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状态的肠道微生态微观参数在中医证研究中的价值
1
作者 李晗婧 李灿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500,506,共6页
肠道菌群构成了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作为人体第二基因组的肠道菌群含有丰富的信息。肠道微生态可以作为微观参数反映整体健康状态。在中医状态理论指导下,将肠道菌群微观参数应用于中医证研究可以更好地利用肠道微生态携带信息,并将其... 肠道菌群构成了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作为人体第二基因组的肠道菌群含有丰富的信息。肠道微生态可以作为微观参数反映整体健康状态。在中医状态理论指导下,将肠道菌群微观参数应用于中医证研究可以更好地利用肠道微生态携带信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而纳入客观指标可以推动中医辨证客观化。目前,将肠道菌群微观参数应用于中医证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足。通过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结合现代技术和中医整体观念找到解决策略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 肠道菌群 微观辨证 健康状态 微观参数 客观指标 整体观念 局限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医系统论视阈下循经刮痧的辨治内涵
2
作者 唐青 汤文政 +5 位作者 郭啸南 祝紫瑞 林淑惠 林丽丽 黄千涵 林丽莉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9-993,共5页
循经刮痧是中医学外治技术之一,是传统刮痧疗法与经络理论的结合,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与养生保健中。中医系统论是以系统科学为主导,基于中医经典思想对人的复杂性的认识,与系统科学原理相结合提出对人的复杂性进行调理的原理和方法。... 循经刮痧是中医学外治技术之一,是传统刮痧疗法与经络理论的结合,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与养生保健中。中医系统论是以系统科学为主导,基于中医经典思想对人的复杂性的认识,与系统科学原理相结合提出对人的复杂性进行调理的原理和方法。现从中医系统论的元整体原理、功能性原理、自主性原理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痧象”的辨证意义、循经刮痧的施治机制以及其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探讨系统科学理论视阈下循经刮痧的辨治内涵,以帮助我们用现代科学理论更好地与传统医学对话交流,从而进一步探索循经刮痧疗法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刮痧 刮痧 中医学 体表干预 经络理论 中医系统论 系统科学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与PRM靶向蛋白验证探讨苁蓉舒痉颗粒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海鑫 倪慧心 +6 位作者 周美 范自立 高正涛 吴方真 林瑶 许茜 蔡晶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2,共8页
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与PRM蛋白相对定量分析探索苁蓉舒痉颗粒(Congrong Shujing granules,CSGs)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获取CSGs的有效成分和PD的靶点。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进... 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与PRM蛋白相对定量分析探索苁蓉舒痉颗粒(Congrong Shujing granules,CSGs)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获取CSGs的有效成分和PD的靶点。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将交集靶点基因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将主要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将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9只和治疗组9只,于疗程d 1、7、14采用PRM蛋白相对定量分析法检测大鼠黑质纹状体关键靶蛋白特异性肽段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CSGs主要成分为丹参醛、黄芩素、槲皮素和山柰酚等;治疗PD最为关键的靶点为TP53、AKT1、EGFR、HSP90AA1和STAT3;KEGG分析主要富集:MAPK、PI3K-Akt和神经营养因子等信号通路。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表明,药物与靶点的结合具有较好活性。PRM分析发现ASK1、JNK1,JNK3目标肽段表达量各组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CSGs可通过ASK1-JNK信号通路,缓解内质网应激,抑制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苁蓉舒痉颗粒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PRM ASK1-JN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苁蓉舒痉颗粒对帕金森病小鼠的影响
4
作者 王志汕 钟佳男 +7 位作者 陈凯丽 李茜羽 梁永辉 陈淑娇 陈则钢 陈晓雯 蔡晶 肖绍坚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9-567,共9页
目的:研究苁蓉舒痉颗粒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海马DJ-1蛋白表达、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苁蓉舒痉颗粒治疗P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8只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48... 目的:研究苁蓉舒痉颗粒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海马DJ-1蛋白表达、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苁蓉舒痉颗粒治疗P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8只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48只,造模组小鼠经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PD模型,将造模成功小鼠分为模型组、苁蓉舒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1只。造模成功后,苁蓉舒痉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86、371、742 mg/mL苁蓉舒痉颗粒溶液,以0.01 mL/g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连续14 d。给药第14 d后开始取材。在给药前和给药第7、14天进行悬挂实验、爬杆实验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黑质TH阳性细胞和海马DJ-1阳性细胞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DJ-1、AKT、PI3K、P-AKT、P-PI3K蛋白表达,qPCR法检测小鼠海马DJ-1、PI3K、AKT mRNA表达。结果:造模后及给药第7、14天,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悬挂实验评分低(P<0.05);给药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苁蓉舒痉颗粒组悬挂实验评分高(P<0.05)。