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杉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陈佳宇
李哲瀚
+3 位作者
赵平欣
詹笑宇
马远帆
郭福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98,共14页
【目的】揭示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杉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征的影响,探讨火后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火后生态修复与大气环境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国有林场的杉木幼苗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揭示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杉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征的影响,探讨火后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火后生态修复与大气环境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国有林场的杉木幼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烟气空白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分别燃烧0、50和150 g可燃物进行烟气处理。在密闭烟气处理后的第7、30和90天,利用预浓缩系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植物挥发物的化学组成及释放速率,连续监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林火烟气浓度、杉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速率、土壤理化性质间的潜在关联。【结果】1)林火烟气处理后的第7天烟气浓度对10~20 cm土层氮含量和10~20 cm土层pH值有显著正效应,第30天时对10~20 cm土层氮含量有显著负效应,而对10~20 cm土层pH值有显著正效应。第90天时对10~20 cm土层pH有显著负效应。随烟气处理后时间的推移,除0~20 cm土层中磷含量和0~10 cm土层的低浓度组中碳含量在第30天下降并于90天回升外,0~20 cm土层中氮含量、pH值、电导率和10~20 cm土层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2)杉木释放出8种重要的烯烃,包括1-丁烯、1-己烯、反式-2-丁烯、顺式-2-丁烯、1-戊烯、异戊二烯、反式-2-戊烯和顺式-2-戊烯,其中异戊二烯、1-己烯、1-戊烯和1-丁烯的释放速率最高,处理后30天时各杉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速率显现差异,90天时趋于一致。烟气处理后30天时烟气浓度与异戊二烯的释放速率有显著负相关(P<0.01)。处理后90天时反式-2-丁烯的释放速率相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1)。在低浓度处理组中,处理后第7天时显著提高了1-丁烯的释放速率(P<0.01)。3)林火烟气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氮、磷元素含量、pH值与杉木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存在一定联系,10~20 cm土层氮含量对异戊二烯的释放有直接的显著正效应(P<0.001),0~10 cm土层磷含量对异戊二烯的释放速率有直接的显著负效应(P<0.01),10~20 cm土层pH值对异戊二烯的释放速率有直接的极显著负效应(P<0.001)。【结论】在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土壤氮含量、磷含量、pH值)的动态变化对杉木的异戊二烯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具有显著调控作用。这些发现丰富了林火发生后土壤-植物-大气环境的理论,也可为火后生态管理提供建议,如适量补充氮肥可以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合理地施磷和调节土壤pH值有助于控制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降低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烟气
杉木
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理化性质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杉木枯落物燃烧释放污染物特征及PM2.5成分分析
被引量:
11
2
作者
鞠园华
马祥庆
+3 位作者
郭林飞
马远帆
蔡奇均
郭福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87-196,共10页
【目的】探究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在不同燃烧状态时的气态及颗粒态污染物排放特征,并提取、测定细颗粒物(PM 2.5 )污染物的化学成分,揭示林火及林地清理等对杉木枯落物分解、养分循环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杉木人工林枯落物中...
