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简文彬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6期709-714,共6页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灾后重建 岩土工程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移监测在边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2
作者 陈志波 简文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306-309,共4页
位移监测可为分析滑坡的结构和成因、评价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等提供重要信息。实例分析表明,将位移监测资料与斜坡变形破坏现象结合起来,能准确地判定斜坡的变形阶段,评价和预测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状况。
关键词 位移监测 边坡 评价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地下工程围岩的声波频谱特性 被引量:16
3
作者 简文彬 吴振祥 邓鼎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623-626,共4页
对某地下工程围岩进行声波测试,利用FFT方法进行信号的频谱分析,得到围岩声波的频谱特性。结果表明,声波传播过程中携带了反映岩体固有特性的信息,声波的频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体的结构、构造、完整性等特征;完整岩石的声波频谱以高... 对某地下工程围岩进行声波测试,利用FFT方法进行信号的频谱分析,得到围岩声波的频谱特性。结果表明,声波传播过程中携带了反映岩体固有特性的信息,声波的频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体的结构、构造、完整性等特征;完整岩石的声波频谱以高频为主,裂隙岩体的声波频谱以低频为主;比较岩石与岩体声波测试的频谱差异,可对岩体质量的好坏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石) 声波测试 频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软土次固结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志波 孔秋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602-3607,共6页
对福州地区软土进行一系列的固结试验,探讨固结压力、加荷比、超载预压及超压历时对软土次固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加荷比的增大或减小,次固结系数Ca相应增大或减小;次固结系数随固结压力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当试样处于超固结状态... 对福州地区软土进行一系列的固结试验,探讨固结压力、加荷比、超载预压及超压历时对软土次固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加荷比的增大或减小,次固结系数Ca相应增大或减小;次固结系数随固结压力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当试样处于超固结状态时,次固结系数随固结压力增大而增大;次固结系数的减小不仅与超固结比有关,而且与超压历时有关。此外,福州地区软土的次固结系数Ca与压缩指数Cc之比为0.029-0.0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固结试验 次固结 次固结系数 固结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淤泥质土动力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赖夏蕾 简文彬 +1 位作者 许旭堂 唐炜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02-1308,共7页
沿海高速公路、铁路和地铁的迅速发展,使得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软基变形问题日渐突出。借助GDS动三轴仪,对福州淤泥质土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下淤泥质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变、动强度、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特性,重点分析... 沿海高速公路、铁路和地铁的迅速发展,使得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软基变形问题日渐突出。借助GDS动三轴仪,对福州淤泥质土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下淤泥质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变、动强度、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特性,重点分析了固结围压和动应力幅值对淤泥质土动强度的影响,由此建立了围压、振次与土体动强度的经验关系,该关系可用以估算不同深度土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福州淤泥质土的动强度随着围压增加而增加,随着振次的增加而减小,且强度很低,动黏聚力的大小为0.3~4.0k Pa,动内摩擦角的大小为7°~10°。此外,给出了淤泥质土在大应变条件下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该地区淤泥质土的动力特性以及对实际工程设计中合理选择土的动强度参数具有理论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土 动三轴 动强度 动剪切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水玻璃固化软土的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简文彬 张登 黄春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632-637,共6页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不同龄期水泥–水玻璃加固软土的微观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借助GIS技术实现了扫描电镜图像的三维可视化,并计算了加固前后土的孔隙率。