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3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夏青 辛桂亮 +1 位作者 吴仁烨 邓传远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75,共7页
对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12个人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应用生态学方法计算分析各群落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等对群落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12个人工群落存在乔灌层结构不合理,植物多样性及稳定性较低... 对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12个人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应用生态学方法计算分析各群落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等对群落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12个人工群落存在乔灌层结构不合理,植物多样性及稳定性较低,层次不明显,生态位重叠等问题;并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物群落 优势树种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三元论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景观评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杨建欣 董建文 谢祥财 《南方建筑》 2012年第5期87-90,共4页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包含着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的内涵。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日趋扩大,大学校园空间呈现出复合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适应这一趋势,营造出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满足师生学习生活需求...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包含着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的内涵。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日趋扩大,大学校园空间呈现出复合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适应这一趋势,营造出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满足师生学习生活需求的理想的校园景观,已成为景观设计者和校园规划建设者迫切关注的问题。校园景观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景观设计必然要满足景观三元论的基本要求,实现校园环境景观化、生态化和满足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因此有必要从景观三元论的角度解析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景观,有针对性地提出校园景观优化的建议,为校园景观的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三元论 校园景观 福建农林大学 环境生态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兰思仁 朱里莹 +1 位作者 董建文 邓传远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在探讨大学教学植物园特征的基础上,以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为例,提出了在建设大学教学植物园过程中的思考:①如何利用"一园多区"的构园理念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②如何立足于本土地域特色;③如何树立自身专类园品牌;④如... 在探讨大学教学植物园特征的基础上,以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为例,提出了在建设大学教学植物园过程中的思考:①如何利用"一园多区"的构园理念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②如何立足于本土地域特色;③如何树立自身专类园品牌;④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解说和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学植物园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知和行为视角的校园滨水景观偏好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高雅玲 张铭桓 +3 位作者 陈凯旋 叶沐涵 邓诗靖 黄河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1期190-196,共7页
基于人群感知和行为视角,以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拍照试验、访谈问卷、扫描观察收集数据,采用词频分析、照片分析、GIS技术分析,分析景观元素、景观感知以及驻留点、观景点、景点、视线廊道的空间特征,以获得游览者对滨水... 基于人群感知和行为视角,以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拍照试验、访谈问卷、扫描观察收集数据,采用词频分析、照片分析、GIS技术分析,分析景观元素、景观感知以及驻留点、观景点、景点、视线廊道的空间特征,以获得游览者对滨水景观偏好特征,采用核密度分析,得到游客景观点的热点分布。