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福建稻田土壤生态系统 |
林文雄
吴志强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1 |
1
|
|
2
|
以灰色系统理论作福建粮食基地县生产分析 |
刘德金
林菲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0 |
1
|
|
3
|
在人工控制光温条件下早籼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反应 |
孙宗修
程式华
斯华敏
杨仁崔
梁康迳
王乃元
|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
1991 |
18
|
|
4
|
杂交水稻IR_(54)及其早熟突变系5460的抽穗期遗传分析 |
周元昌
蔡俊迈
李维明
|
《核农学报》
CAS
CSCD
|
1994 |
9
|
|
5
|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Ⅱ.晚季汕优63高产栽培的数学模型分析 |
林文雄
吴志强
梁义元
林积秀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89 |
15
|
|
6
|
稻穗ATP酶活性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
黄琪玉
吴志强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89 |
15
|
|
7
|
两系杂交稻栽培生理生态特性——Ⅳ.灌浆特征及其生理基础 |
庄宝华
洪植蕃
林菲
周以飞
黄锦文
朱朝枝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3 |
5
|
|
8
|
若干气象因素对福建春大豆产量的效应 |
蔡秋红
刘德金
陈顺辉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0 |
5
|
|
9
|
福建野生茶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 |
詹梓金
林茂锋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1 |
8
|
|
10
|
黄早四衍生系产量配合力的改良效果分析 |
吴光成
毛建昌
袁照年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
1995 |
4
|
|
11
|
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Ⅰ.杂交早稻高产栽培的数学模型分析 |
吴志强
林文雄
梁义元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89 |
6
|
|
12
|
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细胞内脂肪、蛋白质的积累及其与ATP酶活性的关系 |
彭时尧
庄伟建
刘利华
林木山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3 |
3
|
|
13
|
福建甘薯杂交品种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
陈凤翔
王和阳
吴李阳
林文新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3 |
2
|
|
14
|
籼稻5460温敏核不育系在福州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
杨居钿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0 |
7
|
|
15
|
矮败小麦在育种上的利用 Ⅰ.矮败小麦株高和育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
刘思衡
李始明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3 |
6
|
|
16
|
优特稻新品种(系)农艺性状评价 |
林荣光
叶新福
郑其晶
陈子聪
林金华
|
《福建稻麦科技》
|
1993 |
4
|
|
17
|
甘蔗组培苗分化机理及筛选技术 Ⅳ.组培亚无性系的遗传效应与选择效果 |
周以飞
潘大仁
薛其清
陈如凯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2 |
0 |
|
18
|
十年来福建省大小麦科研的回顾和今后的展望 |
刘思衡
|
《福建稻麦科技》
|
1990 |
1
|
|
19
|
两系杂交稻光优6063若干栽培措施探讨 |
林菲
邓则美
王茂春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3 |
0 |
|
20
|
两系杂交稻栽培生理生态特性 Ⅱ.干物质生产特性 |
洪植蕃
林菲
庄宝华
朱朝枝
杨居钿
|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
1992 |
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