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3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
作者 叶晓霞 吴秋 +3 位作者 吕源财 刘以凡 林春香 陈杰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5,132,共7页
《生物质的开发与利用》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是一门知识面广泛、实践性强的交叉学科课程。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团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实施“四维”混合式教学... 《生物质的开发与利用》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是一门知识面广泛、实践性强的交叉学科课程。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团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实施“四维”混合式教学法,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引入科研项目,设计了一系列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教学,涉及皮革废弃物(皮胶原纤维膜)改性利用、优化以及乳液分离性能的测试等实验,并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使用Origin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实践教学 混合式教学 皮革废弃物 金属有机框架 皮胶原纤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EO-MKELM模型的重整产品辛烷值软测量方法
2
作者 陈晓彦 赵超 +2 位作者 付斌 李卫东 范克威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39,共9页
目的针对催化重整产品辛烷值测量实时性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平衡优化器算法的多核极限学习机(IEOMKELM)辛烷值软测量模型。方法采用混沌映射、反向学习策略、优化非线性因子、莱维飞行和贪心选择策略优化基础平衡算法,获得具有更高... 目的针对催化重整产品辛烷值测量实时性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平衡优化器算法的多核极限学习机(IEOMKELM)辛烷值软测量模型。方法采用混沌映射、反向学习策略、优化非线性因子、莱维飞行和贪心选择策略优化基础平衡算法,获得具有更高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的改进平衡算法(IEO)。随后将这一改进后的平衡优化算法应用于多核极限学习机(MKELM)多项参数的优化,进而建立了催化重整产品辛烷值软测量模型。结果利用某炼化企业的实测数据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由IEO-MKELM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误差在10^(−3)数量级以下,与其他同类模型相比,IEO-MKELM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结论基于IEO-MKELM的辛烷值软测量方法研究对于提高催化重整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O-MKELM 平衡优化算法 多核极限学习机 辛烷值 软测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氨-成品油混合体系相平衡及减压相变规律研究
3
作者 黄鑫 李逸龙 +5 位作者 李卫东 施鸿翔 尹鹏博 李臻超 滕霖 江莉龙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0,F0001,共11页
氨作为高效的储氢载体,具有替代化石燃料能源的巨大潜力。利用成品油管道增输液氨,可充分利用管道运能,节约输送成本。液氨-成品油混合体系的相平衡问题对于管输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减压过程会引起更为复杂的相变问题。针对液氨-成品... 氨作为高效的储氢载体,具有替代化石燃料能源的巨大潜力。利用成品油管道增输液氨,可充分利用管道运能,节约输送成本。液氨-成品油混合体系的相平衡问题对于管输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减压过程会引起更为复杂的相变问题。针对液氨-成品油混合体系进行实验研究,初步阐述了氨/油(体积比)和含水率对液氨-成品油混合体系相平衡和减压相变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液氨-成品油混合体系的相平衡压力,揭示了液氨-成品油混合体系减压过程的相变现象。研究发现,在0~30℃,氨-油混合体系的平衡蒸气压小于两种纯组分的饱和蒸气压,而在−2~0℃大于纯液氨的饱和蒸气压,并在氨/油(体积比)为70∶30时达到最大值。同时水分的存在会降低氨-油混合体系的平衡蒸气压。氨-油无水混合体系在减压过程中会产生气泡,压力越低气泡增多,发泡行为越剧烈。含水液氨-成品油混合体系在减压过程中会产生液滴群,并慢慢变大且聚并,在减压结束后聚并形成大液滴留在底部。上述研究成果对成品油管道增输液氨技术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氨 成品油 相平衡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聚吡咯/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罗祖云 刘昕悦 +2 位作者 张嘉冰 蔡雨晴 吕燕根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6,共7页