【目的】探究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在不同燃烧状态时的气态及颗粒态污染物排放特征,并提取、测定细颗粒物(PM 2.5 )污染物的化学成分,揭示林火及林地清理等对杉木枯落物分解、养分循环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杉木人工林枯落物中的叶、枝、皮、干4种主要组分为研究对象,运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模拟燃烧系统,采用室内模拟燃烧试验,分析阴燃和明燃2种不同燃烧状态不同枯落物组分释放的气态污染物和PM 2.5 特征及差异。采用德国Elementar元素分析仪,测定PM 2.5 中的碳质成分;采用超声提取-离子色谱和ICP/MS技术,测定PM 2.5 中的水溶性离子和水溶性无机元素。【结果】基于杉木枯落物燃烧时的实时测定,CO 2、CO、NO x 、C x H y 、PM 2.5 的排放因子(EF,单位质量燃料在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质量)变化范围在阴燃条件下分别是1 001.4~1 364.5、202.3~358.8、0.53~3.09、23.17~53.07、5.11~38.37 g ·kg -1 ,而明燃时分别为1 092.4~1 520.7、115.1~242.6、0.16~1.96、1.21~41.50、2.58~21.07 g ·kg -1 。此外,提取测定PM 2.5 成分的结果表明,颗粒物主要由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少量水溶性无机元素等组成。其中碳质组分含量最大,占50%以上,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3.29%和12.91%;PM 2.5 中测定出6种阳离子(Li +、Na +、NH + 4、K +、Mg 2+、Ca 2+)和5种阴离子(F -、Cl -、NO 2 -、SO 4 2-、NO - 3),总水溶性离子占10%~33%,阴燃以Cl -、K +、Ca 2+、SO 4 2-为主要组分,明燃以K +、Cl -、SO 4 2-、Na +为主;PM 2.5 中提取测定出16种无机元素,分别为K、Ca、Na、Mg、P、Zn、Al、Cu、As、Ba、Cr、Fe、Mn、Cd、Li、Pb,含量极少,仅占PM 2.5 的0.04%~0.58%,其中K、Ca、Na、Mg、P、Zn为主要元素成分,占总无机元素的96.8%~98.8%。【结论】在不同燃烧状态下,杉木枯落物释放各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除CO 2外的其他污染物排放因子在阴燃时显著高于明燃;在同一燃烧状态时,杉木枯落物不同组分的CO、CO 2、NO x 、C x H y 和PM 2.5 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也存在显著差异。杉木枯落物燃烧排放的PM 2.5 主要由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少量无机元素等成分组成,阴燃时的各成分排放因子整体表现为高于明燃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枯落物
燃烧状态
排放特征
PM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MODIS卫星火点数据的浙江省林火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
25
3
作者
曾爱聪
郭新彬
+3 位作者
郑文霞
魏帽
靳全锋
郭福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9-46,共8页
【目的】研究森林火灾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有助于掌握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为火险期划分和防火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MODIS卫星火点数据,运用数据统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对浙江省2001−...
【目的】研究森林火灾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有助于掌握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为火险期划分和防火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MODIS卫星火点数据,运用数据统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对浙江省2001−2016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和防火期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2001−2016年浙江省森林火灾整体呈上升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是林火发生主要季节。其中春、夏两季森林火灾显著增长,秋、冬两季森林火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浙江省传统定义火险期的林火数量呈下降趋势,而更多的林火在夏季发生,火险期由11月至翌年4月变为1月19日至9月1日,向夏季偏移和延长。(2)浙江省森林火灾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趋势,其中杭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和温州市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高,且在防火期、春季和夏季呈上升趋势。【结论】研究建议浙江省加强西南地区及春、夏两季森林火灾监测和防火宣传,适当调整火险期和防火资源时空分配,将有助于抑制浙江省森林火灾的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防火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兴安岭典型乔木树种燃烧排放非甲烷总烃(NMHCs)的特性
被引量:
2
4
作者
郑文霞
郭新彬
+5 位作者
郭雨萱
曾爱聪
魏帽
郭林飞
马远帆
郭福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1-113,共13页
【目的】揭示不同树种燃烧排放非甲烷总烃(NMHCs)的特性,对计算不同森林类型火灾发生过程中的NMHCs总排放量、评估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蒙古栎和山杨的枝...
