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春燕 李晶 +5 位作者 王治会 何碧云 黄维 林馥茗 陈林海 孙威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花香和甜香为主,滋味上以醇、甜为主,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成分有较大差异,武夷红茶茶多酚(17.65%)和茶褐素(7.57%)含量最高,福安红茶可溶性糖(16.45 mg/g)、总黄酮(12.81 mg/g)及茶黄素(0.43%)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政和红茶的总儿茶素(21.56 mg/g)及游离氨基酸含量(6.66%)高于其他地区,尤溪红茶茶黄素含量(0.19%)最低。样品中共鉴定出81种香气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其中芳樟醇、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棕榈酸甲酯、香叶基丙酮、水杨酸甲酯和(3E)-3,7-二甲基辛-1,3,6-三烯等9种成分是武夷红茶花果香的关键物质,茉莉酮酸甲酯和α-紫罗兰酮是福安红茶浓郁花香和甜香的赋香成分,正癸醛是福鼎红茶的特征性香气物质,苯甲醛是政和红茶特征性赋香物质。本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差异成分,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的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红茶 风味品质 香气特征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 气味活性值(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福建省灰茶尺蠖遗传分化分析
2
作者 陈钰洁 史凡 +4 位作者 江晨楠 高晓寒 林伊缤 李文韬 陈李林 《茶叶学报》 2025年第1期55-64,共10页
【目的】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作为茶园常见的食叶性害虫,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各产茶区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开发并设计关于灰茶尺蠖微卫星位点的引物,以及对福建省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以了解其种群发生规律... 【目的】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作为茶园常见的食叶性害虫,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各产茶区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开发并设计关于灰茶尺蠖微卫星位点的引物,以及对福建省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以了解其种群发生规律,为其可持续防控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应用MISA软件检索灰茶尺蠖基因组和转录组序列,并对位点分布规律进行整理描述。再通过Primer 3和TBtools软件设计引物并进行模拟扩增,最终使用3种引物荧光标记法得到5对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并对福建省4个灰茶尺蠖地理种群的分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灰茶尺蠖SSR位点数量巨大,重复类型较多,重复基元均呈现明显的AT偏向性。4个地理种群在5个位点中均有部分位点存在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现象。【结论】4个地理种群中,泉州种群分化差异最大,宁德种群有明显分化,三明种群与南平种群之间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蛾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种群分化 地理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优化及风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3
作者 林东艺 黄冲 +2 位作者 王未名 黄艳 冯新凯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研制了一种新型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Tea residue powder bas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RP-TENG),并以其为基础开发了智慧风力监测装置。以不同发酵程度的茶渣超微粉末作为摩擦膜材料,制备了不同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水平往复... 研制了一种新型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Tea residue powder bas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RP-TENG),并以其为基础开发了智慧风力监测装置。以不同发酵程度的茶渣超微粉末作为摩擦膜材料,制备了不同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水平往复冲压平台测试比较其电输出性能差异,寻找TRP-TENG的最佳材料并进行器件的优化。进一步对优化后的TRP-TENG进行频率响应、负载特性、可持续性和供电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评估其在风力监测装置中的应用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以白茶茶渣作为材料开发的TRP-TENG电输出性能最优,其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分别可达9.1 V和4.4μA,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白茶茶渣的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含量较高,茶色素含量较低,对应的TRP膜具有疏松多孔的凹凸表面微结构,能够有效增加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TENG的电输出性能。该TRP-TENG可以适应多种振动频率工作环境,并且在外接电阻为50 MΩ时,电输出功率达108.0μW;在驱动频率为3 Hz时,可同时点亮5颗串联的商业LED灯,在10μF的电容充电5 min后,能使电子计时器连续工作15 s。以4个串联的TRP-TENG为基础部件开发的自供能风力监测装置对风速具有较明显的响应灵敏度,可适用于智慧农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渣 摩擦纳米发电机 能源收集 自供能传感器 智慧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ID技术的品牌茶企物流仓储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增恩 庄华鑫 郑琼娥 《中国茶叶》 2024年第2期44-49,共6页