结果表明,词频分析预测出游客关注湖区丰富的景观元素,以静态观赏和行进式观赏方式游览观音湖,舒适的湖区环境让游客感到心情愉悦、平静;空间角度,游览者的驻留点分布与观景点分布具有显著的一致性,表明优美的空间环境和良好的观景位置有利于游客驻留行为的产生;游览者对滨水景观的偏好是由“丰富性—功能性—特色性”三大属性特征相互协调、影响而形成的三维耦合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景观 景观偏好 驻留空间 词频分析 核密度分析 三维耦合结构模型 观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卉学MOOC在线课程的应用与建议——以福建农林大学花卉学MOOC课程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周育真 陈斌 +4 位作者 曹映辉 张燕萍 陈凌艳 赵凯 彭东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277-279,282,共4页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福建农林大学花卉学MOOC在线课程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受调查的学生认为观看视频、单元测试和作业学习时间最长,对学习模块结构组织比较满意;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的题量合适、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福建农林大学花卉学MOOC在线课程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受调查的学生认为观看视频、单元测试和作业学习时间最长,对学习模块结构组织比较满意;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的题量合适、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但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对于MOOC课程的应用,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提倡诚信应考、调整成绩评定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卉学 MOOC 调查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景观提升设计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河 高雅玲 +3 位作者 胡清林 刘健 许贤书 董建文 《福建热作科技》 2015年第2期59-63,共5页
以福建农林大学景观提升设计实践为例,从设计理念、总体布局、山水环境、绿化景观、开放空间以及交通组织等方面,探讨山水校园的景观设计的相关方法,为类似高校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福建农林大学 山水校园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心理学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陆东芳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9-173,共5页
以环境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出发,分析了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规划中的成功及不足之处;探讨了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可为新时期建设更加人性化的校园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心理学 大学校园 规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景观环境意象设计探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建欣 钟小军 +1 位作者 余梦云 文晨 《广东园林》 2011年第5期24-27,共4页
文章从空间构成的角度,从校园道路、校园景观节点、区域和校园标志物四个方面分析了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景观意象,通过对此校园景观的分析评价,肯定优点,发现不足,希望从景观意象设计的角度对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景观设计 校园意象 福建农林大学 广东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荫植物对校园水景声环境影响探讨——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洪昕晨 兰思仁 《福建林业》 2015年第4期35-37,共3页
耐荫植物作为水景设计的要素之一,不仅在视觉上满足人们的观赏体验,还在听觉上调节水景的声环境。通过对福建农林大学人工瀑布声级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周围的耐荫植物在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对其声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耐荫植物对校园水景... 耐荫植物作为水景设计的要素之一,不仅在视觉上满足人们的观赏体验,还在听觉上调节水景的声环境。通过对福建农林大学人工瀑布声级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周围的耐荫植物在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对其声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耐荫植物对校园水景声环境具有调节作用且不同耐荫植物的调节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景 声环境 耐荫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绿地声景观对情绪和注意力的影响——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被引量:55
10
作者 翁羽西 朱玉洁 +2 位作者 董嘉莹 王敏华 董建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93,共6页
为探讨校园绿地声景观对大学生情绪和注意力的影响,邀请30名大学生在实景环境中进行视听体验,通过眼动追踪技术、皮肤电响应来分析不同声景对注意力和情绪影响的差异,以及声景的视觉注意对情绪唤醒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低自然声相比,... 为探讨校园绿地声景观对大学生情绪和注意力的影响,邀请30名大学生在实景环境中进行视听体验,通过眼动追踪技术、皮肤电响应来分析不同声景对注意力和情绪影响的差异,以及声景的视觉注意对情绪唤醒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低自然声相比,在交通声和人工声为主导的声景环境中,人的情绪唤醒程度显著增加;2)不同类型声景对视觉注意力产生显著影响,当声源足够显著时,会引导人们在视觉场景中搜索与之相关的景观要素;3)在低声压级的自然声环境中,通过听觉信息引导体验者关注绿色植物,是降低生理唤醒度、提高自然疗愈力的有效方法。在未来校园绿地规划和设计中,应当将声景作为一个重要的疗愈因子纳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恢复性环境 声景观 校园环境 情绪 注意力 眼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城郊不同游憩空间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规律——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傅伟聪 陈梓茹 +4 位作者 朱志鹏 吴倩楠 李慧 董建文 丁国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8-464,共7页