【目的】揭示不同树种燃烧排放非甲烷总烃(NMHCs)的特性,对计算不同森林类型火灾发生过程中的NMHCs总排放量、评估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蒙古栎和山杨的枝、叶和皮为对象,运用生物质模拟燃烧装置,实测分析5个树种不同燃烧状态下释放NMHCs的排放因子。烟气收集用ASP-DC-1.2型电动采样泵;NMHCs测定用Entech 7100预浓缩系统和Agilent 7890 A/5975型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标准气体为美国Spectra Gases Inc.的57种非甲烷烃混标。【结果】1)共检测出48种NMHCs,其中烷烃19种、烯烃15种、芳烃14种。排放因子最大的10种化合物占总NMHCs排放因子的80.86%,其中异丁烷排放因子最高,占比超过总量的1/3;2)各类化合物的排放因子(mg·kg^-1)范围是:烷烃从樟子松的359.88±101.43到蒙古栎的756.54±205.47,烯烃从白桦的285.02±71.19到兴安落叶松的358.72±92.60,芳烃从樟子松的133.24±33.96到山杨的183.48±48.10;3)5个树种NMHCs平均排放因子(mg·kg^-1)明燃状态为739.81±214.54,阴燃状态为1284.91±405.72;4)叶、枝、皮平均排放因子(mg·kg^-1)分别为1089.26±451.94、918.44±237.80、1029.39±413.84;5)蒙古栎、兴安落叶松、山杨、白桦和樟子松NMHCs排放因子分别为1259.18±331.49、1111.56±248.53、1019.17±270.76、889.05±235.58、782.86±309.07 mg·kg^-1;6)5个树种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为3.678 g·kg^-1,烷烃、烯烃和芳烃的臭氧生成潜势分别占总量的16%、73%和11%。【结论】大兴安岭地区5个典型树种燃烧排放3类(烷烃、烯烃、芳烃)共48种非甲烷烃,其中异丁烷的排放因子最高,烯烃臭氧生成潜势最高。非甲烷总烃排放量与燃烧状态相关,阴燃条件下燃烧效率整体较低,NMHCs排放因子显著大于明燃;不同生物质之间的碳含量无显著差异,故NMHCs排放因子未表现出极显著差异,但NMHCs排放因子影响因素众多,导致不同树种燃烧非甲烷总烃平均排放因子不尽相同,顺序为蒙古栎>兴安落叶松>山杨>白桦>樟子松;叶和皮的NMHCs平均排放因子略大于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燃烧状态
非甲烷总烃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外源有机酸对蚯蚓Zn积累的影响及毒性研究
5
作者
罗洁文
黄玫英
+3 位作者
殷丹阳
林静雯
吴鹏飞
周垂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4-339,共6页
为研究外源有机酸是否会增加土壤动物蚯蚓对重金属的吸收,从而加剧重金属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危害,采用溶液法,以锌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添加有机酸(乙酸、草酸、柠檬酸和EDTA)后,重金属对蚯蚓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有机酸能有效缓解Zn对蚯蚓...
为研究外源有机酸是否会增加土壤动物蚯蚓对重金属的吸收,从而加剧重金属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危害,采用溶液法,以锌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添加有机酸(乙酸、草酸、柠檬酸和EDTA)后,重金属对蚯蚓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有机酸能有效缓解Zn对蚯蚓的毒性,缓解强弱顺序为EDTA>柠檬酸>草酸>乙酸,主要表现为蚯蚓死亡率降低。暴露在Zn浓度为5,10,15 mg/L的溶液中时,死亡率分别为20%,55%,83.75%,随着有机酸浓度增加,蚯蚓死亡率下降越显著;抗氧化酶(SOD、CAT)和丙二醛(MDA)含量下降,不同的有机酸对蚯蚓SOD、CAT活性的影响不一,MDA含量则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甚至接近于对照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有机酸抑制了蚯蚓对Zn的富集,有机酸的络合作用改变了Zn的亚细胞分布,E(胞残渣)组分的比例下降,而H(热稳定组分)组分上升,从而降低了重金属所引起的毒害。因此,有机酸在控制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蚯蚓
毒性
锌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杉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陈佳宇
李哲瀚
赵平欣
詹笑宇
马远帆
郭福涛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98,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807)。
文摘