三维石墨烯气凝胶的分层多孔结构使其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极高孔隙率从而提升了其吸附效率及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性能,对水质净化具有潜在的应用空间。本研究通过水热还原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不同吡咯添加量的聚吡咯/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料... 三维石墨烯气凝胶的分层多孔结构使其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极高孔隙率从而提升了其吸附效率及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性能,对水质净化具有潜在的应用空间。本研究通过水热还原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不同吡咯添加量的聚吡咯/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料,探究了该气凝胶对水体中孔雀石绿、重金属六价铬离子的吸附性能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聚吡咯/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料对孔雀石绿、六价铬的去除率都高达91%以上。本研究制备出的三维聚吡咯/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和光催化性能,对于提高污染物及重金属离子去除效率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气凝胶 孔雀石绿 铬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烷氧基胺的合成及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调控聚合
5
作者 罗菊香 赵磊 +1 位作者 肖旺钏 程德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48,共9页
单分子烷氧基胺调控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工艺简单,制备的聚合物颜色浅、气味小且不含金属离子杂质,但设计合成可调控聚合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烷氧基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通过席夫碱还原、过氧单磺酸钾(Oxone)氧化和自由基偶... 单分子烷氧基胺调控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工艺简单,制备的聚合物颜色浅、气味小且不含金属离子杂质,但设计合成可调控聚合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烷氧基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通过席夫碱还原、过氧单磺酸钾(Oxone)氧化和自由基偶联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烷氧基胺{3-[(2-氰基丙烷-2-基)氧基](异丙基)氨基}-2,2-二甲基-3-苯基丙腈(CPDMN),研究了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的调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随聚合时间的延长线性增加;聚合物分子量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凝胶色谱流出曲线峰形对称,没有明显的拖尾现象;聚合反应具有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引发剂(PMMA-ONR)对MMA、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乙酯(EMA)的再引发实验进一步证明聚合物末端的烷氧基胺保留率良好.在有氧和CPDMN存在的条件下,MMA单体转化率达91.2%,PMMA分子量分布小于1.5,表明CPDMN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调控MMA的聚合.该烷氧基胺拓展了氮氧自由基聚合调控单体的范围,在功能聚合物材料的合成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 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 有氧自由基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氨预分解的氨扩散燃烧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文仕 王智雄 +5 位作者 林立 伍泽赟 王大彪 罗宇 陈崇启 江莉龙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9-488,I0007,共11页
氨部分预分解是改善氨的燃烧性能的有效手段,但对于氨预分解条件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的研究。该文针对基于氨预分解策略的氨扩散燃烧装置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以分析氨预分解比例、当量比和氨分解余热对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氨部分预分解是改善氨的燃烧性能的有效手段,但对于氨预分解条件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的研究。该文针对基于氨预分解策略的氨扩散燃烧装置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以分析氨预分解比例、当量比和氨分解余热对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氨预分解比例提高,火焰温度提高,火焰高温区更靠近喷嘴,NO_(x)排放量下降;NO排放在NO_(x)中占主导,并随着当量比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N_(2)O排放主要发生在低氨预分解比例、低当量比条件下,在氨预分解比例达到50%后基本消失;利用氨分解余热预热燃料有助于稳定燃烧,并在氨预分解比例不超过30%时,明显减少氨泄漏而未增加NO_(x)排放。研究表明,提高氨预分解比例和当量比能有效改善氨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而在小比例氨预分解条件下应充分利用氨分解的余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氢燃烧 氨分解 当量比 数值模拟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SCR脱硝催化剂碱式焙烧—水浸提取钒和钨 被引量:1
7
作者 俞子铉 李奇勇 +3 位作者 李强 刘云龙 罗微 陈茜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6,共7页