为合理评价城郊游憩地改善生态环境功能,提高规划合理性,对5类16个游憩监测点进行大气颗粒物浓度、气象因子4季监测,分析同一环境不同类型游憩地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大气颗粒物浓度整体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春、... 为合理评价城郊游憩地改善生态环境功能,提高规划合理性,对5类16个游憩监测点进行大气颗粒物浓度、气象因子4季监测,分析同一环境不同类型游憩地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大气颗粒物浓度整体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春、秋季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介于夏季与冬季之间;(2)不同类型游憩地立地条件对各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有较大影响,且随季节变化各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有所不同;(3)影响大气颗粒物的环境因子有风速、气压、湿度、温度等;(4)不同立地条件对大气颗粒物、温度、湿度、风速等有显著影响,改善立地条件,对降低大气颗粒物浓度,提高环境功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 城郊游憩地 大气颗粒物 气象因子 立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动分析用于校园恢复性声景观初探——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观音湖为例 被引量:21
12
作者 朱玉洁 翁羽西 +2 位作者 黄钰麟 王敏华 董建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5期10444-10451,共8页
过去相关研究探讨景观环境对人的健康福祉时,多以视觉感知为主,而听觉感知同样是感知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观音湖为例,30名参与者以随机顺序安排到3个样地进行交叉实验,通过可穿戴眼动追踪技术及主观问卷来探讨... 过去相关研究探讨景观环境对人的健康福祉时,多以视觉感知为主,而听觉感知同样是感知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观音湖为例,30名参与者以随机顺序安排到3个样地进行交叉实验,通过可穿戴眼动追踪技术及主观问卷来探讨不同声景感知下的校园景观的恢复性效益。结果表明:①在主观恢复性评价上,综合恢复性评分依次是水流组(5.43±0.75)>安静组(5.17±0.70)>噪声组(4.77±0.97),且3组声景类型存在显著差异(P<0.01);②在视觉认知上,相较于噪声组和安静组,水流组的注视次数最少(302.25±70.93),平均注视时间最长[(323.77±155.52)ms],而瞳孔直径在3组之间未发现统计学意义;③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发现,不同声景感知会影响视觉感知的过程,水流声会引导对水体的关注,噪声会引导对人工景物的关注,安静环境下对自然景物的关注较多。因此,校园声景观的营建,有利于创造更具恢复性潜力的环境,将水流声引入景观中是提高恢复潜力的较好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景观 声景感知 眼动 恢复性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不同景观空间小气候舒适度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凯旋 叶沐涵 +3 位作者 蒋文斌 宁春娇 曾静雯 黄河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4期119-124,共6页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选取温度、风速、湿度3个因素,通过12 h连续定点测量的方法,对不同景观空间(临水型空间、建筑围合型空间、林荫型空间、空旷广场型空间)的小气候进行实测和对比研究,评估这4类活动空间在夏季的人体舒适度。结果表明...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选取温度、风速、湿度3个因素,通过12 h连续定点测量的方法,对不同景观空间(临水型空间、建筑围合型空间、林荫型空间、空旷广场型空间)的小气候进行实测和对比研究,评估这4类活动空间在夏季的人体舒适度。结果表明:林荫型空间总体温度较低、波动较小,临水型空间因无遮挡温度最高、波动最大,其他2种空间温度亦较高、波动较大;林荫型空间湿度最大,其次是阳光直射的临水型空间、建筑围合型空间,空旷广场型空间湿度最小;4种空间的舒适度总体呈现林荫型空间>临水型空间>建筑围合型空间>空旷广场型空间,乔灌草群落丰富的林荫型空间更适合校园人群活动。认为在校园活动空间设计过程中,可布置适当的乔灌草群落以提升空间小气候的调节功能,借此提高人群活动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空间 小气候 人体舒适度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校园绿地不同环境特征的恢复性效应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涵青 艾嘉蓓 +2 位作者 赖鹏程 任维 黄启堂 《南方林业科学》 2022年第1期34-40,共7页
为研究不同环境特征与恢复性感知之间的关系,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的绿地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以该校为例的校园绿地的八类环境特征进行评价描述,并将受访者的恢复性体验与之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绿地使用者在不同环境特征下... 为研究不同环境特征与恢复性感知之间的关系,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的绿地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以该校为例的校园绿地的八类环境特征进行评价描述,并将受访者的恢复性体验与之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绿地使用者在不同环境特征下的恢复性体验。结果表明:(1)校园绿地的环境特征中,最能够影响个体恢复性感知的特征维度为“社交体验”“物种多样性”“干扰性”。(2)不同环境特征对使用者的恢复性感知都存在显著影响,且环境特征对恢复性感知的不同维度影响程度也不同。(3)使用者年龄越高恢复性感知评价越高,而学历越高恢复性感知评价却越低,且绿地的使用频率越高、接触时间越长越能够促进个体的恢复性感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校园绿地 环境恢复性 环境特征 个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调查分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穆颖 廖启炓 《南方园艺》 2020年第1期61-65,共5页