在对福建省品牌茶企数字化发展现状的调查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产业经济,拓宽产业链,分析其数字化仓储管理的转型流程,介绍RFID技术的特点和基本应用,从业务和功能角度对智能仓储系统进行系统概述并梳理其如何结合数字化改良仓储管理的... 在对福建省品牌茶企数字化发展现状的调查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产业经济,拓宽产业链,分析其数字化仓储管理的转型流程,介绍RFID技术的特点和基本应用,从业务和功能角度对智能仓储系统进行系统概述并梳理其如何结合数字化改良仓储管理的发展思路,找到品牌茶企基于数字化仓储管理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ID技术 品牌茶企 数字化转型 物流仓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茶感官审评方法的建立及其主要呈香物质的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元朝 黎勤吉 +2 位作者 郭玉琼 郝志龙 金珊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1,共12页
为了建立枸杞芽、叶茶感官审评方法,以盖碗和柱形杯两种冲泡方式,开展冲泡时间和投茶量为变量的感官审评实验。通过理化指标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测定,分析枸杞芽、叶茶主要滋味物质和... 为了建立枸杞芽、叶茶感官审评方法,以盖碗和柱形杯两种冲泡方式,开展冲泡时间和投茶量为变量的感官审评实验。通过理化指标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测定,分析枸杞芽、叶茶主要滋味物质和香气成分的差异,并明确枸杞茶的主要呈香物质。结果表明,4 g、2 min的柱形杯冲泡方式更适用于枸杞茶的审评,咸香(熟菜香)和甜香是枸杞茶的主要香气特征;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筛选得到苯甲醛、3,5-辛二烯-2-酮、2,4-二叔丁基酚、甲基庚烯酮、正己醛、顺-2-戊烯-1-醇、松香芹醇、2,4-二甲基苯甲醛和苯乙烯9种香气成分为枸杞茶的主要呈香物质,根据它们的香型特征,推断这9种呈香物质可能是咸香(熟菜香)的主要贡献物。本研究可为枸杞茶感官审评体系的建立和等级划分提供参考,并对枸杞茶的香气品质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茶 感官审评 品质 香气成分 咸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仙游县茶文化历史及遗存
6
作者 方佳欣 周承哲 +1 位作者 张成 郭玉琼 《福建茶叶》 2025年第5期194-198,共5页
仙游茶文化作为福建茶文化的重要分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地域特色。本文通过深入考证历史文献,系统阐述仙游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展现仙游茶在历代贡茶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本文还通过梳理仙游茶文化的历史价值,为该区域茶... 仙游茶文化作为福建茶文化的重要分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地域特色。本文通过深入考证历史文献,系统阐述仙游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展现仙游茶在历代贡茶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本文还通过梳理仙游茶文化的历史价值,为该区域茶文化研究提供坚定的理论基石,帮助茶文化爱好者深入了解仙游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游县 贡茶 郑宅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筛式旋转摇青机做青对闽南本山乌龙茶的品质影响研究
7
作者 陈水吉 林毅芳 +2 位作者 苏培凌 张炳铃 林东艺 《中国茶叶》 2025年第7期64-68,共5页
为探索水筛式旋转摇青机加工闽南乌龙茶最优做青工艺参数,以本山品种茶树为材料,研究水筛式旋转摇青与传统滚筒摇青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筛式旋转摇青机6次摇青工艺加工的本山乌龙茶在感官得分和生化成分含量上均优于传... 为探索水筛式旋转摇青机加工闽南乌龙茶最优做青工艺参数,以本山品种茶树为材料,研究水筛式旋转摇青与传统滚筒摇青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筛式旋转摇青机6次摇青工艺加工的本山乌龙茶在感官得分和生化成分含量上均优于传统闽南滚筒式摇青机加工的本山乌龙茶。研究表明用水筛式旋转摇青机加工本山乌龙茶,有助于提高闽南乌龙茶(本山)品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筛式旋转摇青机 乌龙茶 做青参数 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分析叶用枸杞茶 被引量:8
8
作者 卢丽 周承哲 +7 位作者 徐凯 张孟聪 温圣菁 段淋渊 田采云 石碧滢 张波 郭玉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1-201,共11页
