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甘薯产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及探讨
1
作者 黄尧烨 黄鸿文 +3 位作者 乐奕 熊钒 陈选阳 杨志坚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5年第4期117-123,共7页
甘薯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伴随着社会进步与人们生活方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已逐渐成为当代的“宠儿”。随着甘薯产业的持续扩张与深化,其分工日趋精细,专业化程度亦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福建省,甘薯作为首要的粮食与加工作物,其种植... 甘薯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伴随着社会进步与人们生活方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已逐渐成为当代的“宠儿”。随着甘薯产业的持续扩张与深化,其分工日趋精细,专业化程度亦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福建省,甘薯作为首要的粮食与加工作物,其种植规模与产量均位列粮食作物前茅。因此,构建并完善福建省的甘薯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推动甘薯产业的稳健发展,提升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进而提升福建省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社会化服务在农业领域具体表现在将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外包给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公司进行操作。农户只需将部分农业生产收益支付给这些公司,便可保留大部分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产业 福建省 社会化服务 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研究进展及栽培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文芳 郭春林 +6 位作者 兰超杰 谢粤斌 秦彬 詹国明 王顺 汪嘉瑶 林文雄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0-365,共16页
再生稻种植是一种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腋芽萌发成穗,实现二次收成的稻作模式,具有省种、省肥、省工、省时、米质优且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产量不稳定的现状,本文简述了再生稻发展... 再生稻种植是一种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腋芽萌发成穗,实现二次收成的稻作模式,具有省种、省肥、省工、省时、米质优且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产量不稳定的现状,本文简述了再生稻发展历程及其产量潜力;分析了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关键内在因素(如品种类型及再生力)和外部环境条件(如水肥管理等农艺措施、稻桩质量及机收模式、病虫害防治等);重点综述了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强调因地因情做好品种选用,根据光温水条件适时早播以保证安全齐穗,严格做好3次烤田,改良收割机具性能及优化作业路线以降低碾压损失,根据留桩高度动态调控促芽肥和促苗肥施用量,通过合理水肥运筹实现多穗与大穗协同增效。最后针对生产问题提出了抗碾压优质再生稻品种选育、水肥-微生物-根系生理协同调控网络解析及机收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优化等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机械收割 再生力 产量 栽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两优3191在武夷山市作烟后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3
作者 程朝平 程祖锌 +3 位作者 何旎清 林少俊 黄凤凰 杨德卫 《福建稻麦科技》 2025年第3期36-39,共4页
紫两优3191是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以黑糯两系不育系福紫糯3S为母本,白糯恢复系品糯R19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糯稻新品种,202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23—2024年在武夷山市作烟后稻种植,表现群体整齐、株高适中、植株健壮、... 紫两优3191是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以黑糯两系不育系福紫糯3S为母本,白糯恢复系品糯R19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糯稻新品种,202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23—2024年在武夷山市作烟后稻种植,表现群体整齐、株高适中、植株健壮、叶片挺直、分蘖力强、后期转色好、适应性广、丰产稳产、糙米紫色和口感好等特点。总结了紫两优3191在武夷山市作烟后稻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糯杂交稻 紫两优3191 烟后稻 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LoAPS1克隆及其在休眠解除过程的功能分析
4
作者 徐小萍 杨成龙 +3 位作者 和兴 郭文杰 吴健 方少忠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206,共12页
