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病毒蛋白液-液相分离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吴婷 王驰 +2 位作者 安媛媛 苏兰怡 韩艳红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组装成无膜细胞器,确保各种生命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序发生。植物病毒蛋白的LLPS对植物病毒的复制和长距离运输有着重要作用。对驱动LLPS的大分子多价相互作用种类、LLPS对促进植物病毒复制与侵染... 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组装成无膜细胞器,确保各种生命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序发生。植物病毒蛋白的LLPS对植物病毒的复制和长距离运输有着重要作用。对驱动LLPS的大分子多价相互作用种类、LLPS对促进植物病毒复制与侵染及干扰寄主防御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深入探究病毒如何增强自身复制能力和干扰寄主免疫功能等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毒蛋白 液-液相分离 分子凝聚体 病毒复制 寄主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铃木方翅网蝽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峰奇 付宁宁 +4 位作者 张连忠 焦蒙蒙 彭凌飞 许奕华 罗晨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76-1086,共11页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一种入侵性害虫,专一性为害悬铃木属植物,导致寄主植物叶片褪绿变色、提前脱落,给园林绿化带来严重为害。该虫原产北美,20世纪60年代传入欧洲,2002年在我国湖南省首次发现,目前其分布范围已扩大到湖...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一种入侵性害虫,专一性为害悬铃木属植物,导致寄主植物叶片褪绿变色、提前脱落,给园林绿化带来严重为害。该虫原产北美,20世纪60年代传入欧洲,2002年在我国湖南省首次发现,目前其分布范围已扩大到湖北、上海、山东、河南和北京等地,并在多地呈暴发态势。悬铃木方翅网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对高温和低温均有较好耐性。近年来,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信息素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部分生物活性分子和嗅觉分子机制已被解析,为制定该虫的生态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本文综述了现阶段国内外有关悬铃木方翅网蝽生物学、危害特性、传播规律、化学生态学、环境适应性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从绿色防控方面展望了该虫需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铃木方翅网蝽 悬铃木 入侵害虫 生物学特性 化学生态学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金柑黄化衰退病的病原种类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范赛赛 肖顺 +4 位作者 乔燚 沈海萍 丁怡倩 程曦 刘国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金柑Citrus japonica是福建省尤溪县的重要特色果树,多年来金柑黄化衰退问题在其产区较为严重。本研究意在明确金柑黄化衰退的病因,为有效防控提供依据。调查发现金柑黄化衰退病株根部生长不良,根上有线虫雌虫寄生,其体后部突出根表面,... 金柑Citrus japonica是福建省尤溪县的重要特色果树,多年来金柑黄化衰退问题在其产区较为严重。本研究意在明确金柑黄化衰退的病因,为有效防控提供依据。调查发现金柑黄化衰退病株根部生长不良,根上有线虫雌虫寄生,其体后部突出根表面,根际土壤中有大量的2龄线虫;相邻健树根部生长健壮,根部无或只有少量该线虫。为明确其病原线虫种类,对其雌虫、雄虫、2龄幼虫进行形态学观测,对线虫的rDNA-ITS、28S rDNA D2-D3区进行测序比对,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线虫形态学特征与柑橘半穿刺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一致,系统发育树分析进一步明确为柑橘半穿刺线虫。这是国内首次报道柑橘半穿刺线虫寄生金柑,是导致金柑黄化慢衰的病因。研究结果为制订有效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柑 柑橘慢衰病 柑橘半穿刺线虫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毛豆根结线虫种类鉴定及初侵染来源
4
作者 王婷 柯叶鑫 +4 位作者 周瑶 乔燚 肖顺 程曦 刘国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福建省漳州市一基地毛豆(品种:‘毛豆64’)苗期发生严重根结线虫病,发病株率为78%。为明确其病原的种类及其初侵染来源,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该线虫雌虫、雄虫、2龄幼虫(J2)的形态学特征与测量值和... 福建省漳州市一基地毛豆(品种:‘毛豆64’)苗期发生严重根结线虫病,发病株率为78%。为明确其病原的种类及其初侵染来源,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该线虫雌虫、雄虫、2龄幼虫(J2)的形态学特征与测量值和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相吻合;基于线虫rDNA-ITS序列和28S rDNA D2D3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确定其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室内接种试验确定了其致病性。这是首次在福建省毛豆上发现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在毛豆基地畦地残留的前作水稻稻茬根内和根际土壤中均分离到大量J_(2)s,经特异性引物扩增确定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研究认为前作水稻根系受拟禾本科根结线虫侵染,在灌溉淹水状态下线虫2龄幼虫和卵在根内与土壤中长期存活,成为轮作毛豆根结线虫病的初侵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 水稻根结线虫 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薯蓣2种病原线虫的种类形态与分子鉴定
