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2篇文章
< 1 2 1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实验室资源安全共享系统的建设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景芸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8期131-132,135,共3页
整合实验室优质资源并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推进实验室全面开放是现代实验室管理的必然趋势。该文针对高校实验室资源的局限性和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了高校实验室优质资源安全共享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论述了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实验中... 整合实验室优质资源并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推进实验室全面开放是现代实验室管理的必然趋势。该文针对高校实验室资源的局限性和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了高校实验室优质资源安全共享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论述了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实验中心安全共享系统的建设思路,对于促进高校实验室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共享 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管理 系统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福建柏叶精油得率及其主成分的影响
2
作者 张莹 陈美璇 +3 位作者 龚伟勇 荣俊冬 郑郁善 陈礼光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6,共10页
为探究N、P、K、Mg的施肥配比对福建柏叶精油得率及其主要成分的影响,以6年生的相同生长状况、立地条件、地理位置的福建柏为试验材料,分别以N肥(尿素)、P肥(过磷酸钙)、K肥(KCl)、Mg肥(七水硫酸镁)为试验因素,设计4因素4水平共16个施... 为探究N、P、K、Mg的施肥配比对福建柏叶精油得率及其主要成分的影响,以6年生的相同生长状况、立地条件、地理位置的福建柏为试验材料,分别以N肥(尿素)、P肥(过磷酸钙)、K肥(KCl)、Mg肥(七水硫酸镁)为试验因素,设计4因素4水平共16个施肥处理的L_(16)(4^(5))的正交试验方案进行施肥试验。结果显示:施肥处理后福建柏叶精油得率均高于不施肥处理,最高得率为2.56 mL/kg。正交试验得出N肥300 g,P肥50 g,K肥50 g以及Mg肥18.2 g是提高福建柏叶精油得率的最佳施肥配比;4种肥料对福建柏叶精油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N>Mg>P>K。不同施肥处理的福建柏叶精油中共同含有的成分有52种,GC含量占总成分的98.5%以上,其中GC含量最高的5种成分为α-蒎烯、D-柠檬烯、腐木烷-4(15),9-二烯-12-醇、β-月桂烯和β-蒎烯。不同施肥处理的福建柏叶精油中α-蒎烯GC含量均超过45%,N肥200 g、P肥200 g、K肥100 g以及Mg肥18.2 g是提高α-蒎烯GC含量的最佳施肥配比。施肥能提升福建柏叶精油含量,生产中应根据要求有针对性地配比施肥,从而提升福建柏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施肥 精油 主要成分 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柏地理分布及随气候变化的分布格局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翁慧莹 刘益鹏 +5 位作者 杨黔越 叶兴状 毕远洋 张国防 陈世品 刘宝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有重要驱动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已经严重威胁到福建柏(Chamaecyparis hodginsii)的生存环境,野生资源日渐稀少,预测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福建柏地理分布格局变迁历史,探讨环境因子对其潜在分布... 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有重要驱动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已经严重威胁到福建柏(Chamaecyparis hodginsii)的生存环境,野生资源日渐稀少,预测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福建柏地理分布格局变迁历史,探讨环境因子对其潜在分布的影响机制,为福建柏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福建柏的160个现代分布点信息和10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并结合ArcGIS软件,预测福建柏在过去、现代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并利用贡献率和置换重要值分析环境因子对其地理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福建柏当代高度适生分布区主要位于浙江南部、福建、湘赣交界处、湘粤接壤处以及湘桂交界处等;(2)未来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福建柏总适宜分布区较当代分布范围呈收缩趋势,但其高度适生区分布面积除2090s⁃SSP126外,较当前时期均表现出扩增趋势;(3)平均昼夜温差(bio2)、最干月降水量(bio14)、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海拔(elev)、最冷月最低气温(bio6)是制约福建柏地理分布变迁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SSPs情景 MaxEnt模型 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松昆 叶宝鉴 +2 位作者 常梦琳 付新闻 陈世品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2,100,共6页