【目的】ATP硫酸化酶(APS1)是硫酸盐同化过程第一步的关键酶。研究百合鳞茎休眠解除过程APS1的作用,为理解硫代谢途径在百合鳞茎休眠解除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TA克隆从百合休眠解除不同阶段中获得LoAPS1基因序列全长,对其进... 【目的】ATP硫酸化酶(APS1)是硫酸盐同化过程第一步的关键酶。研究百合鳞茎休眠解除过程APS1的作用,为理解硫代谢途径在百合鳞茎休眠解除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TA克隆从百合休眠解除不同阶段中获得LoAPS1基因序列全长,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兰州百合基因组,分析APS1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利用百合休眠解除不同阶段及核黄素促进百合休眠解除的转录组数据库,分析APS1及硫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模式;采用烟草亚细胞定位瞬时转化技术验证LoAPS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利用VIGS技术验证沉默LoAPS1对百合鳞茎休眠解除过程的作用。【结果】LoAPS1基因的ORF长为1413 bp,GenBank登录号为WMQ58782.1,编码470个氨基酸;LoAPS1蛋白包含ATP-sulfurylase和PUA-like 2个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在叶绿体,可能与硫代谢通路APR、APK及SIR等发生互作;LoAPS1氨基酸序列与小果野蕉和姜亲缘性较高;百合APS1启动子包含4个转录起始位点,包含光响应元件、MYB结合位点及茉莉酸甲酯、赤霉素及脱落酸信号响应元件;LoAPS1及硫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在百合休眠解除过程下调表达;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及RT-qPCR结果表明,抑制LoAPS1表达促进百合鳞茎休眠解除。【结论】LoAPS1定位于叶绿体,可能响应茉莉酸甲酯、赤霉素及脱落酸等激素信号转导,抑制LoAPS1表达能够促进百合鳞茎休眠解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APS1 基因克隆 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 生物信息学分析 亚细胞定位 休眠解除 百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薹属植物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5
作者 李占杰 贾琪 +3 位作者 郑婷婷 王伟 张冲 秦源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3-820,共8页
芸薹属(Brassica)植物包含3个二倍体基本种及由3个基本种两两杂交和基因组加倍形成的复合种,即异源四倍体种,其进化历程一直被用作本科遗传学教学中阐述物种形成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机制的经典案例。本文以芸薹属植物作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材... 芸薹属(Brassica)植物包含3个二倍体基本种及由3个基本种两两杂交和基因组加倍形成的复合种,即异源四倍体种,其进化历程一直被用作本科遗传学教学中阐述物种形成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机制的经典案例。本文以芸薹属植物作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材料进行了实践探索,从形态观察到染色体观察,再到染色体倍性和核型分析,形成一个综合性实验体系,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深入透彻理解染色体倍性与物种形成的关系,领会多倍体形成的理论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薹属植物 农林类专业 遗传学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及其在植物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婷 郭月 +3 位作者 彭琦 卢鑫宇 张洁夫 胡茂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6-32,共7页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新兴的特殊非编码RNA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动物生物过程中发挥miRNA海绵、亲本基因调控和潜在翻译等重要作用,因此备受科学家关注。但植物领域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功能了解十分...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新兴的特殊非编码RNA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动物生物过程中发挥miRNA海绵、亲本基因调控和潜在翻译等重要作用,因此备受科学家关注。但植物领域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功能了解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转录组测序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植物circRNA的研究进程。本综述首先介绍circRNA的发现,阐述其外显子circRNA、内含子circRNA、基因间circRNA以及外显子-内含子circRNA4类,并进一步明确植物circRNA的稳定性和保守性2个主要特征;然后着重探讨植物circRNA参与植物营养、生殖生长调控以及参与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主要功能;同时,对植物circRNA的鉴定、形成机制、功能空白等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circRNA 特征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朱业宝 陈立喆 +2 位作者 张丹 王金英 江川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19-1125,共7页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进行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 040份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为材料,开展24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及其相关性分析。24个表型性状中,...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进行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 040份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为材料,开展24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及其相关性分析。24个表型性状中,按丁颖栽培稻分类体系分为亚种类型、光温性、水旱性、黏糯性等4个性状类型,质量性状分为芒型、颖尖色、颖色、叶色、叶鞘色、节间色、茎集散、倒伏性、种皮色等9个性状类型,数量性状分为全生育期、株高、有效穗数、剑叶长、剑叶宽、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谷粒长、谷粒宽等11个性状类型。