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诏安县茶旅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威敏 曾芳芳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1期91-93,共3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诏安县立足本身的茶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其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分析诏安县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现状,并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诏安县茶旅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方面内容,...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诏安县立足本身的茶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其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分析诏安县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现状,并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诏安县茶旅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方面内容,提出利用政策和区位优势,提高茶旅文化产业知名度;积极推进“茶园+”模式,创新茶旅相关产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进行保护性改造;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茶旅服务品质;运用科学理念和先进技术,增强产业化发展;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采用先进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诏安县茶旅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诏安县 茶旅文化产业 SWOT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审美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作用机理与实践进路
2
作者 胡延福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4,共8页
数字化审美突破了乡村传统审美的桎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数字化审美在发展思维、培养农民、激活资源、释放市场等多个方面为乡村振兴赋能,并通过推动催生乡村产业新业态、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创建乡村环境新面貌、重塑乡... 数字化审美突破了乡村传统审美的桎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数字化审美在发展思维、培养农民、激活资源、释放市场等多个方面为乡村振兴赋能,并通过推动催生乡村产业新业态、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创建乡村环境新面貌、重塑乡村文化新生态、拓展村民富裕新途径等多领域助力乡村振兴。为充分发挥数字化审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效,应加强乡村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乡村文化要素体系、促进乡村文化要素体系与数字化审美的充分融合、完善数字化审美行业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审美 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积分制的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策略——基于“三圈理论”的解释框架 被引量:4
3
作者 马改艳 徐学荣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基于“三圈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对陕西咸阳SG村、福建福州YZ村和厦门D村的调研访谈数据,分析乡村治理积分制的运行机制及其现实困境。结果表明:乡村治理积分制有效运行需要价值、能力和支持等3个维度的协同支撑。价值维度需契合乡村公... 基于“三圈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对陕西咸阳SG村、福建福州YZ村和厦门D村的调研访谈数据,分析乡村治理积分制的运行机制及其现实困境。结果表明:乡村治理积分制有效运行需要价值、能力和支持等3个维度的协同支撑。价值维度需契合乡村公共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增强乡村凝聚力与向心力、引导多元共治格局、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及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能力维度需具备相应资源与能力,如必要的资金供给、基层治理组织的能力建设、数字基建与人才支撑;支持维度需得到村民、村干部、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在当前乡村治理积分制运行中,“价值圈”存在公共价值偏离,“能力圈”存在基层治理资源和能力建设不足问题,“支持圈”面临利益相关者行动支持不足的挑战。据此,建议重塑积分制的公共价值导向、强化资源保障与能力建设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激励机制,以推动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分制 乡村治理 “三圈理论”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福建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连文绮 曾芳芳 《中国农村科技》 2024年第7期41-43,共3页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态势,推动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建设绿色福建,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其成为助力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探索福建省数字乡村建设与...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态势,推动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建设绿色福建,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其成为助力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探索福建省数字乡村建设与生态农业深度融合的实现机制,助推数字乡村建设融入生态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对于加快数字技术助力农业生态价值实现、提高生态农业效率,推动福建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深度融合 现代农业发展 数字乡村 路径探析 新态势 实现机制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梁炜 吴锦程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9期130-134,共5页
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研究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要重视系统思维的培养,也要深刻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念,还应进一... 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研究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要重视系统思维的培养,也要深刻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念,还应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在当前的培养实际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内容与需求脱节、培养方式趋于同质化、师资力量薄弱和学生自身服务“三农”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建议培养单位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快推进分类培养和强化师资力量等方面着手,提升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硕士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新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经营主体-村级组织”多维耦合视角下乡村林业协调发展研究
6
作者 黄衍 汪佳伟 戴永务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544,共9页
