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山-城”互眺关系中的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片区建筑高度管控策略
1
作者
张兵华
祝昱翔
+1 位作者
郑承智
许广通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130,共9页
【目的】“山-城”眺望景观作为传统营城思想与山水环境互动形成的有机整体,对其管控可落实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对山水环境保护开发的整体要求,建筑高度管控则是重要抓手。在“山-城”互眺关系中探索建筑高度管控策略,正成为解决城市高...
【目的】“山-城”眺望景观作为传统营城思想与山水环境互动形成的有机整体,对其管控可落实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对山水环境保护开发的整体要求,建筑高度管控则是重要抓手。在“山-城”互眺关系中探索建筑高度管控策略,正成为解决城市高度碎片化、均等化等管控弊端的有效路径。【方法】以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片区为例,运用视域分析和街景识别技术构建“山-城”眺望体系;而后在“山-城”互眺关系中,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叠加分析法,选取多因子变量,建立高度管控的基准模型;进而针对特定要素,突出“城望山”自然景廊和“山观城”人文地标,对基准模型进行修正。【结果】得到清源山片区建筑高度分区管控方案,并提出分级、分区与分类的针对性管控措施及要求。【结论】“山-城”互眺关系中的建筑高度整体管控模型与多梯度修正策略,能够在“刚弹结合”的规划中提升建筑高度管控的全局性与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眺望景观
空间治理
建筑高度管控
泉州清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历时维度导向下沿运古镇演变研究综析——以鲁运河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亚琛
张兵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8-173,共6页
通过案例分析、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历时维度导向,以鲁运河历史文化名镇为例,划分古镇历史演变阶段,探究古镇发展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演变主线包括水环境、水利技术、经济产业、历史文化、军事防御和空间发展,以朝代的时...
通过案例分析、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历时维度导向,以鲁运河历史文化名镇为例,划分古镇历史演变阶段,探究古镇发展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演变主线包括水环境、水利技术、经济产业、历史文化、军事防御和空间发展,以朝代的时间更替和演变主线阶段性节点可将演变阶段划分为“发生—发展—兴盛—衰落—转型过渡”阶段。(2)不同演变主线规律为:水环境演变从航运功能到文化功能转变,水利技术演变从功能诉求到技术进步转变,历史文化演变从统一共生到多元相生转变,经济产业演变由运河衍生性到多元衍生性转变,军事防御演变由要素持续式到要素点状式转变,空间发展演变由运河指向发展到运河文化引领发展转变。(3)演变作用动因有直接动因、核心动因和内生动因。基于演变规律和作用动因,可从运河文化激活、产业优化等方面提出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镇
历时维度
演变规律
发展路径
鲁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视线关联的古代泉州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识别与解析
3
作者
刘淑虎
黄静馨
+1 位作者
黄龙英
王文奎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目的】识别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有助于格局发展策略的提出和识别技术体系的构建,是发掘中国传统城市营建智慧的重要前提。【方法】以“人文空间视线关联山水”的营建原则为方法构建基础,借助ArcGIS软件中创建要素、交点捕捉、核密度分析...
【目的】识别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有助于格局发展策略的提出和识别技术体系的构建,是发掘中国传统城市营建智慧的重要前提。【方法】以“人文空间视线关联山水”的营建原则为方法构建基础,借助ArcGIS软件中创建要素、交点捕捉、核密度分析等工具,构建“历史建成环境复原及转译—视线提取—被视点捕捉—被视点密集区捕获—格局识别”的方法路径。【结果】古代泉州历经隋唐“倚恃清罗,独轴定址”—宋元“望山引序,七峰夹持”—明清“两横一纵,朝案昭彰”的格局演化历程,形成四轴所构的“牛”字形总体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具有在空间秩序上“双十率东,面紫立西”、在景致风物上“山城一体,层景立境”和在文化内涵上“景情交融,文蕴立域”的特征。【结论】泉州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蕴含着空间秩序永续延展、景致风物层叠可得、自然人文互动互促的格局营建智慧;未来研究可在研究对象方面扩充山水城市案例,在研究方法方面进行智能化革新提升,在研究实践方面指导空间格局修复和发展策略制定,从而实现全面认知和保护历史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识别方法
核密度分析
特征解析
古代泉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闽中地区传统民居夏季自然通风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2
4
作者
张兵华
黄永鑫
+1 位作者
杨元传
赵立珍
《风景园林》
2023年第10期119-127,共9页
【目的】山地传统民居为适应地域气候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建造技艺,挖掘其营造方式与背后复杂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对当下地域建筑的低能耗绿色设计与气候适应性改造有所助益。【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经通村民居群为例,基于现场实测与...