5
作者 潘静 侯翔宇 +3 位作者 黄泓晶 肖顺 程曦 刘国坤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4年第4期282-288,共7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薯蓣(Dioscorea opposite)病原线虫种类,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样本采集及症状观察,利用线虫形态学观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鉴定线虫种类。[结果]古田县薯蓣样本呈根结线虫为害症状,通过线虫形态特征观测,... [目的]明确福建省薯蓣(Dioscorea opposite)病原线虫种类,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样本采集及症状观察,利用线虫形态学观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鉴定线虫种类。[结果]古田县薯蓣样本呈根结线虫为害症状,通过线虫形态特征观测,并结合rDNA-ITS区、28S D2-D3区、mtDNA(COII/lrRNA)序列分析及特异性引物检测,确定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永安县薯蓣样本呈短体线虫为害症状,通过形态学鉴定,并结合rDNA-ITS区序列分析和特异性引物检测,确定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结论]首次报道了南方根结线虫与咖啡短体线虫为福建省薯蓣重要的病原线虫,选用健康薯蓣并采取水旱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是重要的防控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 南方根结线虫 咖啡短体线虫 形态鉴定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腹果蝇Y染色体在精子竞争效能和生殖成功中的作用
6
作者 李金磊 侯有明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06,共12页
【目的】分析黑腹果蝇Y染色体对雄性个体P1(雄性个体以第一次序与雌性个体交配后所产后代的父权比例)和P2(雄性个体以第二次序与雌性个体交配后所产后代的父权比例)2种类型精子竞争的影响,明确2种类型精子竞争在雄性个体生殖成功中的贡... 【目的】分析黑腹果蝇Y染色体对雄性个体P1(雄性个体以第一次序与雌性个体交配后所产后代的父权比例)和P2(雄性个体以第二次序与雌性个体交配后所产后代的父权比例)2种类型精子竞争的影响,明确2种类型精子竞争在雄性个体生殖成功中的贡献,以及黑腹果蝇Y染色体在雄性个体生殖成功的潜在作用。【方法】选择黑腹果蝇等基因品系4361雌性个体作为Y染色体受体,野外采集的单雌系黑腹果蝇雄性个体作为Y染色体的供体,通过实验室连续多代的回交试验,构建黑腹果蝇不同Y染色体种群的纯合子品系。分别设计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试验和终生生殖成功试验,根据构建的黑腹果蝇纯合子品系所携带的隐性纯合标记性状,通过后代个体的复眼颜色快速地进行父权鉴定。利用含有不同复眼颜色后代个体的数量和比例分析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的效能及其在雄性个体生殖成功中的贡献。【结果】在黑腹果蝇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试验中,来自不同Y染色体种群的雄性个体交配成功后所产后代个体的数量和比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父权成功的分析表明,Y染色体种群雄性个体在P2型精子竞争试验中(后代数量为41.80±1.48)比在P1型精子竞争试验中(后代数量为18.01±0.70)具有明显更高的父权成功。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中的生殖成功与终生生殖成功试验的相关分析表明,P2型精子竞争实验中黑腹果蝇Y染色体种群雄性个体在后代个体的数量和比例上与终生生殖成功试验中Y染色体雄性后代个体的数量和比例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试验和终生生殖成功试验中雄性个体父权成功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表明,相对于P1型精子竞争,P2型精子竞争可以解释黑腹果蝇Y染色体种群雄性个体终生生殖成功更多的变异来源。【结论】黑腹果蝇Y染色体对雄性个体2种类型精子竞争存在显著影响。通过对2种类型精子竞争的不同影响,最终可以影响雄性个体的终生生殖成功。在黑腹果蝇Y染色体种群雄性个体终生生殖成功的实现中,P2型精子竞争相对于P1型精子竞争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腹果蝇 Y染色体 精子竞争 父权鉴定 生殖成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蝇蛹集金小蜂的生物学及其滞育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高飞 李玉艳 +2 位作者 王曼姿 张礼生 艾洪木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5-363,共9页