基于福建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项目的监测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莫兰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福建省乡村林业发展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林业发展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空间特征方面,乡村林业... 基于福建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项目的监测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莫兰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福建省乡村林业发展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林业发展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空间特征方面,乡村林业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63.3%的地区表现为较为集聚的发展状态,整体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式分布格局;在耦合协调特征方面,森林、经营主体和村级组织三个维度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仅15.8%的改革重点县为高度协调,42.1%的改革重点县处于失调状态。据此,建议加强乡村林业在森林、经营主体和政府之间的协调发展,创新乡村林业的区域化协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促进乡村林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协调 乡村林业 “社会-生态”系统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政和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7
作者 胡馨雨 曾芳芳 《中国农村科技》 2025年第8期52-54,共3页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农文旅融合能够将生态农业、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开发,对各要素进行...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农文旅融合能够将生态农业、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开发,对各要素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带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茶主题旅游逐渐受到游人青睐,促进了茶产业文化、经济、美学价值等的发展与发挥,茶旅融合为茶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农业 茶旅产业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A分析的东山县澳角村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8
作者 陈金生 邬斯熠 +2 位作者 林卓雅 林春桃 苏宝财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8期73-76,共4页
以东山县澳角村为例,从游客感知视角入手,运用IPA分析法对其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从环境、设施、服务、情感、成本5个维度构建20项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游客对澳角村乡村旅游各方面的满意度及重要性评价,绘制IPA矩阵图,分析... 以东山县澳角村为例,从游客感知视角入手,运用IPA分析法对其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从环境、设施、服务、情感、成本5个维度构建20项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游客对澳角村乡村旅游各方面的满意度及重要性评价,绘制IPA矩阵图,分析得出优势区、保持区、弱势区、改进区的具体因素,以此提出促进澳角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IPA 游客感知 东山县澳角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防统治对茶农农药减量的影响研究:基于福建和浙江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梅英 王力加 +3 位作者 汤晓玉 何秀玲 雷国铨 盛建刚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9-1037,共9页
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带动农药大面积减量增效,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福建省与浙江省530户茶叶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了茶农采纳统防统治对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茶... 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带动农药大面积减量增效,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福建省与浙江省530户茶叶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了茶农采纳统防统治对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茶农统防统治的采纳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茶农年龄越小、身体健康状况越差,越偏好风险和越倾向于采纳统防统治。(2)统防统治的采纳能够显著减少茶农的农药使用量。若已采纳统防统治的茶农不采纳统防统治,每667 m 2的平均农药支出将会增加31.02%;若未采纳统防统治的茶农采纳统防统治,其每667 m 2的平均农药支出将会下降12.32%。(3)统防统治的采纳能够显著增加茶农的收入。若采纳统防统治的茶农不采纳统防统治,其家庭年人均总收入将下降59.23%;若未采纳统防统治的茶农能够采纳统防统治,其家庭年人均总收入将增加32.60%。研究结论对农户采纳统防统治、实现农药减量、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防统治 农药使用行为 农药减量 农户增收 内生转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能助力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吗?——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被引量:9
10
作者 谢帮生 陈鎏鹏 周子渭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7-179,共13页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究竟是“数字赋能”还是“数字负能”?能否助力乡村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绿色发展三者之间协调进步备受学界关注。该研究采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经济-社会-环境”框架...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究竟是“数字赋能”还是“数字负能”?能否助力乡村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绿色发展三者之间协调进步备受学界关注。该研究采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经济-社会-环境”框架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并在定量测算二者增长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整体上,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了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分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维度上看,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经济增长、乡村社会包容和乡村绿色发展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其中对于乡村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乡村创业活跃度及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来推动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高环境规制和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效应更为明显。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测度和分析框架,在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数字技术服务与应用水平,把握乡村数字化发展机遇、保障“数字红利”惠及农民,因地制宜建设好“差异化”的数字乡村,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后发乡村发展等方面提供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 新质生产力 双重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契合、融通:融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农林人才培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芳芳 朱朝枝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6,共7页
