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劳动”的概念溯源、阶段划分与特性呈现——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夏洁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6,共10页
“数字劳动”是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劳动形式。推进数字经济的良序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数字劳动”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资源,意大利自治主义学派建构出“非物质劳动”理论,为“数字劳动”概念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前... “数字劳动”是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劳动形式。推进数字经济的良序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数字劳动”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资源,意大利自治主义学派建构出“非物质劳动”理论,为“数字劳动”概念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前置基础。相较于“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更侧重于表达依托互联网平台而实现的数字化的信息生产活动。经由对“数字劳动”概念与演进的阶段式回顾,其劳动主体构成的广泛性、劳动过程要素的虚拟-现实的联动性与劳动价值创造方式的多元性等特性得到清晰呈现。由此,为当代数字劳动主体的数字素养提升与发展成果共享、数字劳动资料的虚拟端口与现实基础设施规范性融合发展、数字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产业深层次联动等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提供了现实启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非物质劳动 数字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科学体系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世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8-115,共8页
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研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科学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从理论体系上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概论,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研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科学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从理论体系上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概论,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从学科体系上说,除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概论外,还有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史、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重要文献、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等。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化,对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乃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体系,进一步解决实践进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领导理论 理论体系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红利”、劳动者利益与我国经济转型——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建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9-86,共8页
"人口红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分析,"人口红利"源于劳动力的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时滞,在量上是劳动力的价格与价值的差额。由于这一差额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利益和资本家利益相互对... "人口红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分析,"人口红利"源于劳动力的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时滞,在量上是劳动力的价格与价值的差额。由于这一差额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利益和资本家利益相互对立,经济增长与劳动者利益之间存在静态矛盾。在动态分析中,"人口红利"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劳动者利益。"人口红利"消失,实现经济增长要求向"创新红利"时期的转变,但同时也要兼顾劳动者利益。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型,是由"人口红利"时期向"创新红利"与"分享红利"交融时期转变。实现这一转变需要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养老金缺口等相关问题,化解中国经济转型的风险;需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为"创新红利"模式的发展注入持续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创新红利 劳动者利益 经济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路径探析
4
作者 苏俊雅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9期240-242,共3页
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方位,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性力量,应当在实现自我的基础上承担社会生态责任。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 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方位,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性力量,应当在实现自我的基础上承担社会生态责任。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所面临着理论储备不足、践行力不足、高校生态文明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为此,提出了应以对大学生增强生态文明课程教育、强化生态文化实践、丰富生态文明教育载体等合理途径,促成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养成和确立,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自觉,推动社会的绿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化的实现模式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志坚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9,共9页
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化是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家观、环境民生观和法律义务实现模式的双重维度分析,可以推导出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化的国家义务、公众参与模式等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国家义务模... 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化是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家观、环境民生观和法律义务实现模式的双重维度分析,可以推导出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化的国家义务、公众参与模式等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国家义务模式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家立法确认、生态文明教育法规的执行、司法保障等方面;公众参与模式以公众服务为主要属性,以公众广泛参与为主要载体,与环保公众参与相辅相成。然而,这两种模式都有其活动边界和优缺点,在国家义务模式基础之上,融合公众参与模式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化的较优实现模式。该模式对这两种基本模式进行取长补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总体协同观,以环境公私协作为整体进路,以程序性协同机制建设为载体,推动国家与公众实现高水平协同。由此,以厘清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化多种实现模式为路向,构造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化的理论图谱,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提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教育 法治化模式 国家 公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沛 陈少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3-84,96,共3页
