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典型茶园土壤酸化及土壤-茶叶稀土元素和铝含量研究
1
作者 朱雁鸣 吴一群 +4 位作者 苏海兰 毛方华 林凤芳 颜明娟 林诚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35-43,共9页
为探明福建茶园土壤酸化以及土壤-茶叶系统的铝(Al)和稀土元素(REEs)含量变化,以福建安溪(38个)、建瓯(12个)、寿宁(10个)典型茶区为研究对象,按植茶年限采集茶园土壤(植茶土)、茶园附近未种植茶叶的土壤(自然土)以及茶叶老叶、成叶、... 为探明福建茶园土壤酸化以及土壤-茶叶系统的铝(Al)和稀土元素(REEs)含量变化,以福建安溪(38个)、建瓯(12个)、寿宁(10个)典型茶区为研究对象,按植茶年限采集茶园土壤(植茶土)、茶园附近未种植茶叶的土壤(自然土)以及茶叶老叶、成叶、嫩叶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样品中Al和REEs含量。结果表明:福建典型茶园植茶土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然土,但pH显著降低,其中pH低于4.5的植茶土样品占比高达87.50%,且随植茶年限的增加,植茶土酸化加剧、交换性Al含量也显著增加,交换性钙、镁含量则显著下降。福建典型茶园植茶土中总REEs含量平均为247.632mg·kg^(−1),高于世界及我国土壤平均水平,其中铈(Ce)和镧(La)含量占总REEs含量的62.00%,且土壤总REEs含量与pH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茶叶中,Al含量随叶龄增长显著增加,老叶Al含量达嫩叶的15.3~28.5倍,其中安溪茶园老叶、成叶和嫩叶的Al含量均高于建瓯和寿宁。茶叶中REEs以轻REEs为主(70.00%以上),且老叶总REEs含量达嫩叶的10~15倍,其中,寿宁和安溪茶叶中总REEs含量显著高于建瓯,寿宁茶叶的轻REEs含量也显著高于建瓯。该研究揭示了福建茶园土壤酸化与Al积累的关系,以及茶叶对Al和REEs的富集特性,为茶园土壤管理和茶叶质量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叶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林霜霜 陆佩兰 +6 位作者 余文权 张海峰 赵杰樑 陈双龙 翁培铭 车建美 葛慈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55,共16页
2017-2022年,福建省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共收集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6235份,蔬菜、粮食、果树、经济作物、牧草绿肥分别占33.57%、25.91%、24.35%、14.59%、1.57%;所有资源隶属于83科,229属,313... 2017-2022年,福建省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共收集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6235份,蔬菜、粮食、果树、经济作物、牧草绿肥分别占33.57%、25.91%、24.35%、14.59%、1.57%;所有资源隶属于83科,229属,313种,其中豆科种质资源份数最多,占总数的16.04%。不同地区和海拔是影响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种类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全省9个地级市中,三明市收集种质资源数量最多,占20.65%。全省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不同海拔收集数量随着市辖县(市、区)、乡(镇)、村(街道)的数量减少呈现减少趋势。沿海地区如漳州、福州、宁德、泉州、莆田、厦门等6个地级市,海拔0~200 m是种质资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rillouin丰富度指数最高的海拔区间;闽西北山区,如龙岩、三明、南平等3个地级市,海拔200~400 m、400~600 m、600~800 m种质资源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rillouin丰富度指数较高。不同地级市、不同海拔区间与收集种质资源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三明和龙岩市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莆田和龙岩市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极显著负相关,这与全省农业经济分区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挖掘全省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农作物 种质资源 调查 收集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的成效与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海峰 林霜霜 余文权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6-19,共4页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为摸清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防止资源流失,保护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福建省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通过该“行动”,共收集种质资源6235份,包括...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为摸清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防止资源流失,保护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福建省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通过该“行动”,共收集种质资源6235份,包括新种质资源1000多份和台湾地区引进的农作物种质资源33份。通过鉴定评价,筛选出252份优异性状的种质资源,有30多份作为亲本用于资源创新,为福建省今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种质资源 普查 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杀虫剂对福建省不同地区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4
