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骨科临床研究:复杂而可行的工作
1
作者 Federico Canavese 陈顺有 潘源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508,共4页
高水平、规范化的临床研究是小儿骨科医师提高诊治水平,把握学科前沿以及客观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然而,开展小儿骨科临床研究工作很复杂,即蕴含机遇,又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从临床研究设计、理论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偏倚、统计学... 高水平、规范化的临床研究是小儿骨科医师提高诊治水平,把握学科前沿以及客观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然而,开展小儿骨科临床研究工作很复杂,即蕴含机遇,又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从临床研究设计、理论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偏倚、统计学分析、多中心研究的启动和发展以及研究报告等方面,阐述如何开展高质量的小儿骨科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 研究设计 研究报告 多中心研究 骨科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骨盆截骨时机与指征的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敬春 刘雁寒 +12 位作者 黎艺强 朱光辉 郭跃明 李明 康晓鹏 唐盛平 沈先涛 邵景范 陈顺有 蒋飞 李进 徐宏文 中国儿童骨科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7-534,共8页
全身麻醉下闭合复位加髋人位石膏固定是治疗24月龄以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的通用方法,但闭合复位后仍有约1/3的患儿存在残余髋臼发育不良。尽管骨盆截骨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 全身麻醉下闭合复位加髋人位石膏固定是治疗24月龄以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的通用方法,但闭合复位后仍有约1/3的患儿存在残余髋臼发育不良。尽管骨盆截骨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治疗,但其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仍不明晰。本研究拟通过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探讨DDH闭合复位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干预时机和指征。研究设计拟纳入283例DDH闭合复位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患儿,包括观察组183例,手术组(采用骨盆截骨术)100例。手术组根据患儿年龄采用Salter、Pemberton、骨盆三联或髋臼周围截骨术。所有患儿随访10年,拟在DDH闭合复位后8个时间点(闭合复位术后1、2、3、4、5~6、7~8、9~10年以及10年以上)拍摄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 of wiberg,CEA)和Reimer指数(Reimer's index,RI),根据末次随访时正位X线片上髋关节Severin分级分为满意组(Severin分级为Ⅰ、Ⅱ级)和不满意组(Severin分级为Ⅲ、Ⅳ级),利用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分析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风险因素,比较两组患儿AI、CEA、RI及Severin分级情况。这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可以为DDH闭合复位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干预时机和指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髋脱位 先天性 闭合复位 残余髋臼发育不良 截骨术 骨盆 临床方案 多中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多中心研究
3
作者 黄琦 徐江龙 +7 位作者 宿玉玺 叶卫华 唐欣 陈顺有 周治国 赵占波 付桂兵 唐盛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1-526,共6页
目的采用多中心研究方案,评价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参与单位包括深圳市儿童医院等6个医疗中心。2016年5月至2021年3月6个医疗中心共采用手术治疗单个胸椎或腰椎半椎体... 目的采用多中心研究方案,评价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参与单位包括深圳市儿童医院等6个医疗中心。2016年5月至2021年3月6个医疗中心共采用手术治疗单个胸椎或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35例,随访时间均在2年以上,均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收集所有患儿一般资料,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角度以及并发症情况,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5例患儿中,男18例,女17例,其中半椎体位于第2至第10胸椎者10例,位于第11胸椎至第2腰椎者17例,位于第3至第5腰椎者8例。平均固定融合2.4个脊柱节段,手术年龄(4.5±2.6)岁,随访时间(42.6±17.6)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为(37.6±9.0)°,术后为(9.0±6.4)°,末次随访时为(13.3±11.1)°。术后畸形矫正率为76.1%,末次随访时畸形矫正率为64.6%。头、尾侧代偿弯自行矫正率分别为44.4%和57.1%,节段性后凸矫正率为37.2%。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及节段性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椎弓根切割4例(11.4%,4/35),畸形进展3例(8.6%,3/35),感染1例(2.9%,1/35),无一例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单个胸椎或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能直接去除致畸原因,保留脊柱生长与活动功能,但需重点关注和积极预防椎弓根切割、畸形进展等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先天性 椎板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多中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手术后外髁缺血性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林基 潘源城 +3 位作者 林然 黄鸿哲 林伟凡 陈顺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9-1034,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手术后肱骨外髁缺血性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州市第二总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337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过程中通过X线片评估是否发生肱骨外髁缺血性坏死(avasc...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手术后肱骨外髁缺血性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州市第二总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337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过程中通过X线片评估是否发生肱骨外髁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并以其作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侧别、BMI、Weiss分型、初始位移、骨折块是否翻转、术后移位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术中造影以及复位方式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针对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自变量,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AVN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并得出最佳截断值。结果337例患儿中,7例(2.1%,7/337)术后发生AVN。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AVN组与无AVN组患儿的年龄[2(1,4)岁比4(3,6)岁]、初始移位距离[14.8(11.3,15.8)mm比6.1(3.7,12.1)mm]、AVN患儿骨折块翻转率(6/7比76/3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两组性别、侧别、BMI、Weiss分型、术后移位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关节腔造影以及复位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AVN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偏小(OR=1.953,95%CI:1.065~3.571)、骨折块翻转(OR=29.413,95%CI:1.138~760.015)。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6,年龄2.5岁是该预测模型的最佳截断值;年龄<2.5岁组和年龄≥2.5岁组患儿的AVN发生率(7.0%比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年龄偏小、骨折块翻转是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术后肱骨外髁缺血性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2.5岁可以作为最佳截断值用于预测AVN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髁骨折 缺血性坏死 危险因素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