为了查清福建省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对福建省9个市区的42个县级建成区绿地开展入侵植物调查,并分析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原产地及入侵危害程度。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计有入侵植物130种,隶属于38科89属,其中,菊科(... 为了查清福建省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对福建省9个市区的42个县级建成区绿地开展入侵植物调查,并分析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原产地及入侵危害程度。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计有入侵植物130种,隶属于38科89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物种数量最多,共31种(占总种数的23.85%);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117种(占90.00%);原产地以美洲为主,共97种(占67.83%);入侵植物在科属地理成分上均表现出显著的热带性质;重度威胁类32种(占24.62%),中度危险类29种(占22.31%);沿海福州、莆田、宁德、泉州、漳州和厦门等6市入侵植物共117种,内陆南平、三明、龙岩等3市共97种,两者物种相似系数达0.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城市绿地 植物区系 生活型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山地河流中游禽日活动节律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孟凡囡 陈莹 +2 位作者 邓博文 周然 刘兴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183,共9页
调查福建山地河流生态系统中游禽的分布和活动规律,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同域分布游禽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从21台有效红外相机点位上,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 217张.结果发现,在福建山地河流中有鸳鸯、绿翅鸭、斑嘴鸭、小鸊鷉4种游禽,其中... 调查福建山地河流生态系统中游禽的分布和活动规律,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同域分布游禽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从21台有效红外相机点位上,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 217张.结果发现,在福建山地河流中有鸳鸯、绿翅鸭、斑嘴鸭、小鸊鷉4种游禽,其中鸳鸯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单峰型,中午达到活动高峰,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两性差异;绿翅鸭和斑嘴鸭的活动节律表现为双峰型,上下午各有一个活跃峰值;小鸊鷉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下午.相比其他游禽,鸳鸯与斑嘴鸭和绿翅鸭的日活动模式差异显著,但与小鸊鷉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鸳鸯 红外相机 游禽 日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柏适应低磷胁迫的形态和生理生化响应
6
作者 刘天赐 郭秋兰 +3 位作者 郑素姬 荣俊冬 郑郁善 陈礼光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1-478,共8页
探究福建柏幼苗对低磷胁迫的形态和生理生化响应,为福建柏磷高效利用适应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选取1年生福建柏实生苗作为材料,采用土培法,并依据南方红壤有效磷平均含量设置5个磷胁迫梯度处理(16、8、4、2、0 mg·kg^(-1),依次用... 探究福建柏幼苗对低磷胁迫的形态和生理生化响应,为福建柏磷高效利用适应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选取1年生福建柏实生苗作为材料,采用土培法,并依据南方红壤有效磷平均含量设置5个磷胁迫梯度处理(16、8、4、2、0 mg·kg^(-1),依次用P16、P8、P4、P2、P0表示),将P16(正常供磷)设为对照,进而分析低磷胁迫对福建柏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叶片生理、根际土壤pH值和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磷胁迫90 d后,福建柏幼苗株高、地径生长量、生物量、过氧化物酶活性、根际土壤pH值相较于对照均有所下降。而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平均直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以及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相较于对照均出现升高的情况。由此可见,低磷胁迫虽然延缓了福建柏幼苗地上部分生长,但却促进根系生长加速、酸性磷酸酶分泌增多、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以及叶绿素含量增加,以此来适应低磷环境。根际土壤pH值、总根长、根总表面积、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叶绿素总量是福建柏适应低磷胁迫的主要响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低磷胁迫 形态响应 生理生化响应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鳞毛蕨属植物新记录
7
作者 付厚华 韦宏金 +3 位作者 陈彬 苏享修 陈新艳 陈世品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8,共5页
