杉木 土壤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冯雪萍 刘金福 +4 位作者 BUAJAN Supaporn 何中声 江蓝 洪伟 施友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4,共7页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在福建三明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天然林内划分不同尺度的林窗(大林窗、中林窗和小林窗,平均面积分别为199.29、78.53和37.86 m2),并以非林窗为对照,研究林窗内凋落物-土壤C、N、P和K的生态化学计量...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在福建三明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天然林内划分不同尺度的林窗(大林窗、中林窗和小林窗,平均面积分别为199.29、78.53和37.86 m2),并以非林窗为对照,研究林窗内凋落物-土壤C、N、P和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运用冗余分析(RDA)方法探讨了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大林窗的凋落物C含量、N含量、C∶N比、C∶P比、C∶K比、N∶P比和N∶K比以及土壤C含量、N含量、P含量、K含量和C∶N比均最高,小林窗的凋落物P和K含量以及土壤C∶P比、C∶K比、N∶P比和N∶K比均最高,但各尺度林窗间凋落物和土壤的P∶K比总体差异不明显。在相同尺度林窗中,凋落物的C、N和P含量以及C∶N比、C∶P比、C∶K比、N∶K比和P∶K比总体上均显著高于土壤,但凋落物的K含量则显著低于土壤。与非林窗相比,小林窗的凋落物P和K含量以及土壤C含量、C∶N比、C∶K比和N∶K比,中林窗的土壤P含量,大林窗的土壤C、N和P含量以及C∶N比、C∶K比和N∶K比均显著提高,但各尺度林窗内凋落物-土壤的其他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显著降低。RDA分析结果显示:大林窗的凋落物P∶K比、中林窗的凋落物N∶P比和P含量以及小林窗的凋落物P含量对土壤肥力影响最大,而非林窗的凋落物C、P和K含量均对土壤肥力影响较大;且大林窗和中林窗的凋落物P含量和N∶P比分别与土壤P含量和N∶P比呈负相关,小林窗和非林窗的凋落物P含量和N∶P比分别与土壤P含量和N∶P比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格氏栲天然林不同尺度林窗内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较大差异,其中,大林窗的土壤肥力较高,且林窗土壤肥力主要受凋落物中P含量的限制。建议根据林窗内土壤N∶P比采取适宜的施肥管理措施,以促进植物生长并丰富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林窗 凋落物 土壤肥力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戴云山固定样地黄山松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艳会 刘金福 +3 位作者 何中声 洪伟 冯雪萍 崖佐朝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81-890,共10页
黄山松是亚热带中部山区主要建群种,研究其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对探讨中亚热带植被演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面积黄山松群落,该研究采用网格布点法,建立86块(25.82 m×25.82 m)共5.7 hm^2固定样地,对样地内黄... 黄山松是亚热带中部山区主要建群种,研究其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对探讨中亚热带植被演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面积黄山松群落,该研究采用网格布点法,建立86块(25.82 m×25.82 m)共5.7 hm^2固定样地,对样地内黄山松群落的物种组成特征、分布区类型、胸径和树高结构、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出现木本植物32 603株219种,隶属于59科108属。乔灌木优势种有黄山松、马尾松、木荷、肿节少穗竹、岩柃、窄基红褐柃等,其中稀有种和偶见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33.79%、25.75%和45.21%、24.66%。(2)在区系分布类型上,热带分布类型的科属多于温带分布类型的科属,热带分布类型中又以泛热带分布类型,温带分布类型以北温带占据最大比例。(3)样地内优势种的胸径分布呈倒"J"型,表明更新状态良好。垂直结构上,各优势种树高为倒"J"型或近似倒"J"型。黄山松和其他优势乔木大部分树高为4~10 m,灌木除短尾越桔0~1 m个体数最多外,其他优势灌木1~2 m个体数最多。(4)经计算,样地内乔灌木各优势种均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有所差异,乔木层黄山松最低,灌木层短尾越桔最低。该研究结果表明戴云山保护区黄山松群落物种组成丰富、更新良好,反映了亚热带高山针叶林的典型特征,其空间分布格局可能与取样方式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群落 物种组成 胸径树高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戴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瑞丰 刘金福 +4 位作者 吴则焰 张广帅 陈志芳 洪伟 何中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4期14-19,共6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探讨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3种PLFA标记物,总量为211.053μg/g;天然林与林场交界处(NPF)的PLFA种类最多,为26种;格氏栲马尾松天然混交林(NF2)次之,为23种;格氏栲人工林(CK)为19...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探讨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3种PLFA标记物,总量为211.053μg/g;天然林与林场交界处(NPF)的PLFA种类最多,为26种;格氏栲马尾松天然混交林(NF2)次之,为23种;格氏栲人工林(CK)为19种,格氏栲木荷天然混交林(NF1)的PLFA为18种,种类最少。各林型的PLFA含量大小排序为NF2((72.71±14.76)μg/g)>CK((49.50±4.87)μg/g)>NF1((46.43±5.77)μg/g)>NPF((42.41±8.07)μg/g)。运用优势PLFA(含量大于1.9%)计算各林型的环境适应性指数,细菌/真菌(B/F)为4.942,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G+/G-)为1.865,土壤微生物压力指数(cy17∶0/16∶1ω7c)为0.287,表明格氏栲林对抗外界干扰能力强。主成分分析(PCA)解释了PLFA变异的87.43%。可见,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较强的区域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林 土壤微生物 结构多样性 PL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植物江南油杉群落多样性和生态位特征分析