【结果】在栽培稻分类体系中,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以籼稻、晚稻、黏稻为主要类型,没有旱稻类型;在质量性状中,大多数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表现无芒、颖尖秆黄色、颖色秆黄色、叶色浓绿色、叶鞘和节间皆绿色、易倒伏、种皮白色;9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216-1.252,倒伏性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在数量性状中,11个数量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变幅为7.55%-30.89%,其中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10%,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947-2.092,谷粒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小于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福建省9个设区市水稻地方品种的11个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在1.815-2.028,漳州最大、厦门最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全生育期、剑叶长、剑叶宽和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谷粒长和谷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的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地区间遗传多样性也存在差异,这些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与基因发掘中可作为重要基础材料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地方品种 表型 多样性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水稻地方品种的调查收集与鉴定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江川 朱业宝 +3 位作者 李清华 陈立喆 张海峰 王金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2017-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福建项目组对省内9个地级市74个县(市、区)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和征集,经过系统调查共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148份,并进行了表型性状和稻瘟病抗性鉴定评价。调查发现,... 2017-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福建项目组对省内9个地级市74个县(市、区)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和征集,经过系统调查共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148份,并进行了表型性状和稻瘟病抗性鉴定评价。调查发现,在福建闽西和闽北地区收集到的水稻资源数量远比闽东南沿海地区多,海拔4~1000 m地区均有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中籼稻和粳稻数量相当,而粘稻和糯稻数量相当;大多数品种表现为种皮白色、叶鞘绿色、颖尖黄色、颖色黄色,谷粒形状以阔卵形、椭圆形为主;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数量性状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鉴定评价获得抗稻瘟病资源有下洋粳稻、罗洋粳稻、丹阳糯稻、香春优种、宫占同安本、红米、红壳糯、黑米和红米仔9份。经综合评价筛选出香春优种、红米、红米仔、428、K28和长龙时谷6份优异水稻地方品种。本研究可为福建水稻地方品种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地方品种 收集 鉴定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配施芽孢杆菌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烟叶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闫伸 王鹏 +7 位作者 陈承亮 廖珠珠 汪立刚 王飞 刘英杰 陈涛 张重义 任天宝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28,共7页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与生物炭配施对烟稻轮作区土壤微生物及烟叶质量的影响,为南方烟区烟稻轮作土壤保育、微生物群落调控及提高烟叶质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设计,设不施肥(CK1)、常规施肥(CK2)、常规施肥+900kg/hm^(2)生物炭(T1)...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与生物炭配施对烟稻轮作区土壤微生物及烟叶质量的影响,为南方烟区烟稻轮作土壤保育、微生物群落调控及提高烟叶质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设计,设不施肥(CK1)、常规施肥(CK2)、常规施肥+900kg/hm^(2)生物炭(T1)、常规施肥+30kg/hm^(2)枯草芽孢杆菌(T2)和常规施肥+900kg/hm^(2)生物炭+30kg/hm^(2)枯草芽孢杆菌(T3)共5个处理,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测定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和中性香气物质含量。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配施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pH值(P<0.05),增幅分别为13.43%、11.33%、13.62%、6.50%、3.70%。施加微生物炭基肥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尤其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对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均有改善,增加了放线菌门、子囊菌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7.72%、3.65%和1.69%,降低了变形菌门、被孢霉门和壶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减少了10.09%、2.09%和0.50%。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生物炭配施枯草芽孢杆菌菌剂提高了烤后烟叶总氮、烟碱、钾和中性香气物质含量,增幅分别为16.30%、27.78%、14.46%和45.25%。生物炭配施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可改善南方烟区长期烟稻轮作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协调烟叶化学成分,提高烟叶香气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生物炭 枯草芽孢杆菌 土壤微生物 烟叶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激素等调控因子对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
