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制性低血压技术在单次椎管内麻醉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林华阳 饶福东 +3 位作者 林洁 修忠标 林翔 卢希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1-483,共3页
目的探讨控制性低血压技术在单次椎管内麻醉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2011年3月~8月我院骨关节炎初次施行单侧TKA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均采用单次腰-硬联合麻醉辅助浅全麻:预先静脉芬太尼0.75~1.0μg/kg,5min... 目的探讨控制性低血压技术在单次椎管内麻醉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2011年3月~8月我院骨关节炎初次施行单侧TKA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均采用单次腰-硬联合麻醉辅助浅全麻:预先静脉芬太尼0.75~1.0μg/kg,5min后泵注25~75μg·kg-1·min-1丙泊酚。控制性降压组(控组),在手术关键步骤按需使用硝酸甘油分次静脉泵注,维持MAP在60~75mmHg;非控制性降压组(非控组),使用下肢气囊止血带控制止血1.5h,不做其他降压处理。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后30minSBP、DBP、MAP、HR、SpO2、RR、CVP和PETCO2及波形分析;记录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尿量,术后24h引流量,记录术中知晓评分、术者满意度评分,术后4、48hVAS评分、住院时间、不良反应(谵妄、止血带疼痛)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麻醉后30min两组SBP、DBP、MAP、HR、SpO2、RR、CVP和PETCO2及波形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控组比较,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明显延长(P<0.01);出血量、输液量、术后24h引流量明显减少(P<0.01);控组术中知晓评分、术后4、48hVAS评分明显降低、舒适度和术者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1)。两组均未见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单次椎管内麻醉辅助浅全麻期间实施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患者和术者均满意,可减少TKA术中、术后失血量和术中输液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利于抗凝药早期应用和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控制性降压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麻醉下瑞芬太尼抑制小儿切皮反应的血浆靶浓度 被引量:13
2
作者 钱彬 林芩 姚玉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确定七氟醚麻醉下瑞芬太尼抑制小儿切皮时躯体和心血管反应的血浆靶浓度。方法择期全麻手术小儿75例,年龄2~5岁,ASAⅠ级,随机均分为五组,七氟醚吸入诱导后,采用Minto药代动力学模型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1、2、3、4、5... 目的确定七氟醚麻醉下瑞芬太尼抑制小儿切皮时躯体和心血管反应的血浆靶浓度。方法择期全麻手术小儿75例,年龄2~5岁,ASAⅠ级,随机均分为五组,七氟醚吸入诱导后,采用Minto药代动力学模型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1、2、3、4、5ng/ml(R1~R5组),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稳定在1.5%,15min后开始切皮。切皮即刻,小儿发生体动为躯体反应阳性;MAP或HR较切皮前升高或增快>15%为心血管反应阳性。Probit法计算瑞芬太尼抑制50%和95%患儿切皮即刻躯体和心血管反应的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和CP95)。结果五组瑞芬太尼抑制切皮时躯体反应有效构成比分别为0/15、5/15、12/15、15/15、15/15;抑制心血管反应有效构成比分别为0/15、2/15、8/15、13/15、14/15。结论在1.5%七氟醚麻醉下,瑞芬太尼抑制2~5岁小儿切皮时躯体反应的CP50及其95%可信区间为2.29(1.92~2.59)ng/ml,CP95及其95%可信区间为3.53(3.02~5.03)ng/ml;抑制心血管反应的CP50及其95%可信区间为2.89(2.46~3.29)ng/ml,CP95及其95%可信区间为4.99(4.19~7.18)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瑞芬太尼 剂量效应关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日间肛肠手术中等比重罗哌卡因单次腰麻合理剂量的应用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华阳 林洁 +4 位作者 饶福东 杨锡馨 陈刚 林玮 卢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6-1200,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日间肛肠手术中等比重罗哌卡因头高足低体位单次腰麻的合理剂量,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老年人日间肛肠手术的临床麻醉提供依据。方法:老年肛肠病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0.8、1.0、1.3和1.5mL组,每组30例,各组... 目的:探讨老年人日间肛肠手术中等比重罗哌卡因头高足低体位单次腰麻的合理剂量,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老年人日间肛肠手术的临床麻醉提供依据。方法:老年肛肠病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0.8、1.0、1.3和1.5mL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1%罗哌卡因与脑脊液分次混合液,经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入0.8、1.0、1.3和1.5mL,观察患者麻醉效果、生命体征、麻醉平面固定时间、术后麻醉完全恢复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随着罗哌卡因剂量增加,各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和感觉平面固定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阻滞平面≤T5-8发生率变化比较,罗哌卡因1.3和1.5mL组均大于罗哌卡因0.8和1.0mL组(P<0.05);罗哌卡因1.5mL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最长,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肌松程度比较,罗哌卡因0.8mL组欠佳,而罗哌卡因1.0、1.3、1.5mL组均能满足手术要求,与罗哌卡因0.8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0.8mL组术中牵拉腹痛发生率高,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1.3和1.5mL组运动神经阻滞完全消退时间最长,与罗哌卡因0.8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罗哌卡因1.5mL组患者需术后导尿的发生率最高,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日间肛肠手术应用1%罗哌卡因分次脑脊液稀释实施头高足底体位下等比重单次腰麻剂量以1.0~1.3mL为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 单次 合理剂量 肛肠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式注射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翔锋 刘威 +2 位作者 罗慧琴 卢希 林芩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0-153,共4页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常导致剧烈疼痛,约30%的病人有中度疼痛,60%有重度疼痛[1]。同时TKA术后需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如患肢的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及持续被动运动等训练),但康复训练常伴有剧烈的疼痛和股四头...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常导致剧烈疼痛,约30%的病人有中度疼痛,60%有重度疼痛[1]。同时TKA术后需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如患肢的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及持续被动运动等训练),但康复训练常伴有剧烈的疼痛和股四头肌痉挛,不仅会造成病人身心痛苦,甚至会影响到术后功能锻练以及假体关节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镇痛 PIB 神经损伤 VAS 穿刺点感染 连续股神经阻滞 局麻药中毒 全膝关节 股神经 罗哌卡因 脉冲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温箱加温对库存红细胞悬液携氧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翔锋 林芩 周子鑫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34-1236,共3页