以26个品种(系)叶用枸杞芽叶干样及鲜叶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其感官品质和代谢物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叶用枸杞芽叶干样滋味醇厚、鲜爽、有甜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结果显示,叶用枸杞芽叶中共... 以26个品种(系)叶用枸杞芽叶干样及鲜叶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其感官品质和代谢物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叶用枸杞芽叶干样滋味醇厚、鲜爽、有甜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结果显示,叶用枸杞芽叶中共鉴定出879种代谢物,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类、酚酸类、糖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木脂素和香豆素、生物碱、萜类、有机酸、脂质10类。根据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211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亚油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苯丙醇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等代谢通路,此外还发现,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糖类和脂类是区分不同品种(系)叶用枸杞芽代谢物的重要组分。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表明,表儿茶素、异槲皮素、芦丁等26种代谢物共同影响叶用枸杞茶醇、厚、鲜、甜和苦等滋味。感官评价结合PLSR分析结果表明,‘宁杞菜1号’‘宁杞9号’、Z90、Z68、Q3、Q6-13和Z487种叶用枸杞具有感官品质较好且滋味物质丰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枸杞茶 感官评价 代谢组学 滋味 差异代谢物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lphi+AHP的茶树种质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邱佳雄 高峰 +2 位作者 李琳玉 张宁宁 陈志丹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7-156,共10页
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科学的茶树种质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茶树种质资源的现代化管理提供评价工具。通过田野调研以及相关标准、管理办法等文献分析,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福建省为例,筛选18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对专家特征... 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科学的茶树种质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茶树种质资源的现代化管理提供评价工具。通过田野调研以及相关标准、管理办法等文献分析,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福建省为例,筛选18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对专家特征、意见可靠性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AHP法计算权重。结果表明,2轮专家积极性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09、0.847,最终确定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茶树种质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在专家库中达成了令人满意的共识,即符合中国茶树种质资源管理特色,体现交叉学科优势,适用于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管理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种质资源 管理评价指标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烘焙条件及奶茶制备工艺对浓香型铁观音风味奶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智力 杨浩雄 +4 位作者 苏淑颖 吴煜铭 余婉仪 董绚 林东艺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3期60-67,共8页
为探究不同烘焙处理对铁观音品质的影响,采用完全因素实验设计对铁观音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参数的烘焙处理,烘焙完成后在一定的超微粉碎指标下采用石磨粉碎方法对茶样进行超微粉碎处理。通过茶样的生化成分分析以及感官评分结果,分析不... 为探究不同烘焙处理对铁观音品质的影响,采用完全因素实验设计对铁观音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参数的烘焙处理,烘焙完成后在一定的超微粉碎指标下采用石磨粉碎方法对茶样进行超微粉碎处理。通过茶样的生化成分分析以及感官评分结果,分析不同烘焙处理和超微粉碎处理对茶样品质和感官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茶汤的最佳浸提工艺以及茶汤、脱脂奶粉、罗汉果代糖的添加量对奶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茶汤最佳浸提工艺为: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20 min,茶水比1∶50。以感官审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得出奶茶的最优配方为:茶汤添加量60%,脱脂奶粉添加量10%,罗汉果代糖添加量2.5%。不同烘焙处理以及超微粉碎加工,对奶茶的品质影响主要存在于组织状态和内含物质的浸出效果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影响 烘焙 奶茶 风味 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茶枸杞复合凝胶软糖配方优化及特性评价
11
作者 王未名 李佳音 +5 位作者 苏淑颖 黄艳 毛宇源 陈水吉 林东艺 苏凯 《中国茶叶》 2024年第7期17-24,共8页
