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理论到应用:将声景资源概念和评价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
作者 陈铸 刘江 李福星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40,共7页
声景是自然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所形成的重要资源,对为公众提供美学欣赏、游憩体验和维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贡献。目前声景资源已被作为一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这种概念能为声景资源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带来新的思考,弥补现阶段仅考虑噪... 声景是自然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所形成的重要资源,对为公众提供美学欣赏、游憩体验和维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贡献。目前声景资源已被作为一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这种概念能为声景资源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带来新的思考,弥补现阶段仅考虑噪声负面影响的缺陷。文章首先梳理了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声景资源评价的现状并定位了合适的切入点,之后提出将声景资源概念和评价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适应性理论框架,最后讨论了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融入声景资源评价在不同阶段可行的方法技术,以及评价结果在各规划类型的实践应用。研究能够为声景资源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指明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资源 国土空间规划 双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城市单木三维绿量模拟
2
作者 邱瑶 石龙宇 +1 位作者 罗涛 赵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78-5385,共8页
三维绿量的科学测算对于评估城市绿化水平和开展生态效益定量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广泛应用的基于遥感影像的绿量测量方法需结合实地调查,获取树种信息并构建不同树种树冠形态参数关系模型,这一过程费时费力。研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 三维绿量的科学测算对于评估城市绿化水平和开展生态效益定量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广泛应用的基于遥感影像的绿量测量方法需结合实地调查,获取树种信息并构建不同树种树冠形态参数关系模型,这一过程费时费力。研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直接量化的因子模拟单木绿量,旨在提高绿量测算效率,为绿量测算提供新方案。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取福州城市地区厘米级遥感影像,采用遥感影像法测算不同地区(街道、街区及城市地区)单木及总绿量;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绿量特征;构建基于遥感影像可直接量化的因子与不同地区绿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福州市街道内行道树种类相对单一,以榕树为主(占比61.3%);而街区内树种配置多样,各树种占比相对均衡。街道、街区及城市地区平均单木绿量存在较大差异,分别为351.6、143.7、161.4m^(3)。(2)利用树冠投影面积、树冠投影周长与街道、街区及城市地区单木绿量构建的回归模型,校正后R^(2)分别为0.921、0.873和0.882,表明利用回归模型可快速且精确地测算不同地区单木及总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影像 三维绿量 树冠投影面积 街道与街区 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NPP-VIIRS夜间灯光和土地利用数据的福州市GDP时空分布研究
3
作者 张兵华 陈昊 +1 位作者 赵立珍 杨元传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基于时序NPP-VIIRS夜间灯光、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构建GDP空间化模型,并结合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2013—2020年福州市经济空间差异性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对GDP空间化模型... 基于时序NPP-VIIRS夜间灯光、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构建GDP空间化模型,并结合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2013—2020年福州市经济空间差异性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对GDP空间化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单元网格精度和效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对较小尺度的经济空间分析具有意义。(2)将土地利用数据对应的各产业产值用于对GDP空间化模型修正,能够进一步提升单元网格的模拟精度。(3)从共时性比对来看,福州市的经济空间呈现东部GDP较高,西部和北部GDP以低值为主、高值零星分布的格局。从历时性来看,自2015年起,福州市GDP高值区域的扩张与GDP总值的增长速度明显提高,2018年后整体出现略微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 GDP时空分布 土地利用数据 精细化模拟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慢行系统声景品质评价与预测
4
作者 刘江 华怡冰 郭华贵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63,共8页
