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福建稻田土壤生态系统 被引量:1
1
作者 林文雄 吴志强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230-234,共5页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福建稻田土壤生态系统平衡的实质及热力学依据,提出从环境系统引入足够的负熵是生态系统稳定有序的必要条件.通过计算福建省不同土壤类型的系统原始熵(S_0),熵变(S_1)及最佳熵变值(S′_1),分析各类稻田土壤茅统的...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福建稻田土壤生态系统平衡的实质及热力学依据,提出从环境系统引入足够的负熵是生态系统稳定有序的必要条件.通过计算福建省不同土壤类型的系统原始熵(S_0),熵变(S_1)及最佳熵变值(S′_1),分析各类稻田土壤茅统的结构特征及其转化效率,为正确评价稻田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土壤 生态系统 耗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灰色系统理论作福建粮食基地县生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德金 林菲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392-396,共5页
以1980—1988年福建省20个粮食基地县的统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寻找粮食基地县生产系统中诸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粮食基地县以水稻生产为主,早、晚稻高产稳产的县仅达25%和35%.在水稻生产中,其薄弱环节是晚稻的单产.影响晚稻单产... 以1980—1988年福建省20个粮食基地县的统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寻找粮食基地县生产系统中诸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粮食基地县以水稻生产为主,早、晚稻高产稳产的县仅达25%和35%.在水稻生产中,其薄弱环节是晚稻的单产.影响晚稻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和每亩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灰色系统 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人工控制光温条件下早籼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反应 被引量:18
3
作者 孙宗修 程式华 +3 位作者 斯华敏 杨仁崔 梁康迳 王乃元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早籼光敏核不育系W6154S、安农S-1、5460S和87N123S的育性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供试材料育性表达的主导因素之一,日平均温度29.8℃(最高33℃/最低28℃)导致不育或育性很低,25.8℃(29/24℃)时育性提高,21.8...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早籼光敏核不育系W6154S、安农S-1、5460S和87N123S的育性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供试材料育性表达的主导因素之一,日平均温度29.8℃(最高33℃/最低28℃)导致不育或育性很低,25.8℃(29/24℃)时育性提高,21.8℃(25/20℃)使育性再次下降:在29.8℃与21.8℃时,光周期(150或12.0h/d)对育性的影响不明显;在25.8℃时,短日处理的育性显著高于长日处理的育性。作者还讨论了这些灿型光敏核不育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制、繁种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灿稻 光温处理 育性表达 三系配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IR_(54)及其早熟突变系5460的抽穗期遗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周元昌 蔡俊迈 李维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49-153,共5页
本文对IR_(54)及其辐射早熟突变系5460的抽穗期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5460的早熟性是IR_(54)的一对显性基因发生单位点突变的结果,而这一对发生突变的显性基因和IR_(54)的另一对显性基因一起可与V... 本文对IR_(54)及其辐射早熟突变系5460的抽穗期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5460的早熟性是IR_(54)的一对显性基因发生单位点突变的结果,而这一对发生突变的显性基因和IR_(54)的另一对显性基因一起可与V_(20)A的抽穗期基因互作,从而导致植株强感光迟抽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IR54 突变系 抽穗期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Ⅱ.晚季汕优63高产栽培的数学模型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林文雄 吴志强 +1 位作者 梁义元 林积秀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269-274,共6页
1986年晚季选取秧田播种量,本田基本苗数和 N,P,K 施用量5个因子,采用旋转回归设计在莆田埭里等农科站对汕优63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和净作用系数最大,而总粒数是通过主攻有效穗来实现的.(2)产量高于7.5t/ha... 1986年晚季选取秧田播种量,本田基本苗数和 N,P,K 施用量5个因子,采用旋转回归设计在莆田埭里等农科站对汕优63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和净作用系数最大,而总粒数是通过主攻有效穗来实现的.(2)产量高于7.5t/ha 的栽培技术方案是每公顷稻田播种量240~265kg,本田基本苗数96.06~99.96×10~4;闽中南土壤肥力较高的稻田,每公顷施用 N,P,K 分别为131.25~141.75,54.75~57.00和84.00~92.25kg;中等肥力为159.45~164.25,72.60~88.05和108.45~121.05kg.1987年在莆田进行可行性论证,产量为6.87~7.74t/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水稻 栽培 高产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穗ATP酶活性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被引量:15
