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叶春晓 郭颖彬 +5 位作者 吴振斌 林南杰 郑尤辉 陈开宇 张小玲 肖良秀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0-247,共8页
目的 探讨伤后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的可行性、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预测骨质疏松症的能力。方法 对91例年龄≥50岁经X线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行双能X线... 目的 探讨伤后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的可行性、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预测骨质疏松症的能力。方法 对91例年龄≥50岁经X线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根据 T 值分为两组:骨质疏松组55例,男性6例,女性49例,年龄52~83(63.5±8.2)岁,体质量 46~ 88(57.2±8.1)k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3±3.0)kg/m^2;非骨质疏松组36例,男性2例,女性34例,年龄50~69(57.9±6.1)岁,体质量42.5~80.0(62.5±8.7)kg, BMI(25.5±3.3)kg/m^2。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在腕关节正位X线影像上,于距离尺骨远端关节面40、60 mm处测量桡骨远端双侧骨皮质厚度。结果 骨质疏松组患者较非骨质疏松组年龄大、体质量轻,且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较非骨质疏松组薄,骨皮质比率较非骨质疏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两组患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1)。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骨密度正相关( r = 0.309, P =0.000),与腰椎骨密度正相关( r =0.445, P =0.000)。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每增加 1 mm ,髋部骨密度值增加0.071 g/cm^2( R^2=0.230, P =0.000),腰椎骨密度值增加0.065 g/cm^2 ( R^2= 0.265, P =0.000)。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5.2 mm为诊断骨质疏松最佳诊断临界点,其敏感度80.4%、特异度69.4%、阴性预测值69.4%,曲线下面积为0.749。结论 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与髋部及腰椎骨密度正相关,桡骨远端骨皮质变薄与骨质疏松相关,通过X线检查测量桡骨远端骨皮质厚度快速简便,可初步筛查骨量减少,并提示进一步行骨密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骨皮质厚度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脆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量控制分析不同产地绞股蓝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含量 被引量:3
2
作者 温秀萍 邹福贤 +5 位作者 卢泽雨 洪旖 于虹敏 刘小芬 范世明 林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5期132-140,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绞股蓝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含量,并设置其质量控制项目和限量,为提升绞股蓝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中相关检测方法对绞股蓝中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绞股蓝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含量,并设置其质量控制项目和限量,为提升绞股蓝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中相关检测方法对绞股蓝中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的绞股蓝水分、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之间有一定差异。所有75批次绞股蓝,全草的含水量最高,与龙须、叶、茎和叶3种部位的含水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药用绞股蓝水分含量为8.31%~12.78%,总灰分含量为9.41%~20.19%,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除样品部位为茎之外的19批样品外均在0.57%~6.99%范围,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20.86%~39.79%。55批次茶饮绞股蓝中,水分含量仅14批次达标,总灰分含量19批次合格,产地为陕西、湖北和福建的绞股蓝浸出物含量较其他省份高。【结论】结合试验结果并综合分析药用、茶饮绞股蓝的质量控制,建议制定统一标准。将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水溶性浸出物(热提法)4项检查设为各省绞股蓝药材质量控制项目,拟定药用绞股蓝的水分、总灰分含量分别不得超过12.0%、16.0%,酸不溶性灰分不高于3.0%,水溶性浸出物(热浸法)含量不低于25.0%;茶饮绞股蓝可依据使用部位不同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绞股蓝 茶饮绞股蓝 质量标准 水分 酸不溶性灰分 水溶性浸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静脉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林玉芬 潘暂英 +5 位作者 卢仁辉 郑国良 翁文水 谢溶溶 郑银家 林华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年第4期376-382,共7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静脉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骨密度、脊柱稳定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期1年。2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唑来膦酸治疗+核心...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静脉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骨密度、脊柱稳定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期1年。2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唑来膦酸治疗+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唑来膦酸治疗。观察用药前和用药1年后Ⅰ型前胶原N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eptide,P1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片段(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骨钙素(osteocalcin,N-MID)等骨转换指标及腰椎、髋部骨密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站起测试(sit to standing performance,STS)、计时起走测试(timed"up&go",TUG)的变化,并观察治疗不良反应和随访依从性。结果治疗1年,2组各有113例和110例患者得到随访。