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山区玉米与花生不同间作比例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态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罗晓棉 林文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8-344,共7页
"八山一水一分田"准确指出福建耕地稀缺状况。占总耕地面积达45%的山区低产田和有限的灌溉条件严重制约着全省作物产量,对低产田的高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本试验选取玉米∥花生的间作方式,设置3∶6、3∶8、3∶10、3∶12等4种... "八山一水一分田"准确指出福建耕地稀缺状况。占总耕地面积达45%的山区低产田和有限的灌溉条件严重制约着全省作物产量,对低产田的高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本试验选取玉米∥花生的间作方式,设置3∶6、3∶8、3∶10、3∶12等4种间作比例,在福建莆田大洋乡试验基地,借助生物的生态位关系及其原理,开展不同间作比例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研究,探讨间作增产的机制,以期为福建红壤山区农业作物安排提供借鉴。试验结果表明:(1)相比单作,玉米与花生在适合比例下是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间作效益;(2)3∶8间作比例因具有最良好的种间竞争关系,表现出最大的竞争正效应和最高的资源利用率,因而其系统生产力最大,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种间关系 间作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下紫苏低分子量有机酸及镉含量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燊 洪涌 +6 位作者 何小三 韩永明 彭军 朱静静 肖清铁 郑新宇 林瑞余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3-599,共7页
分析了不同镉浓度水培处理紫苏根茎叶的有机酸组成、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HPLC可分离并同时定量分析出9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在不同处理紫苏的根茎叶中均检测到其中的8种有机酸,包括:草酸、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乙酸、柠... 分析了不同镉浓度水培处理紫苏根茎叶的有机酸组成、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HPLC可分离并同时定量分析出9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在不同处理紫苏的根茎叶中均检测到其中的8种有机酸,包括:草酸、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琥珀酸.草酸、酒石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琥珀酸占有机酸总量的95%以上.有机酸含量平均值在紫苏各器官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茎(13 530.2μg·g^(-1))>叶(9 963.7μg·g^(-1))>根(8 676.7μg·g^(-1)).紫苏各器官的有机酸含量随着镉胁迫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紫苏各器官的镉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为:根(753.1 mg·kg^(-1))>茎(135.6 mg·kg^(-1))>叶(24.3 mg·kg^(-1)),镉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显著升高,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紫苏有机酸总量与根、茎的镉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镉含量显著负相关.紫苏根的镉含量与草酸、酒石酸含量显著正相关;茎的镉含量与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柠檬酸及琥珀酸含量显著正相关;叶的镉含量与抗坏血酸、乙酸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草酸及柠檬酸含量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有机酸 胁迫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栽对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影响
3
作者 张清旭 李建鹃 +6 位作者 王裕华 彭艳晖 王炎炎 郭玥 胡明玥 林文雄 吴则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目的]探究连栽对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影响,为探明木麻黄连栽障碍机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continuous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continuous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continu... [目的]探究连栽对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影响,为探明木麻黄连栽障碍机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continuous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continuous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continuous plantation,TCP)的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为材料,以未种植木麻黄的天然乔木林根际土壤作为对照(CK),通过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古菌群落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从3个不同连栽代数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和对照土壤中总共得到1 146 390条有效序列,以100%序列相似度聚类得到998 515个ASV。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所观察到的物种数和Chao1指数均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_e均以FCP最高,TCP次之,SCP最低。Beta多样性分析、PCoA分析、UPGMA聚类分析和Anosim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连栽代数木麻黄根际土壤古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但不同组间差异不显著。共检测到5个门,优势菌门为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且奇古菌门占比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FCP、SCP、TCP分别下降了17.42%、50.97%、51.51%。