报道了福建省鳞毛蕨属植物分布新记录8种1变种,分别为中尼鳞毛蕨Dryopteris sinonepalensis Z.Y.Zuo&Fraser-Jenk.、裸叶鳞毛蕨D.gymnophylla(Baker)C.Chr.、狭顶鳞毛蕨D.lacera(Thunb.)Kuntze、羽裂鳞毛蕨D.integriloba C.Chr.、... 报道了福建省鳞毛蕨属植物分布新记录8种1变种,分别为中尼鳞毛蕨Dryopteris sinonepalensis Z.Y.Zuo&Fraser-Jenk.、裸叶鳞毛蕨D.gymnophylla(Baker)C.Chr.、狭顶鳞毛蕨D.lacera(Thunb.)Kuntze、羽裂鳞毛蕨D.integriloba C.Chr.、高鳞毛蕨D.simasakii(H.Itô)Sa.Kurata、密鳞高鳞毛蕨D.simasakii var.paleacea(H.Itô)Sa.Kurata、两广鳞毛蕨D.liangkwangensis Ching、边生鳞毛蕨D.handeliana C.Chr.和寻乌鳞毛蕨D.xunwuensis Ching&K.H.Shing,并对寻乌鳞毛蕨及其相似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福建 鳞毛蕨科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野生唇形科植物资源现状及其药用价值
8
作者 常梦琳 兰思仁 +2 位作者 王颖光 陈世品 马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2-532,共11页
【目的】明晰福建省野生唇形科植物资源现状,为其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多次深入福建省各市县进行野外调查,结合文献和网络标本数据库,对福建省唇形科植物的分布物种、分布地、药用价值等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福建... 【目的】明晰福建省野生唇形科植物资源现状,为其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多次深入福建省各市县进行野外调查,结合文献和网络标本数据库,对福建省唇形科植物的分布物种、分布地、药用价值等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福建省共分布野生唇形科植物47属179种,以黄芩属(Scutellaria)、紫珠属(Callicarpa)、鼠尾草属(Salvia)、假糙苏属(Paraphlomis)、大青属(Clerodendrum)为主要分布属,5属共计77种,占福建省野生唇形科植物总数的43.02%。福建省野生唇形科植物中,可药用植物共计39属100种;其药用部位多样,全草、根、叶、茎、花、果实均可入药,以全草入药的植物最多(36属82种);有11种可药食两用。闽北山区及闽东南沿海地区的物种丰富度较高,闽东、闽东北内陆山区的物种丰富度较低。【结论】福建省野生唇形科植物资源丰富,其属、种的多样性非常高,药用价值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其在福建省的分布不均,以水热条件良好的地方分布更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唇形科 药用植物 生物多样性 地理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柏不定芽生根诱导及其内源激素研究
9
作者 杨丹丹 王小妹 +5 位作者 卢冰冰 王雨溪 荣俊冬 何天友 陈礼光 郑郁善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8,14,共9页
为建立福建柏不定芽诱导生根过程中最适激素配比及探究诱导生根过程中外源激素对内源激素的影响,取福建柏上当年生幼嫩无害的带芽茎段进行组织培养,以所获得的不定芽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配方下不定芽的生根率、污染率及内源激素的变... 为建立福建柏不定芽诱导生根过程中最适激素配比及探究诱导生根过程中外源激素对内源激素的影响,取福建柏上当年生幼嫩无害的带芽茎段进行组织培养,以所获得的不定芽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配方下不定芽的生根率、污染率及内源激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添加1.0 mg·L^(-1)IBA、添加0.5mg·L^(-1)IBA+0.1 mg·L^(-1)NAA或者0.5 mg·L^(-1)IBA+0.1 mg·L^(-1)IAA能诱导不定芽生根;最佳生长素组合为1.0 mg·L^(-1)IBA+0.1 mg·L^(-1)NAA;最佳生长调节剂组合为0.1 mg·L^(-1)6-BA+0.5 mg·L^(-1)IBA;生根粉对不定芽诱导生根无明显作用;最佳诱导生根活性炭浓度为0.2 g/L;最佳诱导生根蔗糖浓度为30 g/L;诱导生根过程中,GA3、IAA、ABA激素含量有明显变化,CTK含量变化较小。研究初步建立了福建柏组培苗最佳生根激素配比,探究了内源激素变化,可为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 不定芽 生根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5种乡土观赏竹夏季光合特性及其固碳释氧研究
10
作者 陈倩汐 吴莹 +4 位作者 杨曦 何天友 荣俊冬 郑郁善 陈凌艳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28-35,共8页
为了探究夏季不同观赏竹的光合适应性、固碳释氧能力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筛选出能够提高绿地碳汇效益的竹类植物。通过测定黄甜竹、佛肚竹、短穗竹、花叶唐竹、黄金间碧竹5种福建乡土观赏竹夏季的光合日变化参数和光响... 为了探究夏季不同观赏竹的光合适应性、固碳释氧能力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筛选出能够提高绿地碳汇效益的竹类植物。通过测定黄甜竹、佛肚竹、短穗竹、花叶唐竹、黄金间碧竹5种福建乡土观赏竹夏季的光合日变化参数和光响应曲线,分析了光合作用影响因子间的互作关系及其对固碳释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用于5种观赏竹的光响应模型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竹种间固碳量与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而5种观赏竹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影响因子各不相同,黄甜竹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极显著相关,佛肚竹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著相关,花叶唐竹的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相关,短穗竹、黄金间碧竹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极显著相关。黄金间碧竹、短穗竹、佛肚竹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日均值较高,其固碳释氧量也相对较高。综上,不同观赏竹的光适应性及其固碳能力存在差异性,黄金间碧竹在夏季高温下的生态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竹 光合日变化 光响应模型 光合特性 固碳释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古田会址风水林小叶红豆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11
