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温现场实验的榕树遮阳环境与人体生理健康效益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林咏园 税伟 +2 位作者 冯洁 吴朝玮 江聪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8,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缓解高温热浪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的3种榕属树种——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altissima)、雅榕(F.conci... 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缓解高温热浪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的3种榕属树种——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altissima)、雅榕(F.concinna)和2种常见优势树种杧果(Mangifera indica)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验和生理指标测度等方法,探讨不同树种遮阳环境下的人体生理健康指标变化,以及不同树种遮阳环境对生理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相比其他树种遮阳环境,细叶榕遮阳环境下受试者表现为显著低体温和低脉搏的生理特征;2)进入细叶榕遮阳环境后,受试者的体温降低幅度显著大于香樟的遮阳环境,受试者的舒张压降低幅度显著大于杧果的遮阳环境;3)榕属树种遮阳环境下受试者体温降低的概率是香樟遮阳环境下的4.17倍,其中,细叶榕遮阳环境对受试者体温降低的影响显著大于其他树种的遮阳环境。研究结果有助于热带和亚热带城市的园林树种选择和优化,也为城市居民健康出行提供有效避暑建议。旨在揭示微观尺度上绿色空间提供的人类福祉,探讨城市优势树种如何发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理健康 现场实验 榕树 高温热浪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海绵城市建设中屋顶绿化的截水作用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林璐 许章华 +3 位作者 黄旭影 吕福康 王前锋 林倩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3-230,共8页
城市屋顶绿化具有截留水分、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福州市的鼓楼、台江和仓山3区为研究对象,选取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基于连续最大角凸锥(sequential maximum angle convex cone,SMACC)方法... 城市屋顶绿化具有截留水分、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福州市的鼓楼、台江和仓山3区为研究对象,选取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基于连续最大角凸锥(sequential maximum angle convex cone,SMACC)方法提取屋顶绿化率,建立其与全局植被湿度指数(global vegetation moisture index,GVMI)的关系模型,并对屋顶绿化率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显示,福州市3区屋顶绿化率总体较低,平均值仅17.34%,绿化率为10%~20%的比例为66.55%,而绿化率高于50%的仅占5.11%;绿化率不同,湿度亦有变化,表明屋顶植被具备不可忽视的截水能力。通过构建屋顶湿度h与绿化率r的关系模型发现二次曲线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当屋顶绿化率高于16.30%时,截水效果开始明显;而在绿化率从30%升至60%过程中,截水能力提高速率最快,平均可达57.9%。选取2个典型小区对屋顶绿化率进行模拟分析,进一步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研究成果证实了屋顶绿化的截水功能,并确定了截水目标下的屋顶绿化率阈值,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屋顶绿化率 湿度 全局植被湿度指数(GVMI) 模拟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珠江源区生态功能分区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福荣 税伟 +4 位作者 马永强 巫殷攀 郭梦洁 杨春宇 王子凡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源供给、碳储量和食物供给5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运用Python平台实现轮廓系数算法并确定最佳聚类数,通过SPSS软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并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结合SHAP模型解释法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江源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生境质量、碳储量和水源供给高值区占据珠江源区大多数地区,土壤保持呈现南北两侧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食物供给与土地利用分布较为一致。(2)生态保育区乡镇数占比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在珠江源区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丘陵;城镇发展区乡镇数占比保持不变,位于珠江源区中部麒麟区;供给服务区乡镇数占比变化不大,分布在珠江源区中部和西南部平原。(3)坡度、生产总值和人为影响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InVEST模型 K-means聚类分析 生态功能分区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缓冲区分析的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布规律——以福州市马尾区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林璐 许章华 +1 位作者 黄旭影 施婷婷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43,共9页
土地利用程度的研究多停留于单一环境影响因子,且缺少定量化研究。引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概念,探讨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以福州市马尾为研究区,选取Landsat-8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决策树分类法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建立缓冲... 土地利用程度的研究多停留于单一环境影响因子,且缺少定量化研究。引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概念,探讨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以福州市马尾为研究区,选取Landsat-8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决策树分类法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建立缓冲区并辅以区域统计与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程度与林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综合指数处于0~400之间,区内土地利用程度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且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区域都集中在河流沿岸;(2)研究区内建设用地与林地对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影响最大;(3)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平均数值分别在林地、水域的200m处达到最大,应设立缓冲带避免用地的破坏;(4)耕地的土地利用程度热点区域与林地的冷点区域较为分散;(5)水域周围400~500m与600~800m、耕地周围500~600m、未利用地周围200~800m处综合指数数值减小速率相对较高且为土地利用程度的"冷点"区域,对此距离应重点监控。该研究可以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有效的依据,为城市规划提供理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空间分布规律 土地利用类型 缓冲区分析 马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