古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奇古菌门与pH、全钾(TK)、全氮(TN)、全磷(TP)呈显著正相关,泉古菌门与速效磷(AP)和速效氮(AN)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古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木麻黄人工林经过多代连续栽植后,根际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推测古菌群落结构失衡是导致土壤微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揭示木麻黄人工林连栽障碍形成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栽障碍 木麻黄 高通量测序 根际 古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生长与产量对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8
4
作者 郑梅琴 肖清铁 +2 位作者 吕荣海 郑新宇 林瑞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3,共9页
为提高紫苏产量、确定栽培方案,通过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探讨了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紫苏株高、地径、根长、有效穗数及分支数均无显著影响,对紫苏籽粒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均有... 为提高紫苏产量、确定栽培方案,通过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探讨了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紫苏株高、地径、根长、有效穗数及分支数均无显著影响,对紫苏籽粒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行株距20 cm×20 cm的紫苏生物学产量为13 462 kg/hm^2,依次比行株距30 cm×20 cm、25 cm×20 cm高42.5%和13.3%;有机肥与复合肥混施的紫苏平均产量为12 312 kg/hm^2,分别比单施有机肥、复合肥高16.3%和3.6%;直播紫苏平均产量为12 486 kg/hm^2,比移栽高16.6%。紫苏收获指数只在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而籽粒产量仅在种植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移栽紫苏籽粒产量为1 050 kg/hm^2,高于直播的998 kg/hm^2。综合考虑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及籽粒产量,以收获地上部为目标的紫苏栽培以行株距20 cm×20 cm、混合施肥的直播组合最佳,生物学产量为13 398 kg/hm^2,茎叶产量9 877 kg/hm^2,籽粒产量1 279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种植密度 施肥方式 栽培方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芽肥对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鸿飞 张志兴 林文雄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7-134,共8页
为探究促芽肥对头季稻的调控效应,以Ⅱ优1273为材料,在头季稻齐穗后18 d设置施用促芽肥和未施用促芽肥2种处理,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相关生理指标测定,分析了促芽肥对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蛋白质表达及相应生理特性的影... 为探究促芽肥对头季稻的调控效应,以Ⅱ优1273为材料,在头季稻齐穗后18 d设置施用促芽肥和未施用促芽肥2种处理,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相关生理指标测定,分析了促芽肥对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蛋白质表达及相应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促芽肥处理的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后共获得了1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涉及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的光合碳同化、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和抗逆抗衰老响应等,分析结果表明,头季稻后期剑叶中与光合碳同化、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相关蛋白随灌浆进程呈下降趋势,施用促芽肥能明显减缓其下调幅度,从而使头季稻灌浆后期剑叶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了头季稻灌浆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源供应能力;还能明显提高头季稻灌浆后期剑叶中与抗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从而增强稻株的活性氧清除能力,抑制功能叶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延缓头季稻灌浆后期剑叶的衰老速率,从而显著提高了头季稻的结实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叶片 促芽肥 蛋白质组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耐镉假单胞菌TCd-1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汪敦飞 朱胜男 +2 位作者 肖清铁 郑新宇 林瑞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4-921,共8页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耐镉菌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Cd-1的培养条件。【方法】以基础发酵培养条件为对照,菌株吸光度D(660)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种类,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耐镉菌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Cd-1的培养条件。【方法】以基础发酵培养条件为对照,菌株吸光度D(660)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种类,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评价牛肉膏、酵母粉、氯化镁、培养温度、初始pH、接菌量、培养时间和转速8个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进而确定显著影响因素,然后进行最陡爬坡试验获得显著影响因素的最优组合,结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假单胞菌TCd-1的培养条件。【结果】菌株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牛肉膏、酵母粉和氯化镁;影响菌株生长的显著性因素为酵母粉、培养温度、初始pH;基于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牛肉膏质量分数为0.5%,酵母粉1.0%,氯化镁0.5%,pH 6.3,温度33℃,接菌量1.25%,转速160 r·min^−1,培养时间24 h。【结论】根据最佳条件,进行重复试验得到优化后的菌液吸光度D(660)比对照提高了67.07%,与模型预测值相一致,表明优化后的条件显著促进了菌株的生长,达到预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PLACKETT-BURMAN设计 优化培养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感小麦根系分泌物对看麦娘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邱秋金 洪涌 +1 位作者 肖清铁 林瑞余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5-549,共5页
