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9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挑战教学模式在植物化学保护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林美珍 顾晓军 +1 位作者 黄劲飞 肖顺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9期151-154,158,共5页
传统植物化学保护实践课中出现学生对农药种类繁多识别困难的畏难情绪、对农药生物测定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连续失败受挫感,以及对运用植保无人机(UAV)等智慧农药施用手段仅能观摩无法动手实践抱有遗憾等问题,我们有效利用大学生的争强好... 传统植物化学保护实践课中出现学生对农药种类繁多识别困难的畏难情绪、对农药生物测定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连续失败受挫感,以及对运用植保无人机(UAV)等智慧农药施用手段仅能观摩无法动手实践抱有遗憾等问题,我们有效利用大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不同的挑战模式。农药种类多采用“限时分组PK式挑战”强化学生记忆;设计性实验项目耗时长采用“分段闯关式挑战”增强学生的自我肯定;高端农业智慧设备学习采用“人机大赛PK式挑战”拉大差距提高体验感。挑战模式教学法的课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学习内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主动求知意识、表达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均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学保护实践教学 挑战教学 限时分组PK 闯关挑战 人机大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保护剂保卫德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控制作用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侯有明 尤民生 +1 位作者 庞雄飞 梁广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6-19,共4页
通过室内外试验 ,分析了植物保护剂保卫德 (BIOACT- T35 )对黄曲条跳甲 [Phyllotreta striolata(F.) ]的种群控制作用 ,并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其生态学机理。结果表明 ,对成虫显著的忌避作用和拒食作用是其对种群控制的主要机理。保卫德 ... 通过室内外试验 ,分析了植物保护剂保卫德 (BIOACT- T35 )对黄曲条跳甲 [Phyllotreta striolata(F.) ]的种群控制作用 ,并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其生态学机理。结果表明 ,对成虫显著的忌避作用和拒食作用是其对种群控制的主要机理。保卫德 10 .0 0 ml· L- 1对成虫的忌避率为 91.4 2 % ,其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93.5 4 %和 85 .79% ,种群趋势指数由对照的 3.86 80降为 0 .36 76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 0 .0 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剂 保卫德 黄曲条跳甲 种群控制作用 评价 生态控制 忌避作用 叶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保护的风险及其管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学荣 张福山 谢联辉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2期148-152,共5页
植物保护是个充满风险的农事活动,首先界定了生产者植保风险并进行风险分类,找出了各类风险的风险因素,建立了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说明了评估风险的方法。其次,定义了区域植保风险,探讨了该风险的可能分布类型及假设检验、风险区间及... 植物保护是个充满风险的农事活动,首先界定了生产者植保风险并进行风险分类,找出了各类风险的风险因素,建立了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说明了评估风险的方法。其次,定义了区域植保风险,探讨了该风险的可能分布类型及假设检验、风险区间及概率计算方法,并对我国水稻主要病虫害的植保风险进行了实例分析。最后,提出了若干降低植保风险的措施。图1,表3,参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风险 风险评价 风险分布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保护剂保卫德对小菜蛾种群控制效应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侯有明 尤民生 +1 位作者 庞雄飞 梁广文 《华东昆虫学报》 2001年第2期81-85,共5页
室内外试验表明 ,植物保护剂保卫德 (BIOACT- T35 )对小菜蛾种群具有较好的控制效应 ,其显著的控制机理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和对幼虫的拒食作用。保卫德 10 .0 0 ml/L处理对成虫的忌避率为81.4 3% ,对幼虫的选择和非选择性... 室内外试验表明 ,植物保护剂保卫德 (BIOACT- T35 )对小菜蛾种群具有较好的控制效应 ,其显著的控制机理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和对幼虫的拒食作用。保卫德 10 .0 0 ml/L处理对成虫的忌避率为81.4 3% ,对幼虫的选择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 96 .32 %和 93.17% ,小菜蛾种群趋势指数 I值由对照的18.2 84 0降为 1.94 92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 0 .10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植物保护剂 保卫德 生态控制 评价 害虫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保护剂保卫德对小菜蛾种群控制作用模拟
5
作者 侯有明 尤民生 +1 位作者 庞雄飞 梁广文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应用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的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 ,模拟了施用不同浓度的植物保护剂保卫德 (BIOACT -T35 )后菜田小菜蛾种群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保卫德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 ,尤其是在... 应用害虫种群系统控制的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 ,模拟了施用不同浓度的植物保护剂保卫德 (BIOACT -T35 )后菜田小菜蛾种群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保卫德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 ,尤其是在种群发展的初期 ,由于其显著的忌避作用 ,降低田间卵量 ,使其种群数量明显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保卫德 作用因子添加法 种群控制 模拟分析 植物保护剂 蔬菜害虫 状态空间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烟区烟蚜茧蜂寄主种类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乔燚 周挺 刘启飞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3期49-52,共4页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是一种对烟蚜具有显著防控效果的寄生蜂。研究通过在福建省不同烟区对烟蚜茧蜂寄主种类进行调查,并在养虫室内对烟蚜茧蜂寄生不同蚜虫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桃树、茶树、柑橘、大豆、辣椒、萝卜等作...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是一种对烟蚜具有显著防控效果的寄生蜂。研究通过在福建省不同烟区对烟蚜茧蜂寄主种类进行调查,并在养虫室内对烟蚜茧蜂寄生不同蚜虫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桃树、茶树、柑橘、大豆、辣椒、萝卜等作物上均采集到烟蚜茧蜂僵蚜,不同作物上采集的僵蚜中,烟蚜茧蜂所占比例不同;室内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烟蚜茧蜂除寄生烟蚜外,还能寄生萝卜蚜、甘蓝蚜、大豆蚜、橘蚜和茶蚜等蚜虫,通过增加接蜂量可以提高寄生率,但提升幅度不大。研究表明,烟蚜茧蜂具有防治多种作物蚜虫的潜力,研究建议在烟蚜防治工作中,提前在冬季作物上释放烟蚜茧蜂,并在田间大规模放蜂前进行蚜情调查,制定合理的放蜂量,以提高烟蚜茧蜂防治蚜虫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寄主种类 福建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7