研究结果表明:水泥–水玻璃的水化产物前期以三硫型水化硫铝酸钙为主,后期以...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不同龄期水泥–水玻璃加固软土的微观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借助GIS技术实现了扫描电镜图像的三维可视化,并计算了加固前后土的孔隙率。研究结果表明:水泥–水玻璃的水化产物前期以三硫型水化硫铝酸钙为主,后期以水化硅酸钙为主。水化物形态多为纤维状和棱柱状,通过相互搭接形成网络并包裹土颗粒形成较大颗粒起到加固作用。从化学和物理两个方面分析了水泥–水玻璃固化软土的微观机理。水泥–水玻璃加固软土的微观机理从化学角度主要表现为:水泥的水化水解反应、水玻璃的速凝和增强作用、黏土颗粒与水泥水化物的作用;从物理角度则主要表现为:水化物的充填作用、胶结作用、加筋作用和骨架作用。研究成果对软土地区地基处理和施工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水玻璃 SEM 微观机理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积土抗剪强度的环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吴迪 简文彬 徐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45-2050,共6页
残积土风化剧烈,研究其大变形下的工程特性很有必要。利用环剪仪的试验特点,可以研究土体在较大剪切位移下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残积土残余和峰值强度的环剪试验测定和对试验数据的整理与对比分析,得到了含水率与残余强度指标之... 残积土风化剧烈,研究其大变形下的工程特性很有必要。利用环剪仪的试验特点,可以研究土体在较大剪切位移下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残积土残余和峰值强度的环剪试验测定和对试验数据的整理与对比分析,得到了含水率与残余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证明大变形下残积土具有浸水软化的特性;从应变阈值角度分析了残积土应变软化的性质,不同剪切位移下的残积土具有不同的抗剪强度,所研究的残积土达到峰值强度对应的应变介于0.02~0.06之间,而到达基本稳定的残余强度所需要的应变介于0.06~0.20区域内。研究还发现,矿物成分不同直接影响到残积土的残余强度,是残积土不均匀性的内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积土 工程特性 抗剪强度 环剪试验 残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脉动产生机理和传播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许建聪 简文彬 尚岳全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8,共6页
以福建省沿海地区场地地脉动和地基固有特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与现场原位测试相结合、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它们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间接地定量研究地脉动的产生机理和传播特性,通过震害反分析得... 以福建省沿海地区场地地脉动和地基固有特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与现场原位测试相结合、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它们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间接地定量研究地脉动的产生机理和传播特性,通过震害反分析得到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揭示了地脉动是一种以剪切波为主的体波,为地脉动体波成因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剪切波在覆盖层中的等效剪切波速是影响地脉动卓越周期的主要因素,覆盖层厚度、软土层厚度及刚度是影响地脉动卓越周期的重要因素;剪切波在覆盖层中的传播时间与地脉动卓越周期密切相关,能够较好地反映地脉动卓越周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动力学 地脉动 传播特性 定量分析 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下花岗岩残积土强度衰减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简文彬 胡海瑞 +1 位作者 罗阳华 唐炜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2-597,共6页
季节性的干湿交替循环作用可使边坡岩土体强度劣化,影响边坡安全性及耐久性。通过室内干湿循环模拟试验,探讨了干湿循环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下花岗岩残积土黏聚力前期... 季节性的干湿交替循环作用可使边坡岩土体强度劣化,影响边坡安全性及耐久性。通过室内干湿循环模拟试验,探讨了干湿循环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干湿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下花岗岩残积土黏聚力前期衰减趋势明显,后期衰减趋势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而花岗岩残积土内摩擦角在干湿循环下未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大小变化不定。在此基础上,采用S型曲线函数对花岗岩残积土强度衰减曲线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说明S型曲线函数能够较好地体现花岗岩残积土黏聚力随循环次数的衰减规律。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揭示干湿循环下闽东南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强度劣化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残积土 循环次数 强度衰减 函数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坡失稳的有效降雨量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简文彬 许旭堂 +2 位作者 郑敏洲 柳侃 赖树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47-251,共5页