【目的】山地传统民居为适应地域气候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建造技艺,挖掘其营造方式与背后复杂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对当下地域建筑的低能耗绿色设计与气候适应性改造有所助益。【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经通村民居群为例,基于现场实测与气象数据,采用“分步模拟”方法,从组群、单体2个不同层级尺度对民居群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定性、定量地分析其夏季自然通风特征。【结果】研究表明:1)聚落选址基于区域气候,注重宏观山水格局的空间方位关系,遵循空间通风规律;2)组群延续空间单元的优势,山体、朝向、布局与护厝共同影响民居的通风性能;3)单体顺应自然环境,综合考究形制、尺度与高差以寻求整体协调的适宜通风营造方式。【结论】闽中地区传统民居依托不同层级尺度相互呼应与逐级传导,营造出适宜的夏季自然通风条件,这蕴含着地域低能耗气候适应性的营造智慧,系统性、延续性是其适应自然气候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民居
山地型
自然通风特征
气候适应性
经通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城”互眺关系中的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片区建筑高度管控策略
1
作者
张兵华
祝昱翔
郑承智
许广通
机构
福州大学
建筑
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州大学古建筑保护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
城乡规划设计
研究
院国土资源利用
研究
所
出处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130,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图式语言分析方法及设计应用——以闽江流域为例”(编号52208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历史文化聚落的关联图式识别与遗产体系建构研究——以荆襄历史廊道地区为例”(编号52308054)。
文摘
【目的】“山-城”眺望景观作为传统营城思想与山水环境互动形成的有机整体,对其管控可落实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对山水环境保护开发的整体要求,建筑高度管控则是重要抓手。在“山-城”互眺关系中探索建筑高度管控策略,正成为解决城市高度碎片化、均等化等管控弊端的有效路径。【方法】以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片区为例,运用视域分析和街景识别技术构建“山-城”眺望体系;而后在“山-城”互眺关系中,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叠加分析法,选取多因子变量,建立高度管控的基准模型;进而针对特定要素,突出“城望山”自然景廊和“山观城”人文地标,对基准模型进行修正。【结果】得到清源山片区建筑高度分区管控方案,并提出分级、分区与分类的针对性管控措施及要求。【结论】“山-城”互眺关系中的建筑高度整体管控模型与多梯度修正策略,能够在“刚弹结合”的规划中提升建筑高度管控的全局性与针对性。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眺望景观
空间治理
建筑高度管控
泉州清源山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verlooking landscape
spatial governance
building height control
Qingyuan Mountain in Quanzhou
分类号
TU986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历时维度导向下沿运古镇演变研究综析——以鲁运河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亚琛
张兵华
机构
山东
大学
土建与水利学院
福州大学
建筑
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州大学古建筑保护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8-173,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0801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2QE292)。
文摘
通过案例分析、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历时维度导向,以鲁运河历史文化名镇为例,划分古镇历史演变阶段,探究古镇发展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演变主线包括水环境、水利技术、经济产业、历史文化、军事防御和空间发展,以朝代的时间更替和演变主线阶段性节点可将演变阶段划分为“发生—发展—兴盛—衰落—转型过渡”阶段。(2)不同演变主线规律为:水环境演变从航运功能到文化功能转变,水利技术演变从功能诉求到技术进步转变,历史文化演变从统一共生到多元相生转变,经济产业演变由运河衍生性到多元衍生性转变,军事防御演变由要素持续式到要素点状式转变,空间发展演变由运河指向发展到运河文化引领发展转变。(3)演变作用动因有直接动因、核心动因和内生动因。基于演变规律和作用动因,可从运河文化激活、产业优化等方面提出发展路径。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镇
历时维度
演变规律
发展路径
鲁运河
Keywords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diachronic dimension
evolution law
development path
Lu Canal
分类号
TU241.5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视线关联的古代泉州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识别与解析
3
作者
刘淑虎
黄静馨
黄龙英
王文奎
机构
福州大学
建筑
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州大学
福州
市城乡空间规划行业技术创新
中心
福州大学古建筑保护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设计智慧图解与当代应用研究”(编号51778145)