丽蝇蛹集金小蜂可以蛹外寄生多种双翅目蝇科害虫,在防治卫生害虫及牲畜害虫方面效果显著。该蜂是实验室内研究寄生蜂的理想模式昆虫,其发育学、行为学、生态学以及遗传学等的研究已有7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金小蜂基因组测序的完成,... 丽蝇蛹集金小蜂可以蛹外寄生多种双翅目蝇科害虫,在防治卫生害虫及牲畜害虫方面效果显著。该蜂是实验室内研究寄生蜂的理想模式昆虫,其发育学、行为学、生态学以及遗传学等的研究已有7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金小蜂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系统的RNAi方法和CRISPR-Cas9技术在丽蝇蛹集金小蜂中的成功应用,该蜂现已成为优良的新型遗传学研究模式昆虫。丽蝇蛹集金小蜂以末龄幼虫进行兼性滞育,其滞育由母代经历的短光照和低温决定,研究该蜂的滞育,不仅有助于揭示昆虫滞育的分子机制,也可帮助解决有益昆虫实际应用中的贮存、运输和适时防治等问题,为提高天敌昆虫的应用效果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丽蝇蛹集金小蜂的研究文献,主要介绍了该蜂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概括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在金小蜂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重点讨论了丽蝇蛹集金小蜂滞育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金小蜂的滞育研究和促进该蜂其他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蝇蛹集金小蜂 滞育 分子调控机制 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真菌对杀菌剂抗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吴小美 王海霞 +1 位作者 云英子 马忠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3-259,共17页
科学施用杀菌剂是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由于杀菌剂的长期使用,病菌抗药性问题逐渐加重,严重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寿命。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杀菌剂抗性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开发出了病菌... 科学施用杀菌剂是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由于杀菌剂的长期使用,病菌抗药性问题逐渐加重,严重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寿命。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杀菌剂抗性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开发出了病菌抗药基因型快速检测的方法。本文总结了植物病原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BZD)、肌球蛋白合成抑制剂、甾醇脱甲基抑制剂(DMI)、QoI类抑制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的抗药性现状与抗性机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在杀菌剂抗性快速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对抗药性治理对策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原真菌 杀菌剂抗性机制 抗性检测 抗性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根系分泌物对烟蚜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晓婷 赖荣泉 +4 位作者 顾钢 米月娥 韩梦 张榜 曾文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0-586,共7页
为了探索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及其四种成份对烟蚜的影响,分析大蒜在烟田套种生态系统中对烟蚜的控制作用,在室内利用固体琼脂培养法培养、分离了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并测定了该分泌物粗提物及其四种成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异... 为了探索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及其四种成份对烟蚜的影响,分析大蒜在烟田套种生态系统中对烟蚜的控制作用,在室内利用固体琼脂培养法培养、分离了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并测定了该分泌物粗提物及其四种成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异丙基苯酚、二烯丙基二硫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对烟蚜的忌避、触杀等生物活性。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对烟蚜有显著的忌避、触杀活性。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为4 g/mL时,对烟蚜的忌避活性较好,忌避率在75.93%~80.56%,且对烟蚜的触杀活性也较好,其死亡率在92.22%~96.67%。大蒜根系分泌物4种成份对烟蚜也有显著的忌避、触杀活性。2,6-二异丙基苯酚对烟蚜的忌避活性较好,其忌避率在93.65%~100.0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2,6-二异丙基苯酚对烟蚜触杀活性较好,其死亡率在83.33%~92.22%。