给药前及给药第7天各造模组悬挂实验评分皆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各造模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第14天,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正常组、低剂量组比较悬挂实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悬挂实验评分更高(P<0.05),而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悬挂实验评分更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爬杆实验评分高(P<0.05);给药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苁蓉舒痉颗粒高剂量组爬杆实验评分低(P<0.05)。给药前各造模组爬杆实验评分皆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各造模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第7天,高剂量组与正常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比较爬杆实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爬杆实验评分更低(P<0.05),而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爬杆实验评分更高(P<0.05),与模型组、高剂量组比较爬杆实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第14天,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比较爬杆实验评分更低(P<0.05),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高剂量比较爬杆实验评分更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黑质TH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苁蓉舒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小鼠黑质TH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高(P<0.05),其中苁蓉舒痉颗粒中、高剂量组黑质TH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高于低剂量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马DJ-1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苁蓉舒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海马DJ-1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高(P<0.05),且随着苁蓉舒痉颗粒剂量增加,海马DJ-1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依次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J-1 mRNA相对表达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苁蓉舒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DJ-1 mRNA相对表达量高(P<0.05);各组AKT、PI3K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苁蓉舒痉颗粒可能通过上调DJ-1 mRNA及蛋白表达,促进AKT、PI3K磷酸化,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改善PD小鼠行为学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苁蓉舒痉颗粒 小鼠 行为学 酪氨酸羟化酶 帕金森氏病蛋白7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科学视域下肠道菌群微观参数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5
作者 李晗婧 李书楠 +2 位作者 刘丽敏 王顺永 付海英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76-1982,共7页
肠道微生物群是宿主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重要纽带,其多样性和功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宿主免疫调节、代谢平衡及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尤... 肠道微生物群是宿主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重要纽带,其多样性和功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宿主免疫调节、代谢平衡及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肠道菌群在淋巴瘤的免疫逃逸、治疗抵抗以及疾病复发中的潜在作用,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提出肠道菌群与淋巴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既包括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动态互动,也涵盖了肠道微生态在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将肠道菌群作为“微生物群-肠道-淋巴瘤轴”的核心要素,探索其在淋巴瘤诊断中的独特价值。通过系统整合宏观、中观和微观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肠道菌群特征的淋巴瘤独特诊断模型。这一模型不仅能为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提供新的非侵入性方法,也为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通过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淋巴瘤发生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为淋巴瘤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更多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肠道菌群 微观参数 状态辨识 系统科学 诊断模型 中医整体观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S-DRG付费模式下某病组患者超支因素风险模型建立与验证
6
作者 林启桐 艾斌 +3 位作者 陈宁宁 黄平妹 张梅凌 陈宪泽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51,共4页
目的:分析CHS-DRG付费模式下RG1病组患者超支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CHS-DRG支付方式提供管理策略。方法:以2024年1月1日~6月30日某三甲中医医院经CHS-DRG结算的RG1病组219例患者为研究资料,记录临床特征因素,构建神经网络模型,确定... 目的:分析CHS-DRG付费模式下RG1病组患者超支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CHS-DRG支付方式提供管理策略。方法:以2024年1月1日~6月30日某三甲中医医院经CHS-DRG结算的RG1病组219例患者为研究资料,记录临床特征因素,构建神经网络模型,确定临床特征项目的重要性排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应用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219例患者,其中121例(55.25%)出现DRG超支;超支组和结余组的住院天数、病理类型、主要治疗手段,以及费用中的材料费、检查费、中成药费、护理费、化验费、床位费、诊察费和西药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总正确率为94.1%,西药费在模型中的重要性排第1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成药费用和西药费用是患者DRG超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神经网络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ROC模型能较好地预测RG1病组患者DRG超支风险;西药费是控制是否超支最重要的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医院 CHS-DRG 费用超支 因素分析 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中药改善帕金森病睡眠症状的网状Meta分析
