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白茶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代谢产物特征比较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鑫磊 俞晓敏 +5 位作者 林军 赵小嫚 张妍 林宏政 郝志龙 金心怡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7-203,共7页
探究白茶的代谢物特征及其形成的加工学原理,以福云六号和黄旦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白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鲜叶样品和不同茶类中全部代谢物丰度,并对... 探究白茶的代谢物特征及其形成的加工学原理,以福云六号和黄旦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白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鲜叶样品和不同茶类中全部代谢物丰度,并对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2个品种制成的不同茶类之间代谢差异物共筛选出152个和148个,其中33个茶叶中主要物质得到鉴定,这些物质属于儿茶素及其衍生物类、花青素类、水解单宁类、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酚酸类和茶黄素类。主成分分析表明白茶在第1主成分上介于乌龙茶和红茶之间,在第2主成分上区别于其他茶类。载荷图显示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物质、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衍生物是白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特征代谢产物。从物质丰度上看,白茶中大部分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物质显著高于其他茶类;儿茶素和花青素显著低于绿茶并接近红茶,特别是非酯型儿茶素;茶黄素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高于绿茶,但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3,3’-没食子酸酯与绿茶相比无显著差异;儿茶素衍生物8-C-抗坏血酸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显著高于其他茶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非靶向代谢组学 茶叶加工 不同茶类 白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管理模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峰 陈玉真 +4 位作者 吴志丹 尤志明 余文权 俞晓敏 杨贞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2-688,共17页
以两种不同管理方式(常规和有机种植)和3个坡位(上、中、下坡位)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高通量测序、功能预测结合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管理方式和坡位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特征和共发生网络的影响。研究结果... 以两种不同管理方式(常规和有机种植)和3个坡位(上、中、下坡位)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高通量测序、功能预测结合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管理方式和坡位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特征和共发生网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方式和坡位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且不存在交互作用。在门水平,管理方式及不同坡位样地的优势真菌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管理方式没有改变土壤优势真菌的种类,但影响其相对丰度。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管理模式导致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常规管理方式下不同坡位之间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P<0.05),而有机种植下不同坡位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表明,37个差异物种对管理方式非常敏感,不同管理方式富集了不同的真菌类群。共现性网络分析发现,有机茶园土壤真菌网络节点数、平均聚类系数、边数、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密度均明显高于常规茶园,说明其生态网络结构更为复杂。不同处理茶园土壤真菌以腐生营养型为主(66.67%~70.18%),有机茶园土壤中内生-垃圾腐生-土壤腐生-未定义腐生真菌、木材腐生真菌和动物病原-内生-植物病原-未定义腐生真菌的丰度显著高于常规茶园,而未定义腐生真菌、植物病原真菌和动物病原-植物病原-未定义腐生真菌的丰度则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pH值是影响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有机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提高了土壤有益真菌的数量(被孢霉属),增强了土壤真菌网络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降低了病原真菌的丰度(如拟盘多毛孢属和假拟盘多毛孢属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方式 坡位 真菌群落结构 共现性网络分析 FUNGuild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温度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林冬纯 魏子淳 +6 位作者 谭艳娉 孙志琳 余步贵 俞晓敏 孙云 林宏政 郝志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09-116,共8页
为探明不同干燥温度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及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60、70、80、90、100℃)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香气、糖组分、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 为探明不同干燥温度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及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60、70、80、90、100℃)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香气、糖组分、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叶压制白茶饼感官品质得分随干燥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80℃干燥茶饼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为90.2分。80℃和90℃干燥的白茶饼儿茶素总含量显著低于60、70、100℃干燥的白茶饼(P<0.05);80℃干燥的白茶饼总氨基酸和鲜爽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70℃干燥的样品(P<0.05);70、80℃干燥的白茶饼糖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低温干燥(60℃)和高温干燥(90℃和100℃)(P<0.05);各干燥温度白茶饼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总体一致,其中醇类物质所占比例较大,80℃干燥处理白茶饼的十三酸甲酯、辛酸甲酯、己酸甲酯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酯类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90、100℃干燥样品(P<0.05)。综上,80℃干燥能提高萎凋叶压制白茶饼的鲜爽度和甜度及愉悦香气物质的含量,更有利于品质形成,是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干燥的适宜温度。结果可为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加工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叶 白茶饼 干燥温度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摊叶厚度晾青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魏子淳 庄加耘 +8 位作者 孙志琳 林冬纯 毕婉君 谭艳娉 林宏政 俞晓敏 孙云 蔡小勇 郝志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7-106,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摊叶厚度晾青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肉桂品种三、四叶小开面嫩梢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及靶向代谢组学法,研究了摊叶厚度(6 cm、12 cm、18 cm、传统晾青... 为探明不同摊叶厚度晾青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肉桂品种三、四叶小开面嫩梢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及靶向代谢组学法,研究了摊叶厚度(6 cm、12 cm、18 cm、传统晾青)对武夷岩茶晾青过程中叶温、青叶层CO_(2)浓度以及毛茶香气、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6、12 cm摊叶厚度晾青叶温较稳定,四晾尾后各摊叶厚度晾青叶层CO_(2)浓度显著低于传统晾青(P<0.05)。毛茶感官品质随摊叶厚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6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综合品质得分最高为94.1分。各摊叶厚度晾青毛茶儿茶素总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传统晾青(P<0.05),6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儿茶素含量较高;6、12、18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间氨基酸总量、鲜爽味氨基酸无显著差异,而12、18 cm显著高于传统晾青(P<0.05);各毛茶挥发性物质中醇类物质占比最大,而己酸叶醇酯、γ-己内酯、己酸己酯等酯类在6、12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中显著高于18 cm和传统晾青(P<0.05)。综上,6、12 cm摊叶厚度晾青均能提高武夷岩茶茶汤浓厚度,有利于愉悦香气物质形成,12 cm可作为武夷岩茶晾青兼顾品质与产量的参考摊叶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做青 摊叶厚度 品质 肉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制备型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茶叶鲜叶中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 被引量:5
5
作者 龚智宏 陈思 +4 位作者 高江涛 李梅红 汪厦霞 林军 俞晓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92-1197,共6页
建立了从茶叶鲜叶中分离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 建立了从茶叶鲜叶中分离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半制备色谱法。铁观音鲜叶经甲醇超声浸提、浓缩、氯仿萃取后,向水相中加入碱式醋酸铅沉淀,得到茶多酚粗品。分别以甲醇-水、乙腈-水作为流动相,采用半制备色谱法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纯度均达到90%。此外,利用同样的方法分离纯化另外两种茶叶鲜叶中的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得到相似的结果。该方法以溶剂提取、离子沉淀结合半制备色谱,适于简单、高效地同时分离制备多种儿茶素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制备色谱 离子沉淀 分离纯化 儿茶素类化合物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