为阐明小麦化感抑草效应与机制 以强化感小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为材料 通过沙培不同密度的小 麦 分 析了根系分泌物对看麦娘根长、株高、根系活力、叶片保护酶活性及 MDA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化感小麦根系分泌 物显著... 为阐明小麦化感抑草效应与机制 以强化感小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为材料 通过沙培不同密度的小 麦 分 析了根系分泌物对看麦娘根长、株高、根系活力、叶片保护酶活性及 MDA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化感小麦根系分泌 物显著抑制看麦娘根长与株高生长 抑制效应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强 强化感小麦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弱化感小麦.不同密 度强化感小麦处理下 看麦娘的根系活力比对照下降了30.4%~45.1% 显著高于弱化感小麦的25.9%~28.2% 看麦娘叶片 的SOD活性、POD活性、PAL活性及MDA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7.8%~42.8%、18.4%~77.1%、34.2%~70.1%和30.0%~ 78.0% 而弱化感小麦处理后依次提高了5.4%~26.6%、9.6%~24.7%、7.9%~41.1%和4.0%~54.0% 低密度弱化感小麦处 理的看麦娘株高、SOD 活性、PAL 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可见 化感小麦通过根系分泌作用抑制了受体植物根系活力和生 长 刺激叶片 SOD、POD、PAL 活性提高 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及苯丙烷途径代谢增强 不利于靶标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感作用 看麦娘 根系活力 保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镉耐性水稻品种资源的筛选 被引量:3
8
作者 洪涌 林金纶 +5 位作者 钟雪萌 朱胜男 王玉洁 肖清铁 郑新宇 林瑞余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0-736,共7页
为筛选出不同镉耐性的水稻品种,收集了238份我国南方4省主栽的水稻种质资源.通过分析不同浓度镉处理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发现镉污染显著抑制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同水稻品种的镉耐性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系统聚类,初步筛选出高... 为筛选出不同镉耐性的水稻品种,收集了238份我国南方4省主栽的水稻种质资源.通过分析不同浓度镉处理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发现镉污染显著抑制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同水稻品种的镉耐性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系统聚类,初步筛选出高耐性水稻品种43个、低耐性水稻品种67个;通过复筛获得了稳定的高镉耐性水稻品种4个(金丝软占、宜优673、福龙优两优6387和特优671),低镉耐性水稻品种8个(T两优明占、Y两优837、百香139、丰田优553、广8优165、过山香、两优688、隆两优1377).研究结果为水稻镉污染适应机制研究及镉低积累水稻育种提供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镉污染 镉耐性 发芽率 发芽势 发芽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单胞菌TCd-1对不同镉耐性水稻品种镉吸收及根际土壤酶活性与镉形态的影响
9
作者 柳玲林 汪敦飞 +5 位作者 黄明田 肖清铁 游武 钱鑫 郑新宇 林瑞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62-1371,共10页
为探究假单胞菌TCd-1降低水稻镉吸收的根际生态机制,以高镉耐性水稻品种‘特优671’和低镉耐性水稻品种‘百香139’为材料,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接种TCd-1菌株对10 mg∙kg^(−1)镉处理水稻镉吸收、根际土壤镉形态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为探究假单胞菌TCd-1降低水稻镉吸收的根际生态机制,以高镉耐性水稻品种‘特优671’和低镉耐性水稻品种‘百香139’为材料,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接种TCd-1菌株对10 mg∙kg^(−1)镉处理水稻镉吸收、根际土壤镉形态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株后高、低镉耐性水稻品种各部位的镉含量显著降低(P<0.05),镉富集系数分别降低35.14%和47.79%,转移系数无显著变化;根际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89%和23.81%(P<0.05),铁锰氧化结合态镉含量显著提高39.58%和28.81%(P<0.05),有机态镉含量显著提高36.11%和25.00%(P<0.05);低镉耐性水稻品种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依次提高26.74%、12.07%、62.50%、81.17%和5.13%,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12.40%,高镉耐性水稻的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依次降低7.19%、9.39%、25.53%、16.20%和11.44%,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5.13%。可见,假单胞菌TCd-1主要通过降低根际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恢复土壤酶活性,进而提高水稻耐镉能力并抑制水稻对镉的吸收与积累,对高、低不同镉耐性水稻品种,接种TCd-1菌株后其镉富集特性、根际土壤酶活性及不同镉形态含量占比均表现出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镉污染 假单胞菌TCd-1 土壤镉形态 生物有效性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