6
作者 黄琪玉 吴志强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487-493,共7页
对杂交水稻威优35,威优64和常规稻78130强弱势粒ATP酶活性的测定、考种及稻穗不同部位枝梗ATP酶的电镜细胞化学观察表明,水稻灌浆期间籽粒ATP酶活性与灌浆速度呈正相关。ATP酶主要定位于稻穗枝梗筛管细胞质膜和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壁表面... 对杂交水稻威优35,威优64和常规稻78130强弱势粒ATP酶活性的测定、考种及稻穗不同部位枝梗ATP酶的电镜细胞化学观察表明,水稻灌浆期间籽粒ATP酶活性与灌浆速度呈正相关。ATP酶主要定位于稻穗枝梗筛管细胞质膜和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壁表面,并具有较高的活性。灌浆前期,稻穗上部枝梗筛管细胞质膜上的ATP酶活性比下部强;其韧皮组织的胞间连丝比下部多;其韧皮部中可观察到大量物质从伴细胞向细胞间隙转移。在稻穗下部则几乎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穗 籽粒灌浆 ATP酶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栽培生理生态特性——Ⅳ.灌浆特征及其生理基础 被引量:5
7
作者 庄宝华 洪植蕃 +3 位作者 林菲 周以飞 黄锦文 朱朝枝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41-147,共7页
采用 Logistic 生长方程 W=A/(I+Be^(-k■)拟合若干两系杂交稻不同枝梗颖花单位库容的灌浆过程,结合抽穗后的群体物质生产分析,研究组合间的灌浆差异及其生理原因.结果表明:(1)供试组合Ⅰ次和Ⅱ次枝梗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强弱势灌浆差别,... 采用 Logistic 生长方程 W=A/(I+Be^(-k■)拟合若干两系杂交稻不同枝梗颖花单位库容的灌浆过程,结合抽穗后的群体物质生产分析,研究组合间的灌浆差异及其生理原因.结果表明:(1)供试组合Ⅰ次和Ⅱ次枝梗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强弱势灌浆差别,两者灌浆线性期重叠时间长达8-11d,粒位间的营养竞争是普遍存在的.(2)大库容组合可以提高结实期群体叶片的净同化率,发挥叶片的光合潜能.但光合面积较小,库源比仍明显偏大,这是其总体灌浆速率较低、枝梗间差异更大的主要生理原因.(3)不同组合Ⅰ次枝梗前期都具有较强灌浆势和较快启动灌浆的能力,表现营养竞争上的绝对优势.因此组合间其最后库充实率差异之大,可能与颖花机能性障碍的比例多少有关,此外还涉及后期物质转运功能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稻 载培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干气象因素对福建春大豆产量的效应 被引量:5
8
作者 蔡秋红 刘德金 陈顺辉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63-166,共4页
以1984,1987年的试验资料,分析积温、累计日照时数、累计降雨量和日平均温度对春大豆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春大豆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生育期,尤其是生育前期(出苗至第一朵花)受积温的影响最大.各生育阶段影响产量... 以1984,1987年的试验资料,分析积温、累计日照时数、累计降雨量和日平均温度对春大豆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春大豆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生育期,尤其是生育前期(出苗至第一朵花)受积温的影响最大.各生育阶段影响产量的主导气象因素是不同的.结荚期主导因素是日平均温度,鼓粒期是雨量,成熟期是日照.当结荚期处于日平均温度21℃左右,鼓粒期累计降雨量155ml,成熟期的累计日照时数在153h 以上时的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大豆 产量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野生茶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 被引量:8
9
作者 詹梓金 林茂锋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427-433,共7页
以福建地形和气候特点为基础,研究了我省野生茶资源的植被类型、自然分布规律及其形态特征、解剖学性状和适生条件与种性关系.并确认其分布海拔的>10℃年积温下限不低于4000℃和忍受极端低温不低于-10℃的生存界限.从形态性状和解剖... 以福建地形和气候特点为基础,研究了我省野生茶资源的植被类型、自然分布规律及其形态特征、解剖学性状和适生条件与种性关系.并确认其分布海拔的>10℃年积温下限不低于4000℃和忍受极端低温不低于-10℃的生存界限.从形态性状和解剖学特点上分析了野生茶树在特定生态环境条件的长期影响下,形成许多固有特征及其潜在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意义,并指出必须加强研究及其开发利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茶 生态型 品种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早四衍生系产量配合力的改良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光成 毛建昌 袁照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S2期33-37,共5页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西黄改等9个黄改系和黄早四进行了籽粒产量配合力的改良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黄改系间籽粒产量的配合力达到极显著差异,与原黄早四差异甚大。又以西黄改、天4、豫114、H21、籽粒产量配合力的改良效果明显,其配...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西黄改等9个黄改系和黄早四进行了籽粒产量配合力的改良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黄改系间籽粒产量的配合力达到极显著差异,与原黄早四差异甚大。又以西黄改、天4、豫114、H21、籽粒产量配合力的改良效果明显,其配合力效应均为正值,且都高于黄早四自交系。在育种上应重视利用籽粒产量配合力高的黄改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改系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Ⅰ.杂交早稻高产栽培的数学模型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志强 林文雄 梁义元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19-24,共6页