两组VAS、STS、TUG、P1NP、N-MID、β-CTX治疗1年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分别为84.5%、19.7%、32.6%、46.3%、38.3%和37.4%,对照组分别为82.7%、9.7%、18.7%、39.5%、40.4%和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STS、TUG治疗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治疗组腰椎、髋部、股骨颈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为3.0%、1.4%和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腰椎、髋部、股骨颈骨密度亦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为2.8%、4.6%和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血磷治疗1年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唑来膦酸静脉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提高骨密度并且能够加强腰部稳定性功能,增加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转换指标 唑来膦酸 核心稳定性训练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径式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患者知信行的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林丽勤 洪辉樊 +3 位作者 林梅燕 林瑞琼 肖雪琼 郑国良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路径式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患者知信行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骨质疏松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采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路径健康教... 目的探讨路径式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患者知信行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骨质疏松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采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路径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内容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得分、健康信念总得分、健康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患者实施路径式健康教育能够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知信行,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 健康信念 健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Th1免疫失衡及其与疾病活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陈淑增 白剑鹏 +4 位作者 谢永华 游玉权 苏密龙 许秀秀 李振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34-838,847,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Th1细胞免疫失衡及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分离AS患者(61例)和健康对照组(36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应用Rt-PCR检测Th17、Treg、Th1的特异性转录因子... 目的:初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Th1细胞免疫失衡及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分离AS患者(61例)和健康对照组(36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应用Rt-PCR检测Th17、Treg、Th1的特异性转录因子RORC、FoxP3、T-bet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T细胞、CD4+IL-17+Th细胞及CD4+Th1细胞的比率;ELISA分析外周血IL-17、IL-23、TNF-α、IL-6等蛋白水平。结果:Foxp3 mRNA表达量AS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66±0.37 vs 1.5±0.82,P<0.01)且与AS活动度指数(ASDAS)及IL-23蛋白水平互为强负相关(r=-0.46,P<0.01,r=-0.46,P<0.05);而RORC mRNA表达水平AS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33±0.77 vs 0.83±0.52,P<0.05),与ASDAS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5)且与IL-17、IL-23、TNF-α蛋白水平呈强正相关(r=0.52,P<0.05;r=0.57,P<0.05;r=0.52,P<0.05);T-bet mRNA表达量AS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68±0.65 vs 2.21±1.29,P<0.01)且与RORC mRNA表达量显著负相关(r=-0.37,P<0.05);CD4+IL-17+Th17细胞比率AS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987±0.58 vs 0.647±0.33,P<0.05),CD4+CD25+FoxP3+T细胞及CD4+Th1细胞的比率A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94±0.38 vs2.13±0.75;3.98±0.72 vs 6.85±1.36,P<0.05);IL-17、IL-23、TNF-α表达量AS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7.81±5.81 vs 8.68±0.88,540.89±46.95 vs 181.85±32.91,37.84±4.34 vs 7.48±2.04,P<0.01)且之间互为强正相关(r=0.88,0.92,0.95)。结论:AS患者存在Th17/Treg/Th1细胞平衡失调,且与AS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可能为A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TREG细胞 Th17细胞 TH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训练对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林丽勤 吴美婷 +4 位作者 纪清治 林瑞琼 卢仁辉 郑国良 林玉芬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93-895,909,共4页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训练对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份在我们病区住院,诊断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20例(Morse跌倒评估为高危风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遵医嘱指导病人常规抗...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训练对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份在我们病区住院,诊断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20例(Morse跌倒评估为高危风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遵医嘱指导病人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实施常规预防跌倒的干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训练。实施1年后,考察两组病人的疼痛评估、步态分析结果、下肢肌力测定、跌倒发生率等指标的治疗前后差异和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后各项考察指标均有改善;其中,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善轻微,实验组治疗前后改善显著,明显优于前者;且实验组的再次跌倒发生率及跌倒损伤程度两项指标下降明显。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能有效缓解OP患者腰部疼痛,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因此该训练是一项预防跌倒的有效措施,有望成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路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训练 骨质疏松症 跌倒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程 吴忠书 +5 位作者 李子祺 沈莹珊 庄至坤 袁颖嘉 何伟 魏秋实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8-624,共7页