研究旨在探讨白茶枸杞复合凝胶软糖的最优配方,并对其特性进行评价。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曲面试验,研究复合凝胶添加量、速溶白茶粉添加量、枸杞粉添加量、赤藓糖醇添加量对白茶凝胶软糖的感官和物理品质的影响,从而得出... 研究旨在探讨白茶枸杞复合凝胶软糖的最优配方,并对其特性进行评价。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曲面试验,研究复合凝胶添加量、速溶白茶粉添加量、枸杞粉添加量、赤藓糖醇添加量对白茶凝胶软糖的感官和物理品质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优工艺配方;在此基础上,检测该工艺配方所制软糖的感官品质、物理性质以及抗氧化能力。白茶枸杞复合凝胶软糖的最优工艺配方为复合凝胶(明胶∶卡拉胶=7∶3)添加量15 g,速溶白茶粉添加量0.3 g,枸杞粉添加量1 g,赤藓糖醇添加量13 g、柠檬酸添加量0.1 g。该条件下制得的白茶凝胶软糖感官评分为85.4分,产品色泽均匀,口感协调,兼具白茶和枸杞风味;其物理性状为:弹性0.97±0.01、硬度(1 934.81±69.27) g、咀嚼性1 623.16±171.80;产品的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为(51.86±1.67)%和(0.014±0.002) mmol/g。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软糖感官色泽、形态、风味、组织均表现较好,物理性状弹性、硬度、咀嚼性较为理想,配方中含白茶和枸杞成分使其具备一定抗氧化能力。本研究可为白茶和枸杞的深度开发和茶在软糖食品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白茶粉 枸杞 软糖 响应曲面法 质构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马铃薯块茎蛾在中国的适生区分析
12
作者 林昌进 胡海琴 +4 位作者 石一涵 周子钦 刘晨曦 高玉林 陈李林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4-473,共10页
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是世界性重要害虫,也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之一。本研究基于马铃薯块茎蛾当前在中国分布点和环境变量因子,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及未来两种气候背景下马铃薯块茎蛾在中国的潜在适生范围及程度。结... 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是世界性重要害虫,也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之一。本研究基于马铃薯块茎蛾当前在中国分布点和环境变量因子,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及未来两种气候背景下马铃薯块茎蛾在中国的潜在适生范围及程度。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当前在我国的总适生区面积约363.6×104 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7.9%;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原地区。影响马铃薯块茎蛾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因子为最冷月份最低温、最冷季降水量、温度季节变动和最热月份最高温度。未来气候情景下,马铃薯块茎蛾潜在适生区面积呈缓慢扩大趋势,主要特征是南方沿海各省部分高、低适生区转变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继续向北扩张。通过对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的马铃薯块茎蛾适生区及适生程度进行科学预测,以期为马铃薯块茎蛾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潜叶蛾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技术的双重路径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颉 袁庆庆 林克涛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0-290,共11页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山地丘陵生产区所发挥的具体效用和作用路径尚不清晰,分析和探讨其影响及作用路径对推动“农业强国”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基于福建省9个地级市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Metafrontier Malmquist L...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山地丘陵生产区所发挥的具体效用和作用路径尚不清晰,分析和探讨其影响及作用路径对推动“农业强国”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基于福建省9个地级市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Metafrontier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法和DIFF—GMM估计,实证检验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双重路径效应”。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35%,其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具有正向的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表明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的“双重路径”效应显著存在。一是既可以从“效率路径”来促进农业各生产要素之间实现最优配置,使得当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生产的正向产出效应大于滞后一期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负向要素替代效应,从而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二是可以从“技术路径”来促进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使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其增长率持续增长。为此,提出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跨越、强化新型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加大农机服务人才队伍培育力度和完善农机相关政策制度精确性和指向性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双重路径效应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泰县茶文化历史及遗存 被引量:1