4种成份对烟蚜的忌避活性由强至弱顺序为2,6-二异丙基苯酚,二烯丙基二硫,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而触杀活性由强至弱顺序为2,6-二异丙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二烯丙基二硫。以上结果表明,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及其4种成份对烟蚜均具显著的忌避、触杀作用,这为研制含大蒜根系分泌物或其4种成份的植物保护剂和间作套种大蒜等绿色防控措施防控烟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根系分泌物 烟蚜 忌避作用 触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茶丽纹象甲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李林 钟文玉 +6 位作者 胡海琴 林昌进 姜明鑫 李雅萍 王萌萌 雷国铨 陈梅英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5-1456,共12页
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是茶树上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之一,近年在中国各大产茶区广泛发生,并在局部茶园暴发成灾。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茶丽纹象甲在中国的分布点数据,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在中国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是茶树上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之一,近年在中国各大产茶区广泛发生,并在局部茶园暴发成灾。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茶丽纹象甲在中国的分布点数据,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在中国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并确定影响其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结果表明:模型重复运行10次的平均AUC值为0.923,标准差为0.007,预测效果表现为非常好。当前气候条件下,茶丽纹象甲的潜在适生区均主要集中在中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大部分地区,总适生区面积为247.18万km^(2)。未来气候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逐步增加,适生区边界沿当前适生区继续向北扩张,最北扩散至吉林省。在2061-2080年SSP5_85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达到最大,为255.59万km^(2),占中国总面积的26.62%。影响茶丽纹象甲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是最干月份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因此研究当前及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茶丽纹象甲的潜在适生区变化,可为其监测预警和制定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防止其大范围扩散造成更大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丽纹象甲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适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 被引量:3
11
作者 薛陶然 潘静 +4 位作者 刘丽红 徐腾 黄建 何玉仙 王竹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夜蛾黑卵蜂是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卵期寄生蜂。为明确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现象,测定了夜蛾黑卵蜂对被同种自体(同一个体)或异体(不同个体)雌蜂寄生不同时间间隔后的寄主卵的识别能力,并研究了单头和多头雌蜂在不同寄... 夜蛾黑卵蜂是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卵期寄生蜂。为明确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现象,测定了夜蛾黑卵蜂对被同种自体(同一个体)或异体(不同个体)雌蜂寄生不同时间间隔后的寄主卵的识别能力,并研究了单头和多头雌蜂在不同寄主密度下的过寄生率。结果发现,无论自体或异体寄生识别,夜蛾黑卵蜂的过寄生率均为0。单头雌蜂在不同蜂卵比下寄生24 h后,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百分比均小于100%,且每粒寄主卵内只有1头1龄幼虫。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1:100、2:200、4:400、6:600、8:800时,未被寄生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52.8%、67.2%、63.2%、53.6%和51.2%,含1头寄生蜂1龄幼虫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47.2%、32.8%、36.8%、46.4%和48.8%;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不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2:20、3:21、4:20、7:21、20:20时,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分别为60.0%、83.0%、95.0%、94.0%和96.0%,过寄生率分别为11.0%、38.0%、64.0%、73.0%和92.0%;单粒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量分别为0.4、0.6、1.1、1.3和2.1头,最大数量分别为3.0、4.0、5.0、6.0和12.0头。