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牙梳山香果树生境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
1
作者 付新闻 潘标志 +5 位作者 欧婧瑶 王宣婷 朱梦瑶 钟子豪 丁国昌 叶宝鉴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383,共9页
【目的】研究福建省牙梳山香果树生境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为香果树野生群落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地法获取香果树生境群落信息,测定并分析优势种的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径级结构、高度结构和群落稳定性。【结果】牙梳山香果树... 【目的】研究福建省牙梳山香果树生境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为香果树野生群落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地法获取香果树生境群落信息,测定并分析优势种的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径级结构、高度结构和群落稳定性。【结果】牙梳山香果树生境群落共有植物64科93属143种,主要由樟科、蔷薇科、壳斗科、茜草科和鳞毛蕨科物种组成,其优势种为紫楠、粗糠柴、杜茎山和翠云草,香果树为乔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乔木层(2.121)>草本层(1.976)>灌木层(1.437)。香果树种群缺乏中层径级,断层严重,且稳定性较低。【结论】香果树生境群落各层次群落稳定性均较低,建议加强环境监测,并适当采取人为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果树 生境群落 物种组成 多样性 稳定性 径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效唑和乙烯利对西克刺桐花芽分化及成花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贝宁 陈发兴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37,共11页
【目的】探讨多效唑(paclobutrazol,PAC)和乙烯利(ethephon,ETH)对西克刺桐(Erythrina sykesii)碳氮代谢、内源激素及成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刺桐属植物花期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年生的西克刺桐为材料,在花芽生理分化期进... 【目的】探讨多效唑(paclobutrazol,PAC)和乙烯利(ethephon,ETH)对西克刺桐(Erythrina sykesii)碳氮代谢、内源激素及成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刺桐属植物花期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年生的西克刺桐为材料,在花芽生理分化期进行多效唑(PAC)600 mg·L^(-1)、乙烯利(ETH)50 mg·L^(-1)以及二者共同喷施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每个处理均喷施3次。检测顶芽不同花芽生理分化期的碳氮代谢物质含量、内源激素水平和成花相关基因表达量,并调查统计盛花期西克刺桐花序大小、数量和枝条成花率。【结果】西克刺桐叶面喷施多效唑和乙烯利后,随着花芽生理分化进程推进,顶芽的可溶性糖和全碳含量逐渐上升,而可溶性蛋白和全氮含量逐渐下降,导致碳氮比(C/N)升高;其中,PAC+ETH处理与PAC和ETH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生理分化末期PAC+ETH处理的C/N比值达到最大值。顶芽的内源激素含量也随着生理分化进程而变化,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逐渐上升,而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3)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含量逐渐下降;引起ABA/IAA、ABA/GA3、ZR/IAA、ZR/GA3比值逐渐升高;PAC+ETH处理的激素比值与PAC和ETH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生理分化末期PAC+ETH处理的ABA/IAA、ABA/GA3、ZR/IAA、ZR/GA3比值均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对照提高317.49%、185.34%、310.58%、180.62%。成花促进基因FT在生理分化中期开始表达且表达量逐渐上调,SOC1、AP1、SVP和LFY基因在生理分化末期才明显表达;成花抑制基因TFL1在生理分化前期就开始表达且表达量逐渐下调。多效唑和乙烯利处理均能促进西克刺桐花芽分化进程和成花诱导,其中600 mg·L^(-1)PAC+50 mg·L^(-1)ETH处理的植株开花期提前12 d,枝条成花率达36.46%,植株总花期达55 d。【结论】西克刺桐花芽生理分化期喷施多效唑和乙烯利有利于提高碳氮代谢物质含量,调节内源激素水平和成花相关基因表达,有效促进西克刺桐花芽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克刺桐 花芽诱导 植物生长调节剂 成花基因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闽山地丘陵地区地域景观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预测——基于PLUS-ESV模型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任维 张嘉林 +2 位作者 卢俊涵 林欣玮 周敏盈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3期71-80,共10页
聚焦浙闽地区地域景观既有研究对内陆地区关注不足,且中尺度县域研究与定量研究相对较少的问题,文章以福建沙县为对象,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自然与社会开源数据、统计年鉴等,运用景观格局指数、PLUS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等方法... 聚焦浙闽地区地域景观既有研究对内陆地区关注不足,且中尺度县域研究与定量研究相对较少的问题,文章以福建沙县为对象,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自然与社会开源数据、统计年鉴等,运用景观格局指数、PLUS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等方法,模拟预测2030年3个发展情景,以揭示1990年来地域景观空间格局及ESV的时空演变,为以沙县为代表的浙闽内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林地与耕地此消彼长,建设用地显著增长。2)1990-2020年,景观破碎度、复杂度、离散性及异质性增加,景观优势斑块的连通性与聚合度下降;ESV加速下降,较高及以上价值区向中及以下价值区加速转化。3)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的总体景观破碎度最低、ESV最高。综上可知,生态保护情景能最大化保留沙县山水林田城乡一体的地域景观特征,也最符合地区“生态宜居”“生活幸福”等高质量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景观 PLUS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多情景模拟 山地丘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