目的研究库存红细胞悬液在室温加温和恒温箱加温下红细胞携氧功能的变化。方法从4℃贮血冰箱中随机取出红细胞悬液40份,分别置于室温中(N组)或37℃恒温培养箱(H组)加温30 min,分别取样测定电解质、血气分析、游离Hb、ATP含量、2,3-DPG... 目的研究库存红细胞悬液在室温加温和恒温箱加温下红细胞携氧功能的变化。方法从4℃贮血冰箱中随机取出红细胞悬液40份,分别置于室温中(N组)或37℃恒温培养箱(H组)加温30 min,分别取样测定电解质、血气分析、游离Hb、ATP含量、2,3-DPG含量、氧亲和力(P50)。结果两组血pH值、血Na+都未有因加温而发生明显变化,血K+含量增加,游离Hb升高,葡萄糖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温后红细胞ATP含量、2,3-DPG含量、P50增加(P<0.05);与N组比较,H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库血加温至37℃能够增加红细胞携氧功能,有助于提高红细胞输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红细胞 2 3-二磷酸甘油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臂丛神经注射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代和 林菊珊 张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173,共2页
肩-手综合征(should-hand syndrome,SHS)是一组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指脑卒中后患侧上肢出现疼痛、水肿及营养障碍等临床表现,目前SHS治疗以综合康复为主,配合穴位注射、肌电促发电刺激、高压氧等治疗,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注射治疗 丹参注射液 临床观察 臂丛神经 临床综合征 患侧上肢 脑卒中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缪源宏 蔡楠 +3 位作者 林菊珊 黄文 龙波 杨代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544-2549,共6页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疼痛区域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和阿是穴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疼痛区域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和阿是穴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给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T_(0))、治疗后第1天(T_(1))、第7天(T_(2))、第14天(T_(3))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变化,评价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2)和T_(3)组内VAS评分降低,并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_(0)和T_(1)时的VAS评分差距没有统计意义(P>0.05),T_(2)和T_(3)时治疗组VA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随着穴位电刺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在缓解患者疼痛上优于对照组。与T_(0)比较,T_(1)、T_(2)和T_(3)组内HAMA评分均下降,并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_(0)和T_(1)时HAMA评分组间差别没有统计意义(P>0.05),T_(2)和T_(3)时治疗组HAMA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随着穴位电刺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确切,且在缓解疼痛和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方面优于单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 带状疱疹 神经痛 穴位电刺激 椎旁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8
作者 官永银 林华阳 +8 位作者 饶福东 林洁 修忠标 刘洪 张良志 杨婷婷 屈云宵 方寒冰 孙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5-1331,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阐明其在超声定位引导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实施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患... 目的:探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阐明其在超声定位引导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实施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手术体位进行穿刺。6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经超声定位棘突间隙后,行正中入路的单次蛛网膜下腔穿刺,以穿刺针见脑脊液流出或抽出判定为穿刺成功。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针内针技术(破皮后16 G硬膜外穿刺针穿刺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改良组患者采用改良的针内针技术(20 G注射针直接破皮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观察2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患者满意率、麻醉起效时间、满足所需麻醉平面率、麻醉平面固定时间、术者对肌松满意度、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麻醉操作即刻不良反应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穿刺成功。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和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高(P<0.01),穿刺时间短(P<0.01),患者满意率高(P<0.01),麻醉起效时间缩短(P<0.01),麻醉平面固定时间延迟(P<0.01),术者对肌松满意率高(P<0.01),麻醉10 min和术后10 min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升高(P<0.05)。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患者麻醉穿刺操作过程即刻不良反应和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穿刺前先超声定位,采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行非可视条件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麻醉 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 超声检查 关节置换术 全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