近年来,高校学生意外事故频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特点、类型及其诱因,提出相应的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对策,以期能够对更加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此类事故有所裨益。
关键词 大学生 意外伤害事故 预防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对资本的运用和制约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劲松 王飞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38,共4页
资本具有作为生产要素和作为社会关系的两维属性,它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支配与剥削的经济权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被赋予了私有制的社会属性和人性基础,资本的本性表现为对劳动产品的无偿占有和对剩余... 资本具有作为生产要素和作为社会关系的两维属性,它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支配与剥削的经济权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被赋予了私有制的社会属性和人性基础,资本的本性表现为对劳动产品的无偿占有和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逐。资本要素的运用造成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耗用,而资本关系的盛行则导致了生态危机、人的生存异化和社会冲突。社会主义既要充分运用资本要素来发展生产力和积累财富,同时又要通过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来制约资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社会关系 贪婪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平对外开放对首发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传导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吉宇 李莉英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1,共9页
基于2013—202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高水平对外开放对首发经济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向影响首发经济,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信息化程度较高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影响作... 基于2013—202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高水平对外开放对首发经济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向影响首发经济,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信息化程度较高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影响作用更强。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高水平对外开放可通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效赋能首发经济。空间溢出效应表明,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首发经济新生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顶层设计等策略,以期为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对外开放 首发经济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理论视阈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梁悦凤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1-114,共4页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关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接受者出发,借鉴接受美学理论中的"空白召唤"、"期待视野"、"视界融合"、"效果历史"等理论,以期当代青年更好的接受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关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接受者出发,借鉴接受美学理论中的"空白召唤"、"期待视野"、"视界融合"、"效果历史"等理论,以期当代青年更好的接受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当代青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文明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劲松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31,共8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本质体现和理念形态。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建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之上,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对社会整体和具体个体的价值判断产生引导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本质体现和理念形态。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建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之上,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对社会整体和具体个体的价值判断产生引导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源泉和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建设成果必然反映到精神层面上并形成相应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制度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工程”是人类世危机的解法吗——基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析
11
作者 赵睿夫 李夏洁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0,共9页
“人类世”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的提出促成了一股跨学科交互思潮,“地球工程”日益成为思潮争论的焦点。为巩固资本主义现行的环境治理框架,生态现代主义将“地球工程”视作人类世危机的技术解决方案并着力推动其现实化。对此,一些环境人... “人类世”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的提出促成了一股跨学科交互思潮,“地球工程”日益成为思潮争论的焦点。为巩固资本主义现行的环境治理框架,生态现代主义将“地球工程”视作人类世危机的技术解决方案并着力推动其现实化。对此,一些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从多维学科视野出发展开对生态现代主义及其“地球工程”辩护的批评,指认“地球工程”在理论逻辑、伦理基础与操作层面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福斯特等绿色左翼学者揭示了“地球工程”作为生态资本主义技术方案的实质,强调人类世危机的应对与资本主义的环境治理技术体系不可兼容,应寻求开放性的社会主义技术发展路径以真正应对人类世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地球工程”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绿色左翼 生态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基石
12
作者 张劲松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共5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根基和内在精神,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部分,深层次地体现在具体的理论形态和实践环节之中。在经济建设领域,富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法治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根基和内在精神,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部分,深层次地体现在具体的理论形态和实践环节之中。在经济建设领域,富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在政治建设方面,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在民主和法治的保障下,每一个人才有可能实现政治平等与自由。在文化建设领域,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的价值诉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渗透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在社会建设层面上,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保障社会公正为出发点,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精神基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兼论福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启示
13
作者 吴可凡 黄丽双 《江西农业》 2025年第5期49-51,共3页