10
作者 黄熠 赵永超 +3 位作者 崔丽丽 何伟 蔡秋华 张建福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其产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根系作为水稻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水稻的生长发育、信号感知、激素合成、水分和养分吸收以及产量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然而,水稻根系的形成及生... 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其产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根系作为水稻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水稻的生长发育、信号感知、激素合成、水分和养分吸收以及产量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然而,水稻根系的形成及生长发育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植物激素在调控水稻根系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植物能够根据环境需求调节其发育、生长和生理状态。本文综述了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概述了与根系生长相关的基因及调控网络,重点阐述了植物激素在水稻根系形成及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几种激素之间相互协同对根系的生长调控,并对其他影响根系的小分子物质进行讨论,旨在为水稻根系研究及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更加精细化研究激素信号通路之间复杂的串扰以及和其他信号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系结构 植物激素 调控网络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北峰烟草青枯病强致病性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振富 夏莹子 +5 位作者 林珅 刘新聪 程崖芝 余文 高文霞 巫升鑫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1-349,共9页
【目的】旨在从福州北峰烟草青枯病病圃中分离出强致病性青枯菌并明确其类型。【方法】以采自福州北峰烟草青枯病病圃的感病烟株的茎部为材料,采用划线培养法分离病原菌;采用青枯菌特异性引物对3株青枯菌(分别命名为FZ-01、FZ-02和FZ-03... 【目的】旨在从福州北峰烟草青枯病病圃中分离出强致病性青枯菌并明确其类型。【方法】以采自福州北峰烟草青枯病病圃的感病烟株的茎部为材料,采用划线培养法分离病原菌;采用青枯菌特异性引物对3株青枯菌(分别命名为FZ-01、FZ-02和FZ-03)进行PCR扩增以进行初步验证;采用伤根灌菌接种法对3株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采用分子手段对筛选到的强致病性菌株(FZ-01)进行演化型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和序列变种鉴定;采用伤根灌菌接种法对FZ-01的生理小种进行鉴定。【结果】病原菌PCR扩增产物大小280 bp,符合目标条带大小,初步证明其为青枯菌;致病性检测发现,3株菌株均有很强的致病性,对致病性最强的菌株FZ-01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演化型I型,生理小种1号、生化变种III,即亚洲分支菌株;16S rDNA分析表明,该菌株序列与坚果类土壤青枯菌(菌株号:APK76 MF973211.1)亲缘关系最近,达到70%;基于青枯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gl)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青枯菌序列变种17。【结论】本研究分离到的病原菌为强致病性青枯菌,且属于常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青枯菌 生理小种 生化变种 序列变种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与动态预警
12
作者 江敏 王广伦 +3 位作者 李明璐 苗波 李明煊 石春林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目的】通过构建水稻高温热害预警系统与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提高水稻高温热害灾损评估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方法】挑选福建省4个代表性水稻品种,在当地水稻易受高温热害的四个关键发育期进行高温控制试验,测定不同高温胁迫处理下水稻... 【目的】通过构建水稻高温热害预警系统与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提高水稻高温热害灾损评估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方法】挑选福建省4个代表性水稻品种,在当地水稻易受高温热害的四个关键发育期进行高温控制试验,测定不同高温胁迫处理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合水稻发育期模型计算高温热害灾损率,进而构建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结合福建省近5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研发的系统计算水稻高温热害灾损率,划分出各稻区水稻关键发育期的热害风险等级。利用逐日气象数据进行水稻高温热害的单点和区域动态预警模拟,并利用种植样点的区域试验资料和气象产量计算出实际灾损,对模拟预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福建省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闽东南双季稻区的早稻以低风险为主,并且主要出现在早稻开花期,近50年热害发生频率小于30%;闽西北双季稻区的早稻以高风险和次高风险为主,其中开花期热害发生频率为68%~80%,灌浆期为62%~80%。