利用碱式焙烧—水浸工艺提取废SCR脱硝催化剂中的钒和钨,以便后续钒和钨的资源化利用。探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Na_(2)CO_(3)与废催化剂的质量比、水浸温度、水浸时间等对钒和钨浸出效果的影响,结合焙烧产物XRD分析探究其焙烧机理。... 利用碱式焙烧—水浸工艺提取废SCR脱硝催化剂中的钒和钨,以便后续钒和钨的资源化利用。探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Na_(2)CO_(3)与废催化剂的质量比、水浸温度、水浸时间等对钒和钨浸出效果的影响,结合焙烧产物XRD分析探究其焙烧机理。结果表明,废SCR脱硝催化剂合适的碱式焙烧—水浸条件为:焙烧温度875℃、焙烧时间1.5 h、Na_(2)CO_(3)与废催化剂的质量比1∶1、水浸温度80℃、水浸时间2 h,在此条件下钒和钨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1.33%和96.34%。根据XRD分析结果,在碱式焙烧过程中钒和钨分别转化为易溶性的NaV6O15和Na2WO4;经过碱式焙烧—水浸处理后,90%以上的钒和钨进入水浸液,而进入水浸液中的钛不足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SCR脱硝催化剂 碱式焙烧 水浸 浸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火电掺氢氨燃烧发电的受端电力系统多阶段减碳规划 被引量:1
8
作者 余志鹏 林今 +5 位作者 雷金勇 汪洋 宋永华 江莉龙 潘军 张行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8,共12页
利用风光新能源,寻找沿海受端电力系统较低成本的减碳路径,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核心挑战之一。通过分析氢氨储能与现有储能类型(如电化学、压缩空气等)的技术经济差异,建立了时序减碳约束下含耦合火电掺烧的氢氨储... 利用风光新能源,寻找沿海受端电力系统较低成本的减碳路径,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核心挑战之一。通过分析氢氨储能与现有储能类型(如电化学、压缩空气等)的技术经济差异,建立了时序减碳约束下含耦合火电掺烧的氢氨储能的电力系统多年拓展规划模型,并探讨其在电力系统中实现较低成本减碳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算例选取广东电网实际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日益严格的碳减排约束下,需要逐步通过新增风光储、“以气代煤”的火电规划模式、新增氢氨储能(包含气电掺氢、煤电掺氨和氨分解等方式)等技术路径实现减碳目标。对比仅通过锂电池调峰的减碳模式,通过引入耦合火电掺烧的氢氨储能技术,可以避免超配大量的风光储容量,显著降低了风光弃电率。这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而且通过复用存量火电基础设施,进一步降低了氢氨储能减碳成本。因此,利用氢氨储能技术进行电力系统减碳是一条可规模化且较为经济可行的减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端电力系统 减碳 储能 气电掺氢 煤电掺氨 拓展规划 平准化减碳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氢天然气管道阀室泄漏爆炸规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廖丽君 杨杨 +4 位作者 李卫东 李慧源 谢镔 单志伟 滕霖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4,共9页
将一定比例的氢气掺入天然气中并通过现有天然气管道进行输送是大规模输氢的有效方式。氢气点火能量低,爆炸范围广,扩散燃烧速度快,掺氢天然气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危害性较常规天然气更大。为探究掺氢天然气管道阀室发生泄漏后的燃烧爆... 将一定比例的氢气掺入天然气中并通过现有天然气管道进行输送是大规模输氢的有效方式。氢气点火能量低,爆炸范围广,扩散燃烧速度快,掺氢天然气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危害性较常规天然气更大。为探究掺氢天然气管道阀室发生泄漏后的燃烧爆炸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ACS对受限空间内输气管道法兰连接处破损后混合气体的泄漏、扩散、燃烧、爆炸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泄漏后爆炸时混合气体中氢气含量越高,泄漏后气云点火时间越长,爆炸的强度及危害程度越大;顺风向气云爆燃强度显著强于逆风向气云燃爆强度;不同阀室结构会产生不同强度的爆炸超压,泄爆墙对降低阀室燃爆危害的作用有限,露天阀室和棚式阀室结构产生的爆炸危害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氢天然气 管道输氢 阀室 燃烧爆炸 FLA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ZrO_(2)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棕榈酸甲酯加氢制脂肪醇性能
10
作者 鲍婕 余攀结 +5 位作者 马永德 张宏伟 蔡镇平 曹彦宁 黄宽 江莉龙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97-3008,共12页
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脂肪醇在化学、化工、制药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将废弃油脂中的脂肪酸或脂肪酸甲酯经过加氢工艺转化为脂肪醇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柠檬酸辅助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系列Cu-ZrO_(2)催化剂。结果表明,Cu-Z... 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脂肪醇在化学、化工、制药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将废弃油脂中的脂肪酸或脂肪酸甲酯经过加氢工艺转化为脂肪醇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柠檬酸辅助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系列Cu-ZrO_(2)催化剂。