福建省社科基金“保护与传承闽江流域人文精神的区域‘遗产空间网络’构建”(编号FJ2024B214)
+1 种基金
福建省社科基金“朱子学对韩国儒林人居文化影响及其意义研究”(编号FJ2021C035)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GIS的福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化机制及保护区划管控研究”(编号2022J01936)。
文摘
【目的】识别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有助于格局发展策略的提出和识别技术体系的构建,是发掘中国传统城市营建智慧的重要前提。【方法】以“人文空间视线关联山水”的营建原则为方法构建基础,借助ArcGIS软件中创建要素、交点捕捉、核密度分析等工具,构建“历史建成环境复原及转译—视线提取—被视点捕捉—被视点密集区捕获—格局识别”的方法路径。【结果】古代泉州历经隋唐“倚恃清罗,独轴定址”—宋元“望山引序,七峰夹持”—明清“两横一纵,朝案昭彰”的格局演化历程,形成四轴所构的“牛”字形总体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具有在空间秩序上“双十率东,面紫立西”、在景致风物上“山城一体,层景立境”和在文化内涵上“景情交融,文蕴立域”的特征。【结论】泉州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蕴含着空间秩序永续延展、景致风物层叠可得、自然人文互动互促的格局营建智慧;未来研究可在研究对象方面扩充山水城市案例,在研究方法方面进行智能化革新提升,在研究实践方面指导空间格局修复和发展策略制定,从而实现全面认知和保护历史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目标。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识别方法
核密度分析
特征解析
古代泉州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attern of landscape and humanity space in the city
identification method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cient Quanzhou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闽中地区传统民居夏季自然通风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2
4
作者
张兵华
黄永鑫
杨元传
赵立珍
机构
福州大学
建筑
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州大学古建筑保护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福州
市城乡空间治理技术创新
中心
出处
《风景园林》
2023年第10期119-127,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图式语言分析方法及设计应用——以闽江流域为例”(编号5220801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永泰庄寨多尺度住居环境营建体系及优化方法研究”(编号2022J05126)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科技类)“基于Grasshopper的闽江流域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改造研究”(编号JAT210037)。
文摘
【目的】山地传统民居为适应地域气候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建造技艺,挖掘其营造方式与背后复杂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对当下地域建筑的低能耗绿色设计与气候适应性改造有所助益。【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经通村民居群为例,基于现场实测与气象数据,采用“分步模拟”方法,从组群、单体2个不同层级尺度对民居群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定性、定量地分析其夏季自然通风特征。【结果】研究表明:1)聚落选址基于区域气候,注重宏观山水格局的空间方位关系,遵循空间通风规律;2)组群延续空间单元的优势,山体、朝向、布局与护厝共同影响民居的通风性能;3)单体顺应自然环境,综合考究形制、尺度与高差以寻求整体协调的适宜通风营造方式。【结论】闽中地区传统民居依托不同层级尺度相互呼应与逐级传导,营造出适宜的夏季自然通风条件,这蕴含着地域低能耗气候适应性的营造智慧,系统性、延续性是其适应自然气候的关键。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民居
山地型
自然通风特征
气候适应性
经通村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dwelling
mountain type
characteristic of natural ventilation
climate adaption
Jingtong Village
分类号
TU241.5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TU119 [建筑科学—建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山-城”互眺关系中的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片区建筑高度管控策略
张兵华
祝昱翔
郑承智
许广通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历时维度导向下沿运古镇演变研究综析——以鲁运河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赵亚琛
张兵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视线关联的古代泉州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识别与解析
刘淑虎
黄静馨
黄龙英
王文奎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闽中地区传统民居夏季自然通风特征及影响因素
张兵华
黄永鑫
杨元传
赵立珍
《风景园林》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