作为农村工作机制之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农林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场域中交迭,空间和价值双重契合,协同共进逻辑理路清晰。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林人才培养提供了深厚的知识、能力和育人价值底蕴,涉农高校应面向乡村振兴的时代场域... 作为农村工作机制之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农林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场域中交迭,空间和价值双重契合,协同共进逻辑理路清晰。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林人才培养提供了深厚的知识、能力和育人价值底蕴,涉农高校应面向乡村振兴的时代场域培养农林人才,以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为纽带,将社会服务资源转化为“科技特派员”+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集成服务农林人才培养的“科技特派员”+平台,并探索毕业生“到科技特派员中去”的强农兴农人才培养路径。实现农林人才培养与科技特派员人才供给的有效融通,是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为支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动力的重要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制度 农林人才 乡村振兴 契合 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1年福建省种植业绿色生产与社会综合发展的耦合协调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源 郑妮可 何婷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4年第1期55-63,共9页
[目的]了解2011—2021年福建省种植业绿色生产效率与全省社会综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期促进福建省种植业绿色发展。[方法]基于2011—2021年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福建省种植业碳排放强度;通过SBM模型比较全省种植业绿色生产... [目的]了解2011—2021年福建省种植业绿色生产效率与全省社会综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期促进福建省种植业绿色发展。[方法]基于2011—2021年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福建省种植业碳排放强度;通过SBM模型比较全省种植业绿色生产效率,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衡量了种植业绿色生产效率与当地社会综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1)2011—2021年,福建省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福建省种植业绿色生产大致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缓慢增长型,包括泉州和南平;第二类是先降后增型,包括莆田;第三类是稳定型,包括厦门;第四类是较快发展型,包括福州、龙岩、宁德、三明和漳州。(3)2011—2021年,福建省种植业绿色生产效率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2021年,全省达到了高度耦合和优质协调。[结论]结合福建省种植业绿色发展水平以及与社会综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情况,建议持续落实福建省农业降碳减排政策,发挥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产业优势,并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种植业 绿色生产效率 耦合协调度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基于CIPP-AHP的研究方法
13
作者 曾芳芳 胡延福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6-120,共5页
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为背景,采用CIPP和AHP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计算权重,根据依此确立的指标体系指导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结论:应从确立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理念、加强... 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为背景,采用CIPP和AHP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计算权重,根据依此确立的指标体系指导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结论:应从确立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理念、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和提升实践运行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融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路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 农林类专业 实践教学 评价体系 CIPP-A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涉农高校社会服务路径探索——基于对康奈尔大学社会服务模式的借鉴
14
作者 曾芳芳 胡延福 《广东蚕业》 2024年第11期128-131,共4页
康奈尔大学作为美国高校开拓社会服务功能的先锋,其以社会服务网络为基础、以具体服务项目为载体、以社会服务评价为激励的社会服务模式,对涉农高校利用其在科技、创新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具有重大参考价值。文章在借... 康奈尔大学作为美国高校开拓社会服务功能的先锋,其以社会服务网络为基础、以具体服务项目为载体、以社会服务评价为激励的社会服务模式,对涉农高校利用其在科技、创新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具有重大参考价值。文章在借鉴康奈尔大学社会服务模式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架构、拓宽服务经费获取渠道和强化社会服务激励机制等优化路径,以期为涉农高校社会服务提供实践指导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制度 涉农高校 社会服务 康奈尔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是否推动了农村产业融合——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鎏鹏 谢帮生 +1 位作者 周子渭 吴恒伟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70,共11页
采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且数字乡村建设四个子维度均能够推动农村产业融合... 采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且数字乡村建设四个子维度均能够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缓解城乡要素错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异质性结果表明,相较于粮食主产区和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在非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最后,围绕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制定差异化策略以及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村产业融合 双重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参与促进了农村居民创业选择吗?——基于内生转换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子渭 陈鎏鹏 魏远竹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128,共12页