作者 蔡晨 李珂佳 +4 位作者 凌书伟 阮广鸣 陈泽平 潘标志 郑世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对福建省古田会址风水林77个样方中的珍稀濒危植物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 Merr.et H.Y.Chen)种群进行调查,对其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7个样方中共有小叶红豆273株,根据株高(h)和胸径(DBH)可分为10个径级,其中... 对福建省古田会址风水林77个样方中的珍稀濒危植物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 Merr.et H.Y.Chen)种群进行调查,对其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7个样方中共有小叶红豆273株,根据株高(h)和胸径(DBH)可分为10个径级,其中Ⅰ(h≤50 cm)级的幼苗个体最多(112株),但从Ⅰ级到Ⅱ(50 cm<h≤100 cm)级死亡率为60.7%,表明幼苗的个体生存能力差;幼树至小树阶段(Ⅱ级至Ⅴ级(10 cm≤DBH<15 cm))生长情况较为平稳,从中树至大树阶段(Ⅵ(15 cm≤DBH<20 cm)级至Ⅹ(DBH≥35 cm)级)仅有少数个体能够存活,个体数总体逐渐减少;从高度级结构看,小叶红豆种群在7个高度级均有个体分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小叶红豆种群的动态指数(V pi)为40.67%,随机干扰动态指数(V pi′)为1.36%,随机干扰风险概率(P max)为3.33%,表明小叶红豆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增长不明显,抗干扰能力较弱。小叶红豆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的B 1亚型;随着径级增加,小叶红豆种群整体生存率函数(S(t))呈降低趋势,而累积死亡率函数(F(t))则呈升高趋势,小叶红豆种群死亡密度函数(f(t))和危险率函数(λ(t))从Ⅳ(5 cm≤DBH<10 cm)级至Ⅴ级明显升高,反映种群有向衰退方向发展的趋势。时间序列预测结果显示:总体上看,经过未来2、4、6、8径级时间后,小叶红豆种群各径级个体数均有增加,种群发展潜力较好。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小叶红豆种群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稳定性和抵抗性较弱,小叶红豆自身抗干扰能力弱以及在资源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是限制小叶红豆种群增长和种群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就地保护的同时,通过适当疏伐和施肥以及加强种子培养等手段增加个体数量,提高种群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红豆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山卫矛,福建卫矛科植物一新种
12
作者 马良 吴锦平 +2 位作者 周承源 陈新艳 陈世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7-473,共7页
描述了福建省发现的卫矛科(Celastraceae)卫矛属(Euonymus)一新种:梅花山卫矛(E.meihuashanensis),该新种与疏花卫矛(E.laxiflorus)和蒙自卫矛(E.mengtseanus)较为相近,但可以通过该新种为藤本状灌木,树皮粗糙,常呈薄片状剥落,叶厚革质... 描述了福建省发现的卫矛科(Celastraceae)卫矛属(Euonymus)一新种:梅花山卫矛(E.meihuashanensis),该新种与疏花卫矛(E.laxiflorus)和蒙自卫矛(E.mengtseanus)较为相近,但可以通过该新种为藤本状灌木,树皮粗糙,常呈薄片状剥落,叶厚革质,边缘具钝锯齿,齿端具黑色腺点,侧脉明显,花序1~3朵,花梗较粗,蒴果扁球形进行区分。形态特征比较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均支持该新种的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山卫矛 卫矛科 新种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杜鹃花科一新记录种——伏毛杜鹃
13
作者 陈永滨 汤行昊 +3 位作者 曾华浩 陈世品 张青青 苏享修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报道了福建省杜鹃花属一新记录种,为进一步丰富福建野生杜鹃花植物资源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通过植物体形态特征的观察和与相近种的比较,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该种嫩枝、叶背及子房被平贴糙伏毛,花冠粉红色至粉白色、... [目的]报道了福建省杜鹃花属一新记录种,为进一步丰富福建野生杜鹃花植物资源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通过植物体形态特征的观察和与相近种的比较,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该种嫩枝、叶背及子房被平贴糙伏毛,花冠粉红色至粉白色、漏斗状钟形、喉部具深紫色斑点,雄蕊6~10枚,区别于福建省内已知近缘种,为伏毛杜鹃(Rhododendron strigosum R.L.Liu)。标本保存于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博物馆。[结论]伏毛杜鹃是福建省杜鹃花科(Ericaceae)新记录种,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毛杜鹃 杜鹃花科 福建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爬行动物新记录——香港半叶趾虎
14
作者 马良 罗萧 +4 位作者 周承源 曾文昊 吴锦平 汤小明 陈世品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4,共6页