14
作者 张雨晨 陈绪辉 +3 位作者 李珂佳 刘宝 吴宇飞 郑世群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探究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cyclolepis)群落多样性、稳定性和生态位特征,旨在揭示群落生态现状,为该群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计算物种多样性、M.God... 探究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cyclolepis)群落多样性、稳定性和生态位特征,旨在揭示群落生态现状,为该群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计算物种多样性、M.Godron稳定性,利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度,对群落主要物种生态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灌木层(11.586)>乔木层(11.387)>草本层(1.224);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乔木层(0.947)>灌木层(0.833)>草本层(0.71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乔木层(3.501)>灌木层(3.033)>草本层(1.42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乔木层(0.947)>草本层(0.678)>灌木层(0.677)。2)江南油杉群落欧氏距离为17.183,稳定性整体较弱,结构和功能不稳定,可能会形成针阔混交林;群落中多样性与稳定性不存在相关关系。3)乔木层江南油杉生态位宽度最大,灌木层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生态位宽度最大;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无相关关系,物种分布越均匀,重要值变异系数越小,生态位宽度越大。4)乔木层生态位重叠值O_(ih)>0.5的占62.86%,灌木层生态位重叠值O_(ih)>0.5的占77.19%,物种间生态习性相似程度较高。综上所述,野生植物江南油杉的群落稳定性低,结构和功能不稳定,种间竞争激烈,天然更新能力弱,且有衰退趋势。需进一步加强抚育管理,调节种间关系,改善林下光照环境,从而诱导群落演替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油杉 珍稀植物 多样性 稳定性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单宁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雪萍 刘金福 +4 位作者 许淼平 林慰祖 何中声 刘艳会 林建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6-220,共5页
为研究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的单宁含量,对凋落物单宁提取的最佳工艺进行探讨。采用香草醛法测定单宁含量,将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选择乙醇浓度、浸提温度与溶剂体积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_9(3~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70%,提取温度80... 为研究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的单宁含量,对凋落物单宁提取的最佳工艺进行探讨。采用香草醛法测定单宁含量,将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选择乙醇浓度、浸提温度与溶剂体积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_9(3~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70%,提取温度80℃,乙醇体积15 m L的条件下,单宁提取效果最佳,提取单宁含量为30.58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单宁 凋落物 格氏栲 天然林 香草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猫爪藤光合与生化特性对水分光照变化的响应
16
作者 陈泽平 罗敏贤 +1 位作者 林碧华 郑世群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521,共10页
近年来,入侵植物猫爪藤(Dolichandra unguis-cati(L.)L.G.Lohmann)在我国广东、福建等地呈快速蔓延之势,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本研究以猫爪藤幼苗为实验材料,设置3个土壤水分(W1~W3,分别为30%、60%、90%)和4个光照水平(L1~L4... 近年来,入侵植物猫爪藤(Dolichandra unguis-cati(L.)L.G.Lohmann)在我国广东、福建等地呈快速蔓延之势,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本研究以猫爪藤幼苗为实验材料,设置3个土壤水分(W1~W3,分别为30%、60%、90%)和4个光照水平(L1~L4,分别为0%、30%、60%、100%)的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和光照及其交互作用对幼苗光合生理与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低含水量(W1)以及黑暗环境能够明显抑制幼苗的光合作用,并对细胞造成损伤,但同时抗氧化酶活性也达到最高,从而消除自由基来抵御伤害。当水分及光照充足时,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淀粉)快速积累。W2、W3处理中,F_(v)/F_(m)和F_(v)/F_(0)在L3时最大。不同处理下的气体交换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可塑性较高,最大值为0.963(过氧化氢酶)。主成分分析结果中排名前3的均为L3处理,最佳处理为W3L3。研究结果表明,猫爪藤幼苗喜光、喜湿润,充足的水分和适度光照对幼苗的生长有利,且其在重度胁迫时仍有一定生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爪藤 入侵植物 土壤水分 光照强度 表型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柃属蜜源植物空间分布及其环境因子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建梅 梁勤 +2 位作者 刘金福 陈志芳 郑世群 《中国蜂业》 2013年第Z4期26-30,共5页