闽西北山地单季稻区中稻发生高温热害低风险区分布最广,其中减数分裂期热害的发生频率小于38%,开花期小于26%。2020年12个代表性品种在福建省水稻高温热害单点动态预警系统中模拟,结果显示,闽东南双季稻区早稻发生重度高温热害的概率较高,灾损率为51.1%~55.4%;闽西北双季稻区早稻则遭遇轻度和中度高温热害,灾损率为12.1%~26.8%;闽西北山地单季稻区中稻发生中度热害概率较高,灾损率为18.2%~29.4%。2020年福建省区域预警模拟结果显示,种植早稻“T78优2155”的两个稻区内,重度热害地区主要集中在安溪、南安、同安、龙海等闽东南县区,灾损率为30.8%~41.6%,闽西北仅有将乐地区为重度热害,灾损率为31.0%;种植中稻“II优3301”的闽西北山地单季稻区内,光泽、政和、明溪、永安等地遭遇中度热害,灾损率为15.1%~21.7%。【结论】闽西北水稻种植区的早稻遭遇热害的风险均较闽东南地区更为严重。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变化上,系统模拟的灾损率与当地实际水稻生产的灾损率以及气象产量变化相契合,预警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模拟模型 灾损评估 风险区划 高温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碱菌草内生细菌的筛选及其对玉米的促生作用
13
作者 刘天金 邹安然 +6 位作者 易听雨 王欣玥 王贺 谢晓铃 吴佳霓 段如意 叶文雨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87-98,共12页
【目的】从福建平潭盐碱地菌草中筛选耐盐碱内生细菌,明确其分类地位、耐盐碱能力、生理生化特性及对玉米的促生效果,为盐碱地改良及菌草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含1.0 mol/L NaCl的LB固体培养基筛选获得耐盐碱菌草内生菌株PXY-2... 【目的】从福建平潭盐碱地菌草中筛选耐盐碱内生细菌,明确其分类地位、耐盐碱能力、生理生化特性及对玉米的促生效果,为盐碱地改良及菌草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含1.0 mol/L NaCl的LB固体培养基筛选获得耐盐碱菌草内生菌株PXY-25和PXY-28,采用盐浓度梯度与pH梯度试验测定其耐盐碱能力,结合16Sr RNA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利用平板试验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及对4种病原真菌的拮抗能力;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其对玉米地下部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2株耐盐碱内生细菌均鉴定为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菌株PXY-25可在1.5 mol/L NaCl、0.05 mol/L Na2CO3及pH为10.0的LB培养基中生长,菌株PXY-28可在1.5 mol/L NaCl、0.05 mol/L Na2CO3及pH为9.0的LB培养基中生长;2个菌株均能溶解无机磷、产生接触酶及产铁载体,对炭疽属菌(PHZ-8)有一定抑制作用。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XY-25处理玉米根长增加56.95%,PXY-28处理玉米根长增加19.79%。PXY-25和PXY-28处理均可降低玉米丙二醛(MDA)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49.09%和60.92%,且PXY-25处理显著提高玉米总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增加94.78%。【结论】菌株PXY-25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和显著的玉米促生特性,可作为盐碱地改良及作物促生的潜在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内生细菌 耐盐碱 分离鉴定 促生特性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莲NAC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其表达分析
14
作者 钱政毅 吴绍芳 +4 位作者 曹舒怡 宋雅欣 潘鑫峰 李兆伟 范凯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7,共14页
【目的】从睡莲基因组中鉴定NAC成员,并对其进化历程以及在不同组织和ABA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为睡莲NAC家族的分子进化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睡莲NAC成员调控花器官形态建成和响应逆境胁迫提供候选基因。【方法】利用全基因组方法... 【目的】从睡莲基因组中鉴定NAC成员,并对其进化历程以及在不同组织和ABA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为睡莲NAC家族的分子进化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睡莲NAC成员调控花器官形态建成和响应逆境胁迫提供候选基因。【方法】利用全基因组方法分析睡莲NAC家族成员的保守基序、基因结构、系统进化、染色体定位、基因复制事件、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并使用转录组和RT-qPCR对睡莲NAC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和ABA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从睡莲基因组中筛选出64个NAC成员,可分为15个亚家族。NcNAC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睡莲14条染色体上,大部分成员定位于1、2、9和11号染色体上。睡莲NAC家族的片段复制事件与睡莲NAC家族的扩增紧密联系。NcNAC11、NcNAC43、NcNAC36和NcNAC52在花器官间的表达量较高,推断这些基因可能参与睡莲花器官的形态建成。NcNAC成员启动子区含有大量与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其中启动子区含有ABA响应元件最多的NcNAC07、NcNAC08、NcNAC34和NcNAC43能够响应ABA胁迫,表明NcNAC07、NcNAC08、NcNAC34和NcNAC43可能与睡莲的抗逆胁迫有关。【结论】在睡莲中有64个NcNAC成员,可以将其分为15个亚家族,NcNAC11、NcNAC43、NcNAC36和NcNAC52在花器官中的表达量较高,NcNAC07、NcNAC08、NcNAC34和NcNAC43能够响应ABA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莲 NAC家族 转录因子 分子进化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尾砂污染土壤中As和Sb植物有效性的影响