作者 程曦 史惠燕 +3 位作者 杨益涵 牛雨晴 苏海兰 肖荣凤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200,共11页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叶片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ITS-CHS-GAPDH-ACT-TU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叶片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ITS-CHS-GAPDH-ACT-TU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共获得86株菌株,分别鉴定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和白蜡树炭疽菌C.spaethianum,三者的分离频率依次为67.44%、11.63%和20.93%,且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3种多花黄精炭疽菌的抑菌效果均最佳,对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的EC_(50)分别为0.381、0.105 mg/L和0.122 mg/L;其次是450 g/L咪鲜胺水乳剂,EC_(50)分别为1.465、1.994 mg/L和2.261 mg/L;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3种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略差,EC_(50)分别为10.232、3.899 mg/L和1.057 mg/L,说明不同杀菌剂对炭疽菌的毒力差异较大,不同种类炭疽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综上所述,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是福建地区多花黄精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果生炭疽菌是优势种,而喀斯特炭疽菌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为国内首次报道。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适用于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植物保护的历史演变及新时期发展方向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文彬 何敦春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9期64-68,共5页
从国家战略需求层面出发,结合我国植物保护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可持续植保的历史演变,审视新时期可持续植物保护的要求与理念转变,并凝练出新时期可持续植物保护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新时期 可持续植物保护 科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福建省灰茶尺蠖遗传分化分析
9
作者 陈钰洁 史凡 +4 位作者 江晨楠 高晓寒 林伊缤 李文韬 陈李林 《茶叶学报》 2025年第1期55-64,共10页
【目的】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作为茶园常见的食叶性害虫,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各产茶区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开发并设计关于灰茶尺蠖微卫星位点的引物,以及对福建省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以了解其种群发生规律... 【目的】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作为茶园常见的食叶性害虫,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各产茶区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开发并设计关于灰茶尺蠖微卫星位点的引物,以及对福建省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以了解其种群发生规律,为其可持续防控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应用MISA软件检索灰茶尺蠖基因组和转录组序列,并对位点分布规律进行整理描述。再通过Primer 3和TBtools软件设计引物并进行模拟扩增,最终使用3种引物荧光标记法得到5对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并对福建省4个灰茶尺蠖地理种群的分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灰茶尺蠖SSR位点数量巨大,重复类型较多,重复基元均呈现明显的AT偏向性。4个地理种群在5个位点中均有部分位点存在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现象。【结论】4个地理种群中,泉州种群分化差异最大,宁德种群有明显分化,三明种群与南平种群之间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蛾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种群分化 地理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毒蛋白液-液相分离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吴婷 王驰 +2 位作者 安媛媛 苏兰怡 韩艳红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组装成无膜细胞器,确保各种生命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序发生。植物病毒蛋白的LLPS对植物病毒的复制和长距离运输有着重要作用。对驱动LLPS的大分子多价相互作用种类、LLPS对促进植物病毒复制与侵染... 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组装成无膜细胞器,确保各种生命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序发生。植物病毒蛋白的LLPS对植物病毒的复制和长距离运输有着重要作用。对驱动LLPS的大分子多价相互作用种类、LLPS对促进植物病毒复制与侵染及干扰寄主防御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深入探究病毒如何增强自身复制能力和干扰寄主免疫功能等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毒蛋白 液-液相分离 分子凝聚体 病毒复制 寄主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及其分布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建宇 史梦竹 +3 位作者 郭燕青 郑丽祯 吴梅香 傅建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7-556,共10页