结果表明,Cu-ZrO_(2)催化剂主要以四方相ZrO_(2)负载铜物种的形式存在。金属Cu与ZrO_(2)载体存在一定相互作用,在催化加氢棕榈酸甲酯反应过程中,对ZrO_(2)四方晶相起到稳定作用。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Cu^(0)物种是关键的活性中心。当Cu^(0)含量不足时,棕榈酸甲酯转化率随Cu^(0)含量增加而升高;当Cu^(0)含量充足时,Cu^(+)与Cu^(0)协同作用于催化反应。同时,对四个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即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氢气压力,结果表明均对棕榈酸甲酯的催化转化有明显影响。其中,温度影响较大,升高反应温度可以显著提高棕榈酸甲酯的转化率,但过高温度易使得生成的十六醇脱水转化为十六烷等副产物。通过条件优化,在铜添加量为10%(质量分数)、300℃、6MPa和2h反应条件下,棕榈酸甲酯的转化率为95.1%,十六醇的产率可高达9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甲酯 加氢 铜基催化剂 Cu-ZrO_(2) 脂肪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氨管道泄放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尹鹏博 林涌滨 +5 位作者 滕霖 李卫东 黄鑫 李臻超 罗宇 江莉龙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3,共6页
当液氨管道处于事故泄漏、停输超压或计划维护等情况时,可采用泄放的方式对管内液氨进行泄压回收。由于氨的高体积膨胀性,其泄放过程的节流效应会导致管内温度骤降,加剧管道受冷收缩和脆性断裂的风险。针对目前液氨管道泄放特性研究不足... 当液氨管道处于事故泄漏、停输超压或计划维护等情况时,可采用泄放的方式对管内液氨进行泄压回收。由于氨的高体积膨胀性,其泄放过程的节流效应会导致管内温度骤降,加剧管道受冷收缩和脆性断裂的风险。针对目前液氨管道泄放特性研究不足,参考国内外相关设计和运行参数,建立液氨管道泄放仿真模型,探讨管长、管径和操作条件(温度、压力)影响下的泄放特征参数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管道长度减小,泄放初期管内压降和温降增大,泄放过程压力和温度随时间下降幅度增加;随着管径减小,泄放口初始压力和温度下降幅度增大,泄放时间和泄放最低温度减小;管道运行压力对整体泄放过程影响较小;管道运行温度越低,泄放口初始温降越大,泄放所需时间越长。研究成果将为液氨管道紧急泄放的安全控制和应急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氨管道 仿真模拟 泄放 影响因素 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热虹吸环流反应器中丙烯环氧化工艺条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晓晖 李世军 +2 位作者 陈宪 米镇涛 许锡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5-87,共3页
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pressure, catalyst content, H 2O 2 content and mol ratio of propylene to H 2O 2 on epoxidation of propylene with H 2O 2 over TS-1 in a small-scale three phase loop thermosphonic reactor ... 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pressure, catalyst content, H 2O 2 content and mol ratio of propylene to H 2O 2 on epoxidation of propylene with H 2O 2 over TS-1 in a small-scale three phase loop thermosphonic reactor were investigated. The proper reaction condition was determined as follows: mol ratio of propylene to H 2O 2 was 1.1—1.3, temperature was 30—45?℃, reaction temperature rise was below 15?℃, pressure was 0—0.1?MPa, catalyst content was 3%—6%,and H 2O 2 content was 3%—5%.The conversion of H 2O 2 is above 94%,and selectivity of propylene is up to 96%. At these conditions, the yield of PO is higher than a figure of about 80%,which is achieved using conventional reactor. This reactor can realize catalyst regeneration continuously. This viable reactor can also be applied in other oxidation processes using TS-1, i.e. hydroxylation of phenol, ammoxidation of cyclohexanone.The results will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ctor in propylene epoxid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环氧化 过氧化氢 热虹吸环流反应器 环氧丙烷 生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远海风电制氨工程技术模式及经济性评价
13
作者 尹鹏博 廖镕 +6 位作者 滕霖 李加庆 李臻超 张卿 林立 罗宇 江莉龙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272,共9页