城市慢行系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人们的游览体验。基于福州市鼓楼区19条慢行街道获取多源数据,从声级与声源、空间形态、视觉环境和功能业态4个维度探讨潜在影响慢行系统声景的主要因素,构建城市慢行系统... 城市慢行系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人们的游览体验。基于福州市鼓楼区19条慢行街道获取多源数据,从声级与声源、空间形态、视觉环境和功能业态4个维度探讨潜在影响慢行系统声景的主要因素,构建城市慢行系统声景品质预测模型并对比预测结果。结果表明:1)声景愉悦度与15个指标显著相关,影响较大指标包括声源变异量均值、谈话声和谐度;2)声景丰富度与11个指标显著相关,影响较大指标包括绿地形状指数、谈话声优势度;3)声景品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均大于90%,预测精度高于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慢行系统 声景品质 多源数据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西湖水利遗产的景观多功能性与多主体博弈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雪葳 林超涵 +1 位作者 任维 王向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6-42,共7页
水利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众多水利遗产已逐步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水利遗产的主导功能也由生态、生产为主逐步转向多功能兼容。但水利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可持续运行的关键还没有得到充分阐释。福州西湖至今已有1... 水利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众多水利遗产已逐步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水利遗产的主导功能也由生态、生产为主逐步转向多功能兼容。但水利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可持续运行的关键还没有得到充分阐释。福州西湖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经历了22次疏浚,逐步从官湖转变为公园、从城郊型湖泊转变为城市中的湖泊,是典型的“活着的”“转型中的”水利遗产。借鉴景观多功能性理论,通过民国《西湖志》文本与图示解析,从人类福祉角度探讨福州西湖水利遗产景观主导性与多样性在空间中的关系,梳理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及其对西湖水利可持续运行的影响。以期揭示水利遗产景观多功能性的时空演进过程、构建水利遗产“景观-功能-管理”的级联关系,为推动城市水利遗产从景观多功能性走向景观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水利遗产 多功能景观 多主体博弈 时空演进 可持续发展 福州西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圈层城郊农田特征差异与绿色基础设施化潜力 被引量:1
6
作者 蔡嘉瑜 张雪葳 +2 位作者 吝涛 曾志伟 耿红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188-11205,共18页
城郊农田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ation,GI)化开发有助于挖掘其潜在的生态系统调节与文化服务价值,缓解城市绿地供给不足并提高绿地暴露。研究选取西安、北京、广州和上海四个典型城市,基于城市建成区边界,以1km、5km、15km... 城郊农田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ation,GI)化开发有助于挖掘其潜在的生态系统调节与文化服务价值,缓解城市绿地供给不足并提高绿地暴露。研究选取西安、北京、广州和上海四个典型城市,基于城市建成区边界,以1km、5km、15km的缓冲距离向外划定近郊、中郊和远郊三个圈层,系统分析了各圈层城郊农田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特征,以及不同圈层的GI化现状,构建了城郊农田GI化潜力评价体系,并量化了可GI化农田对城市绿地可得性的提升程度。研究结果显示:(1)当前的GI化运营模式因城市和圈层不同而有所差异,服务类别主要集中在体育休闲和餐饮服务;(2)四个城市的可GI化农田数量和占比差异显著,西安市城郊农田具有较高的GI化潜力,且圈层间差异较小;北京市的可GI化农田整体占比较低,主要集中在近郊圈层;广州市农田面积稀少,但可GI化农田占比较高;上海市拥有较大规模的可GI化农田,且圈层间分布均衡;(3)近郊和中郊圈层农田的GI化潜力被严重低估,未来应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准则及自评估工具合理引导农田的适地适度开发与多功能运营,在保障农田生产功能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最终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农田 绿色基础设施(GI) 潜力评价 空间特征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视觉景观公众偏好特征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罗涛 徐婵娟 +1 位作者 蓝思琪 王文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1,共7页
探究城市视觉景观的公众审美偏好特征是提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以福建省13个县市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2686名受访者对34张城市景观照片的审美偏好,量化分析了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 探究城市视觉景观的公众审美偏好特征是提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以福建省13个县市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2686名受访者对34张城市景观照片的审美偏好,量化分析了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公众审美偏好产生积极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有水体、道路和桥梁,而山体和现代建筑则会对公众审美产生消极影响;2)对公众审美偏好具有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为视野开阔度、景观护理强度,以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获取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城市视觉景观偏好表达信息,以期为相关专家和决策者了解公众需求、优化城市景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感应 视觉评价 公众偏好 特征量化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