校园景观营造是校园文化表达的一种手法,景观空间的存在为师生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场所。校园户外公共空间对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户外生活为切入点,选取四个典型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问... 校园景观营造是校园文化表达的一种手法,景观空间的存在为师生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场所。校园户外公共空间对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户外生活为切入点,选取四个典型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问卷分析,总结使用者的停留时间和行为类型,并结合师生的心理需求,吸引学生停留,促进交流,以期为大学校园生活注入朝气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育 校园空间 户外生活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导向标识系统优化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文静 潘辉 韩百川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第4期148-151,共4页
在校园建设发展中,生态化、景观化、实用化是当代校园文化的标志。不仅选址、规划、建筑、景观等方面的建设十分重要,导向标识系统的建设也十分重要。好的导向标识系统不仅具有指明方向的功能,还可以体现校园文化。以福建农林大学本部... 在校园建设发展中,生态化、景观化、实用化是当代校园文化的标志。不仅选址、规划、建筑、景观等方面的建设十分重要,导向标识系统的建设也十分重要。好的导向标识系统不仅具有指明方向的功能,还可以体现校园文化。以福建农林大学本部校园的导向标识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的导向标识系统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解决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导向标识系统缺失、混乱、无系统性、文化性等问题,更好体现校园文化,提升校园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导向标识系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海岸植物资源调查及园林应用综合评价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吴沙沙 兰思仁 +2 位作者 闫淑君 江育 彭东辉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0-106,116,共8页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标本的基础上,对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福州市及宁德市的7个海岸样带的海岸植物组成、生活型及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海岸植物园林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并据此筛选出适于福建海岸...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标本的基础上,对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福州市及宁德市的7个海岸样带的海岸植物组成、生活型及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海岸植物园林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并据此筛选出适于福建海岸园林建设的原生植物种类。结果表明:7个海岸样带共包含74科229属323种海岸植物,其中原生种有278种、外来种有45种;含种数较多的科包括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豆科(Leguminos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共包含92属151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0.17%和46.75%。福建省海岸植物生活型大体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及其他5类,其中草本占优势;草本、灌木、藤本和乔木的种数分别为204、64、31和14种,草本和灌木的种数分别占总种数的63.16%和19.81%。按照生态类群可将福建海岸植物分为陆岸沙生生态类群、盐生湿地生态类群、基岩海岸及海岸林生态类群、广生境生态类群4类。福建省海岸植物园林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共包含5个一级因子和19个二级因子。一级因子中权重值排在前2位的因子为生理适应性和美学特性,权重值分别为0.276 2和0.218 9;二级因子中盐碱适应能力的权重值最高(0.082 7),栽培成本、养护成本、资源数量和植株形态观赏性的权重值也较高(均在0.070 0以上)。采用这一评价体系从福建海岸原生植物中共筛选出适于海岸园林建设的植物40种,这些植物的得分均在3.00以上且观赏性强、生态功能较佳。此外,还针对滨海滩涂地带、沙滩开阔地带和基岩质海岸带提出了几种人工植物群落景观营造的植物配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植物 福建省 组成 园林应用 综合评价体系 植物配置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演绎”校园节水系统及景观设计改造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南校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连泽峰 陈力 +1 位作者 张甜甜 杨建华 《南方建筑》 2015年第3期90-94,共5页
文章在分析说明当今全球水资源危机的背景下,简要叙述了校园节水系统的国内外建设现状,阐述了再生/演绎的概念内涵及其在节水系统与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以福建工程学院南校区为例论述了节水系统的整体设计,中水收集与再生过程及其景观... 文章在分析说明当今全球水资源危机的背景下,简要叙述了校园节水系统的国内外建设现状,阐述了再生/演绎的概念内涵及其在节水系统与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以福建工程学院南校区为例论述了节水系统的整体设计,中水收集与再生过程及其景观设计并充分发挥节水系统及其景观设计的教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演绎 节水系统 景观设计 中水再生 教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连江县5个无居民海岛种子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越琳 黄阿青 +3 位作者 肖集泓 王芳 邓传远 陈凌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434,共11页
