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年制医学生神经病学教学评价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琳 《中国医院》 2009年第3期66-68,共3页
使用"医院研究生用教学质量评估量表"评估七年制医学生神经病学教学质量,发现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灌输和善于介绍某一思想或概念的起源与进展三个条目决定教学质量的差异。引进PBL教学... 使用"医院研究生用教学质量评估量表"评估七年制医学生神经病学教学质量,发现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一味灌输和善于介绍某一思想或概念的起源与进展三个条目决定教学质量的差异。引进PBL教学法有助于解决发现的问题,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质量评估量表 神经病学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病例讨论与学习方法培养全科医师神经内科疾病诊治思维方式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董会卿 宿英英 +5 位作者 张津 贾建平 李大蓉 张书云 郝国庆 段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 探讨全科医师掌握神经内科临床系统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方法 实验组学员 (全科医师骨干学员 12名 )通过应用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与学习的方法 ,进行临床思维培训。对照组学员 (全科医师 9名 ) ,应用常规轮转培训方法。评价方法... 目的 探讨全科医师掌握神经内科临床系统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方法 实验组学员 (全科医师骨干学员 12名 )通过应用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与学习的方法 ,进行临床思维培训。对照组学员 (全科医师 9名 ) ,应用常规轮转培训方法。评价方法应用病史采集考核量表 ,神经系统检查考核量表 ,神经内科理论考核成绩 ,神经影像资料的阅片能力 ,资料检索及文献综述写作的能力的评价。结果 在病史采集方面 ,实验组学员成绩 ( 16 6 7± 1 12分 )与对照组学员成绩 ( 10 2 3± 2 2 6 )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t =5 12 ,P <0 0 0 1) ;在神经系统查体方面 ,实验组学员成绩 ( 89 12± 11 32 )与对照组学员成绩 ( 6 7 2 3± 14 5 6 )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t =6 5 7,P <0 0 0 1) ;神经内科理论考核结果 ,实验组学员成绩 ( 86 31± 10 86 )与对照组学员成绩 ( 71 6 7± 13 4 6 )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 =5 87,P <0 0 0 1) ;神经影像资料的阅片能力 ,资料检索及文献综述写作的能力 ,实验组较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 χ2 =9 32 1,P <0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讨论 学习方法 培养 全科医师 神经内科疾病 诊治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型案例式教学在神经科实习医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徐俊 张颖冬 +1 位作者 石静萍 狄晴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12期1013-1015,共3页
在对神经科实习医生的临床教学中,通过整合型案例式教学法提高实习医师自我更新知识能力,在学习专科查体,书写病历同时提高其文献查阅的技能,结合典型病例特点总结与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其主动学习的"症候学主导思维"的建立,... 在对神经科实习医生的临床教学中,通过整合型案例式教学法提高实习医师自我更新知识能力,在学习专科查体,书写病历同时提高其文献查阅的技能,结合典型病例特点总结与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其主动学习的"症候学主导思维"的建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教学 神经病学 临床实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和海马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符鹏程 杨期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9-254,共6页
为了观察脑室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内在机制,本实验选用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于第1 d和第3 d脑室注射STZ(总量3 mg/kg)建立Alzheimer病(AD)模型,15 d后进... 为了观察脑室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内在机制,本实验选用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于第1 d和第3 d脑室注射STZ(总量3 mg/kg)建立Alzheimer病(AD)模型,15 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利用RT-PCR方法检测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mRNA的表达变化;Nissl染色观察海马结构的改变。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脑室注射STZ后大鼠平均上台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靶象限游泳时间的百分比降低,SYP 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Nissl染色见海马CA1区神经元减少。以上结果提示脑室注射STZ可损伤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海马CA1区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脲佐菌素 脑室注射 阿尔茨海默病 突触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德秀 蔡欣 +4 位作者 金成文 王凤斌 王鲁娟 张锐 王玉良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1-474,共4页
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后会发生自噬(autophagy)现象,自噬水平的提高对维持神经元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自噬过度激活,则可能会造成神经元的凋亡。目前,脑缺血再灌注状态下自噬发生的程度以及自噬... 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后会发生自噬(autophagy)现象,自噬水平的提高对维持神经元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自噬过度激活,则可能会造成神经元的凋亡。目前,脑缺血再灌注状态下自噬发生的程度以及自噬对神经元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因而本文就目前的一些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元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樊福强 刘美萍 +1 位作者 刘志辉 王春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9期730-734,共5页