采用样地调查法、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柃属蜜源植物种群空间分市格局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戴云山柃属蜜源植物种群呈集群分布,海拔、坡向、破位、坡度等环境因子对种群分布和聚集程度存在不同影... 采用样地调查法、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柃属蜜源植物种群空间分市格局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戴云山柃属蜜源植物种群呈集群分布,海拔、坡向、破位、坡度等环境因子对种群分布和聚集程度存在不同影响;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聚集度逐渐增强;阴坡与半阴坡的柃属种群聚集度较强;随着坡度增加,(?)属种群聚集度总体呈降低趋势。DCCA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蜜源植物 DCCA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龟山伞花木所在群落乔灌层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13
18
作者 罗敏贤 林碧华 +5 位作者 陈绪辉 肖丽芳 潘标志 叶宝鉴 刘宝 郑世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72,共10页
为探明福建省明溪县龟山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Lévl.)Rehd.et Hand.-Mazz.〕所在群落主要树种的种间关系,采用χ2检验、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和点相关系数,对乔木层和灌木层优势种(重要值大于等于2.0%)的种间联结... 为探明福建省明溪县龟山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Lévl.)Rehd.et Hand.-Mazz.〕所在群落主要树种的种间关系,采用χ2检验、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和点相关系数,对乔木层和灌木层优势种(重要值大于等于2.0%)的种间联结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方差比率分别为0.72和1.33,统计量分别为14.36和33.30,说明该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优势种的总体种间联结性分别为不显著负联结和不显著正联结。χ2检验结果表明:乔木层优势种组成的45个种对的χ2值均小于3.841,种间联结性不显著,正、负联结种对数的比值为0.8∶1.0;在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的78个种对中,76个种对的联结性不显著,正、负联结种对数的比值为1.2∶1.0。乔木层和灌木层优势种的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和点相关系数分析结果与χ2检验结果相似,多数种对的联结性不显著,伞花木与大部分优势种的联结性不显著。从联结系数看,伞花木在乔木层与木樨〔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和山牡荆〔Vitex quinata(Lour.)Will.〕呈显著负联结;其在灌木层与紫麻〔Oreocnide frutescens(Thunb.)Miq.〕和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呈显著正联结,与小蜡(Ligustrum sinense Lour.)呈显著负联结。从共同出现百分率看,伞花木仅在灌木层与紫麻呈显著正联结。综上所述,福建龟山伞花木所在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较低,因此,该群落亟待就地保护,积极实施人工辅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花木 乔木层 灌木层 优势种 种间联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时空动态及其驱动机理 被引量:7
19
作者 林津 洪宇 +3 位作者 林志玮 阙翔 刘金福 连海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82,共8页
【目的】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 【目的】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土地类型间数量转移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结果】(1)1990-2018年天然湿地面积占比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呈增加趋势;从景观水平看,湿地斑块分布呈规则化,聚拢程度减少,景观类型丰富。(2)红树林、互花米草群落动态度波动大,红树林面积比例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先减后增趋势;1990-2000年红树林主要向水域、养殖池转出,2010-2018年滩涂和互花米草群落转出为红树林。(3)2000年来,红树林面积大小与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关联性强,尤其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园林绿地面积影响较大。【结论】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呈恢复趋势,互花米草群落蔓延速率减缓,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该研究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河口湿地 红树林 遥感监测 面向对象 景观格局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黄山松群落近自然度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远丽 旷开金 +4 位作者 尤添革 刘金福 路春燕 林芳芳 林柳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8-194,共7页
采用敏感性分析,筛选出13个能反映戴云山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植被与土壤特征的主要因子,构建其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模型,采用等间距法将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戴云山黄山松群落... 采用敏感性分析,筛选出13个能反映戴云山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植被与土壤特征的主要因子,构建其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模型,采用等间距法将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戴云山黄山松群落总体近自然度属于近人工等级,其中上涌镇等级最高,其余依次为桂阳乡、大铭乡、赤水镇、雷锋镇、南埕镇.所有样地中,远天然占46.51%,半天然占2.33%,近人工占48.84%,人工占2.33%.坡度、林龄、乔木层Shannon-winener指数、速效钾、有效磷、全氮是影响戴云山黄山松群落近自然度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判法 近自然度 戴云山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