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个地黄种质的表型性状及相关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丰青 田云鹤 +3 位作者 黄勇 李娟 董诚明 张重义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5,共8页
对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x Fisch.et C.A.Mey.〕11个主栽品种、3个变异类型和4个野生种源的18个表型性状(包括9个数值型性状和9个非数值型性状)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8个地黄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还进行... 对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x Fisch.et C.A.Mey.〕11个主栽品种、3个变异类型和4个野生种源的18个表型性状(包括9个数值型性状和9个非数值型性状)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8个地黄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还进行了18个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9个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8个地黄种质的表型性状变异非常丰富,冠幅、茎粗、单株叶片数、叶长、叶宽、单株块根数、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和单株块根鲜质量变异均较大,其变异系数大多在20%左右,其中单株块根鲜质量的变异系数(56.66%)最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6.74处,18个地黄种质可分为栽培、野生和新变异类型3大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18个表型性状中,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1.865 5%,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0.552 7%,包括冠幅、叶长、叶宽、块根直径和单株块根鲜质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株块根鲜质量与冠幅、茎粗、单株叶片数、叶长、叶宽和块根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62、0.849、0.759、0.879、0.822和0.898;与块根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62。研究结果显示:地黄种质间存在较大的表型变异,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可用于鉴别地黄种质间的亲缘关系;并可以通过冠幅、茎粗、叶片大小和块根大小等性状的选择提高地黄的单株块根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种质 表型性状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地黄化感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晶晶 李烜桢 +4 位作者 张宝 冯法节 曹晓风 李振方 张重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8-50,54,共4页
地黄连作障碍严重制约了地黄的产量和品质,化感自毒作用是植物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地黄化感物质的来源(根、叶、根系分泌物)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土壤中添加地黄化感物质的不同载体(根、叶、根系分泌物),对一段时期内土壤... 地黄连作障碍严重制约了地黄的产量和品质,化感自毒作用是植物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地黄化感物质的来源(根、叶、根系分泌物)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土壤中添加地黄化感物质的不同载体(根、叶、根系分泌物),对一段时期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基于BIOLOG平板法分析不同时期各个处理以酚酸类物质为碳源及以其他碳源为底物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研究化感物质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处理1 d,根处理最有利于以多聚物、氨基酸、糖类、胺类、羧酸为碳源的微生物生长,叶处理最有利于以酚酸为碳源的微生物生长,根系分泌物处理微生物生长情况仅好于对照。处理30、60、90、180 d,根处理最有利于以酚酸为碳源的微生物生长,叶处理最有利于以多聚物、氨基酸为碳源的微生物生长,根系分泌物处理微生物多样性最差,不利于以各类碳源为底物的微生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化感物质 土壤微生物 功能多样性 BIOL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土壤对地黄生长和酶活性及其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晶晶 李煊桢 +1 位作者 李振方 张重义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7,共6页
以头茬土为对照,采用盆栽法研究了添加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x Fisch.et C.A.Mey.〕根和叶(添加量分别为质量分数2%和0.5%)的头茬土及重茬土对地黄生长及其叶和根中SOD和POD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根际土壤中PPO和... 以头茬土为对照,采用盆栽法研究了添加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x Fisch.et C.A.Mey.〕根和叶(添加量分别为质量分数2%和0.5%)的头茬土及重茬土对地黄生长及其叶和根中SOD和POD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根际土壤中PPO和CAT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地黄的长势与田间连作障碍特征表现一致,与对照组相比,均呈现地上部矮小、叶片枯黄、块根不膨大、主根细、须根多、死苗等现象,其中重茬土对地黄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说明地黄根和叶及重茬土可明显抑制地黄生长。各处理组地黄的块根鲜质量和干质量、叶长、叶宽、冠幅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叶和根中的SOD活性高于对照、POD活性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各处理组地黄根际土壤的PPO和CAT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也较对照有明显变化,其中重茬土可显著降低根际土壤中的PPO和CAT活性,而添加根和叶的头茬土则可使根际土壤中的PPO和CAT活性总体上升高;3个处理组根际土壤的细菌数量均显著减少、真菌数量均显著增加,而放线菌数量或增加或减少但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地黄的根和叶以及重茬土中可能含有一定的自毒作用成分,可导致一定程度的地黄连作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根际土壤 自毒作用 酶活性 微生物数量 连作障碍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乙烯抑制剂对连作地黄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娟 申军艳 +5 位作者 陈枫 聂铭 王俊 王丰青 陈新建 张重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32-335,共4页