目的研究后循环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责任病灶及预后的特点。方法收集自2007年9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3例后循环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病因和危险因素... 目的研究后循环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责任病灶及预后的特点。方法收集自2007年9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3例后循环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病因和危险因素,根据Caplan使用的后循环供血区分段标准,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段组、混合组四组。所有患者的预后均进行改良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为眩晕28例(52.8%),恶心、呕吐23例(43.4%),肢体瘫痪21例(39.6%),言语不利17例(32.1%);最常见的体征是中枢性面舌瘫31例(58.5%),运动障碍21例(39.6%),感觉障碍17例(32.1%)及共济失调15例(28.3%);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心脏病变、脂代谢异常。其中中段组发病率最高21例(39.6%),其次为远段组13例(24.5%),混合组10例(18.9%),近段组9例(17.0%)。根据mRS评估,34.0%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在中段,特征性临床表现和临床综合征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的诊断,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症状和体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CT扫描对神经肌病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沈鸣九 候熙德 +2 位作者 陈伟贤 蔡昭 杨渭川 《南京医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47-50,共4页
肌源性肌病和神经源性肌病CT共同特征为肌块体积缩小、间隙增宽、密度减低。前者如多发性肌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在肌萎缩前早期出现密度降低;呈点状、条索状、蜂窝状、蚕蚀状、最终呈均片状低密区。后者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 肌源性肌病和神经源性肌病CT共同特征为肌块体积缩小、间隙增宽、密度减低。前者如多发性肌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在肌萎缩前早期出现密度降低;呈点状、条索状、蜂窝状、蚕蚀状、最终呈均片状低密区。后者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病,先有肌萎缩,密度减低较迟,因病因与损害部位不同,除腓骨肌萎缩症外,常不规則,不对称。后期均有相似密度改变。病理证实密度减低乃纤维脂肪组织浸润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源性 肌病 神经源性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球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帕金森病并发嗅觉障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春华 陈祥 +2 位作者 于洋 高殿帅 肖成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094-2096,共3页
目的:探讨嗅球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在帕金森病并发嗅觉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雄性3月龄C57BL/6小鼠,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pyridine,MPTP)25mg/kg,每周2次,共持续5周。再以嗅觉障碍行... 目的:探讨嗅球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在帕金森病并发嗅觉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雄性3月龄C57BL/6小鼠,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pyridine,MPTP)25mg/kg,每周2次,共持续5周。再以嗅觉障碍行为学方法检测,从上述小鼠中选出帕金森病并发嗅觉障碍小鼠作为实验组,将帕金森病未并发嗅觉障碍小鼠作为实验对照组,另以一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作为生理盐水组。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3组小鼠嗅球部DA能神经细胞数量,Western blot实验检测3组小鼠嗅球部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含量。结果:实验组小鼠较实验对照组小鼠嗅球部DA能神经元数量及嗅球部TH蛋白显著减少(P<0.05),实验对照组小鼠嗅球部DA能神经元数量及嗅球部TH蛋白较生理盐水组也显著减少(P<0.05),3组间嗅球部DA能神经元数量及TH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并发嗅觉障碍与嗅球部DA能神经元残存的数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障碍 帕金森病 MPTP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缺氧后细胞凋亡情况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邹哲华 陶陶 +2 位作者 徐坚 刘智 罗开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489-2492,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缺氧后细胞凋亡动态变化。方法制备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模型,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TUNEL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神经元...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缺氧后细胞凋亡动态变化。方法制备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模型,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TUNEL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神经元透射电镜下形态及染色质正常、内质网、线粒体等结构正常,缺氧组神经元水肿,细胞器破坏或消失;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缺氧后各组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与相应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缺氧48 h神经元凋亡达高峰(IOD为0.187±0.007),与缺氧12、24 h及72 h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细胞凋亡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呈动态变化,是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形式。恰当时间窗内对神经元凋亡进行干预将是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有效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缺氧 凋亡 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对大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自发放电及Glu能和GABA能传入活动的影响
10