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具有自体和异体寄生识别能力;单头雌蜂的过寄生率与寄主数量无关;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的条件下,不会产生过寄生;但在寄主数量不足的条件下,随着蜂卵比升高,寄生率、过寄生率、单粒草地贪夜蛾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和最大数均随之增加。蜂卵比为4:20时寄生率高,过寄生率低,内部竞争低,是较为合适的接蜂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蛾黑卵蜂 草地贪夜蛾 种内识别 过寄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氢氧化铜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文波 黄楚平 +4 位作者 陈宇航 郭雪萍 徐佳微 关雄 潘晓鸿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2-973,共12页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茶叶患炭疽病处获得了病原菌并进行了鉴定,通过沉淀法合成了纳米Cu(OH)_(2)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探究了纳米Cu(OH)_(2)对茶炭疽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从茶叶上分离所得病原菌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茶叶患炭疽病处获得了病原菌并进行了鉴定,通过沉淀法合成了纳米Cu(OH)_(2)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探究了纳米Cu(OH)_(2)对茶炭疽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从茶叶上分离所得病原菌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为同一分支,自检支持率高达91%,确定所分离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所合成的纳米Cu(OH)_(2)呈花簇状、束状以及聚集状,平均粒径为26.5 nm,且存在一定的团聚现象。300 mg/L的纳米Cu(OH)_(2)处理后2 d对暹罗炭疽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99.16%。C.siamense的Zeta电位为(-8.91±1.80)mV,而纳米Cu(OH)_(2)的电位为(12.55±1.33)mV,两者通过静电作用使得纳米Cu(OH)_(2)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经纳米Cu(OH)_(2)处理后,病原菌的菌丝出现明显的凸出和畸变,损坏严重,且细胞膜破裂,同时产生了大量活性氧,大部分细胞死亡。DNA损伤测定结果显示,纳米Cu(OH)_(2)致使茶炭疽病菌DNA条带更窄且更暗,随着纳米Cu(OH)_(2)浓度的提高,所提取出来的DNA浓度变低。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菌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增加。综上,纳米Cu(OH)_(2)通过诱导病原菌细胞膜的破坏、DNA损伤、抑制SOD活性及促进MDA产生致使细胞死亡。本研究可为纳米农药防治茶炭疽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OH)_(2) 茶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暹罗炭疽菌抑菌活性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菌MYB转录因子MoIsw2调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裴梦甜 王鑫潇 +2 位作者 余庆 鲁国东 李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8-609,共12页
【目的】MYB(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转录因子MoIsw2对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性至关重要。为了深入理解MoIsw2对稻瘟病菌的作用机制,对其调控的基因进行鉴定和功能分析。【方法】对野生型稻瘟病菌菌株K... 【目的】MYB(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转录因子MoIsw2对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性至关重要。为了深入理解MoIsw2对稻瘟病菌的作用机制,对其调控的基因进行鉴定和功能分析。【方法】对野生型稻瘟病菌菌株Ku80和突变体ΔMoisw2进行RNA-seq分析,选择突变体中表达发生明显变化的7个基因(MoEGH16L1、MoEGH16L2、MoSTA-RT1、MoGH61A、MoCTR1、MoFRO1和MoGH31A)作为MoIsw2的候选调控基因,通过基因敲除对其表型和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RNA-seq分析表明,突变体ΔMoisw2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氧化还原、细胞膜合成、氨基酸代谢和基因组DNA修复等过程。7个候选调控基因的敲除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在稻瘟病菌的营养生长、孢子发育和致病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各基因突变体表型与突变体ΔMoisw2均具有相似之处。【结论】MoIsw2通过调控多个靶基因参与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MYB转录因子 Isw2 转录组测序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缘座壳孢菌抑菌活性化合物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宇熹 朱志强 +3 位作者 谭震 赖芃宇 邱君志 关雄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188,共7页