7
作者 李珣 丁琦 +2 位作者 夏金言 刘颖 蔡晶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5,共15页
目的:探索补肾活血中药对帕金森病(PD)睡眠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inomed、Medline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补肾活血中药治疗PD睡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 目的:探索补肾活血中药对帕金森病(PD)睡眠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inomed、Medline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补肾活血中药治疗PD睡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由两名研究者通过Note express软件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5.4进行偏倚风险评估,Stata18.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6篇RCTs研究,包括3583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较方面,排名前三位分别为平颤颗粒、补肾活血饮、补肾活血汤;在提高帕金森病睡眠量表方面,排名前三位为滋肾平颤颗粒、止颤汤、补肾活血颗粒;在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方面,排名前三位为苁蓉舒痉颗粒、补肾活血汤、补肾活血颗粒;在降低5-羟色胺含量方面,排名前三位为补肾活血通络方、补肾活血颗粒、补肾活血饮;在降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精神情绪积分方面,排名前三位为自拟补肾活血汤、滋肾平颤方、补肾活血通络方。在改善不良反应方面,排名前三位为止颤汤、补肾活血疏肝汤、补肾活血颗粒。结论:基于当前证据,证明补肾活血中药可提高治疗PD患者睡眠症状疗效,受纳入研究质量与数量限制,上述研究结果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直接比较的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补肾活血 网状Meta 睡眠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畅脉乐胶囊(Ⅰ)质量评价
8
作者 张宽 欧余航 +3 位作者 罗春燕 翁一玲 谢玉和 严锦贤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34-2139,共6页
目的对畅脉乐胶囊(Ⅰ)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分析采用ThermoScientificAccucoreTMXLC18色谱柱(4.6mm×250mm,4μm);流动相甲醇-乙腈-0.5%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30、280nm,测定天麻素、丹参素、槲皮素-3-O-... 目的对畅脉乐胶囊(Ⅰ)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分析采用ThermoScientificAccucoreTMXLC18色谱柱(4.6mm×250mm,4μm);流动相甲醇-乙腈-0.5%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30、280nm,测定天麻素、丹参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芍药苷、大豆苷、迷迭香酸、紫草酸、异槲皮苷、芒柄花苷、大豆苷元、丹酚酸B、毛蕊异黄酮的含量,建立HPLC指纹图谱,测定相似度。结果1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87.4%~103.9%,RSD0.54%~3.10%。在230nm处,10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54~0.999,而在280nm处其差异较明显。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苷、大豆苷、大豆苷元是主要差异成分,芍药苷、异槲皮苷含量在各批样品中稳定。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畅脉乐胶囊(Ⅰ)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畅脉乐胶囊(Ⅰ) 质量评价 含量测定 HPLC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元理论循环系统疾病护理知识图谱的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婷玉 陈庚 +1 位作者 郑雪景 洪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70-73,共4页
目的构建循环系统疾病护理知识图谱,为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ython工具从医药相关网站中抽取与心血管相关的疾病数据,构建为三元组关系;基于知识元理论,对内科护理学教材中循环系统疾病护理的文本进行解析、标引;采用... 目的构建循环系统疾病护理知识图谱,为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ython工具从医药相关网站中抽取与心血管相关的疾病数据,构建为三元组关系;基于知识元理论,对内科护理学教材中循环系统疾病护理的文本进行解析、标引;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对标引的数据进行抽取和表示,采用Neo4j进行知识存储与可视化。结果形成“疾病-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标引模板,并构建循环系统疾病护理的知识图谱,包括病名、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4种实体类别和包含、组成、因果、对应、相关5种关系类别,共3242个实体、10013条关联关系。结论循环系统疾病护理知识图谱有较好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为内科护理学知识图谱构建与数智化转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循环系统 心力衰竭 知识元 知识图谱 护理教学 数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分枝杆菌和异烟肼、利福平耐药性在结核性脓胸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秀华 赖国祥 +3 位作者 陈雨燕 郑丹 周银发 陈晓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20-723,729,共5页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分枝杆菌和异烟肼(INH)、利福平(RFP)耐药性在结核性脓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疑似结核性脓胸患者182例的脓液标本,分别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和快速培养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分枝杆菌和异烟肼(INH)、利福平(RFP)耐药性在结核性脓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疑似结核性脓胸患者182例的脓液标本,分别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和快速培养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选取36例临床确诊为结核性脓胸患者,且基因芯片法和MGIT培养法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INH、RFP耐药性检测。