作者 田厚军 林硕 +2 位作者 孙莉 朱育菁 赵建伟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9-376,共8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不同地区小菜蛾防治的用药情况,了解小菜蛾对常规杀虫剂的抗药性程度,为当地小菜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3种杀虫剂(1.6%阿维·苏云菌悬浮剂、5%阿维菌素乳油、8000 IU·μL^(-1)苏云金芽孢杆菌... 【目的】明确福建省不同地区小菜蛾防治的用药情况,了解小菜蛾对常规杀虫剂的抗药性程度,为当地小菜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3种杀虫剂(1.6%阿维·苏云菌悬浮剂、5%阿维菌素乳油、8000 IU·μL^(-1)苏云金芽孢杆菌悬浮剂)对福州市闽侯县、宁德市屏南县、南平市顺昌县和漳州市漳浦县等福建省4个地区的甘蓝小菜蛾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药后1、3和7 d,1.6%阿维·苏云菌悬浮剂低(0.112 mL·m^(-2))、中(0.150 mL·m^(-2))、高(0.190 mL·m^(-2))浓度对小菜蛾处理后防效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3种杀虫剂的防治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也逐渐升高。1.6%阿维·苏云菌悬浮剂高浓度处理后防效优于5%阿维菌素乳油,中浓度处理后防效与5%阿维菌素乳油相当,低浓度处理后防效与8000 IU·μL^(-1)苏云金芽孢杆菌悬浮剂相当,1.6%阿维·苏云菌悬浮剂高、中浓度和5%阿维菌素乳油处理后防效均显著优于8000 IU·μL^(-1)苏云金芽孢杆菌悬浮剂。总体上,3种杀虫剂对屏南县和闽侯县的小菜蛾田间防效要高于漳浦县和顺昌县。3种杀虫剂的速效性(1 d防效)均较差,药后1 d,4个地区3种杀虫剂均未将小菜蛾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药后7 d,闽侯和顺昌3种杀虫剂均将小菜蛾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且具有较好的持效性,4个地区药后7 d田间防效范围在77%~89%。【结论】福建省4个地区的甘蓝小菜蛾对阿维菌素、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复配药剂均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6%阿维·苏云菌悬浮剂中、高浓度以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杀虫剂 防效 速效性 持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双水相提取茉莉红茶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5
作者 林莹 郑梅霞 +2 位作者 陈昌梅 吴树铮 朱育菁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42,共8页
以茉莉红茶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茉莉红茶多糖的超声辅助双水相提取工艺,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提取多糖的化学结构,并通过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超声... 以茉莉红茶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茉莉红茶多糖的超声辅助双水相提取工艺,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提取多糖的化学结构,并通过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超声温度为72℃、硫酸铵浓度为0.45g·mL^(-1)、超声时间为40min、液料比为29∶1(mL∶g)的最佳条件下,茉莉红茶多糖提取率为47.09mg·g^(-1),与预测值(47.26mg·g^(-1))的相对误差仅0.36%;红外光谱分析确证提取多糖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进一步证实其多糖结构;茉莉红茶多糖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其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均随浓度增加逐渐升高。茉莉红茶多糖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双水相 茉莉红茶 多糖 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木豆品种不同部位香气化学成分研究
6
作者 徐晓俞 李程勋 李爱萍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99-1511,共13页
为明确木豆不同部位的香气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法检测6个木豆品种叶、花、荚部位的香气化学成分,分析木豆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香气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表明,6个木豆品种叶、花、荚香气化学成分差异明显。本研究分别从6个木... 为明确木豆不同部位的香气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法检测6个木豆品种叶、花、荚部位的香气化学成分,分析木豆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香气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表明,6个木豆品种叶、花、荚香气化学成分差异明显。本研究分别从6个木豆品种叶、花、荚中鉴定出挥发性成分81种、46种和33种,其中木豆叶以ICPL87119品种香气成分最多(58种),木豆花以ICP12746品种香气成分最多(32种),木豆荚以ICPL87119品种香气成分最多(22种)。木豆叶的香气成分以萜烯类、醇类和醛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为α-芹子烯、β-芹子烯、α-愈创木烯、1-戊烯-3-醇、顺-2-戊烯-1-醇、2-己烯醛、正己醛、乙酸芳樟酯;木豆花的香气成分以萜烯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为α-雪松烯、β-雪松烯、γ-雪松烯、β-愈创木烯、3-蒈烯、石竹烯、顺式-摩勒-3,5二烯、2-己烯醛、乙酸芳樟酯;木豆荚的香气成分以萜烯类为主,主要成分为β-雪松烯、γ-雪松烯、β-愈创木烯、3-蒈烯、乙酸芳樟酯。ICPL87119叶的特征性成分萜烯类数量和相对含量高于其他品种。ICPH3432品种与ICPH2740品种叶香相似率最高(0.990),花香的相似率也最高(0.800),ICP7035品种花香与ICPH8品种荚香的相似率最高(0.892)。本研究结果为木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豆 香气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薯类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理论与实践
7
作者 高玉林 徐进 +9 位作者 闫俊杰 董莎萌 李素华 周文武 孙厚俊 杨志辉 邱思鑫 刘霞 周倩 赵志坚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6-369,共14页
我国是全球范围内马铃薯和甘薯的第一生产与消费大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调整居民膳食结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病虫害是制约我国以马铃薯和甘薯为代表的薯类作物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 我国是全球范围内马铃薯和甘薯的第一生产与消费大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调整居民膳食结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病虫害是制约我国以马铃薯和甘薯为代表的薯类作物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本文概述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提出后50年间,我国在马铃薯和甘薯病虫害监测预警、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以及综合防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薯类作物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甘薯 病虫害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文心兰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8