创业是解决农村居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文章基于数字乡村参与微观视角,运用SOR模型构建“情境刺激—内部动机—行为反应”过程机制,理论分析数字乡村参与与农村居民创业选择的关系,并进一步通过CFPS微观调查数据、内生转换P... 创业是解决农村居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文章基于数字乡村参与微观视角,运用SOR模型构建“情境刺激—内部动机—行为反应”过程机制,理论分析数字乡村参与与农村居民创业选择的关系,并进一步通过CFPS微观调查数据、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实证检验经济、治理、生活三种不同应用场景下数字乡村参与对农村居民创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数字乡村及各维度参与均显著促进农村居民创业选择。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参与对高教育、高收入水平的农村群体的创业效应更大,且在粮食主产区和东部、中部地区更为突出。因此,要积极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数字乡村实践,同时也要重视数字乡村各领域发展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村居民创业 创业动机 内生转换Probit模型 SO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研究--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晓杰 游美珠 +1 位作者 叶薇 林情丹 《农业展望》 2024年第9期3-8,共6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福州为例,归纳福州市生态经济体系发展的特殊经验,总结生态经济体系发展共性问题,为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思路。本研究通过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福州为例,归纳福州市生态经济体系发展的特殊经验,总结生态经济体系发展共性问题,为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思路。本研究通过研究文献法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市场、制度和产业实践遇到的问题,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还存在碳排放和能源消费量偏高、市场转化效率不高、制度创新不足和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不足。同时,分析福州样本发现,福州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双碳”机制优势、生态理念转化为市场结构优势、生态制度转化为顶层设计优势、生态产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在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成就明显。基于此,提出从目标约束、市场创新、顶层设计、实践转化4个方面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实践的路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经济体系 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南靖县白背毛木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2
18
作者 卢慧 曾芳芳 《农技服务》 2024年第10期98-100,共3页
白背毛木耳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较高,是南靖县食用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南靖县白背毛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方面分析南靖县白背毛木耳产业发展现状,并从强化政策扶持、扩大种... 白背毛木耳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较高,是南靖县食用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南靖县白背毛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方面分析南靖县白背毛木耳产业发展现状,并从强化政策扶持、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品牌建设方面提出南靖县白背毛木耳产业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毛木耳 产业发展 现状 对策 SWOT分析 食用菌 南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福建省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19
作者 包靖玲 叶超杨 +2 位作者 林池源 李文 范水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8-815,共8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福建省碳储量的影响,预测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碳储量,为该区域土地规划与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福建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2000—2020年福建省碳储量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采用P...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福建省碳储量的影响,预测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碳储量,为该区域土地规划与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福建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2000—2020年福建省碳储量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采用PLUS模型预测203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格局,并用InVEST模型评估2030年碳储量。【结果】(1)2000—2020年福建省耕地面积减小了1758.44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大了3105.50 km^(2)。(2)2000—2020年福建省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碳储量减少了13.02 Tg,碳密度降低了1.06 Mg·hm^(-2);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呈西北部与中部高、东南部低的分布格局。(3)福建省碳储量多情景预测结果显示:2030年在自然演化和粮食安全情景下福建省碳储量较2020年分别减少4.27 Tg和2.12 Tg,仅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增加5.29 Tg。碳储量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区和沿海平原。【结论】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保护措施有助于提高福建省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基于多案例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改艳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44,共11页
文章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在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两端问题上的内在机制与实践效果。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提升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实现服务需求的精准响应与个性化定制、优化服务供给与提升效能,... 文章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在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两端问题上的内在机制与实践效果。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提升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实现服务需求的精准响应与个性化定制、优化服务供给与提升效能,以及破解供需信息不对称难题,有效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转型升级。案例分析表明,数字化平台、智能装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在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规模经济形成,以及增强服务主体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跨案例分析,文章进一步提炼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共性、差异与不足,并据此在数字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信息平台、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政策环境、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业社会化服务 需求响应 资源整合 供需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