降雨易引起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失稳。在分析降雨对边坡土体含水率影响的基础上,通过饱和度和含水率的关系推求出土体从非饱和过渡到饱和的有效降雨量。结果表明:对土质边坡,并非所有的降雨都会引起边坡的失稳,降雨入渗使边坡土体从非饱和... 降雨易引起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失稳。在分析降雨对边坡土体含水率影响的基础上,通过饱和度和含水率的关系推求出土体从非饱和过渡到饱和的有效降雨量。结果表明:对土质边坡,并非所有的降雨都会引起边坡的失稳,降雨入渗使边坡土体从非饱和向饱和状态发展,当边坡土体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易产生边坡失稳;土坡存在饱和区和非饱和区的临界深度,降雨对边坡的影响即为使得该深度以上的土体从非饱和过渡到饱和的过程,须采取不同的抗剪强度来计算处于临界深度上下两部分土体的稳定状态。研究结果对确定土坡失稳的降雨量阀值、进一步认识滑坡失稳机制,对滑坡的预测预报具有理论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有效降雨量 临界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含软弱夹层岩体声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许旭堂 简文彬 +2 位作者 林玫玲 王文韬 樊秀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0-1176,共7页
利用振动试验台系统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含软弱夹层岩体的疲劳损伤特性,结合超声波检测仪和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对疲劳损伤过程中缺陷岩体声学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测和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疲劳周期内,不同损伤阶段超声波波速变化最... 利用振动试验台系统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含软弱夹层岩体的疲劳损伤特性,结合超声波检测仪和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对疲劳损伤过程中缺陷岩体声学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测和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疲劳周期内,不同损伤阶段超声波波速变化最为敏感,呈倒S型衰减规律;波形在损伤过程中从近似半圆形逐渐发生畸变,波形相关性系数总体上随循环次数比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超声波波幅在疲劳损伤中期波动较大,频域最大幅值和主频变化特征曲线规律不明显,仅在临近破坏时才表现出快速下降趋势,无法对其真实频域特性进行有效分析和识别。最后,基于超声波波速定义损伤变量,提出以Logistic方程的逆函数形式或4次多项式方程来描述含软弱夹层岩体疲劳累积损伤演化方程。研究成果可为各类振动环境下边坡的疲劳稳定性评价和加固工程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荷载 含软弱夹层岩体 疲劳损伤 声学参数 演化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对降雨的动态响应及其监测预警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许旭堂 简文彬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3-210,共8页
以福建德化县彭坑滑坡为例,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结合滑坡实际监测数据,利用有限元法对坡体在雨水入渗条件下的渗流、变形特性和稳定性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滑坡对降雨的动态响应和不同工况下安全系数和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滑体结构松... 以福建德化县彭坑滑坡为例,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结合滑坡实际监测数据,利用有限元法对坡体在雨水入渗条件下的渗流、变形特性和稳定性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滑坡对降雨的动态响应和不同工况下安全系数和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滑体结构松散,易于雨水入渗,改变基质吸力空间分布,弱化岩土体参数;持续降雨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坡脚发生变形,牵引坡体后缘产生拉裂,直至在降雨期间产生以非饱和区域为主的滑坡。强降雨初期,边坡安全系数下降较快,易发生滑坡;雨停后安全系数会因雨水持续下渗而进一步降低,应注意雨后滑坡的产生;同样水分在不同坡体部位对稳定性影响不同,安全系数有消有涨,存在时空效应。最后为反映地下水位线和降雨条件变化对边坡产生危害的程度,提出危险系数概念,建立危险系数与增量位移的关系,实现边坡测点位移变化的阶段式预警。研究结果和方法可为类似工程的治理和监测预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动态响应 非饱和 危险系数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夯加固填土地基振动衰减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润 简文彬 康荣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53-257,共5页
针对某公司二期填方区地基处理项目,对试验场地进行强夯振动测试。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夯振动加速度、速度随测点距离之衰减关系;强夯能级、夯击数与测点振动加速度、速度之关系;评价隔振沟的作用;依据相应规范对试验场地划分振动影响区(... 针对某公司二期填方区地基处理项目,对试验场地进行强夯振动测试。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夯振动加速度、速度随测点距离之衰减关系;强夯能级、夯击数与测点振动加速度、速度之关系;评价隔振沟的作用;依据相应规范对试验场地划分振动影响区(振动易损区,基本安全区,安全区);并结合各建筑物地基基础及结构情况,提出强夯施工及加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夯 振动 衰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原状残积土土水特征曲线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许旭堂 简文彬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8-674,共7页