作者 罗远华 张元法 林兵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4期115-117,共3页
文心兰是福建省重点发展的花卉之一。近年来,福建文心兰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心兰生产基地。为进一步系统掌握福建文心兰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笔者对气候资源优势、产业规模、企业概况、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资... 文心兰是福建省重点发展的花卉之一。近年来,福建文心兰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心兰生产基地。为进一步系统掌握福建文心兰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笔者对气候资源优势、产业规模、企业概况、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资料查阅、实地调查分析,从加大扶持力度、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完善种苗繁育体系、提升现代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文心兰 产业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蔬菜种质收集、保存、鉴评与利用
9
作者 陈敏氡 王彬 +2 位作者 林霜霜 朱海生 余文权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8,共6页
种质资源是蔬菜育种创新的“芯片”,是推动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第3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福建省共接收并抢救性收集蔬菜资源2091份,涵盖39个科,91个属,126个种或变种。近年来,福建省从园艺性状鉴定、亲... 种质资源是蔬菜育种创新的“芯片”,是推动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第3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福建省共接收并抢救性收集蔬菜资源2091份,涵盖39个科,91个属,126个种或变种。近年来,福建省从园艺性状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抗病性以及品质测定等多个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多样化的种质资源及遗传信息,基本实现了蔬菜的优质品种选育、病害抗性改良、适应新生态环境等目标,推动了福建省蔬菜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建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资源前期调查和评估;加强种质资源库的管理与追溯,鼓励探究前沿的贮藏、保存技术;充分发挥福建对中国台湾省合作优势,完善闽台种质资源的交流、共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种质资源 收集与保存 鉴定与评价 创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10
作者 程曦 史惠燕 +3 位作者 杨益涵 牛雨晴 苏海兰 肖荣凤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200,共11页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叶片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ITS-CHS-GAPDH-ACT-TU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叶片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ITS-CHS-GAPDH-ACT-TU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共获得86株菌株,分别鉴定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和白蜡树炭疽菌C.spaethianum,三者的分离频率依次为67.44%、11.63%和20.93%,且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3种多花黄精炭疽菌的抑菌效果均最佳,对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的EC_(50)分别为0.381、0.105 mg/L和0.122 mg/L;其次是450 g/L咪鲜胺水乳剂,EC_(50)分别为1.465、1.994 mg/L和2.261 mg/L;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3种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略差,EC_(50)分别为10.232、3.899 mg/L和1.057 mg/L,说明不同杀菌剂对炭疽菌的毒力差异较大,不同种类炭疽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综上所述,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是福建地区多花黄精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果生炭疽菌是优势种,而喀斯特炭疽菌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为国内首次报道。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适用于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土壤质量保育技术研究进展
11
作者 朱雁鸣 方志坚 +3 位作者 张嘉佳 颜明娟 毛方华 林诚 《茶叶学报》 2025年第3期9-17,共9页
