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小亮 李婷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9-197,共9页
本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经济增长动力要素作为研究对象。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技术与制度协同演化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构建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长期演化的均衡条件。在均衡条件... 本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经济增长动力要素作为研究对象。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技术与制度协同演化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构建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长期演化的均衡条件。在均衡条件的基础上,对影响ESS稳定的参数进行分析控制,提出建立金融闭环体系、树立绿色经济指标、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经济增长 动态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韧性的理论解读、形成系统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8
2
作者 周小亮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40,248,共15页
在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我国面临多风险叠加的不确定性发展环境下,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发掘并夯实自身经济发展的韧性,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需在理论上界定中国经济韧性的内涵,并对经济韧性的来... 在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我国面临多风险叠加的不确定性发展环境下,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发掘并夯实自身经济发展的韧性,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需在理论上界定中国经济韧性的内涵,并对经济韧性的来源与形成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析。中国经济韧性是由资源禀赋与物质基础、市场规模、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制度与政策优势、对外开放等六大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从实践层面看,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应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扩大内需规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成果转化率;提高新经济占比、优化产业结构,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一带一路”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技术创新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权力与群体间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3
作者 周小亮 赵立坚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51,275,共14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确立,劳动、资本、知识和管理四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并未随经济的增长而缩小,反而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基于群体间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确立,劳动、资本、知识和管理四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并未随经济的增长而缩小,反而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基于群体间收入分配现状,本文论述了政府权力的不同运行模式对群体间收入差距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即规范的政府权力干预有助于缩小市场因素造成的群体间收入差距,而不规范的权力干预将破坏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与机会平等的原则,最终导致群体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本文发现不规范的权力干预导致劳动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群体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因此,调节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关键在于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规范,建立有效政府,抑制垄断并统一要素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权力 群体 收入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及其范式问题
4
作者 赵宏 方建国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5,共7页
经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两个根本性的分析方法:一是工程学方法;一是伦理学方法。但迄今为止,从整个学科范围来看,经济学的"伦理学方法"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伦理分析范式所需要的统一的微观基础、逻辑起点、概念层... 经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两个根本性的分析方法:一是工程学方法;一是伦理学方法。但迄今为止,从整个学科范围来看,经济学的"伦理学方法"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伦理分析范式所需要的统一的微观基础、逻辑起点、概念层系、分析框架;而更为重要和现实的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学和经济伦理学也缺乏一个独立的、科学的伦理分析范式,这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投入缺失一个明确的方向,因此建立这个范式是当代经济学的伦理学方法的理论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方法 比较优势 范式问题 规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实践思考 被引量:15
5
作者 周小亮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6-96,247,共12页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与条件的新判断,并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矛盾与全球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所作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生产方式为理论逻辑基础,...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与条件的新判断,并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矛盾与全球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所作出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以生产方式为理论逻辑基础,依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要求,科学阐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探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社会生产形式与劳动交换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社会总生产或再生产各环节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问题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即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动力充沛、内部协调、循环通畅的社会再生产体系。从未来发展方式的态势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从体现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中去拓展发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发展格局 生产方式 再生产理论 包容性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