利用压力板仪装置开展不同竖向应力、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和不同类型原状土(残积黏性土和残积砂质黏性土)的SWCC曲线试验研究,比较和分析未考虑体积变化和考虑体积变化的土体SWCC滞回圈面积以及进气值和出气值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传... 利用压力板仪装置开展不同竖向应力、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和不同类型原状土(残积黏性土和残积砂质黏性土)的SWCC曲线试验研究,比较和分析未考虑体积变化和考虑体积变化的土体SWCC滞回圈面积以及进气值和出气值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方法获取的SWCC曲线会高估土体抵御变形的能力,试验条件变化引起土体内部结构调整是SWCC曲线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高应力水平条件下,土体孔隙变化显著,导致吸湿过程SWCC变化明显,吸湿和脱湿路径时SWCC形状的不平等变化促使彼此间更为接近,这种变化会减小SWCC滞后性随有效应力水平的变化。最后,根据试验数据对3类SWCC修正公式进行拟合优度分析,结合模型参数的简洁性,得出修正VG模型最符合闽东南地区原状残积土的SWCC建模。研究成果可为残积土边坡的工程特性及治理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残积土 土水特征曲线 土体内部结构 SWCC 滞后性 修正 VG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级配砾质土三轴渗透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方振 柳侃 陈志波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6-129,133,共5页
为研究宽级配砾质土的渗透特性,对不同砾石含量的宽级配砾质土进行了一系列的三轴渗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砾石含量的增加,宽级配砾质土的结构分别为悬浮-密实、密实-骨架、骨架-空隙3种形式;随砾石含量的增大,渗透系数呈现出先略微... 为研究宽级配砾质土的渗透特性,对不同砾石含量的宽级配砾质土进行了一系列的三轴渗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砾石含量的增加,宽级配砾质土的结构分别为悬浮-密实、密实-骨架、骨架-空隙3种形式;随砾石含量的增大,渗透系数呈现出先略微减小然后逐渐增大、最后迅速增大的变化规律;含水率、干密度均对宽级配砾质土的渗透系数有较大的影响;在最优含水率左右,渗透系数有明显的差异,施工中应注意对含水率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级配砾质土 三轴渗透试验 干密度 含水率 渗透系数 砾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地区场地土对地脉动动力响应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建聪 简文彬 尚岳全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606-610,共5页
以福建省泉州市区和福州市区场地土的动力特性和地脉动频谱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两个地区的地脉动信号的频谱分析获得频谱结构特征,由此来深入研究该地区岩土的动力特性及场地土层的地脉动动力响应。通过场地脉动的测试,利用快速傅... 以福建省泉州市区和福州市区场地土的动力特性和地脉动频谱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两个地区的地脉动信号的频谱分析获得频谱结构特征,由此来深入研究该地区岩土的动力特性及场地土层的地脉动动力响应。通过场地脉动的测试,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方法对观测到的地脉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根据实际观测资料研究了地脉动频谱结构特征及场地土对地脉动的频率响应的特性。研究不同地基土层构造与地脉动的频率依赖以及频率选择作用。结果表明,地脉动的频谱特性与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地基土刚度的变化密切相关;覆盖层厚度是影响地脉动卓越周期的重要原因,其中软土层对地脉动的卓越周期有一定的放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脉动 频谱结构 地层结构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波动条件下覆盖型岩溶塌陷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少波 简文彬 +4 位作者 洪儒宝 黄鹏 陈鸿志 刘奔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9-667,共9页
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樟坑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水位波动条件下岩溶覆盖层孔隙水压力和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孔隙水压力响应情况与水位波动呈现良好的一致性,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变... 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樟坑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水位波动条件下岩溶覆盖层孔隙水压力和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孔隙水压力响应情况与水位波动呈现良好的一致性,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可基本判断岩溶土洞内部土体的塌陷发展情况;(2)土洞内部塌陷同时向上部及水平方向扩展,但向上部扩展速度大于水平方向;(3)塌陷发展不规律,地表形成的近似圆形塌陷坑中心与原始空洞中心不在同一垂线上。同时,在分析覆盖型岩溶土洞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覆盖型岩溶土洞在水位循环波动条件下的致塌模式,提出了岩溶土洞塌陷变形发展经历了土洞发育、土洞扩展和地表塌陷3个演化阶段。研究结果对岩溶土洞塌陷的监测预警具有理论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型岩溶 室内物理试验 水位波动 塌陷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坡前端推力对降雨入渗响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许旭堂 简文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547-3554,共8页