【目的】揭示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杉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征的影响,探讨火后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火后生态修复与大气环境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国有林场的杉木幼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烟气空白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分别燃烧0、50和150 g可燃物进行烟气处理。在密闭烟气处理后的第7、30和90天,利用预浓缩系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植物挥发物的化学组成及释放速率,连续监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林火烟气浓度、杉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速率、土壤理化性质间的潜在关联。【结果】1)林火烟气处理后的第7天烟气浓度对10~20 cm土层氮含量和10~20 cm土层pH值有显著正效应,第30天时对10~20 cm土层氮含量有显著负效应,而对10~20 cm土层pH值有显著正效应。第90天时对10~20 cm土层pH有显著负效应。随烟气处理后时间的推移,除0~20 cm土层中磷含量和0~10 cm土层的低浓度组中碳含量在第30天下降并于90天回升外,0~20 cm土层中氮含量、pH值、电导率和10~20 cm土层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2)杉木释放出8种重要的烯烃,包括1-丁烯、1-己烯、反式-2-丁烯、顺式-2-丁烯、1-戊烯、异戊二烯、反式-2-戊烯和顺式-2-戊烯,其中异戊二烯、1-己烯、1-戊烯和1-丁烯的释放速率最高,处理后30天时各杉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速率显现差异,90天时趋于一致。烟气处理后30天时烟气浓度与异戊二烯的释放速率有显著负相关(P<0.01)。处理后90天时反式-2-丁烯的释放速率相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1)。在低浓度处理组中,处理后第7天时显著提高了1-丁烯的释放速率(P<0.01)。3)林火烟气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氮、磷元素含量、pH值与杉木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存在一定联系,10~20 cm土层氮含量对异戊二烯的释放有直接的显著正效应(P<0.001),0~10 cm土层磷含量对异戊二烯的释放速率有直接的显著负效应(P<0.01),10~20 cm土层pH值对异戊二烯的释放速率有直接的极显著负效应(P<0.001)。【结论】在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土壤氮含量、磷含量、pH值)的动态变化对杉木的异戊二烯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具有显著调控作用。这些发现丰富了林火发生后土壤-植物-大气环境的理论,也可为火后生态管理提供建议,如适量补充氮肥可以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合理地施磷和调节土壤pH值有助于控制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降低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林火烟气
杉木
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理化性质
结构方程模型
Keywords
forest fire smoke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
分类号
S762.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X17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杉木枯落物燃烧释放污染物特征及PM2.5成分分析
被引量:
11
2
作者
鞠园华
马祥庆
郭林飞
马远帆
蔡奇均
郭福涛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87-196,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0697,31400552)
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xjq201613)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科技与合作交流项目(KXB16008A)
文摘
【目的】探究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在不同燃烧状态时的气态及颗粒态污染物排放特征,并提取、测定细颗粒物(PM 2.5 )污染物的化学成分,揭示林火及林地清理等对杉木枯落物分解、养分循环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杉木人工林枯落物中的叶、枝、皮、干4种主要组分为研究对象,运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模拟燃烧系统,采用室内模拟燃烧试验,分析阴燃和明燃2种不同燃烧状态不同枯落物组分释放的气态污染物和PM 2.5 特征及差异。采用德国Elementar元素分析仪,测定PM 2.5 中的碳质成分;采用超声提取-离子色谱和ICP/MS技术,测定PM 2.5 中的水溶性离子和水溶性无机元素。【结果】基于杉木枯落物燃烧时的实时测定,CO 2、CO、NO x 、C x H y 、PM 2.5 的排放因子(EF,单位质量燃料在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质量)变化范围在阴燃条件下分别是1 001.4~1 364.5、202.3~358.8、0.53~3.09、23.17~53.07、5.11~38.37 g ·kg -1 ,而明燃时分别为1 092.4~1 520.7、115.1~242.6、0.16~1.96、1.21~41.50、2.58~21.07 g ·kg -1 。此外,提取测定PM 2.5 成分的结果表明,颗粒物主要由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少量水溶性无机元素等组成。