【目的】座壳孢菌是粉虱和蚧壳虫的一种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其代谢产物具有抑菌、杀虫、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缘座壳孢发酵物中的代谢物,以期为拓展该生防菌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色谱技术从缘座壳孢菌A... 【目的】座壳孢菌是粉虱和蚧壳虫的一种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其代谢产物具有抑菌、杀虫、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缘座壳孢发酵物中的代谢物,以期为拓展该生防菌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色谱技术从缘座壳孢菌A.marginata WYTF2017-01发酵培养物中分离化合物,借助波谱手段鉴定其化合物结构,分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本研究共鉴定了12种化合物,包括Methyl 24-methylene-3-oxolanost-8-en-26-oic ester(1)、Ergosta-5,7,22-trien-3-ol,4-methyl-,(3β,4α,22 E)(2)、杜斯塔宁(3)、3β-acetoxy-15α,22-dihydroxyhopane(4)、麦角固醇(5)、4-(Hydroxymethyl)-3-furancarboxylic acid(6)、Eupenicisirenin B(7)、4,6-dihydroxy-1(3 H)-isobenzofuranone(8)、β-谷甾醇(9)、对叔丁基苯甲酸甲酯(10)、2-benzyl-4H-pyran-4-one(11)和6-benzyl-4-oxo-4 H-pyran-3-carboxamide(12),其中化合物1、2、6~12为首次从昆虫病原真菌中分离鉴定。化合物1、2、3、6、7、8、11和12对真菌或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MIC值为3.13~50.00μg·mL^(-1)。化合物7、8和12抑菌活性较为突出,化合物7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3.13μg·mL^(-1),效果与阳性对照链霉素相同,而8和12对青枯劳尔氏菌的MIC值分别为6.25和12.50μg·mL^(-1),优于或等同于链霉素(MIC值为12.50μg·mL^(-1))。【结论】从缘座壳孢菌分离的多种代谢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显示了防治植物病害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囊菌 缘座壳孢菌 代谢物 结构鉴定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火蚁化学通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嘉程 侯有明 《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96-1706,共11页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对农林业、卫生、公共设施和生物多样性等均有严重威胁的入侵害虫,其强烈的攻击性与强环境适应性,使其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土栖的社会性昆虫,红火蚁主要依靠发达的化学通讯系统,以多种信息化学...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对农林业、卫生、公共设施和生物多样性等均有严重威胁的入侵害虫,其强烈的攻击性与强环境适应性,使其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土栖的社会性昆虫,红火蚁主要依靠发达的化学通讯系统,以多种信息化学物质为载体,与巢内外生物进行高效的信息传递,从而协调蚁群行为,完成关键的生命活动。因此,了解红火蚁化学通讯的特性,有助于及时控制其扩散。本文以红火蚁化学通讯系统为重点,归纳总结了红火蚁蚁群内外各类重要的信息化学物质在蚁群社会行为中的调控作用,包括示踪信息素(trail pheromone)和告警信息素(alarm pheromone)在红火蚁食物搜集和应对危险信号时的作用,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s,CHCs)的巢内外个体间的识别及搬尸行为(necrophoric behavior),对其他生物体的种间偷听(eavesdropping)能力,以及能调节幼蚁发育方向的蚁后信息素(queen pheromone)等,并对红火蚁信息化学物质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其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入侵种 社会行为 化学通讯 信息化学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抗性基因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永生 白建林 +8 位作者 谢鸿光 吴方喜 罗曦 姜身飞 何炜 陈丽萍 蔡秋华 谢华安 张建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1-428,共8页