15
作者 柳凤娟 马超 +2 位作者 黄玲涵 陈琪 罗绪强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3-1281,共9页
生物炭(BC)在(类)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已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对砷(As)和锑(Sb)的修复效果仍存在争议。为探究BC及其用量对污染土壤中As和Sb植物有效性的影响,设置了一系列BC添加量处理组(0、1.5%、3%、4.5%、6%... 生物炭(BC)在(类)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已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对砷(As)和锑(Sb)的修复效果仍存在争议。为探究BC及其用量对污染土壤中As和Sb植物有效性的影响,设置了一系列BC添加量处理组(0、1.5%、3%、4.5%、6%、7.5%,分别记为BC0、BC1.5、BC3、BC4.5、BC6、BC7.5),并培植甜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60 d。通过测定土壤和植物中As和Sb的含量,分析BC添加对As和Sb植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C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尾砂污染土壤的pH值、有机质和磷(P)含量,同时促进了水溶态As和Sb的释放。水溶态As和Sb含量分别从对照组的(2.70±0.70)mg·kg^(-1)和(11.76±1.97)mg·kg^(-1)增加至最高剂量组的(10.24±1.19)mg·kg^(-1)和(16.58±1.04)mg·kg^(-1)。然而,BC的添加并未显著影响甜象草对As和Sb的吸收和富集特性。尽管As含量有所降低,但各组间Sb含量差异不显著(13.64-23.94 mg·kg^(-1)),且甜象草中As和Sb含量与BC用量之间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值得注意的是,评估As和Sb植物有效性的两个指标(水溶态浓度与植物实际吸收量)表现出不一致性。这一结果提示,研究者需关注BC添加的短期与长期效应,同时也表明利用BC和植物吸收修复尾砂污染土壤中的As和Sb仍面临诸多科学与技术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植物有效性 甜象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萌发耐淹性基因功能标记开发和种质资源筛选
16
作者 郑嘉汉 李忠金 +3 位作者 赵锦祥 黄奇 冯忠平 陈丽萍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79,共9页
筛选萌发耐淹水稻种质资源,对现有萌发耐淹基因的遗传效应验证,是选育适宜直播水稻新品种的基础。为评价种质资源的萌发耐淹性,对不同来源的288份水稻材料进行萌发耐淹性鉴定,共获得越24、R651、农香占、P469、P393、野T14878、甬粳108... 筛选萌发耐淹水稻种质资源,对现有萌发耐淹基因的遗传效应验证,是选育适宜直播水稻新品种的基础。为评价种质资源的萌发耐淹性,对不同来源的288份水稻材料进行萌发耐淹性鉴定,共获得越24、R651、农香占、P469、P393、野T14878、甬粳108、润香糯2号等21份萌发耐淹性强的水稻材料,其中14份为籼稻材料。通过与功能SNP位点强连锁的其他SNP位点开发OsUGT75A基因的功能标记(75AFM、75AFMB)和利用OsGF14h现有功能标记,对OsUGT75A和OsGF14h两个耐淹基因进行基因型鉴定,使用线性回归分析量化基因对表型的贡献。结果表明,OsUGT75A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均显著提高耐淹表型,而OsGF14h同样提高耐淹表型,但差异不显著。通过耐淹表型鉴定和开发功能标记鉴定基因型,为萌发耐淹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种质资源,并为OsUGT75A的育种实践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萌发耐淹 耐淹基因 功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安溪县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被引量:28
17
作者 江文甲 林满红 +4 位作者 翁佩莹 庞孜钦 林文雄 魏道智 苏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3-527,共15页
以福建省安溪县为研究边界,选取了1999—2019年该县及所属乡镇的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7个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物种变量,与其相关性较大的社会经济指标为环境变量,采用典范对应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分... 以福建省安溪县为研究边界,选取了1999—2019年该县及所属乡镇的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7个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物种变量,与其相关性较大的社会经济指标为环境变量,采用典范对应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分析,以明确安溪县和所属乡镇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溪县1999—2019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总体上呈“三减四增”态势,并在全局空间分布格局上呈明显的聚焦状态。全县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36.82%、22.91%和8.18%,而林地、园地(主要是茶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分别增加了10.37%、56.39%、206.08%和90.14%。就林地面积而言,近10年来安溪县24个乡镇中有1/3的乡镇林地呈下降趋势。其中,祥华、大坪、虎邱、参内、福田和城厢6个乡镇林地面积减少明显。研究表明:在县域水平上,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除了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外,主要受社会经济指标和宏观政策的驱动因素调控。排位最大的前3个因素分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和茶叶产量。在镇域水平上,不同乡镇由于地理条件,特别是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其土地利用策略和发展驱动力也不同,但茶产业发展驱动仍是关键因素。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应强化土地利用科学规划与有效整治,方可保证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演变格局 空间自相关 典范对应分析 关键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胚稻遗传育种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章清杞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73-80,共8页