为掌握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福建省9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入侵植物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格局和分布类型及其入侵性等。结果表明,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有外... 为掌握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福建省9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入侵植物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格局和分布类型及其入侵性等。结果表明,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有外来入侵植物30科65属共79种;其中以菊科(Asteraceae)物种数最多,为22种,占总种数的27.85%,其次是苋科(Amaranthaceae)有7种,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各有5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86.08%;原产于美洲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70.24%;入侵等级为恶性入侵(1级)的物种有10科22种,严重入侵(2级)有13科22种,局部入侵(3级)、一般入侵(4级)和有待观察类(5级)分别有9、18和8种;恶性入侵和严重入侵的植物种类占入侵植物总数的55.70%。从分布格局和分布类型来看,以福州市的农田生态系统入侵植物种类最多,为52种;不同农田类型中,以旱地中的入侵植物种数最多,有74种;按分布区域划分的全域分布种共13种,按农田类型划分的全域分布种有11种。因此,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入侵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原产地多元化,且恶性和严重入侵植物占比较高,入侵形势严峻,应加强入侵植物的动态监控与防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外来入侵植物 原产地 分布 入侵等级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农林作物白蚁种类及其区系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佘春仁 潘蓉英 范国成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87-191,共5页
对福建省农林作物白蚁种类进行全面的普查,得知共有4科16属54种,其中的26种为福建省的特有种.将所搜集的54种白蚁的地理分布、寄主植物、海拔高度等的不同情况,并参照有关白蚁区系划分的意见,对福建省农林作物白蚁的区系... 对福建省农林作物白蚁种类进行全面的普查,得知共有4科16属54种,其中的26种为福建省的特有种.将所搜集的54种白蚁的地理分布、寄主植物、海拔高度等的不同情况,并参照有关白蚁区系划分的意见,对福建省农林作物白蚁的区系作一概括的探讨.为今后福建的白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蚁 区系 农林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经济植物7种真菌性叶斑病记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宗华 王宝华 +1 位作者 林石明 陈昭炫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303-307,共5页
报道了福建省经济植物——太子参、梨、落葵、枇杷、龟背竹、龙血树和重阳木的7种真菌性病害.其中太子参斑点病(Phoma sp.)、梨轮斑病(Phomopsis sp.)为全国新记录病害;落葵白斑病(Pseudocercos porabasellae Goh et Hsieh)、枇杷褐斑病... 报道了福建省经济植物——太子参、梨、落葵、枇杷、龟背竹、龙血树和重阳木的7种真菌性病害.其中太子参斑点病(Phoma sp.)、梨轮斑病(Phomopsis sp.)为全国新记录病害;落葵白斑病(Pseudocercos porabasellae Goh et Hsieh)、枇杷褐斑病(Ascochyta eriobotryae Vogl.)、龟背竹灰斑病(Phomopsis sp.)、龙血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为福建省新记录病害;重阳木叶斑病前人已有报道,根据镜检结果,建议其病原菌为 Pseudocercospora bischofiae(Yamam.)Deighton.本文详细描述了病害的症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及病害的分布与病情,部分附有病原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植物 真菌性叶斑病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国家保护蝶种概述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奇涵 江凡 +2 位作者 林延生 黄海通 姚历勇 《福建林业科技》 2003年第4期93-96,共4页
根据多年的野外考察记录,结合有关的文献记载,对分布在福建省的11种保护蝶种逐一概述,记述它们的地理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关键词 福建 保护蝶种 地理分布 生物学特性 金斑喙凤蝶 金裳凤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论式教学法在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兰亦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2期272-273,276,共3页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针对植物化学保护学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提出将辩论式教学法运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证明,辩论式教学法可有效丰富植物化学保护学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针对植物化学保护学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提出将辩论式教学法运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证明,辩论式教学法可有效丰富植物化学保护学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显著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论式教学法 植物化学保护学 作用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16
作者 王荣波 石茗月 +4 位作者 徐月华 刘裴清 卞润恬 翁启勇 李本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0-818,共9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方法】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 【目的】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方法】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型菌株对峙培养来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LSU-Ypt1融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所分离病原菌均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交配型测定发现,所分离的125个芋疫霉菌株中,122个为A2交配型,3个为A1A2交配型。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8%甲霜灵对芋疫霉抑菌效果最好,EC_(50)值为(0.146±0.032)μg·m L^(-1);95%烯酰吗啉、98%氟吡菌胺和94%氰霜唑抑菌效果较好,EC_(50)值介于(0.239±0.011)~(0.713±0.088)μg·m L^(-1);而95%嘧菌酯的抑菌活性最低,EC_(50)值为(23.447±3.666)μg·m L^(-1)。【结论】福建省芋疫霉以A2交配型为优势群体,甲霜灵、烯酰吗啉、氟吡菌胺和氰霜唑可作为芋疫病高效防控的轮换使用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疫霉 病原菌鉴定 交配型 防治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多花黄精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文丽 苏海兰 +5 位作者 林凤芳 牛雨晴 朱育菁 刘波 程曦 肖荣凤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0-608,共9页