采用正交回归组合设计,对威优64高产低耗的5个因子5个水平进行田间试验。模拟并选出单产7500 kg/ha 以上高产、稳产和最佳经济效果的技术体系:秧田播种量324~330 kg/ha,本田基本苗数102×10~4~105×10~4/ha,施用165kg N/ha,8... 采用正交回归组合设计,对威优64高产低耗的5个因子5个水平进行田间试验。模拟并选出单产7500 kg/ha 以上高产、稳产和最佳经济效果的技术体系:秧田播种量324~330 kg/ha,本田基本苗数102×10~4~105×10~4/ha,施用165kg N/ha,82.5~85.5kg P_2O_5/ha 和132~139.5kg K_2O/ha。本方案经1987年莆田埭里农科站验证过。还分析了数学模型中各因子的效应和产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 栽培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细胞内脂肪、蛋白质的积累及其与ATP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时尧 庄伟建 +1 位作者 刘利华 林木山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361-365,共5页
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细胞从小到大不断发育,脂体、蛋白体由小变大、从少到多直至充满整个细胞;子叶细胞中的淀粉粒数量则由多变少,表明了淀粉粒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活跃的的物质代谢,最后基本被消耗;ATP酶活性的强弱和分布部位也在... 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细胞从小到大不断发育,脂体、蛋白体由小变大、从少到多直至充满整个细胞;子叶细胞中的淀粉粒数量则由多变少,表明了淀粉粒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活跃的的物质代谢,最后基本被消耗;ATP酶活性的强弱和分布部位也在整个荚果发育的不同时期发生明显变化;讨论了脂体和蛋白体的生物来源和形态结构,并指出花生油分和蛋白质的积累与ATP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 蛋白体 花生 荚果 子叶 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甘薯杂交品种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凤翔 王和阳 +1 位作者 吴李阳 林文新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研究了福建30个甘薯杂交品种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除蔓粗外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均较大(达20%以上),都具有较高的育种选择潜力,并测定和分析遗传力与表型选择的关系,通过遗传相关、逐步回归和遗传通径分析,初步提出了福建省甘薯杂交... 研究了福建30个甘薯杂交品种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除蔓粗外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均较大(达20%以上),都具有较高的育种选择潜力,并测定和分析遗传力与表型选择的关系,通过遗传相关、逐步回归和遗传通径分析,初步提出了福建省甘薯杂交品种高产优良基因型的表现是:单株分枝和单株结薯数较多,茎叶生长适量,绿叶重较高而不过量,蔓粗细和蔓长短,以及节间长度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力 甘薯 杂种 数量 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5460温敏核不育系在福州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居钿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245-251,共7页
分期播种的5460温敏核不育系(5460TS)的5个株系,于7月4日至9月2日连续抽穗。这期间,其花粉和颖花育性随温度而变化,可分为转败期、完全不育期和转可育波动期。达到制种要求的完全败育期约20天。抽穗前12天,即减数分裂期是5460TS 花粉育... 分期播种的5460温敏核不育系(5460TS)的5个株系,于7月4日至9月2日连续抽穗。这期间,其花粉和颖花育性随温度而变化,可分为转败期、完全不育期和转可育波动期。达到制种要求的完全败育期约20天。抽穗前12天,即减数分裂期是5460TS 花粉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诱导雄性不育的温度约为29℃。5460TS 播种至齐穗天数为80-100天,活动积温2200℃左右。供试5个株系的花粉育性转换特性和生育期等农艺性状皆整齐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温敏核不育系 选育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败小麦在育种上的利用 Ⅰ.矮败小麦株高和育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思衡 李始明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28-33,共6页
3年试验结果表明,在福州地区矮败小麦后代表现矮秆株不育。高秆株可育。矮秆性和不育性连锁遗传。从小麦拔节到抽穗期间,均可根据植株高度间接判别不育性,提高选择效率。矮败小麦株高表现连续分布,不育株内和可育株内均有一定差异,且不... 3年试验结果表明,在福州地区矮败小麦后代表现矮秆株不育。高秆株可育。矮秆性和不育性连锁遗传。从小麦拔节到抽穗期间,均可根据植株高度间接判别不育性,提高选择效率。矮败小麦株高表现连续分布,不育株内和可育株内均有一定差异,且不育株的高限和可育株的低限表现交叉,存在中间类型。在以株高为标记性状判别育性时,应选择明显高株和明显矮株。尤其在拔节期。更需选择极端类型才能准确,而对中间类型植株。仍需通过检查花药确定其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小麦 小麦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特稻新品种(系)农艺性状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荣光 叶新福 +2 位作者 郑其晶 陈子聪 林金华 《福建稻麦科技》 1993年第4期23-29,共7页