降雨入渗可引起坡体前端推力发生显著改变,影响土坡的稳定和安全。利用构建好的降雨模拟和监测系统,对降雨诱发非饱和残积土坡失稳过程进行全方位、多参量的实时监测,着重分析不同位置、坡度、密实度和不同降雨条件下坡体前端推力的时... 降雨入渗可引起坡体前端推力发生显著改变,影响土坡的稳定和安全。利用构建好的降雨模拟和监测系统,对降雨诱发非饱和残积土坡失稳过程进行全方位、多参量的实时监测,着重分析不同位置、坡度、密实度和不同降雨条件下坡体前端推力的时变规律。结果表明:边坡上部土体含水率、吸力、坡体变形和下滑推力变化幅度较大,速度较快,而下部土体变化幅度较小,速度较慢;坡体前端推力变化可分为缓慢增加、加速上升和雨后衰减3个阶段,降雨过程中陡坡和高密实度边坡反映较为强烈,下滑推力峰值大于缓坡和低密实度边坡;降雨作用下新边坡坡体应力状态变化明显,较易失稳,而老边坡则相对比较稳定;高密实度和陡坡坡体内部的高应力区域在二次或多次降雨后可完全释放,边坡具有高水平的雨后剩余下滑力和更显著的土体软化效应。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揭示闽东南地区降雨入渗对非饱和土坡的影响机制及对非饱和土强度与稳定性的弱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端推力 非饱和残积土坡 时变规律 剩余下滑力 土体软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荷载作用下山区道路边坡耐久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许旭堂 简文彬 +2 位作者 吴能森 徐祥 骆勇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借助威布尔分布函数描述岩坡微元发生破坏前后的存活率,结合损伤力学理论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建立存活率、稳定系数和累积损伤因子的内在联系,实现山区道路边坡在全生命周期内的阶段式预警。结果表明:边坡疲劳稳定系数随疲劳寿命的消耗... 借助威布尔分布函数描述岩坡微元发生破坏前后的存活率,结合损伤力学理论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建立存活率、稳定系数和累积损伤因子的内在联系,实现山区道路边坡在全生命周期内的阶段式预警。结果表明:边坡疲劳稳定系数随疲劳寿命的消耗而降低,具有初期变化敏感、中间缓慢过渡和后期迅速下降的特点,边坡存活率随着剩余寿命和安全系数的减小而减小;边坡全生命周期内的阶段式预警可分为初始蠕变、稳态发展、快速发展、滑动破坏4个阶段,边坡的稳定系数、存活率和道路运营年限均随变形的发展逐渐减小,直至失稳破坏。提出耐久性因子,评价道路边坡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耐久性,边坡工程设计中应通过不断调整抗疲劳措施,使其处于稳态发展阶段。研究成果可为边坡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评价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道路边坡 全生命周期 存活率 阶段式预警 耐久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暴雨型土质滑坡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沈佳 董岩松 +3 位作者 简文彬 罗金妹 李先忠 聂闻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90-1299,共10页
台风暴雨型滑坡是我国东南丘陵山地主要的滑坡类型,揭示其失稳演化规律对东南丘陵山地台风暴雨型土质滑坡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以福建泉州德化石山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地质勘察资料,建立滑坡物理与数值模型对其... 台风暴雨型滑坡是我国东南丘陵山地主要的滑坡类型,揭示其失稳演化规律对东南丘陵山地台风暴雨型土质滑坡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以福建泉州德化石山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地质勘察资料,建立滑坡物理与数值模型对其变形演化过程进行模拟,探究边坡失稳涉及的渗流和变形位移等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初期雨水以垂直入渗坡体为主,且入渗速率较大;后期入渗速率随坡体饱和度增加而减小。有前期小降雨的情况下,坡脚位置更易出现积水饱和现象;(2)雨水入渗是导致坡体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暴雨工况中E3(模拟全程降雨为暴雨雨强100mm·d^-1)中,稳定系数保持下降,从1.197降至1.125;在双峰暴雨工况E4(前期30mm·d^-1小雨强降雨,后期100mm·d^-1暴雨雨强降雨)中,小雨强降雨过程中稳定系数基本保持不变,从1.197降至1.188,当暴雨一开始,稳定系数骤降至1.060;(3)台风暴雨型滑坡位移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压缩沉降微变形阶段,该阶段位移曲线变化平缓,基本不发生位移;匀速变形阶段,该阶段位移匀速增长,位移速率不变;加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直至失稳阶段,破坏迅速,具有突发性,曲线呈非线性;(4)当前期发生小雨强降雨(降雨强度≤30mm·d^-1),后期突发大暴雨雨强降雨(降雨强度≥100mm·d^-1)情况下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变性,在试验中暴雨初期位移骤增20mm,而后快速发展到90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土质滑坡 物理模型 数值模拟 滑坡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