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品安全与化学家的任务
1
作者 陈洪渊 陈国南 《大学化学》 CAS 2009年第1期5-8,共4页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化学家 物质基础 人体健康 食品质量 高速度 供应量 基本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泛昔洛韦 被引量:3
2
作者 叶桦珍 陈国南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1-625,共5页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法检测泛昔洛韦的新方法。考察了检测电位、运行高压、进样电压与时间、检测池中磷酸盐的pH值、运行缓冲溶液的pH值及浓度等测试条件对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泛昔洛韦在5.0&#...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法检测泛昔洛韦的新方法。考察了检测电位、运行高压、进样电压与时间、检测池中磷酸盐的pH值、运行缓冲溶液的pH值及浓度等测试条件对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泛昔洛韦在5.0×10-6~2.5×10-4mol/L浓度范围内与电化学发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3,检出限为3.5×10-6mol/L。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应用于泛昔洛韦原料药及制剂的质量控制。初步探讨了CE-ELC检测泛昔洛韦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发光法 泛昔洛韦 钌联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碱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分析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许雪琴 李志明 +1 位作者 王伟 陈国南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45-648,共4页
本文详细研究了荷叶碱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在pH=5.5的B-R缓冲溶液中,用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荷叶碱于+0.87V(vs.SCE)左右产生一个灵敏的氧化峰,峰电流与荷叶碱的浓度在0.25-30.0μg/mL的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 本文详细研究了荷叶碱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在pH=5.5的B-R缓冲溶液中,用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荷叶碱于+0.87V(vs.SCE)左右产生一个灵敏的氧化峰,峰电流与荷叶碱的浓度在0.25-30.0μg/mL的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5μg/mL。该方法用于荷叶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1.5%。此外对荷叶碱的电化学氧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碱 微分脉冲伏安法 荷叶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对水产品中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残留的检测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方 范克伟 +4 位作者 刘正才 吴德峰 林永辉 陈健 陈国南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6,共5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水产品中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天青A、天青B、天青C残留的方法。试样中的残留药物采用离子对试剂提取,正己烷脱脂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对前处理及液相色谱分离条件进行了探讨与优化...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水产品中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天青A、天青B、天青C残留的方法。试样中的残留药物采用离子对试剂提取,正己烷脱脂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对前处理及液相色谱分离条件进行了探讨与优化。4种分析物在0.25~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定量下限可达0.5μg/kg。在0.5、1.0、5.0μg/kg范围内,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0%~91%;相对标准偏差为6.38%~9.41%。方法灵敏、稳定,可满足水产品中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残留的检测与确证及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蓝 天青A 天青B 天青C 残留 水产品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色谱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子俺 庞纪磊 +2 位作者 黄慧 张兰 陈国南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283,共11页
毛细管电色谱(CEC)作为一种新型微柱分离技术,具有高效、高选择性、高分辨率和快速分离等特点。由于CEC进样体积通常为纳升级,所以对检测系统的高灵敏检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发展CEC与各种高灵敏检测器的联用已成为CEC研究中最活... 毛细管电色谱(CEC)作为一种新型微柱分离技术,具有高效、高选择性、高分辨率和快速分离等特点。由于CEC进样体积通常为纳升级,所以对检测系统的高灵敏检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发展CEC与各种高灵敏检测器的联用已成为CEC研究中最活跃的方向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CEC研究的发展历程,系统综述了CEC与各类检测器联用技术及其在复杂样品分离分析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并对CEC联用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141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色谱 联用技术 接口 检测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农、兽药残留分析的基体标准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方 余孔捷 +3 位作者 李耀平 储晓刚 张峰 陈国南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09年第3期82-85,共4页
综述了用于农药、兽药残留分析有关的基体标准物质研究进展,包括国、内外农药、兽药残留分析用标准物质现状及要求,标准物质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关键技术。