14
作者 黎煌 周承哲 +2 位作者 谭佳瑶 郭玉琼 许长同 《福建茶叶》 2023年第12期161-165,共5页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诞生了许多绚丽、独特的区域性茶文化。诞生在八闽大地上的永泰茶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茶文化之一。文章聚焦永泰县,介绍了永泰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诞生了许多绚丽、独特的区域性茶文化。诞生在八闽大地上的永泰茶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茶文化之一。文章聚焦永泰县,介绍了永泰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悠久历史,以及在历史中产生的名茶,以便茶文化爱好者更好掌握这一文化的历史变迁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泰县 茶文化 永泰细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茶柱层析分离过程中化学组分含量与弹性蛋白酶抑制活性的变化
15
作者 王丽丽 林清霞 +1 位作者 王晨旭 陈林 《茶叶学报》 2025年第3期51-59,共9页
【目的】测定白茶水提物经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后的弹性蛋白酶抑制活性与化学组分含量变化,为白茶有效活性部位及其组分的提纯制备与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XAD-4离子交换大孔树脂为吸附剂,对白茶水提取物(E0)进行上柱吸附,同步... 【目的】测定白茶水提物经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后的弹性蛋白酶抑制活性与化学组分含量变化,为白茶有效活性部位及其组分的提纯制备与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XAD-4离子交换大孔树脂为吸附剂,对白茶水提取物(E0)进行上柱吸附,同步收集流出液(E1),再依次用0.5 mol·L^(-1) NaCl和1 mol·L^(-1) HCl混合酸溶液(1∶40,V/V)、纯水和85%乙醇洗脱,分别收集流出液E2、E3和E4,测定柱分离过程中各流出液的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TFls)、咖啡碱(Caffeine,CAF)、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和儿茶素类(EGCG、GCG、EC、C、EGC、GC、ECG、CG)等化学组分含量,并评价其对猪胰弹性蛋白酶(Porcine pancreatic elastase,PPE)的荧光猝灭效果,以及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白茶提取物(E0)及其4个柱流出液(E1、E2、E3、E4)化学组分测定结果表明,TP和TFls含量排序为E0>E1>E4>E2>E3,且E0、E1、E4相互间差异显著(P<0.05);CAF含量为E0>E4>E1>E2>E3,除E1与E2差异不显著外,其余相互间均差异显著(P<0.05);GA、GC、EGC、C含量为E0>E1>E4,EGCG、EC、GCG、ECG、CG为E0>E4>E1,且相互间均分别达到显著差异(P<0.05)。PPE荧光猝灭活性试验表明,E0、E1和E4对PPE的荧光猝灭率分别为46.0%、29.3%和26.0%,且相互间达到显著差异。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样品对PPE的荧光猝灭率与其TP、TFls含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9,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AF、GA和儿茶素类组分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结论】与E0相比,E4中各化学组分均显著降低,荧光猝灭活性也显著降低。白茶对PPE的荧光猝灭活性与其多酚、总黄酮含量密切相关,推测白茶中具有PPE抑制活性的功能物质基础是多酚、总黄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柱分离 化学组分 弹性蛋白酶 荧光猝灭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HS-SPME-GC-MS研究有机硅消泡剂对乌龙茶饮料香气的影响
16
作者 张伟明 黄珊由美 +6 位作者 樊容昊 林东艺 马成英 陈晓兰 冯伟 荣杰峰 黄艳 《食品科学》 2025年第20期1-13,共13页
本研究以‘肉桂’品种的乌龙茶饮料为对象,结合感官审评、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浓度有机硅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效果及其对感官风味特征、香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中含量消泡剂可有效降低泡沫高度,... 本研究以‘肉桂’品种的乌龙茶饮料为对象,结合感官审评、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浓度有机硅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效果及其对感官风味特征、香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中含量消泡剂可有效降低泡沫高度,缩短消散时间,且相同含量消泡剂产生泡沫前加入效果优于产生泡沫后加入,但含量过高时会引发汤色浑浊、涩感增强及异味产生,导致感官品质劣化;电子鼻传感器W5S(氮氧化合物)、W1S(甲烷等短链烷烃)、W1W(无机硫化物)和W2W(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在不同处理间响应值差异显著;不同含量有机硅消泡剂处理对茶饮料香气成分有显著影响,共鉴定出110种茶叶中香气成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筛选出26种关键差异香气物质。相对香气活性值分析结果表明,消泡剂处理后,芳樟醇、二氢芳樟醇、苯乙醇、反式-橙花叔醇等香气成分的含量随着消泡剂含量的升高而显著下降,消泡剂显著抑制了上述挥发性物质的释放,并可能改变了茶饮料的整体香气特征。综合泡沫抑制效果与感官平衡,0.005~0.025 g/kg为较优含量范围,可在抑制泡沫的同时较大程度保留茶饮料的风味特征。本研究有助于揭示消泡剂对茶饮料香气的影响机制,为茶饮料生产的质量控制和香气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料 消泡剂 有机硅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