13个优特稻种的产量比较试验结果:YT6号、YT3号、两个优质米品种,YT10号,YT11号、YT13号三个黑米品种较为适合福州及闽南地区种植。并指出结实率高低是影响优特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增加千粒重有利于优特稻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优特稻种 农艺性伏 米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组培苗分化机理及筛选技术 Ⅳ.组培亚无性系的遗传效应与选择效果
17
作者 周以飞 潘大仁 +1 位作者 薛其清 陈如凯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16-21,共6页
对4个甘蔗组培亚无性系进行的遗传力、遗传进度分析表明,组培方法对茎数和株高的改良是有效的,但受到供体和培养基的影响:对锤度的影响较小。并使茎径略微变细,同时表明,在亚无性系第1代即可对茎径进行选择,而且根据茎径在亚无性系第2... 对4个甘蔗组培亚无性系进行的遗传力、遗传进度分析表明,组培方法对茎数和株高的改良是有效的,但受到供体和培养基的影响:对锤度的影响较小。并使茎径略微变细,同时表明,在亚无性系第1代即可对茎径进行选择,而且根据茎径在亚无性系第2代中的选择,可望对其它性状也相应有不同程度的改良,但是仅采用组培方法以期望大幅度改良供体品种的综合性状将是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无性系 遗传效应 组织培养 甘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年来福建省大小麦科研的回顾和今后的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思衡 《福建稻麦科技》 1990年第1期39-45,共7页
近十年来我省大小麦的研究工作,以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为中心取得了很大进展,完成与接近完成了省科委下达的“大小麦六五科技协作研究”和“大小麦七五科技协作攻关”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并为今后的研... 近十年来我省大小麦的研究工作,以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为中心取得了很大进展,完成与接近完成了省科委下达的“大小麦六五科技协作研究”和“大小麦七五科技协作攻关”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并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跟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改进提高,如育种上未有突破性进展,栽培研究不够普遍和深入,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实验手段甚为落后;科研力量有所削弱。我们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既要抓好当前科研上的常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小麦 大麦品种 品种选育 高产栽培 部分同源染色体 籽粒品质 栽培研究 太谷核不育小麦 抗白粉病 稻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光优6063若干栽培措施探讨
19
作者 林菲 邓则美 王茂春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12-15,共4页
以每丛插植不同谷粒数苗、不同插植密度、不同施氮量和同氮量下不同时期追肥比例等来研究光优6063的有关高产栽培措施,结果表明:丛插1粒谷苗与2粒谷苗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插植密度为20cm×16.7cm 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光优6063是个较... 以每丛插植不同谷粒数苗、不同插植密度、不同施氮量和同氮量下不同时期追肥比例等来研究光优6063的有关高产栽培措施,结果表明:丛插1粒谷苗与2粒谷苗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插植密度为20cm×16.7cm 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光优6063是个较耐肥的组合。每公顷施氮量180kg 的产量最高。且在较高氮肥水平下每公斤氮的稻谷转化率高于低氮水平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稻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栽培生理生态特性 Ⅱ.干物质生产特性 被引量:30
20
作者 洪植蕃 林菲 +2 位作者 庄宝华 朱朝枝 杨居钿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29-136,共8页
研究表明,供试组合W6154s/特青、亚优2号和光优6028生育前期具有较强的物质积累能力;其中W6154s/特青和光优6028前期群体生长率(CGR)高主要与叶面积指数(LAI)发展较快有关.部分原因是它们前期积累的干物质对叶片的分配率明显高于对照;... 研究表明,供试组合W6154s/特青、亚优2号和光优6028生育前期具有较强的物质积累能力;其中W6154s/特青和光优6028前期群体生长率(CGR)高主要与叶面积指数(LAI)发展较快有关.部分原因是它们前期积累的干物质对叶片的分配率明显高于对照;而亚优2号前期CGR高除了叶面积有明显作用外,与较高的净同化率(NAR)也有一定关系.W6154s/特青和亚优2号主要由于后期适应性差,物质生产变劣,故实际产量不如对照汕优63.光优6063生育前、中期群体物质生产与对照威优64相近,但产量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后期适应性强,能维持较高的LAI和NAR.光优6028虽然后期物质生产性能也较好,但产量不如光优6063,可能主要与物质运转效率偏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 杂交稻 干物质 生理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