随着近海风电资源开发的日趋饱和,中国海上风电正向深海化、大规模化发展。然而,深远海风电面临海缆上岸成本高和并网消纳困难的痛点。提出基于深远海风电的海上集中平台制氨模式,旨在实现海上风电的多元化离网消纳。基于氨平准化成本... 随着近海风电资源开发的日趋饱和,中国海上风电正向深海化、大规模化发展。然而,深远海风电面临海缆上岸成本高和并网消纳困难的痛点。提出基于深远海风电的海上集中平台制氨模式,旨在实现海上风电的多元化离网消纳。基于氨平准化成本的概念,结合国内工程造价体系,构建了“海上风电制-储-运绿氨”经济计算模型,分析了深远海风电制氨成本构架,并探究氨产量、离岸距离、海域水深和运输方式等关键因素对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上风电场和水电解制氢及绿氨合成装置分别占据了大部分制氨资本成本和装置成本;氨产量增加和离岸距离减小时,制氨成本降低;氨产量不小于300 t/d时,制氨经济性较好;海域水深增加导致制氨平台类型转变,制氨成本将发生阶跃式增长;离岸距离小于800 km时,管道运输更具经济性,反之船舶运输更优。本研究为海上风电制氨的经济性评价提供了建议,对深远海风电开发利用及“海上风电-绿氨-氢能”多能互补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远海 海上风电制氨 氨平准化成本 成本结构 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O_2在绿色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晓晖 许锡恩 陈宪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30-32,37,共4页
本文介绍了H_2O_2参与的环氧化、羟基化、酮化、肟化、磺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指出H_2O_2化工是绿色化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绿色化工 有机合成 二氧化二氢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SCR催化剂浸出液中钒和钨的萃取工艺优化研究
15
作者 俞子铉 李强 +3 位作者 李奇勇 何玉敏 游智雄 张云翔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5-606,共12页
针对溶剂萃取法提取废弃SCR催化剂浸出液中V和W单级萃取率较低的问题,首先采用由TOA、异癸醇和航空煤油混合制成的萃取体系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V和W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和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开展V和W的萃取试验,... 针对溶剂萃取法提取废弃SCR催化剂浸出液中V和W单级萃取率较低的问题,首先采用由TOA、异癸醇和航空煤油混合制成的萃取体系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V和W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和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开展V和W的萃取试验,并通过方差分析、模型可靠性分析以及3D响应面图研究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V和W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V和W萃取率的因素显著性排序均为:TOA体积分数>相比O/A>pH值,交互作用的显著性排序均为:TOA体积分数和相比O/A>pH值和相比O/A>pH值和TOA体积分数。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模型进行优化后的试验条件为:浸出液pH值为2.28、TOA体积分数为3.83%、相比O/A为0.23,此时V和W萃取率分别达到93.40%和99.37%,误差范围均在1%以内,证明了优化模型的可靠性,为后续高效回收V和W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V萃取率 W萃取率 响应面法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化工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方棣 郑辉东 +1 位作者 刘俊劭 郑细鸣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3年第10期59-65,共7页
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界面行为、传质行为、超临界流体等方面的应用情况。着重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在水表面性质,油水界面行为,吸附、萃取过程及超临界水、CO2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为分子动力学模拟... 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界面行为、传质行为、超临界流体等方面的应用情况。着重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在水表面性质,油水界面行为,吸附、萃取过程及超临界水、CO2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为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计算化学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实时优化策略下的分层式预测控制及其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安爱民 赵超 +1 位作者 DU Shengzhi 郝晓弘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339-2344,共6页
针对化工过程中那些因存在批处理、含有物料回流环节而很难达到稳态的过程以及一些因扰动的存在而很难精确地操作在一个设定点处的非线性过程,采用常规的稳态优化会产生低效或失效优化解的问题,提出一种动态实时优化策略。即在多层控制... 针对化工过程中那些因存在批处理、含有物料回流环节而很难达到稳态的过程以及一些因扰动的存在而很难精确地操作在一个设定点处的非线性过程,采用常规的稳态优化会产生低效或失效优化解的问题,提出一种动态实时优化策略。即在多层控制结构中的RTO层采用动态优化而非常规的稳态优化,依照过程的优化操作信息在满足过程动态规律和物料、产品市场价格变化的条件下实现生产的经济利润最优,事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控制 分层控制 动态实时优化 连续搅拌罐反应器 经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iO-66-NH_(2)/路易斯碱二元体系催化环氧化物与环酸酐开环共聚