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KOA)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骨科领域两大常见疾病,且临床上两者常常同时出现。通过回顾文献,我们发现两种疾病在流行病学、病理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认识到OP与软骨下... 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KOA)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骨科领域两大常见疾病,且临床上两者常常同时出现。通过回顾文献,我们发现两种疾病在流行病学、病理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认识到OP与软骨下骨吸收在KOA的病理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KOA的早期,尤其是合并有OP的KOA患者,进行抗OP治疗可能对延缓KOA的进展有一定的帮助,但目前尚需要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骨质疏松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δ-毒素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郭庆昕 杨滨 强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455-460,共6页
目的本研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检测δ-毒素,评估其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型和毒力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使用Bruker microflex MALDI-TOF仪器,采集2000~20000Da质量范围内,以正线性模式采... 目的本研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检测δ-毒素,评估其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型和毒力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使用Bruker microflex MALDI-TOF仪器,采集2000~20000Da质量范围内,以正线性模式采集图谱,使用仪器配套的MALDI Biotyper 2.0软件分析MRSA菌株的原始图谱,产生的峰列表直接使用flexAnalysis、clinProTools 3.0软件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共检测83株MRSA,共有39(47.0%)株MRSA检出(3005±5)m/z信号峰,其中HA-MRSA19(22.9%)株,CA-MRSA20(26.5%)株,P=0.766,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3(39.8%)株MRSA检出(3035±5)m/z信号峰,其中HA-MRSA9(10.8%)株,CA-MRSA24(28.9%)株,P=0.003,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11(13.%)株MRSA既未检出(3005±5)m/z信号峰也未检出(3035±5)m/z信号峰,全部为HA-MRSA菌株。spa分型中检出(3005±5)m/z信号峰,15(18.1%)株为t062型,8株为t015(9.6%)型,4株为t030(4.8%)株,P=0,有显著性差异;检出(3035±5)m/z信号峰,31(37.3%)株为t437型,2(2.4%)株t8660型,P=0,有显著性差异;(3035±5)m/z作为spat437型特征信号ROC曲线下面积0.89,P=0。11株未检出δ-毒素,6株分离自骨关节标本,3株分离自呼吸道标本,1株分离自慢性溃疡的分泌物标本,1株分离自血液;在血平板的菌落特征,6株MRSA菌落形态发生改变,5株菌落形态正常。结论MALDI-TOF MS使用常规方法即可快速检测MRSA的δ-毒素,其质谱峰为(3005±5)m/z和(3035±5)m/z两种;(3035±5)m/z是δ-毒素的同基因变异体(HldG10S)的质谱峰,该峰可快速鉴别spat437型;不产生δ-毒素的菌株是agr调控系统失调的表现,与慢性感染、小菌落形成、无明显β-溶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δ-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诊断永存正中动脉伴静脉曲张致腕管综合征1例 被引量:6
9
作者 卓招兰 昝星有 +2 位作者 梁兆丽 蔡金表 刘有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80-1280,共1页
患者男,56岁,右手麻痛、不能握持筷子半个月。查体:双腕蒂内尔征(-),右腕Phalen征(+),左腕Phalen征(-)。肌电图:右腕部右正中神经部分损伤。超声:双侧正中神经于腕横韧带近端分为两支,分支正中神经最大横截面积右侧为0.09cm^2和0.06cm^2... 患者男,56岁,右手麻痛、不能握持筷子半个月。查体:双腕蒂内尔征(-),右腕Phalen征(+),左腕Phalen征(-)。肌电图:右腕部右正中神经部分损伤。超声:双侧正中神经于腕横韧带近端分为两支,分支正中神经最大横截面积右侧为0.09cm^2和0.06cm^2,左侧为0.07cm^2和0.02cm^2,均见动脉穿行入腕管(图1A、1B);右侧伴静脉明显纡曲、扩张(图1C),最宽内径约2.10mm,频谱多普勒示低速静脉血流频谱;正中神经肿胀,回声明显减低,周围软组织回声增强;提示:①双侧永存正中动脉(persistent median artery,PMA)伴正中神经分叉,右侧伴静脉曲张;②右侧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s yndrom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静脉曲张 腕管综合征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坏死络病理论的建立及科学价值 被引量:15
10
作者 魏秋实 沈莹姗 +1 位作者 庄至坤 何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共4页
股骨头坏死是各种因素引起股骨头内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骨细胞坏死和骨陷窝空虚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难治性疾病。前期应用活血通络方可明显降低无症状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进展率。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络病理论最早雏形始于《... 股骨头坏死是各种因素引起股骨头内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骨细胞坏死和骨陷窝空虚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难治性疾病。前期应用活血通络方可明显降低无症状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进展率。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络病理论最早雏形始于《黄帝内经》,秦汉时期形成了独立的研究体系,直到现代才发展完善成用于指导血管病变的络病理论体系。有研究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股骨头坏死的病因机制,提出股骨头微循环改变可能与络脉病变有关。前期研究发现血瘀是股骨头坏死重要中医病机,贯穿其整个发病过程,但致瘀的原因尚不清楚,结合《素问》"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伤寒论》"营卫不通,血凝不流"、《黄帝内经》"营卫以气血之体作流通之用"、吴以岭院士提出的"络病学说营卫承制调平"思想与前期对股骨头病理的分析,系统阐述经络与脉络在股骨头坏死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形成股骨头坏死特有的络病理论体系并论述其在新时代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络病理论 经络 脉络 中医药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