以MGIT培养法的药敏结果为标准,评价基因芯片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结果 182例疑似结核性脓胸患者中,135例临床确诊为结核性脓胸,基因芯片法和快速培养法的特异性均为95.7%(45/47),灵敏度分别为48.9%(66/135)和26.7%(36/135),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80.5,P<0.05)。基因芯片法检测RFP耐药性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均为100%;而检测INH耐药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50.0%(1/2)和97.1%(33/34)和94.4%。结论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分枝杆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快速鉴别出非结核分枝杆菌,且可有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耐药性,对结核性脓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分枝杆菌 耐药性 结核性脓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脾韧带缺如并原位脾扭转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立帜 李康 +3 位作者 陈珊 郑俊燕 林扬 郑德鑫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85-187,共3页
脾扭转是临床罕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短时间内可导致脾脏血运障碍、淤血肿胀,甚至缺血梗死,出现相应急腹症表现。但患儿往往主诉不清,体征无特异性,因而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本文报道1例脾韧带缺如并原位脾扭... 脾扭转是临床罕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短时间内可导致脾脏血运障碍、淤血肿胀,甚至缺血梗死,出现相应急腹症表现。但患儿往往主诉不清,体征无特异性,因而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本文报道1例脾韧带缺如并原位脾扭转的诊疗经验,结合文献对该病进行系统复习,进而探讨儿童脾扭转的临床特点及诊疗难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扭转 诊断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inect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姚如婕 尹鹭峰 +5 位作者 谢秋蓉 盛博 李镇辉 陈青 李楠 王芗斌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188,共7页
目的 用Kinect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训练)和治疗组(针刺+康复训练)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 目的 用Kinect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训练)和治疗组(针刺+康复训练)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及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用Kinect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前臂放桌面、伸肘、喝水3个动作的运动时间(motor time,MT)、运动单位数量(motor unit number,MUN)、曲率指数(index of curvature,IC)、肘关节屈曲角度(elbow flexion angle,EFA)、肩关节屈曲角度(shoulder flexion angle,SFA)与肩关节内收角度(shoulder adduction angle,SAA)的变化。结果 经过6周治疗,治疗组患者MBI和FMA分数、WMFT总分数及伸肘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MBI和FMA分数、WMFT总分数、前臂放桌面、伸肘及喝水分数组内比较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3个动作的MT、MUN、IC、EFA、SFA、SAA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前臂放桌面、伸肘动作的EFA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MT、MUN、IC、SFA、SAA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两组患者喝水动作的EFA、SFA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MT、MUN、IC、SAA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Kinect能精准反映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变化,适合运用于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Wolf运动功能测试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 KIN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之矢视角探讨辨病势“可为与不可为”的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永辉 陈谦峰 +3 位作者 夏淑洁 王洋 高碧珍 李灿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2-76,共5页
中医通过辨病势预测疾病发展和演化的趋势,从而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但当前病势对于“疾不可为”概念的界定及应用尚无直接描述。时间之矢视角下,当前病势研究及应用以可逆性作为理论起点及模型,但缺乏对不可逆性的深入挖掘,进而造成辨病... 中医通过辨病势预测疾病发展和演化的趋势,从而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但当前病势对于“疾不可为”概念的界定及应用尚无直接描述。时间之矢视角下,当前病势研究及应用以可逆性作为理论起点及模型,但缺乏对不可逆性的深入挖掘,进而造成辨病势在临床应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综合审度疾病本质及治疗手段,进而辨病势的可为与不可为,对丰富中医理论,深化疾病认识,优化临床决策,避免过度治疗、盲目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病势“可为与不可为”的界定还需要综合中医四诊信息、西医学对疾病的微观认识成果以及临床观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势 时间之矢 可逆 不可逆 可为 不可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行双任务对健康老年人和青年人足廓清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镇辉 喻娇 +3 位作者 侯美金 傅升星 杨凤娇 王芗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09-1315,共7页