18
作者 胡从意 蓝云洪 +1 位作者 侯琳熙 肖龙强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16-1322,1384,共8页
环氧化物与环酸酐的开环共聚反应(ROCOP)在聚酯的制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氯化锆和2-氨基对苯二甲酸经水热反应制备了氨基修饰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O-66-NH_(2)。其作为主催化剂与助催化剂双(三苯基正膦基)氯化铵(PPNCl)组成二元... 环氧化物与环酸酐的开环共聚反应(ROCOP)在聚酯的制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氯化锆和2-氨基对苯二甲酸经水热反应制备了氨基修饰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O-66-NH_(2)。其作为主催化剂与助催化剂双(三苯基正膦基)氯化铵(PPNCl)组成二元路易斯酸碱(UiO-66-NH_(2)/PPNCl),用于催化环氧环己烷(CHO)和马来酸酐(MA)的开环共聚反应。采用FTIR、XRD对UiO-66-NH_(2)进行了表征,通过^(1)HNMR考察了主催化剂类型、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对CHO转化率、聚合物酯键含量及催化剂周转频率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反应动力学及单体普适性。通过SEM、XRD、ICP-OES分析了UiO-66-NH_(2)的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以PPNCl(33.2 mg)为助催化剂,在n(UiO-66-NH_(2))∶n(PPNCl)∶n(MA)∶n(CHO)=1∶1∶100∶100、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 h的条件下,制备的聚酯P(MA-CHO)中酯键含量最高可达70.0%,CHO转化率78.6%,催化剂周转频率78.6 h^(–1)。UiO-66-NH_(2)/PPNCl催化MA和CHO开环聚合反应为一级动力学反应,表观活化能为66.51 kJ/mol。UiO-66-NH_(2)重复使用3次后,催化活性稍降低,CHO转化率从78.6%降至7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非均相催化剂 开环共聚 聚酯 助催化剂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开放式骨架钛TS-1分子筛的合成及其乙烯一步合成乙二醇的催化性能
19
作者 张婷 董鹏 +1 位作者 王婵 岳源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639,共13页
以silicalite-1分子筛作为晶种,通过改变晶种添加量,制备了一系列TS-1分子筛,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固体核磁等手段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所合成的TS-1分子筛... 以silicalite-1分子筛作为晶种,通过改变晶种添加量,制备了一系列TS-1分子筛,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固体核磁等手段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所合成的TS-1分子筛催化乙烯一步合成乙二醇的反应性能和再生性能。结果表明:添加晶种有利于提高样品的结晶度,当晶种质量分数为5%时,合成分子筛样品中开放式骨架钛Ti—OH(HO—Si)_(3)的比例最高,且具有较强的Lewis酸强度。将其用于乙烯一步合成乙二醇反应时,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催化剂用量0.3 g、乙烯压力2.5 MPa和反应温度60℃的条件下,H_(2)O_(2)转化率为91.1%、H_(2)O_(2)利用率为87.2%、乙二醇的选择性为89.8%。此外,通过考察催化剂再生性能发现,所合成的最佳TS-1分子筛以焙烧方式再生,在乙烯一步合成乙二醇的反应中循环利用5次后,其催化性能基本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1分子筛 开放式骨架钛 H_(2)O_(2)转化率 H_(2)O_(2)利用率 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混合规律
20
作者 尹鹏博 黄尚圣 +4 位作者 黄鑫 杨文 李臻超 李卫东 滕霖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47,共6页
依托成熟的成品油管网,开展甲醇与成品油顺序输送,是目前管道运输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为寻求减少甲醇与成品油混合体积的有效控制措施,对两者管道顺序输送过程的混合规律进行探究。文中参考现有成品油管道运行经验,建立了甲醇与成品油... 依托成熟的成品油管网,开展甲醇与成品油顺序输送,是目前管道运输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为寻求减少甲醇与成品油混合体积的有效控制措施,对两者管道顺序输送过程的混合规律进行探究。文中参考现有成品油管道运行经验,建立了甲醇与成品油顺序输送管道模型,分析了不同运行状态下水平管道内甲醇与汽油顺序输送的混合规律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油品密度变化对甲醇与汽油的混合过程影响很小;随油品运动黏度增加,甲醇与汽油混合体积呈线性增长,且汽油先行时混合体积更高;随流速增加,甲醇与汽油混合体积先显著减少后平缓,流速超过1.4 m/s后对混合体积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管道长度增加,甲醇与汽油混合体积先显著增长后平缓,混合段长度随输送距离的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不变;本文模型计算结果更贴近甲醇与成品油实际混合情况,而经典Austin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偏高。本研究可为未来甲醇与成品油顺序输送管道的设计、运营及维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成品油 顺序输送 混合体积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