其中碳质组分含量最大,占50%以上,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3.29%和12.91%;PM 2.5 中测定出6种阳离子(Li +、Na +、NH + 4、K +、Mg 2+、Ca 2+)和5种阴离子(F -、Cl -、NO 2 -、SO 4 2-、NO - 3),总水溶性离子占10%~33%,阴燃以Cl -、K +、Ca 2+、SO 4 2-为主要组分,明燃以K +、Cl -、SO 4 2-、Na +为主;PM 2.5 中提取测定出16种无机元素,分别为K、Ca、Na、Mg、P、Zn、Al、Cu、As、Ba、Cr、Fe、Mn、Cd、Li、Pb,含量极少,仅占PM 2.5 的0.04%~0.58%,其中K、Ca、Na、Mg、P、Zn为主要元素成分,占总无机元素的96.8%~98.8%。【结论】在不同燃烧状态下,杉木枯落物释放各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除CO 2外的其他污染物排放因子在阴燃时显著高于明燃;在同一燃烧状态时,杉木枯落物不同组分的CO、CO 2、NO x 、C x H y 和PM 2.5 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也存在显著差异。杉木枯落物燃烧排放的PM 2.5 主要由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少量无机元素等成分组成,阴燃时的各成分排放因子整体表现为高于明燃时。
关键词
杉木
枯落物
燃烧状态
排放特征
PM
2.5
Keywords
Chinese fir
litterfall
combustion stat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PM 2.5
分类号
S762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MODIS卫星火点数据的浙江省林火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
25
3
作者
曾爱聪
郭新彬
郑文霞
魏帽
靳全锋
郭福涛
机构
福建
农林大
学林
学院
出处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9-46,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8YFE02078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0697)。
文摘
【目的】研究森林火灾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有助于掌握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为火险期划分和防火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MODIS卫星火点数据,运用数据统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对浙江省2001−2016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和防火期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2001−2016年浙江省森林火灾整体呈上升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是林火发生主要季节。其中春、夏两季森林火灾显著增长,秋、冬两季森林火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浙江省传统定义火险期的林火数量呈下降趋势,而更多的林火在夏季发生,火险期由11月至翌年4月变为1月19日至9月1日,向夏季偏移和延长。(2)浙江省森林火灾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趋势,其中杭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和温州市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高,且在防火期、春季和夏季呈上升趋势。【结论】研究建议浙江省加强西南地区及春、夏两季森林火灾监测和防火宣传,适当调整火险期和防火资源时空分配,将有助于抑制浙江省森林火灾的增长趋势。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防火期
Keywords
forest fir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 trend
fire prevention period
分类号
S762.2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兴安岭典型乔木树种燃烧排放非甲烷总烃(NMHCs)的特性
被引量:
2
4
作者
郑文霞
郭新彬
郭雨萱
曾爱聪
魏帽
郭林飞
马远帆
郭福涛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1-113,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069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8YFE0207800)
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185303059)。
文摘