【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 【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田间表型结合单株鉴定与高世代稳定株系室内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抗虫株系及其测交后代进行考查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选育出聚合Bph14、Bph15和qsI-4的恢复系材料3份,携带2个抗虫基因的恢复系材料3份。其中6份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以上。通过抗性鉴定和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具有生产应用潜力的恢复系材料2份。【结论】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聚合新种质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背飞虱 褐飞虱 抗性基因 聚合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打洞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成全 刘倩 +4 位作者 陈申芝 童超 王淑颖 李旭月 阮倩茜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2,共7页
本文以属模巨齿蛉为例,首次研究了广翅目末龄幼虫化蛹前的打洞行为及洞穴类型。试验通过昼夜录像等手段,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打洞行为,并对洞穴进行解剖、测量和拍照,获得了洞穴的相应数据和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属模... 本文以属模巨齿蛉为例,首次研究了广翅目末龄幼虫化蛹前的打洞行为及洞穴类型。试验通过昼夜录像等手段,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打洞行为,并对洞穴进行解剖、测量和拍照,获得了洞穴的相应数据和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打洞行为主要包括寻找洞址、用大颚衔土建洞、封洞等过程,主要在19∶00-次日12∶00时间段打洞,选择有遮蔽物的地方作为洞址;在选址或打洞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多头幼虫争夺洞址的现象;打洞时,幼虫主要是用大颚衔土,衔土频率为1-12次/min,或用整个头部前端铲土,通过腹部肌肉伸缩为头部挖土提供动力;幼虫在打洞期间会有不同的休息时间,建造一个洞穴大约需要累计时间120-250 min,一次连续打洞的时间为37 s-17 min;洞穴类型分为封口洞穴和开口洞穴2大类,其中封口洞穴有5种类型,开口洞穴有2种类型;洞穴深度为3.0-7.5 cm,洞内最大直径为2.5-5.0 cm;幼虫在预蛹期间还可以从洞穴中爬出来到水中取食,之后再返回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翅目 属模巨齿蛉 末龄幼虫 打洞行为 洞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烟蚜茧蜂生长发育、寄生率和蜕皮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白晶晶 顾钢 +4 位作者 赖荣泉 周挺 吴晓婷 陈丹明 舒静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1-1100,共10页
【目的】烟蚜Myzus persicae是烟草上重要的害虫之一,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是烟蚜的一种优势寄生蜂。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可延迟烟蚜茧蜂羽化时间的最佳保幼激素,解决规模化繁殖过程中出现的烟蚜茧蜂羽化不一致、不整齐,生产上急需... 【目的】烟蚜Myzus persicae是烟草上重要的害虫之一,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是烟蚜的一种优势寄生蜂。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可延迟烟蚜茧蜂羽化时间的最佳保幼激素,解决规模化繁殖过程中出现的烟蚜茧蜂羽化不一致、不整齐,生产上急需烟蚜茧蜂防控烟蚜时所需烟蚜茧蜂数量不足而影响防蚜效果等严重问题。【方法】利用液浸法测定了不同浓度(5000,1000,200,40和8 ng/μL)的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包括稀虫乙酯(ZR-512)、稀虫炔酯(ZR-777)、稀虫酯(ZR-515)、苯氧威[(对苯氧乙基)氨基甲酸乙酯)]和保幼激素Ⅲ(2,6-壬二烯酸)处理后对烟蚜茧蜂羽化率、羽化时间、成蜂寿命、雌蜂比例和寄生率的影响;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1000 ng/μL这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后烟蚜茧蜂蛹内与蜕皮相关酶含量和活性,筛选能延迟烟蚜茧蜂羽化时间的最佳保幼激素类似物。【结果】测试的不同浓度的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中200 ng/μL ZR-777和1000 ng/μL ZR-512处理后能显著延迟烟蚜茧蜂羽化时间,分别比对照(10%丙酮处理)延迟了44.00和56.00 h;不同浓度的ZR-515和苯氧威处理后烟蚜茧蜂羽化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测试的不同浓度的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对成蜂寿命均没有显著影响;1000和40 ng/μL ZR-777处理显著降低了雌蜂比例。200 ng/μL ZR-777,1000 ng/μL ZR-512和5000 ng/μL ZR-512处理对烟蚜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影响。5种保幼激素类似物以1000 ng/μL浓度处理时,ZR-512处理组中烟蚜茧蜂蛹内酚氧化酶含量和活性以及几丁质酶活性均最低。【结论】生产上可用1000 ng/μL ZR-512和200 ng/μL ZR-777处理烟蚜茧蜂,以达到调控烟蚜茧蜂羽化时间,取得足量、一致的烟蚜茧蜂。结果为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烟蚜 保幼激素类似物 生长发育 寄生 酚氧化酶 几丁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蚜茧蜂寄生对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丹明 顾钢 +4 位作者 赖荣泉 周挺 白晶晶 陈志厚 吴晓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01-1107,共7页