我国是全球第一产茶大国,2024年全国茶树种植面积349.52万hm^(2),但长期植茶及集约化种植模式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突出制约。我国超46%的茶园土壤pH低于4.5,土壤酸化直接导致茶叶减产、氨基酸等特征成分含量下降,部分产区... 我国是全球第一产茶大国,2024年全国茶树种植面积349.52万hm^(2),但长期植茶及集约化种植模式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突出制约。我国超46%的茶园土壤pH低于4.5,土壤酸化直接导致茶叶减产、氨基酸等特征成分含量下降,部分产区因土壤养分失衡引发茶叶风味变差。本文聚焦我国南方茶园尤其是福建省茶园土壤质量及保育发展现状,系统梳理国内外在土壤酸化改良和肥力提升、微生物优化、重金属修复及生态茶园构建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福建茶园面临土壤酸化、养分失衡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紊乱等挑战,科学施肥及生态茶园构建可显著改善土壤环境、提升茶叶品质。本文在综述基础上,结合茶业发展实际,提出了茶园土壤保育研究应聚焦土壤酸化防改良与肥力提升机制、根际微生物-茶叶品质关联规律及水肥智能化管理技术等对策,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质量保育 肥力提升 生态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MPKs及其与底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赖艺如 席超越 +1 位作者 朱海生 陈丽妃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9,16,共10页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PKs)是植物中关键的信号调控因子,广泛参与生长发育、胁迫响应及激素信号传导等重要生理过程。作为MPK级联反应的下游效应分子,MPKs通过磷酸化作用调节特定底物,从而精准调控细...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PKs)是植物中关键的信号调控因子,广泛参与生长发育、胁迫响应及激素信号传导等重要生理过程。作为MPK级联反应的下游效应分子,MPKs通过磷酸化作用调节特定底物,从而精准调控细胞内多个生理过程,帮助植物迅速响应外界环境变化并提高适应能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植物MPKs及其与底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代表性MPKs与底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鉴于MPKs在不同植物物种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本研究为其他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为植物MPKs信号传导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MPKs MPK底物 相互作用 生长发育 胁迫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枯菌Ⅲ型效应蛋白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梅芳 席超越 +1 位作者 朱海生 陈丽妃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2200-2207,共8页
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发的细菌性病害,主要侵染植株的根、茎、叶,且寄主范围、分布范围极广,是一种毁灭性的植物土传病害。研究表明,青枯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 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发的细菌性病害,主要侵染植株的根、茎、叶,且寄主范围、分布范围极广,是一种毁灭性的植物土传病害。研究表明,青枯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将大量的Ⅲ型效应蛋白(typeⅢeffectors,T3Es)直接运输到宿主细胞内,以此来干扰寄主的免疫反应。T3Es能够靶向寄主免疫相关蛋白来影响植物代谢及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在抑制宿主免疫反应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青枯菌T3Es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为探索青枯菌的致病机制及防治青枯病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病 青枯雷尔氏菌 效应蛋白 宿主蛋白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冬种马铃薯生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43
14
作者 汤浩 翁定河 +4 位作者 杨立明 蔡南通 吴秋云 梁金平 罗文彬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198-202,共5页
通过全面调查福建冬种马铃薯生产情况,以及对冬种主产区气温、降雨量、蒸发量等气象资料分析,结合马铃薯新品种与种植密度的比较试验结果,初步总结出福建冬种马铃薯种植范围、种植时间和高产栽培技术,为进一步发展冬种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冬种马铃薯 种植范围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甘薯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邱永祥 许泳清 +4 位作者 刘中华 罗文彬 李华伟 汤浩 蔡南通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676-680,共5页
甘薯是福建省重要的旱作物,"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甘薯育种单位在育种目标确定,育种技术利用及育种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选育出甘薯新品种有6个通过国家鉴定,22个通过福建省审定。综述了这一期间福建省甘薯育种的主要成效... 甘薯是福建省重要的旱作物,"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甘薯育种单位在育种目标确定,育种技术利用及育种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选育出甘薯新品种有6个通过国家鉴定,22个通过福建省审定。综述了这一期间福建省甘薯育种的主要成效,并提出了今后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及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甘薯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冬作马铃薯田间主要杂草种类及药剂防除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华伟 许国春 +2 位作者 罗文彬 纪荣昌 汤浩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2-1196,共5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冬作马铃薯田间杂草类型和杂草防除技术。【方法】系统调查了福建省冬作区马铃薯田间杂草种类,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噁草酮、丁草胺、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和砜嘧磺隆等7种除草剂... 【目的】明确福建省冬作马铃薯田间杂草类型和杂草防除技术。【方法】系统调查了福建省冬作区马铃薯田间杂草种类,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噁草酮、丁草胺、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和砜嘧磺隆等7种除草剂对费乌瑞它的除草效果。【结果】福建省冬作马铃薯田间杂草有20种以上的杂草类型,其中繁缕、牛繁缕、藜、小藜、柳叶刺廖、酸模叶廖、马唐、马齿笕、龙葵、小飞蓬为马铃薯田间主要常见杂草类型,占杂草总数量的80%以上。