[目的]了解巨胚稻遗传育种及应用的研究现状,为功能型巨胚稻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总结了水稻巨胚性状的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现状,并综述了巨胚稻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胚发育生物学机制、品种选育与开发应... [目的]了解巨胚稻遗传育种及应用的研究现状,为功能型巨胚稻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总结了水稻巨胚性状的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现状,并综述了巨胚稻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胚发育生物学机制、品种选育与开发应用等国内外研究进展。[结果]国内外育种者通过诱变、杂交等方法育成含有糯性、黑米、红米等性状的多样化巨胚稻品种。巨胚性状属隐性单基因遗传,胚的大小由核基因控制,巨胚基因被定位在第7染色体和第3染色体上。巨胚稻米因胚部体积和质量显著增大,其γ-氨基丁酸(GABA)、V_(E)、矿物质等功能性成分含量显著提升,可作为开发高营养功能性食品的优质原料。[结论]建议加大巨胚稻品种选育和产品研发力度,深入探索巨胚发育形成机理,为巨胚稻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胚稻 遗传 营养功能 育种 加工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后花生垄作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孙刚强 李洁 +1 位作者 聂红民 阎淑滑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38-42,共5页
试验以当地常规麦后花生平作模式为对照,分析麦后花生垄作对0~20 cm耕层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以及花生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0~20 cm耕层范围内,垄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 试验以当地常规麦后花生平作模式为对照,分析麦后花生垄作对0~20 cm耕层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以及花生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0~20 cm耕层范围内,垄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其中,有机质、全氮、有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均与对照差异极显著,有效磷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与对照差异显著,蔗糖酶、脲酶活性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垄作模式花生产量达427.78 kg/667m^(2),较对照显著提高20.11%。相关性分析表明,除pH值外,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之间呈正相关,其中,有机质与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磷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呈显著正相关;有效钾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交换性钙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交换性镁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花生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有效钾、交换性钙和脲酶活性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垄作 土壤养分 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EMS处理后田间表现多样性分析
20
作者 刘猛 钟玉芳 +4 位作者 邵晓琪 程思潜 陈源 叶绍飞 季彪俊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16-19,共4页
为了解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油菜田间性状的影响,寻找EMS诱变的最佳处理条件,并研究油菜突变体的性状表现。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赣油杂8号(赣油杂8号)为试材,比较其在不同EMS浓度(0.50%、0.75%、1.00%、1.25%、1.50%)处理后大田的出苗... 为了解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油菜田间性状的影响,寻找EMS诱变的最佳处理条件,并研究油菜突变体的性状表现。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赣油杂8号(赣油杂8号)为试材,比较其在不同EMS浓度(0.50%、0.75%、1.00%、1.25%、1.50%)处理后大田的出苗率,并观察分析萌发后的农艺性状。结果发现,油菜种子萌发率随EMS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在1.00%的EMS浓度下接近半致死率,可为以后的诱变提供借鉴。经EMS处理后的油菜,其田间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株高、分枝高度、角果长度等8个指标的变异系数为21.11%~47.04%,均值为32.82%,其中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变异系数最高。建议选用具有植株较高、枝条高度较高、主花序的有效长度较长、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较多、每角粒数数量较大这类影响全株产量的性状的油菜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甲基磺酸乙酯 诱变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