关键词 标准物质 基体 农药残留 兽药残留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肽类生物活性肽的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黄颖 段建平 +1 位作者 张建华 陈国南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6-331,共6页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在线富集3种肌肽类活性肽(肌肽、鹅肌肽和高肌肽)的两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一种是大体积进样反向压力排除基体富集(LVSRP)技术,即通过流体动力学进样,在不改变电源极性的条件下,利用反向压力排除样品...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在线富集3种肌肽类活性肽(肌肽、鹅肌肽和高肌肽)的两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一种是大体积进样反向压力排除基体富集(LVSRP)技术,即通过流体动力学进样,在不改变电源极性的条件下,利用反向压力排除样品基体,电堆积富集后进行CZE分离;另一种是大体积进样电渗流排除基体富集(LVSEP)技术,即通过流体动力学进样,于运行缓冲液中加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AB)动态修饰毛细管表面,通过电渗流排除样品基体,改变电源极性后进行CZE分离。与常规CZE相比,LVSRP技术和LVSEP技术使检测灵敏度提高了40-60倍。对影响两种富集过程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最优富集条件下考察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80—5.0umol/L。对3种生物活性肽的检测限(S/N=3)分别为LVSRP41—58nmol/L,LVSEP35—43n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在线富集 肌肽类活性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胶胶囊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卓旻 陈圣平 +2 位作者 李天麟 黄新健 张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2-134,共3页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蜂胶胶囊的化学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共鉴定出19种化学成分。多甘醇类、黄酮类和酯类物质为蜂胶胶囊的主要化学成分。
关键词 蜂胶胶囊 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类药物残留量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华娟 方勤美 +4 位作者 熊春娥 吴少明 陈立松 郑奎城 傅武胜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65-170,共6页
目的了解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类药物的残留水平。方法取鱼、虾、猪肉可食部分,用干冰冷冻粉碎、均质后冷冻存放。预处理样品经溶剂提取,正己烷脱脂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C/MS)检测,采用内标法定量。结果全部样品中氯霉素... 目的了解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类药物的残留水平。方法取鱼、虾、猪肉可食部分,用干冰冷冻粉碎、均质后冷冻存放。预处理样品经溶剂提取,正己烷脱脂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C/MS)检测,采用内标法定量。结果全部样品中氯霉素的检出率最高(按检出限0.03μg/kg判定),达31%(71/229),氟甲砜霉素和甲砜霉素的检出率分别为9.60%(22/229)和1.31%(3/229)。不同类样品氯霉素的检出率差异较大,明虾中均未检出,花粉的检出率最高(100%,3/3),其他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养殖鱼(82.1%,23/28)、牛奶(75.0%,24/32)、猪肉(46.7%,7/15)、国产蜂蜜(16.0%,12/75)和进口蜂蜜(5.6%,2/36)。氟甲砜霉素仅在鲜猪肉、牛奶和养殖鱼中检出,而甲砜霉素仅在国产蜂蜜和鲜猪肉中检出,含量均较低。结论市售动物性食品中氯霉素违规使用的问题依然存在,提醒各有关部门应加强食品中违禁药物残留的风险监测和药物使用的清理整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源性食品 氯霉素 甲砜霉素 氟甲砜霉素 残留量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调查 被引量:39
10
作者 里南 方勤美 +3 位作者 严小波 郑奎城 林光美 傅武胜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32,36,共6页
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氯丙醇酯(简称氯丙酯)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新的食品污染物,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酯的污染情况。在全国多个大型连锁超市采集大豆油、茶籽油、花生油等11种共143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碱水解后,以硅藻... 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氯丙醇酯(简称氯丙酯)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新的食品污染物,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酯的污染情况。在全国多个大型连锁超市采集大豆油、茶籽油、花生油等11种共143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碱水解后,以硅藻土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法净化,样液经衍生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以稳定性同位素内标法对3-氯-1,2-丙二醇酯(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酯(2-MCPD酯)进行定量。调查发现,11类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和2-MCPD酯的检出率分别为74.8%和49.7%,含量分别在0.064(最低检出限,LOD)~5.96 mg/kg和0.072(LOD)~3.43 mg/kg(分别以游离形式的3-MCPD和2-MCPD计)之间;茶籽油和芝麻油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其3-MCPD酯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63、0.60 mg/kg。样品中2-MCPD酯与3-MCPD酯的含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8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脂肪酸氯丙醇酯 气相色谱 质谱法 污染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1
作者 吴少明 傅武胜 杨贵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6-270,共5页