药剂防治结果表明:苗前除草剂防治效果较好的有960 g·L^-1精异丙甲草胺乳油、60%丁草胺水剂、50%乙草胺乳油、45 d相对鲜重防效为83.7%、68.4%和65.4%;苗后除草剂防治较好的有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45 d相对鲜重防效为90.9%。【结论】福建省冬作马铃薯杂草类型多样,筛选出的苗前除草剂960 g·L^-1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和苗后除草剂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可作为冬作马铃薯田的除草剂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杂草 除草剂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气候条件下菜用大豆杂交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玉梅 徐日荣 +5 位作者 陈湘瑜 陈昊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为探索提高福建气候条件下杂交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加快我省菜用大豆育种效率,为菜用大豆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在福建秋季非雨天配制杂交组合试验,选择不同时间的花蕾、萼片保留方法、不同授粉时间段等9个处理,每个处理... 【目的】为探索提高福建气候条件下杂交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加快我省菜用大豆育种效率,为菜用大豆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在福建秋季非雨天配制杂交组合试验,选择不同时间的花蕾、萼片保留方法、不同授粉时间段等9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组合,研究对菜用大豆杂交成活率和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选择始花期的前3 d花蕾去雄授粉,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菜用大豆杂交成活率,分别比第5 d提高了11.34%、12.00%、8.67%,同时真杂种率在90%以上;保留萼片有效地保护了雌蕊柱头及幼荚,使菜用大豆杂交成活率提高了5.34%,真杂种率达97.92%;去雄后次日授粉有利于提高杂交的成活率,比上午去雄即授粉提高了21.34%。【结论】福建气候条件下提高菜用大豆杂交成功率的综合技术方法是:秋季高畦双行播种,父母本相邻播种并连续播种7 d,其中父本提前5 d开始播种;非雨天配制杂交组合;选择始花期的前3 d的花蕾,去除2个萼片保留3个萼片,去除全部花瓣和雄蕊,下午进行花蕾处理,次日上午6∶00~8∶00授粉;整个生长期精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杂交技术 杂交成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建兰病毒病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樊荣辉 黄敏玲 +2 位作者 钟淮钦 叶秀仙 林榕燕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69,共4页
2014-2015年,对福建主要建兰种植基地进行病毒病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福建建兰病毒病症状多以斑驳花叶型最为普遍。调查还发现,建兰的病毒病发病率与龄期呈正相关,不同品种间略有差异。应用RT-PCR方法鉴定,确定危害福建建兰的病毒主... 2014-2015年,对福建主要建兰种植基地进行病毒病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福建建兰病毒病症状多以斑驳花叶型最为普遍。调查还发现,建兰的病毒病发病率与龄期呈正相关,不同品种间略有差异。应用RT-PCR方法鉴定,确定危害福建建兰的病毒主要为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V)和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其中ORSV为优势种,有时出现ORSV和CyMV二者复合,或ORSV、CyMV和BYMV三者复合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建兰 病毒病 调查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花生机械化生产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兆秀 陈树玉 +2 位作者 林琼 徐日荣 陈湘瑜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8期235-238,273,共5页
从福建省花生生产情况出发,阐述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生产现状,分析花生机械化生产面临的地形和土壤类型复杂,农田面积小,规模化生产低,制约大型设备利用,设备技术性能不先进,制造粗放,缺乏统一标准,农机农艺融合亟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宣传引... 从福建省花生生产情况出发,阐述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生产现状,分析花生机械化生产面临的地形和土壤类型复杂,农田面积小,规模化生产低,制约大型设备利用,设备技术性能不先进,制造粗放,缺乏统一标准,农机农艺融合亟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宣传引导,领导重视,建立农机农艺协调机制,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花生机械化栽培示范,促进花生规模化生产,鼓励扶持潜用户购机,搞好配套服务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机械化 生产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区域试验鲜食大豆性状和产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滕振勇 林秀美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中国种业》 2022年第9期84-88,共5页
通过对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各试点鲜食大豆的性状表现和产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区(漳州、翔安、泉州)播种期可以提早到2月底,各试点鲜食大豆最长和最短采收日数相差15.9d,采收期持续时间相差9d;鲜食大豆产量试点内区组、... 通过对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各试点鲜食大豆的性状表现和产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区(漳州、翔安、泉州)播种期可以提早到2月底,各试点鲜食大豆最长和最短采收日数相差15.9d,采收期持续时间相差9d;鲜食大豆产量试点内区组、试点、品种、试点与品种间互作差异极显著,7个试点小区平均鲜荚产量9.81~21.21kg;漳州点表现最好,产量最高,株高适中,主茎节数多、单株2粒以上标准荚数最多;并对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生产和各地区品种选用以及提高试验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区域试验 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