在福建省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过程中,在明溪县、上杭县、闽侯县采集到5份半叶趾虎属Hemiphyllodactylus标本,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并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香港半叶趾虎H.hongkongensis,福建省爬行动物新记录。对该物种进行了简要的形态特... 在福建省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过程中,在明溪县、上杭县、闽侯县采集到5份半叶趾虎属Hemiphyllodactylus标本,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并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香港半叶趾虎H.hongkongensis,福建省爬行动物新记录。对该物种进行了简要的形态特征描述和提供相应的特征照片,凭证标本均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FJ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半叶趾虎 福建省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菊科植物区系特征和入侵现状
15
作者 陈樱 林文俊 陈世品 《福建林业》 2025年第3期31-35,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整理及文献分析,系统研究了福建省菊科植物的区系组成、生活型谱、分布区类型及入侵现状。结果显示:福建省菊科植物共122属282种(占中国50.83%),含中国特有种61种(21.63%),属内以单种属(55.74%)为主;生活型以地生草...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整理及文献分析,系统研究了福建省菊科植物的区系组成、生活型谱、分布区类型及入侵现状。结果显示:福建省菊科植物共122属282种(占中国50.83%),含中国特有种61种(21.63%),属内以单种属(55.74%)为主;生活型以地生草本为主(92.55%),符合r/K选择策略。地理成分以世界(21.31%)、东亚(20.49%)及中国特有(9.02%)成分为主;属等级上与浙江省相似性最高(S=0.8157),种等级上与广东省相似性最高(S=0.7363);入侵种56种(19.86%),以热带美洲及北美起源为主,高入侵性等级1物种占26.79%(如微甘菊)。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菊科资源保护、入侵防控及生态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植物区系 入侵 福建 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维管植物新记录4种
16
作者 陈永滨 高元龙 +2 位作者 李恒 马良 陈世品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62-65,共4页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查阅,确定了福建省维管植物新记录4种,分别为北江铁线蕨(Adiantum chienii Ching)、朱砂藤(Cynanchum officinale(Hemsl.)Tsiang&H.D.Zhang)、西域青荚叶(Helwingia himalaica Hook.f.&Thomson ex ...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查阅,确定了福建省维管植物新记录4种,分别为北江铁线蕨(Adiantum chienii Ching)、朱砂藤(Cynanchum officinale(Hemsl.)Tsiang&H.D.Zhang)、西域青荚叶(Helwingia himalaica Hook.f.&Thomson ex C.B.Clarke)、苦糖果(Lonicera fragrantissima var.lancifolia(Rehder)Q.E.Yang)。凭证标本保存在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博物馆(FVC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维管植物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福建过境白眉鸫和灰背鸫繁殖来源
17
作者 杨颖 陈莹 周安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433-9442,共10页
利用候鸟羽毛中的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预测中途停歇地未标记个体来源,有助于理解鸟类迁徙模式和中途停留生态。2021年和2022年秋季,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的重要停歇地——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开展了鸫科候鸟环志工作,采集优势物种... 利用候鸟羽毛中的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预测中途停歇地未标记个体来源,有助于理解鸟类迁徙模式和中途停留生态。2021年和2022年秋季,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的重要停歇地——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开展了鸫科候鸟环志工作,采集优势物种白眉鸫(Turdus obscurus)和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各20枚个体尾羽样本,通过结合稳定同位素(δ^(2)H_(f)和δ^(18)O_(f))分析和繁殖鸟类相对丰度数据,利用贝叶斯方法对鸫鸟的空间概率分布进行预测,并分析繁殖地纬度不同的鸫科候鸟在迁徙时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秋季迁徙途经明溪的白眉鸫,其繁殖地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与伊尔库茨克州交界的贝加尔湖区域,以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安加拉河周边地区;而灰背鸫的繁殖地则集中在中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交界的兴凯湖周围及滨海边疆区沿海地带。并且分析发现,两种鸫科候鸟通过明溪的时间存在差异(T test,P<0.01),2021年和2022年白眉鸫抵达明溪县的日期均明晚于灰背鸫,表明繁殖地纬度的差异是导致迁徙距离不同的鸫科候鸟在秋季通过明溪县时间差异的原因。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能够深入了解不同迁徙路径上候鸟的繁殖来源与迁徙时序,为鸟类保护和迁徙生态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鸫 灰背鸫 繁殖来源 稳定同位素 贝叶斯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 被引量:45
