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
作者 柯尔欢 李炜明 陈惠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0期98-101,共4页
目的 探究早期预警分级对急诊脑卒中溶栓患者治疗过程中判断病情危重程度的作用。方法 福州市第二总医院急诊科从2022年6月开始在急诊脑卒中溶栓患者治疗过程中开展早期预警分级联合急诊护理绿色通道。选取实施前后1年时间内(实施前2021... 目的 探究早期预警分级对急诊脑卒中溶栓患者治疗过程中判断病情危重程度的作用。方法 福州市第二总医院急诊科从2022年6月开始在急诊脑卒中溶栓患者治疗过程中开展早期预警分级联合急诊护理绿色通道。选取实施前后1年时间内(实施前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实施后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各4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实施开展前纳入患者为对照组(42例,治疗期间开展常规急诊护理支持)和实施后纳入患者为观察组(42例,治疗期间开展常规急诊护理支持+早期预警分级)。针对两组患者血管开通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发症以及急诊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血管开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分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住院时间、血管再通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恢复过程中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对急诊脑卒中溶栓患者治疗过程中开展常规急诊护理联合早期预警分级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有积极作用,可以提升患者血管再通率,缩短患者抢救时间,降低患者NIHSS评分,并提升患者在恢复期间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脑卒中溶栓治疗 早期预警分级 急诊护理 血管开通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林萍清 闵军 +2 位作者 林成实 刁良彪 林金贵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1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福州市第二总医院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对症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基础上采... 目的探讨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福州市第二总医院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对症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床旁即时超声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状态[平均动脉压(MAP)、每小时尿量、心率(HR)]、血气指标[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乳酸(BL)、剩余碱(BE)及血酸碱度(pH)]、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变化,比较两组复苏24 h补液量及液体复苏治疗1周生存率。结果两组复苏前复苏状态、血气、凝血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 h,观察组HR、PaCO_(2)、BL、BE、PT、APTT、TT低于对照组,观察组MAP、每小时尿量、pH、PaO_(2)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苏24 h补液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周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血气分析结合即时超声应用于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有利于患者状态恢复,能够改善血气指标、凝血功能,提高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 床旁血气分析 床旁即时超声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