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个亚热带森林优势种凋落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仪 吴福忠 +4 位作者 吴秋霞 康自佳 岳楷 杨玉盛 倪祥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01-1910,共10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凋落物中的易分解组分,在凋落物分解早期快速释放进入土壤并被微生物利用,参与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新鲜凋落物中NSC变化规律是认识森林土壤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之一。选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米...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凋落物中的易分解组分,在凋落物分解早期快速释放进入土壤并被微生物利用,参与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新鲜凋落物中NSC变化规律是认识森林土壤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之一。选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和主要造林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新鲜凋落叶和凋落枝中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凋落物中NSC含量在不同月份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动态,米槠、杉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和凋落枝中NSC含量总体上在11—12月呈上升趋势,而在2—6月呈缓慢下降趋势。不同类型的凋落物NS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米槠、杉木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分别为3.03%—3.56%、2.18%—4.37%、3.38%—4.89%,凋落枝中NSC含量分别为1.87%—4.22%、2.88%—4.28%、2.75%—5.27%,米槠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高于凋落枝,而杉木凋落枝中NSC含量高于凋落叶。不同树种凋落物NSC含量差异显著,米槠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显著高于杉木,而马尾松凋落枝中NSC含量显著高于米槠。这些结果表明,凋落物中NSC含量受凋落物类型、树种和凋落物生产节律的影响,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将改变凋落物中NSC等易分解组分归还,进而影响森林地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可溶性糖 淀粉 凋落物 森林转换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类型和氮添加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邓米林 叶桂萍 +3 位作者 胥超 宛颂 贺纪正 林永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2-267,共6页
为揭示亚热带森林土壤N_(2)O排放对林分类型和氮添加的响应特征,选取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的中亚热带米槠次生林、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无氮添加(N0 mg/kg)、低氮添加(N10 mg/kg)、中氮添加(N25 mg/kg)和高氮添... 为揭示亚热带森林土壤N_(2)O排放对林分类型和氮添加的响应特征,选取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的中亚热带米槠次生林、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无氮添加(N0 mg/kg)、低氮添加(N10 mg/kg)、中氮添加(N25 mg/kg)和高氮添加(N50 mg/kg)4个氮添加水平,进行微宇宙培养试验,测定土壤N_(2)O排放。结果表明:与无氮添加处理相比,氮添加整体上降低3种林分土壤pH,增加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无氮添加处理中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9.67和9.62 mg/kg,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6.81 mg/kg。低氮添加处理中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但在中氮和高氮添加处理中,3种林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氮添加处理均促进3种林分土壤N_(2)O排放,低氮添加对次生林土壤N_(2)O排放影响的效应值为0.01,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的效应值0.45。但中氮和高氮添加对次生林土壤N_(2)O排放影响效应值显著高于2种人工林,次生林土壤N_(2)O排放更易受中氮和高氮添加刺激。N_(2)O累计排放量与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pH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氮添加背景下,氮素有效性是控制森林土壤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综上,人工林土壤N_(2)O排放高于次生林,但次生林土壤N_(2)O排放对中氮和高氮添加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人工林 氮沉降 森林土壤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树干茎流和穿透雨磷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泽敏 吴福忠 +7 位作者 杨玉盛 倪祥银 胥超 熊德成 廖姝 袁吉 谭思懿 岳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134,共6页
磷(P)伴随树干茎流和穿透雨输入到森林,成为补充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P流失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其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动态特征缺乏必要的关注。以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间树干茎流和... 磷(P)伴随树干茎流和穿透雨输入到森林,成为补充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P流失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其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动态特征缺乏必要的关注。以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间树干茎流和穿透雨中P浓度,探讨了2个林分树干茎流和穿透雨P浓度的差异、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树干茎流和穿透雨P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02~0.026,0.003~0.024 mg/L,米槠次生林树干茎流和穿透雨P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03~0.024,0.003~0.031 mg/L,2个林分树干茎流和穿透雨P浓度均在夏季表现出显著差异。2个林分的树干茎流P浓度均为夏季高于冬季,杉木人工林穿透雨P浓度在季节上无显著差异,而米槠次生林夏秋季较高,冬春季偏低,树干茎流P浓度略微高于穿透雨。2个林分的树干茎流量在4个季节均具有显著差异,米槠次生林均高于杉木人工林,而穿透雨量在季节上无差异。杉木人工林P浓度与树干茎流量和穿透雨量均呈负相关关系,而米槠次生林P浓度与树干茎流量和穿透雨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不同林分林冠结构和形态学特征的差异能显著影响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降水中P的再分配。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森林生态系统P随水文过程的动态特征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浓度 树干茎流 穿透雨 杉木人工林 米槠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