通过对地黄生长过程中乙烯合成及转运途径的干扰,减轻地黄化感自毒作用的效果,为消减地黄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地黄重茬地块选取6个小区,分别以乙烯合成抑制剂氨氧乙酸(AOAA)、乙烯受体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PC)的3个浓... 通过对地黄生长过程中乙烯合成及转运途径的干扰,减轻地黄化感自毒作用的效果,为消减地黄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地黄重茬地块选取6个小区,分别以乙烯合成抑制剂氨氧乙酸(AOAA)、乙烯受体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PC)的3个浓度进行处理,并选取正茬、重茬地黄作为对照,根据地黄的死亡率、生长指标、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根系活力等指标探讨阻断植株体内乙烯释放对连作地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乙烯抑制剂1-MCP、AOAA处理的地黄植株,与重茬对照植株相比死亡率明显降低、相对电导率减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根系活力增加、植株生长状况得到改善。乙烯抑制剂1-MCP、AOAA对地黄生长过程中乙烯的合成途径造成干扰,从而减轻地黄连作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连作障碍 乙烯 氨氧乙酸(AOAA) 1-甲基环丙烯(1-M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黄种质连作障碍效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田云鹤 王丰青 +4 位作者 李明杰 索艳飞 李连珍 张宝 张重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8-103,共6页
为了研究连作对不同地黄种质资源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耐连作种质资源,以18份地黄种质资源为材料,研究头茬与连作栽培条件下的冠幅、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茎粗、块根数、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块根鲜质量等农艺性状的差异,基于耐连作... 为了研究连作对不同地黄种质资源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耐连作种质资源,以18份地黄种质资源为材料,研究头茬与连作栽培条件下的冠幅、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茎粗、块根数、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块根鲜质量等农艺性状的差异,基于耐连作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份地黄种质资源对于连作的响应差异明显,栽培地黄均表现连作障碍,野生地黄都耐连作。栽培地黄的连作障碍表现为叶片变小、叶片数减少、块根变细、须根增多、单株块根产量降低。其中金状元块根的耐连作指数最大,单株产量受影响最小;北京3号植株地上部分连作障碍最轻。9个性状中前4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82.489%。叶片长、茎粗、块根数、块根直径的耐连作指数与单株块根鲜质量的耐连作指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聚类分析把18份种质资源分为栽培地黄与野生地黄两类。地黄种质资源在耐连作方面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种质资源 连作障碍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青黛无机元素组成SEM/EDS、ICP-AES及IR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体强 吴锦忠 林文雄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5期837-840,共4页
建青黛为一种道地药材,其原植物为马蓝Baphicacanthus cusla(Nces)Bremek。本研究电子探针显微观察表明建青黛呈矿质状微粉未,颗粒的粒径约为10~100μm;X-射线能谱扫描分析(X-ray EDS)结果表明:青黛的元素构成(Mg,Al,Si,P,S,Ca,M... 建青黛为一种道地药材,其原植物为马蓝Baphicacanthus cusla(Nces)Bremek。本研究电子探针显微观察表明建青黛呈矿质状微粉未,颗粒的粒径约为10~100μm;X-射线能谱扫描分析(X-ray EDS)结果表明:青黛的元素构成(Mg,Al,Si,P,S,Ca,Mn,Fe)是相对稳定和有特征性的,主体元素为Ca(相对含量达76.9%~82.6%)。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结果表明:其钙(Ca)、镁(Mg)、铁(Fe)、钾(K)、锂(Li)和锰(Mn)等元素含量含量分别为33.25%、3.97%、0.77%、0.54%、0.19%和0.14%。建青黛呈现特定的红外光谱图谱,并具有相对稳定的碳酸根特征性强吸收峰(1460.80~1461.28 cm^-1),在873.75~873.97 cm^-1处均有一较强的吸收峰,3422.92~3434.38 cm^-1处也均有一较宽的吸收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青黛 显微形态 元素组成 X-射线能谱扫描分析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黄EST-SSR标记的开发及扩增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6
7
作者 冯法节 李明杰 +5 位作者 古力 张宝 何华勤 杨艳会 陈新建 张重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0期120-126,共7页
在转录组基础上批量开发地黄特异EST-SSR标记序列,同时通过优化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dNTP浓度、Taq酶浓度,结合正交优化试验建立地黄EST-SSR的PCR最佳扩增体系,为进一步鉴定和开发地黄多态性SSR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在地黄8... 在转录组基础上批量开发地黄特异EST-SSR标记序列,同时通过优化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dNTP浓度、Taq酶浓度,结合正交优化试验建立地黄EST-SSR的PCR最佳扩增体系,为进一步鉴定和开发地黄多态性SSR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在地黄87665条转录本序列中,共筛选了1812条不小于18bp的SSR序列,其中二核苷酸数量最多,共有721个(70.8%),其次为三核苷酸和六核苷酸,分别有486、578个。而在所有SSR类型中AG/CT(457个)为最多的重复类型,其次为AC/GT(256个)。EST-SSR体系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反应体系为15μL体系中含80ng模板DNA、0.1μmol/L引物、150μmol/Ld NTPs和1.5U TaqDNA聚合酶,在退火温度55℃进行30个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EST-SSR 扩增体系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