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出现的热点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尤其是脂肪酸3-氯-1,2-丙二醇酯(3-chlorine-1,2-propylene glycol ester,3-MCPD酯)污染问题更为突出。研究表明,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主要形成于精炼过程,而未精炼的... 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出现的热点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尤其是脂肪酸3-氯-1,2-丙二醇酯(3-chlorine-1,2-propylene glycol ester,3-MCPD酯)污染问题更为突出。研究表明,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主要形成于精炼过程,而未精炼的食用植物油几乎不含3-MCPD酯。欧盟国家已对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的形成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对食用植物油种类、可能的前体物质、精炼工艺与3-MCPD酯形成的关系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氯丙醇酯 食用植物油 精炼工艺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氨酸改性聚乳酸共聚物的合成及降解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白晓丹 樊国栋 +1 位作者 李甜甜 林振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2-65,共4页
以乳酸(D,L-LA)和L-酪氨酸(Tyr)为原料[n(D,L-LA)/n(Tyr)=95/5],氯化亚锡(Sn(cl)2)为催化剂,采用梯度升温法,通过直接熔融缩聚合成聚(乳酸-酪氨酸)共聚物(PLA-co-Tyr)。用特性粘度测试、FT-IR、1 H-NMR、GPC、DSC、XRD、TG等对其进行表... 以乳酸(D,L-LA)和L-酪氨酸(Tyr)为原料[n(D,L-LA)/n(Tyr)=95/5],氯化亚锡(Sn(cl)2)为催化剂,采用梯度升温法,通过直接熔融缩聚合成聚(乳酸-酪氨酸)共聚物(PLA-co-Tyr)。用特性粘度测试、FT-IR、1 H-NMR、GPC、DSC、XRD、TG等对其进行表征,通过SEM、XRD等方法研究了降解前后材料的表面形态、结晶度及失重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系列共聚物中的重均相对分子量Mw最大可达2900,与聚乳酸相比具有较小的Tg和结晶度,分解温度高于180℃,具有良好热稳定性且降解性能优于聚乳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L-酪氨酸 直接熔融缩聚 梯度升温法 体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兔血清中胡芦巴碱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端华 张银平 张兰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28-1430,1435,共4页
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兔血清中胡芦巴碱含量,并对胡芦巴碱在兔子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选择了以下分析条件:①运行液为pH5.6的柠檬酸盐缓冲溶液;②检测波长为224nm;③分离电压为22kV;④进样时间为10S;⑤毛... 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兔血清中胡芦巴碱含量,并对胡芦巴碱在兔子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选择了以下分析条件:①运行液为pH5.6的柠檬酸盐缓冲溶液;②检测波长为224nm;③分离电压为22kV;④进样时间为10S;⑤毛细管温度为25。C。胡芦巴碱的质量浓度在0.1~100mg·L^-1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高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05mg·L^-1。方法用于兔血清样品分析,采用PKS程序对血药浓度与给药时间之间的曲线进行拟合,得出系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胡芦巴碱在家兔血液中的代谢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特征,是一种中速吸收,快速消除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芦巴碱 毛细管电泳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相转移催化合成葵花籽油蔗糖酯
14
作者 樊国栋 康丽 林振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39,共4页
先由食用葵花籽油和甲醇在碱性催化剂条件下酯交换反应制得脂肪酸甲酯,然后脂肪酸甲酯与蔗糖通过水溶剂法,以逆相转移催化剂DMAP催化制备蔗糖脂肪酸酯。通过对酯糖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进行考察,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 先由食用葵花籽油和甲醇在碱性催化剂条件下酯交换反应制得脂肪酸甲酯,然后脂肪酸甲酯与蔗糖通过水溶剂法,以逆相转移催化剂DMAP催化制备蔗糖脂肪酸酯。通过对酯糖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进行考察,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酯糖摩尔比2.5∶1,催化剂用量4%,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7 h。在最佳合成条件下,葵花籽油脂肪酸甲酯的转化率高达65.32%,所得产品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质量浓度(CMC)为6.5 g/L,表面张力为27.41 mN/m,乳化力为79 s,浊点指数为7.2 mL,HLB值为10.1,碘值(I)为126.9 g/1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蔗糖酯 逆相转移催化 理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钇掺杂TiO_2形态结构表征及光催化活性研究
15
作者 樊国栋 郭淑清 +2 位作者 刘保健 沈文 林振宇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2-85,94,共5页
以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钇(Y)掺杂的TiO2,采用SEM、EDS、BET、XRD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XRD分析结果表明钇掺杂的TiO2具有锐钛矿型结构;SEM观察发现该催化剂表面有大量孔,平均粒径为10~20nm;EDS测试表明Y在TiO2中分布均匀;BE... 以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钇(Y)掺杂的TiO2,采用SEM、EDS、BET、XRD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XRD分析结果表明钇掺杂的TiO2具有锐钛矿型结构;SEM观察发现该催化剂表面有大量孔,平均粒径为10~20nm;EDS测试表明Y在TiO2中分布均匀;BET测试结果表明掺杂钇后,催化剂比表面积由原来的49.03m^2/g增加到99.43m^2/g;通过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测试证明Y掺杂的TiO2的催化效率比纯TiO2有很大提高,90min时降解率达到85%,比纯TiO2降解效率提高40%.实验还表明Y掺杂的TiO2对可见光的响应活性比纯TiO2有一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掺杂TiO2光催化剂 光催化降解 比表面积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