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既从拓展劳动对象、丰富劳动资料、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三个方面实现了农业生产力要素的更新,又从要素协调化、供给稳定化、产业融合化、生产绿色化等方面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合理利用劳动对象为基... 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既从拓展劳动对象、丰富劳动资料、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三个方面实现了农业生产力要素的更新,又从要素协调化、供给稳定化、产业融合化、生产绿色化等方面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合理利用劳动对象为基础,化解福建农业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改进优化劳动资料为核心,扎实推进福建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为根本,打造福建农业引才育才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渊源、生态意涵、致思路径
14
作者 李梦 《黑龙江粮食》 2025年第8期111-113,共3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倡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理论渊源,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生态发展道路的反思超越;认为只有坚持深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完善落实生态体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倡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理论渊源,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生态发展道路的反思超越;认为只有坚持深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完善落实生态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这不仅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超越,更是为世界各国探索生态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秀传统家训视角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75-77,共3页
弘扬优秀传统家训,将其融入大学生诚信观培育中,旨在让大学生在家风涵育中提升认知,在家校协同培育中强化认同,在实践活动中引导践行。优秀传统家训主张诚信为修身之本,有助于涵养大学生“以信立身”的价值理念;主张诚信为处世之基,有... 弘扬优秀传统家训,将其融入大学生诚信观培育中,旨在让大学生在家风涵育中提升认知,在家校协同培育中强化认同,在实践活动中引导践行。优秀传统家训主张诚信为修身之本,有助于涵养大学生“以信立身”的价值理念;主张诚信为处世之基,有助于涵养大学生“以诚立世”的价值准则;主张诚信为经商之要,有助于涵养大学生“以信成业”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传统家训 涵养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纯东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46-49,共4页
7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最伟大成就,也是中国经济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根本原因.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形成... 7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最伟大成就,也是中国经济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根本原因.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国家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建设 国家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环境教育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丹燕 陈为旭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1期243-246,共4页
在国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环境教育成为必然。环境教育既是认识自然环境的知识教育,也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培养大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途径。面对环境教育形式单一且古板、学生... 在国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环境教育成为必然。环境教育既是认识自然环境的知识教育,也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培养大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途径。面对环境教育形式单一且古板、学生环保主观意识不强的现状,应该加快实现高校环境教育优化与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为环境教育新平台,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环境基础理论,努力提升了教师环境教学素养,加快了大学生环境实践平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教育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意识生成的历史性考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肇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37,共14页
文明意识在“我者”与“他者”的历史比较中呈现,进而形塑其“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价值结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意识的生成主要在中华文明主体性发展、文明意识的历史性涌现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特质等维度上彰显。中... 文明意识在“我者”与“他者”的历史比较中呈现,进而形塑其“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价值结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意识的生成主要在中华文明主体性发展、文明意识的历史性涌现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特质等维度上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接续了中华文明普遍性重建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皆具有人类文明的理论视野与经世诉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质主要体现在:一是由特殊性实现普遍性的实践方法论,成为重要方法论原则;二是从特殊性走向普遍性的价值目的论,言说其终极旨趣。作为普遍性叙事话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共同体秩序的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意识 特殊性 普遍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物化意识消解与坚定文化自信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林林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7-21,共5页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而消解物化意识对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需要警惕技术理性膨胀、文化消费主义盛行、精神媚俗化等物化意识表征对文化自信的侵蚀;物化意识对文化自信侵蚀的原因有科技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而消解物化意识对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需要警惕技术理性膨胀、文化消费主义盛行、精神媚俗化等物化意识表征对文化自信的侵蚀;物化意识对文化自信侵蚀的原因有科技发展助长了物化意识,物化意识与消费主义的联结扭曲文化价值指向,以及资本逻辑与物化意识的同构。为消弭物化意识对坚定文化自信的负面影响,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超越资本逻辑,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文化建设 物化意识 文化自信 消费主义 资本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发展:生态属性、价值意蕴及未来走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垚 《农业展望》 2024年第11期61-67,共7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力量,是推动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新质生产力之于生态发展的赋能作用展开深入剖析,能够彰显其独有的生态属性、价值内涵以及未来走向。新质生产力依托技术创新,突破传统生产力瓶颈,注重全要...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力量,是推动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新质生产力之于生态发展的赋能作用展开深入剖析,能够彰显其独有的生态属性、价值内涵以及未来走向。新质生产力依托技术创新,突破传统生产力瓶颈,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发展。其生态互动机制表现得十分显著,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紧密交织,协同驱动生态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新质生产力不仅在绿色技术创新上发挥引领作用,还积极塑造绿色生活方式,并致力于生态环境的守护与修复。展望未来,应强化党的战略引领,构建以绿色为导向的政策体系,优化绿色产业生态体系,培育具备生态思维的新质人才,进而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发展这一宏大蓝图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态属性 绿色发展 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