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洲人群膳食习惯与2型糖尿病因果关联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
作者 戴燕铃 郑巧玲 +4 位作者 张甸甸 邱晨 张海荣 周晓霞 刘蔚楠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49,共5页
目的 探讨20种膳食习惯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以20种膳食习惯为暴露因素,T2DM为结局因素,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 目的 探讨20种膳食习惯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以20种膳食习惯为暴露因素,T2DM为结局因素,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选取与20种膳食习惯显著相关(P<5.0×10^(-8))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作为工具变量。MR分析方法包括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MR 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加权模式法,其中IVW为最主要的方法。结果 IVW分析结果显示,乙醇摄入频率(OR:1.30,95%CI:1.14~1.49,P<0.001)和咖啡摄入量(OR:1.48,95%CI:1.06~2.06,P=0.020)与T2DM发病风险增加有因果关系;而油性鱼摄入(OR:0.78,95%CI:0.62~0.98,P=0.029),奶酪摄入(OR:0.68,95%CI:0.56~0.82,P<0.001)与T2DM发病风险降低有因果关系。敏感性分析验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结论 在欧洲人群中,基因预测的乙醇摄入频率,咖啡、油性鱼、奶酪摄入量与T2DM发病存在因果关系,其中乙醇摄入频率和咖啡摄入量可能是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而油性鱼和奶酪摄入量可能是预防T2DM发生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习惯 2型糖尿病 因果关联 孟德尔随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高骨折风险患者“知-信-行”调查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戴燕铃 刘蔚楠 +3 位作者 卢爱华 李壮苗 杨柳 李霞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调查福州社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高骨折风险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知识-信念-行为)的现状,分析骨质疏松症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3月,应用FRAX中文版子模块筛选出191名DO高骨... 目的调查福州社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高骨折风险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知识-信念-行为)的现状,分析骨质疏松症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3月,应用FRAX中文版子模块筛选出191名DO高骨折风险患者,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OKT)、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量表(OSES)和自行设计的健康行为问卷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知识、自我效能、健康行为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每题平均得分为(0.44±0.16)分,钙知识维度得分最高,危险因素维度得分最低,性别、学历是骨质疏松症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男性的OKT得分高于女性,学历越高,OKT得分越高。自我效能平均分为(129.13±26.07)分,锻炼自我效能得分低于食钙自我效能。健康行为平均分为(31.74±6.88)分,摄钙健康行为维度得分最低。结论女性、低学历患者是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应强化危险因素教育,提高"治未病"的意识和行为,提供多样化的运动方案和摄钙来源,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骨折高风险 健康知识 自我效能 健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健骨膏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刘蔚楠 周晓霞 +6 位作者 朱玮 章靓 林家钟 林翔 王荣茂 张燕 戴燕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7-862,共6页
目的探讨益肾健骨膏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高剂量膏方组、低剂量膏方组、阳性药物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低、高剂... 目的探讨益肾健骨膏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高剂量膏方组、低剂量膏方组、阳性药物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低、高剂量膏方组分别给予2 g/(kg·d)、13 g/(kg·d)益肾健骨膏灌胃,阳性药物组灌服6.25 mg/(kg·w)阿仑膦酸钠维D3。治疗12周后检测大鼠腰椎骨密度和腰椎最大压缩载荷,通过Elisa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骨保护素(OPG)、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Ⅰ),RT-PCR检测腰椎骨组织OPG、RANKL、RANK、TRAF6的mRNA表达,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腰椎Notch1、Notch2、Jagged1、Jagged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益肾健骨膏治疗1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膏方组大鼠腰椎骨密度、最大压缩载荷,血清PINP、OPG水平,骨组织Notch1、Notch2、Jagged1、Jagged2的mRNA和蛋白表达,OPG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TRACP、CTX-Ⅰ水平,骨组织RANKL、RANK、TRAF6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剂量益肾健骨膏能改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强度及骨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otch通路及OPG/RANKL/RANK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健骨膏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 NOTCH通路 OPG/RANKL/RANK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合并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Wnt通路调节因子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清河 陈闻佳 曾维铨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21-1724,1729,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合并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血清中β-catenin、Dickkopf-1(DKK-1)和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模式及其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肌肉...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合并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血清中β-catenin、Dickkopf-1(DKK-1)和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模式及其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肌肉骨骼疾病患者158例,根据其症状分为OP(58例)、OA(52例)和OP+OA(48例),另外选取40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血清中的β-catenin、DKK-1和MMP-9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检测。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来检测这三种因子的表达量和临床参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各组参与者在年龄上和体质量指数上无明显差别(P=0.356,P=0.438)。各组骨骼疾病患者(OP、OA和OP+OA)在性别比例上均约为1∶2。与健康组相比,OP+OA组患者血清中的β-catenin含量明显下降(P=0.024),而DKK-1(P=0.013)和MMP-9(P=0.00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这种表达模式和OP组患者的表达模式相似。在OP+OA组中β-catenin含量比OP组明显升高(P=0.047),但比OA组明显降低(P=0.018);而DKK-1和MMP-9含量与OP组(P=0.041/0.007)和OA组(P=0.006/0.002)相比明显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OP+OA组患者血清β-catenin和DKK-1与临床参数ESR/CRP存在相关性(r=0.713/0.621,r=0.462/0.321);β-catenin和腰椎BMD/股骨颈BMD存在正相关(r=0.425/0.545),但DKK-1与腰椎BMD/股骨颈BMD呈负相关(r=-0.376/-0.315);MMP-9仅和腰椎BMD/股骨颈BMD存在弱负相关性(r=-0.525/-0.324)。结论OA+OP组血清β-catenin、DKK-1和MMP-9的表达不是OP组与OA组相关产物的简单混合。β-catenin/DKK-1/MMP-9与OP/OA临床参数的相关性表明这些因子表达的变化可作为临床炎症程度和骨质量诊断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骨质疏松症 WNT信号通路 炎症反应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5
作者 官永银 林华阳 +8 位作者 饶福东 林洁 修忠标 刘洪 张良志 杨婷婷 屈云宵 方寒冰 孙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5-1331,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阐明其在超声定位引导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实施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患... 目的:探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在老年患者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阐明其在超声定位引导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实施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手术体位进行穿刺。6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经超声定位棘突间隙后,行正中入路的单次蛛网膜下腔穿刺,以穿刺针见脑脊液流出或抽出判定为穿刺成功。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针内针技术(破皮后16 G硬膜外穿刺针穿刺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改良组患者采用改良的针内针技术(20 G注射针直接破皮引导、套用25 G笔尖式侧孔脊麻穿刺针)。观察2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患者满意率、麻醉起效时间、满足所需麻醉平面率、麻醉平面固定时间、术者对肌松满意度、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麻醉操作即刻不良反应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穿刺成功。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2次穿刺成功率、1次皮肤穿刺成功率和2次皮肤穿刺成功率高(P<0.01),穿刺时间短(P<0.01),患者满意率高(P<0.01),麻醉起效时间缩短(P<0.01),麻醉平面固定时间延迟(P<0.01),术者对肌松满意率高(P<0.01),麻醉10 min和术后10 min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升高(P<0.05)。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患者麻醉穿刺操作过程即刻不良反应和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穿刺前先超声定位,采用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行非可视条件下单次等比重脊椎麻醉,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麻醉 改良针内针穿刺技术 超声检查 关节置换术 全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