【目的】揭示不同树种燃烧排放非甲烷总烃(NMHCs)的特性,对计算不同森林类型火灾发生过程中的NMHCs总排放量、评估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蒙古栎和山杨的枝、叶和皮为对象,运用生物质模拟燃烧装置,实测分析5个树种不同燃烧状态下释放NMHCs的排放因子。烟气收集用ASP-DC-1.2型电动采样泵;NMHCs测定用Entech 7100预浓缩系统和Agilent 7890 A/5975型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标准气体为美国Spectra Gases Inc.的57种非甲烷烃混标。【结果】1)共检测出48种NMHCs,其中烷烃19种、烯烃15种、芳烃14种。排放因子最大的10种化合物占总NMHCs排放因子的80.86%,其中异丁烷排放因子最高,占比超过总量的1/3;2)各类化合物的排放因子(mg·kg^-1)范围是:烷烃从樟子松的359.88±101.43到蒙古栎的756.54±205.47,烯烃从白桦的285.02±71.19到兴安落叶松的358.72±92.60,芳烃从樟子松的133.24±33.96到山杨的183.48±48.10;3)5个树种NMHCs平均排放因子(mg·kg^-1)明燃状态为739.81±214.54,阴燃状态为1284.91±405.72;4)叶、枝、皮平均排放因子(mg·kg^-1)分别为1089.26±451.94、918.44±237.80、1029.39±413.84;5)蒙古栎、兴安落叶松、山杨、白桦和樟子松NMHCs排放因子分别为1259.18±331.49、1111.56±248.53、1019.17±270.76、889.05±235.58、782.86±309.07 mg·kg^-1;6)5个树种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为3.678 g·kg^-1,烷烃、烯烃和芳烃的臭氧生成潜势分别占总量的16%、73%和11%。【结论】大兴安岭地区5个典型树种燃烧排放3类(烷烃、烯烃、芳烃)共48种非甲烷烃,其中异丁烷的排放因子最高,烯烃臭氧生成潜势最高。非甲烷总烃排放量与燃烧状态相关,阴燃条件下燃烧效率整体较低,NMHCs排放因子显著大于明燃;不同生物质之间的碳含量无显著差异,故NMHCs排放因子未表现出极显著差异,但NMHCs排放因子影响因素众多,导致不同树种燃烧非甲烷总烃平均排放因子不尽相同,顺序为蒙古栎>兴安落叶松>山杨>白桦>樟子松;叶和皮的NMHCs平均排放因子略大于枝。
关键词
林火
燃烧状态
非甲烷总烃
排放特性
Keywords
forest fire
combustion state
non-methane hydrocarb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S762.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外源有机酸对蚯蚓Zn积累的影响及毒性研究
5
作者
罗洁文
黄玫英
殷丹阳
林静雯
吴鹏飞
周垂帆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4-339,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0465)
农业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2013N5002)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K8015061A)
文摘
为研究外源有机酸是否会增加土壤动物蚯蚓对重金属的吸收,从而加剧重金属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危害,采用溶液法,以锌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添加有机酸(乙酸、草酸、柠檬酸和EDTA)后,重金属对蚯蚓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有机酸能有效缓解Zn对蚯蚓的毒性,缓解强弱顺序为EDTA>柠檬酸>草酸>乙酸,主要表现为蚯蚓死亡率降低。暴露在Zn浓度为5,10,15 mg/L的溶液中时,死亡率分别为20%,55%,83.75%,随着有机酸浓度增加,蚯蚓死亡率下降越显著;抗氧化酶(SOD、CAT)和丙二醛(MDA)含量下降,不同的有机酸对蚯蚓SOD、CAT活性的影响不一,MDA含量则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甚至接近于对照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有机酸抑制了蚯蚓对Zn的富集,有机酸的络合作用改变了Zn的亚细胞分布,E(胞残渣)组分的比例下降,而H(热稳定组分)组分上升,从而降低了重金属所引起的毒害。因此,有机酸在控制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有机酸
蚯蚓
毒性
锌
抗氧化酶
Keywords
organic acids
earthworm
toxicity
Zinc
antioxidase
分类号
X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X17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林火烟气沉降背景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杉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的影响
陈佳宇
李哲瀚
赵平欣
詹笑宇
马远帆
郭福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杉木枯落物燃烧释放污染物特征及PM2.5成分分析
鞠园华
马祥庆
郭林飞
马远帆
蔡奇均
郭福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MODIS卫星火点数据的浙江省林火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曾爱聪
郭新彬
郑文霞
魏帽
靳全锋
郭福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大兴安岭典型乔木树种燃烧排放非甲烷总烃(NMHCs)的特性
郑文霞
郭新彬
郭雨萱
曾爱聪
魏帽
郭林飞
马远帆
郭福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外源有机酸对蚯蚓Zn积累的影响及毒性研究
罗洁文
黄玫英
殷丹阳
林静雯
吴鹏飞
周垂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