目的:观察步行双任务对健康青年人和健康老年人足廓清功能的影响,为减少可能的绊倒风险提供依据。方法:老年组(健康老年人)25例,青年组(健康青年人)21例,使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收集和建模分析软件分析两组受试者在单、双任务步行过程中... 目的:观察步行双任务对健康青年人和健康老年人足廓清功能的影响,为减少可能的绊倒风险提供依据。方法:老年组(健康老年人)25例,青年组(健康青年人)21例,使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收集和建模分析软件分析两组受试者在单、双任务步行过程中的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比较优势侧腿足廓清时的步态参数变化及其变异性。结果:在单、双任务步行对比中,两组受试者最小趾间距(MTC)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但老年组和青年组跨步长时间均明显增加,步速减慢(P<0.05)。老年组双任务时从足趾离地到MTC对应时刻的时间占整个步态周期时间百分比(nMTC-TIME)缩短(P<0.05),但青年组双任务时此参数未发生明显变化。步态各参数变异性在单、双任务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各参数注意力消耗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步行双任务中健康老年人和青年人均进行步态调整,包括增加跨步长时间,减慢步速。老年人虽然表现与健康青年人类似的MTC和步态变异性,但可能为保证此高度,即有效的足廓清采取相应的调整策略,尤其是缩短足廓清阶段,这可能是其预防绊倒的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任务 平地步行 足廓清 最小趾间距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15
作者 官永银 林华阳 +8 位作者 饶福东 林洁 修忠标 刘洪 张良志 杨婷婷 屈云宵 方寒冰 孙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5-1331,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阐明其在超声定位引导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实施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患... 目的:探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阐明其在超声定位引导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实施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手术体位进行穿刺。6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经超声定位棘突间隙后,行正中入路的单次蛛网膜下腔穿刺,以穿刺针见脑脊液流出或抽出判定为穿刺成功。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针内针技术(破皮后16 G硬膜外穿刺针穿刺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改良组患者采用改良的针内针技术(20 G注射针直接破皮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观察2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患者满意率、麻醉起效时间、满足所需麻醉平面率、麻醉平面固定时间、术者对肌松满意度、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麻醉操作即刻不良反应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穿刺成功。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和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高(P<0.01),穿刺时间短(P<0.01),患者满意率高(P<0.01),麻醉起效时间缩短(P<0.01),麻醉平面固定时间延迟(P<0.01),术者对肌松满意率高(P<0.01),麻醉10 min和术后10 min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升高(P<0.05)。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患者麻醉穿刺操作过程即刻不良反应和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穿刺前先超声定位,采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行非可视条件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麻醉 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 超声检查 关节置换术 全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饮加味辅助西药治疗高血压伴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曲燕 曲志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的探究高血压伴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丹参饮加味辅助西药治疗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本院2017年1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116例高血压伴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中西医联用组(n=58)和单用西医组(n=58),分别应用丹... 目的探究高血压伴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丹参饮加味辅助西药治疗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本院2017年1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116例高血压伴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中西医联用组(n=58)和单用西医组(n=58),分别应用丹参饮加味辅助西药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与心脏功能,心肌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血脂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与心脏功能、心肌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血脂情况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中西医联用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WMSI等血压与心脏功能指标,心肌梗死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心肌指标,全血黏度比高切、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比低切、纤维蛋白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TC、TG、HDL-C等血脂水平显著低于单用西医组,LVEF、CI等心脏功能指标,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用西医组(P<0.05);中西医联用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用西医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78%VS 11.86%,P>0.05)。结论高血压伴心肌梗死采用丹参饮加味辅助西药治疗效果显著,其主要依靠缓解患者心肌损伤,降低血脂水平,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饮加味 西药 高血压 心肌梗死 疗效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