18
作者 叶宝鉴 兰思仁 +4 位作者 李明河 林文俊 陈世品 吴妙丽 陈永滨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56,共6页
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植物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458种,隶属于168科843属.其中,原生植物137科469属696种,外来植物132科498属762种.(2)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以热带成分为主;外来植物科、属的... 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植物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458种,隶属于168科843属.其中,原生植物137科469属696种,外来植物132科498属762种.(2)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以热带成分为主;外来植物科、属的地理分布型多于原生植物;外来植物与原生植物科、属地理分布型的相似系数分别达76.9%、84.7%,属的相似系数高于科的相似系数,外来植物在校园内的适生比例很高.(3)与国内其他农林类高校相比,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的植物有很高的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农林大学 校园 植物区系 地理分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与模糊数学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宋萍 洪伟 +2 位作者 吴承祯 封磊 陈广亮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0-656,共7页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评价因子的均值显示校园总体质量一般.不同专业、性别和居住位置的学生对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某些主观因...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评价因子的均值显示校园总体质量一般.不同专业、性别和居住位置的学生对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某些主观因素会对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对28个评价因子进行旋转分析得到10个主因子,依次为环境意象因子、景观可视因子、环境安全因子、人文环境因子、生活交通因子、环境卫生因子、建筑因子、物理环境因子、交通便利性因子及校门可达性因子,它们是影响被调查者对环境评价的主要因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总体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为E3级,即"一般",今后福建农林大学环境质量在总体上还有待提高,尤其应重点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环境质量 方差分析 因子分析 模糊评价 福建农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干旱胁迫下福建柏幼苗生理特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世祥 蔡星 +4 位作者 吴文秀 刘晓颖 荣俊冬 郑郁善 陈礼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4-800,共7页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源增施生物炭对福建柏苗木生理特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一年生福建柏幼苗为试材,在土壤中分别添加20、50、80 g·kg^(-1)的玉米秸秆生物炭(T1、T2、T3),以不含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分析不同添...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源增施生物炭对福建柏苗木生理特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一年生福建柏幼苗为试材,在土壤中分别添加20、50、80 g·kg^(-1)的玉米秸秆生物炭(T1、T2、T3),以不含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分析不同添加量生物炭对干旱胁迫下福建柏幼苗生长、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生物炭的施加显著提升了福建柏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P<0.05),50 g·kg^(-1)(T2)处理对福建柏株高、地径及单株生物量的积累促进效果最佳。(2)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各组间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在胁迫42 d时达到最大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56 d时达到最大值。总体表现为:T2>T1>T3>CK,且以T2处理效果最佳。T2处理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与同期的CK相比增加了50.7%、127%、54.4%。(3)生物炭的施加显著提升了干旱胁迫下的土壤酶活性(P<0.05),在胁迫70 d时各组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蔗糖酶活性在胁迫42 d时达到最大值;蔗糖酶在胁迫56 d时达到最大值。各组间差异总体表现为T2>T1>T3>CK,且以T2处理最佳。【结论】干旱胁迫下施用50 g·kg^(-1)生物炭量的试验处理最有利于福建柏苗木生长、抗逆生理及土壤酶活性的提高,生物炭施用量过高时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干旱胁迫 福建柏 土壤酶活性 渗透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