【目的】为探究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对烟蚜Myzus persicae寄生后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及其在烟蚜防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室内叶片培养皿法,测定了不同龄期烟蚜(1-4龄若蚜及成蚜)被烟蚜茧蜂寄生后烟蚜当代(F 0)及后代(F 1)... 【目的】为探究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对烟蚜Myzus persicae寄生后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及其在烟蚜防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室内叶片培养皿法,测定了不同龄期烟蚜(1-4龄若蚜及成蚜)被烟蚜茧蜂寄生后烟蚜当代(F 0)及后代(F 1)的发育历期、寿命、产仔量。【结果】烟蚜1龄若蚜被烟蚜茧蜂寄生后,1龄若蚜历期受到显著影响,较未被寄生对照缩短了0.65 d(33.00%),而2-4龄若蚜期和成蚜历期未受显著影响;2龄若蚜被寄生后,4龄若蚜和成蚜历期均受到显著影响,较未被寄生的对照分别缩短了1.50 d(100.00%)和0.83 d(100.00%),而2和3龄若蚜期未受显著影响;3龄若蚜被寄生后,4龄若蚜和成蚜期均受到显著影响,较未被寄生对照分别缩短了1.50 d(100.00%)和0.83 d(100.00%),而3龄若蚜期未受显著影响。2龄若蚜被寄生后烟蚜的寿命和产仔量均受到显著影响,寿命较未被寄生对照缩短了8.39 d(54.00%),每雌产仔量较未被寄生对照减少了48.67头(100.00%)。此外,2-3龄若蚜被寄生后其后代(F 1)1龄若蚜历期受影响最大,较未被寄生烟蚜后代1龄若蚜期缩短了0.80 d(40.00%),其F 1代平均寿命较未被寄生烟蚜后代平均寿命延长了5.72 d(41.20%),但其产仔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龄期烟蚜被烟蚜茧蜂寄生后,其发育历期和寿命比未被寄生的缩短,产仔量比被未寄生的少,但其F 1代平均寿命比未被寄生后代烟蚜的长且其产仔量未受显著影响。当代2龄若蚜期是控制烟蚜增长的关键时期。这些结果对确定烟蚜茧蜂防治烟蚜适期及认识其机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烟蚜茧蜂 寄生 发育历期 寿命 产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品种、育苗方式和烟蚜来源对烟蚜茧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富华 周挺 +2 位作者 赖荣泉 顾钢 韩梦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1,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寄生烟蚜Myzus persicae的烟草品种、育苗方式和烟蚜来源,为烟蚜茧蜂人工繁殖和复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盆栽法,调查了不同烟草品种(云烟87、K326、翠碧1号和红花大金元...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寄生烟蚜Myzus persicae的烟草品种、育苗方式和烟蚜来源,为烟蚜茧蜂人工繁殖和复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盆栽法,调查了不同烟草品种(云烟87、K326、翠碧1号和红花大金元)繁殖烟蚜若蚜、不同来源烟蚜(来自烟区、来自非烟区和室内繁殖种群)若蚜和烟草不同育苗方式(土壤育苗和湿润育苗)繁殖烟蚜若蚜时,烟蚜茧蜂成蜂对烟蚜若蚜的寄生率以及成蜂羽化率、寿命、体型大小和雌蜂比。【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烟草品种繁殖烟蚜若蚜对烟蚜茧蜂成蜂寄生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在红花大金元和翠碧1号繁殖烟蚜上的烟蚜茧蜂成蜂寄生率分别比在K326繁殖烟蚜上的烟蚜茧蜂成蜂寄生率高19.00%和14.00%,但对烟蚜茧蜂的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烟蚜来源对烟蚜茧蜂寄生率也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烟蚜茧蜂成蜂对非烟区烟蚜若蚜和烟区烟蚜若蚜的寄生率比对室内繁殖种群烟蚜若蚜的寄生率分别高20.25%和16.75%,但对烟蚜茧蜂成蜂的羽化率、寿命、体型大小和雌蜂比没有显著影响;烟草不同育苗方式对烟蚜茧蜂成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会因烟草品种和烟蚜来源不同而异,但不受育苗方式影响。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改变烟草品种和烟蚜来源,以提高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能力,达到提高烟蚜茧蜂人工繁殖效率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烟蚜 烟草品种 育苗方式 寄生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