本研究采取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连江5个无居民海岛的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详细踏勘,根据所获得的实地调研数据以及对文献资料的查阅,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对研究地的种子植物区系物种组成、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分布生境类... 本研究采取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连江5个无居民海岛的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详细踏勘,根据所获得的实地调研数据以及对文献资料的查阅,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对研究地的种子植物区系物种组成、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分布生境类型等进行统计整理,与不同地区无居民海岛种子植物属的相似性系数和属的地理成分进行对比,并探讨5个无居民海岛之间维管束植物物种相似度以及与岛屿空间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连江5个无居民海岛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90种,隶属于64科165属;该种子植物区系的数量优势科为菊科、禾本科,大科、较大科、属种优势明显,寡种科、仅含1种的科数量多。生活型以草本(55.94%)和灌木(23.27%)居多,乔木和藤本数量不占优势,分别仅占13.86%和6.93%。(2)区系组成繁杂多样,在科、属水平上均以热带分布类型为首要,分别为90.24%、68.03%,其中泛热带分布分别占科、属的75.62%、36.05%,科级的温带类型只有9.76%,属级占31.97%,热带类型科-属与温带类型科-属的R/T值分别为9.25和2.13,表明连江5个无居民海岛种子植物区系主体为热带、亚热带成分,与其亚热带地理特点相符,呈热带至亚热带过渡特征。(3)地缘关系上,将连江5个无居民海岛与中国从南往北4个不同地区无居民海岛种子植物区系对比,连江5个无居民海岛种子植物区系在属相似性上与纬度相近的平潭6个无居民海岛最相似,属相似性系数为71.32%。连江5个无居民海岛属的R/T值为2.13,低于厦门近岸海域无居民海岛(4.23)和平潭6个无居民海岛(2.58),高于浙江沿海5个无居民海岛(1.11)和渤海区9个无居民海岛(0.66),温带分布型所占比例随着纬度增大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热带分布型占比在缩小,体现了海岛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纬向分异性,R/T值越大,热带性质越强。(4)物种相似性上,5个无居民海岛间植物物种相似度较低,岛屿空间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无居民海岛相似性受岛屿边缘效应和生境多样性二者的影响。总体上,连江5个无居民海岛种子植物区系植物种类多样,古老植物丰富,呈热带、亚热带过渡性质,与其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过渡地带的地理特征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无居民海岛 种子植物 地理成分 连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模式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荣俊冬 凡莉莉 +5 位作者 陈礼光 张迎辉 何天友 陈凌艳 宋鲲鹏 郑郁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5-184,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模式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福建柏幼苗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福建柏幼苗为对象,设置平均施氮(相同间隔时间内施用等量氮素)、指数施氮(依据氮素指数添加)和对...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模式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福建柏幼苗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福建柏幼苗为对象,设置平均施氮(相同间隔时间内施用等量氮素)、指数施氮(依据氮素指数添加)和对照(CK)3种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根、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运用洛伦兹模型和抛物面模型拟合2种施氮模式下根系生物量与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化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最佳施氮模式和施氮水平。【结果】在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模式下,氮素施入对1年生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2种施氮模式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根、茎和叶生物量均表现出随施氮量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指数施氮模式下,福建柏幼苗的根、茎生物量高于平均施氮处理;在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模式下,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比根长指标均高于CK,表现出各指标均随施氮量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指数施氮处理下福建柏根系各形态指标均高于平均施氮处理;抛物面模型具有较高的R^2(0.922~0.978)和较低的RSS(0.234~0.841),拟合结果优于洛伦兹模型,能够精确预测不同施氮处理下的根系生物量以及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化。【结论】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均能促进福建柏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和根系生长,其中指数施氮模式优于平均施氮,最佳施氮水平为每株600 mg氮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柏幼苗 平均施氮 指数施氮 生物量分配 根系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