【目的】明确福建地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发病率和病原菌种类,并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福建省3个多花黄精种植基地的根腐病发病率,并采集具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植株和块根病样,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 【目的】明确福建地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发病率和病原菌种类,并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福建省3个多花黄精种植基地的根腐病发病率,并采集具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植株和块根病样,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福建省多花黄精种苗的根腐病平均发病率为10.50%,采收时根茎的根腐病平均发病率为17.65%。分离纯化获得98株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特异性引物FOF1/FOR1和F8/R8、tef-1α基因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solani和藤仓镰刀菌F.fujikuroi,三者的分离频率依次为75.51%、20.41%和4.08%。代表性菌株经回接根茎进行致病性检测发现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表现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结论】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和藤仓镰刀菌是福建地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首次报道藤仓镰刀菌可引起我国多花黄精根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腐皮镰刀菌 藤仓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园林绿化植物调查与植物景观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际洋 丑天胜 李颖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3期220-221,224,共3页
大学环境建设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为我国林业科学教育的高等学府,在绿化校园与美化环境中展现了学校专业的特色风貌。对校区内的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校园景观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并就... 大学环境建设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为我国林业科学教育的高等学府,在绿化校园与美化环境中展现了学校专业的特色风貌。对校区内的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校园景观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并就如何实现植物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及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绿化 园林植物 景观 调查 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食性昆虫利用唾液腺适应寄主植物防御机制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海霞 陈利民 +3 位作者 李晓维 王亚如 吕要斌 侯有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1-I0007,共20页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的历程中,两者逐渐演化出丰富多样的防御与反防御机制,其中在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的过程中,唾液腺分泌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唾液腺以适应寄主...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的历程中,两者逐渐演化出丰富多样的防御与反防御机制,其中在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的过程中,唾液腺分泌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唾液腺以适应寄主植物防御的作用机理。回顾了昆虫唾液腺分泌物通过干预植物气孔的动态变化、适应植物细胞壁、降解植物防御性化合物等方式调控寄主植物防御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唾液效应因子以干扰植物早期免疫信号通路、调节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与植物免疫蛋白互作等形式应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内在分子机制。同时,本文依据CRISPR/Cas9、植物介导的RNAi、纳米材料介导的RNAi等新技术的发展,对基于昆虫效应因子开发的虫害防控技术的发展空间进行分析,以期为作物抗性的提高以及害虫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昆虫 唾液腺 唾液酶 效应因子 咀嚼式昆虫 刺吸式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蒜兰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20
作者 傅佳蕊 刘世林 +3 位作者 牛泽岳 郑丽鋆 徐会有 倪林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研究独蒜兰假鳞茎乙醇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独蒜兰假鳞茎乙醇提取物对1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以西瓜尖孢镰刀菌作为供试菌,进一步研究该提取物对... 【目的】研究独蒜兰假鳞茎乙醇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独蒜兰假鳞茎乙醇提取物对1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以西瓜尖孢镰刀菌作为供试菌,进一步研究该提取物对病原真菌的菌丝干重、细胞膜、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影响。【结果】独蒜兰假鳞茎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病菌、西瓜尖孢镰刀菌、番茄灰霉病菌和非洲隐地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其EC_(50)值分别为0.849、0.782、0.813和1.161 mg·mL^(-1);经独蒜兰提取物处理后的西瓜尖孢镰刀菌菌丝干重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细胞膜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菌丝体细胞内CAT、POD和SOD 3种保护酶活性增加。【结论】独蒜兰假鳞茎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抑菌作用可能与其干扰菌丝生长、使菌丝细胞膜正常功能受损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蒜兰 提取物 植物病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