作者 刘媛媛 杨青山 高东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对大鼠黑质致密部(SNc)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及对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纤维输入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Parkinson病(PD)的发病机制奠定神经生理学基础。方法:采用微电泳技术观察NO供体硝普钠(SNP),...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对大鼠黑质致密部(SNc)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及对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纤维输入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Parkinson病(PD)的发病机制奠定神经生理学基础。方法:采用微电泳技术观察NO供体硝普钠(SNP),Glu及GABA对SNc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及神经递质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微电泳SNP使81.25%(39/48)受试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加快,此兴奋性作用与微电泳电流强度正相关,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20nA~80nA),SNc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进一步加快。在35个受试神经元上分别微电泳Glu或GABA后,可以观察到分别有31神经元兴奋或所有神经元表现为抑制作用。在已经被Glu兴奋的31个神经元上同时微电泳SNP可使SNc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进一步加快。相反,在微电泳GABA的同时应用SNP可使已经被抑制的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结论:NO对SNc神经元产生兴奋性作用。NO与Glu、GABA能投射在SNc有汇聚作用,NO协同Glu对SNc神经元产生兴奋性作用,但拮抗GABA对SNc神经元抑制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黑质致密部 微电泳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训练对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莉 吴光 崔松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长期饮酒对大鼠周围神经功能及形态的影响,并观察早期运动训练能否对其功能恢复产生促进作用,同时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20只,B组为酒精中毒组20只,C组为康复组20只。采用灌胃法B... 目的:探讨长期饮酒对大鼠周围神经功能及形态的影响,并观察早期运动训练能否对其功能恢复产生促进作用,同时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20只,B组为酒精中毒组20只,C组为康复组20只。采用灌胃法B、C组以50%(v/v)食用酒精,按10ml/kg·d灌胃8周,康复组于灌胃第7周开始同时予游泳训练及跑笼训练2周,对照组则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只大鼠每周称重,8周后做电生理测定,并做坐骨神经检查。结果:①酒精中毒组大鼠体重、食量、毛色均较对照组差,并出现酒精中毒性精神症状;②电生理检查酒精中毒组大鼠神经肌肉收缩阈值增高,峰值降低;③酒精中毒组微观结构显示轴索变性伴继发性节段性脱髓鞘改变,而其他两组则不显著。结论:①长期大量饮用高浓度白酒对大鼠周围神经肌肉形态及功能均有影响,其改变与人类慢性酒精中毒周围神经病相似;②早期运动训练对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坐骨神经肌肉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中毒 坐骨神经 运动训练 微观结构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辛酸对帕金森模型大鼠黑质内神经胶质细胞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利 张春林 +4 位作者 周波 翟素珍 文敏 勾云 焦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探讨硫辛酸(LA)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Iba-l)、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方法: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颅内注射生理盐水)30只、模型组(颅内注射... 目的:探讨硫辛酸(LA)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Iba-l)、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方法: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颅内注射生理盐水)30只、模型组(颅内注射6-OHDA)100只。30只对照组大鼠术后4周再随机取20只作为假手术组;100只模型组大鼠4周后随机取80只成功模型再随机分为PD模型组和硫辛酸干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只。模型组采用立体定位仪定向注射6-OHDA。对照组定向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硫辛酸低、中、高剂量组于PD模型大鼠成功术后4周分别每日腹腔注射15、30、60 mg/kg,连续注射14 d。干预结束后取各组大鼠右侧中脑黑质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FAP和Iba-l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黑质内TH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PD模型组及硫辛酸干预低、中、高剂量组大鼠黑质内GFAP及Iba-1的表达均明显有所增加(P<0.05),但TH阳性细胞数则明显有所减少(P<0.01);(2)与PD模型组比较,硫辛酸干预低、中、高剂量组大鼠黑质内GFAP及Iba-1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而TH阳性细胞数则明显增加(P<0.05);(3)与硫辛酸干预低剂量组比较,硫辛酸干预中、高剂量组大鼠黑质内GFAP及Iba-1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而TH阳性细胞数则明显有所增加(P<0.01);(4)硫辛酸干预中、高剂量组间大鼠黑质内GFAP及Iba-1的表达虽无显著差异(P>0.05),但TH阳性细胞数则明显有所增加(P<0.05)。结论:硫辛酸通过抑制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过度表达,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该结果可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硫辛酸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酪氨酸羟化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son氏病多器官的病理和超微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柏蘋 梁秀龄 +2 位作者 刘焯霖 刘海荣 潘锡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8-20,共3页
本文对1例HLD死者进行了病理和电镜研究。肉眼可见结节性肝硬化,脾肿大,脑萎缩和豆状核软化灶等。光镜显示坏死后性肝硬化,可见铜离子在肝细胞及其周围沉积;在基底节区可见散在的神经细胞变性,继发性的神经胶质增生,并可找到Alzheimer ... 本文对1例HLD死者进行了病理和电镜研究。肉眼可见结节性肝硬化,脾肿大,脑萎缩和豆状核软化灶等。光镜显示坏死后性肝硬化,可见铜离子在肝细胞及其周围沉积;在基底节区可见散在的神经细胞变性,继发性的神经胶质增生,并可找到Alzheimer Ⅱ型细胞。对5种器官(肝、肾、脑、脾和皮肤)进行电镜观察,在肝、肾、皮肤组织均可见散在的高电子密度物质沉积。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对HLD进行多器官的超微病理学观察,它对促进本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超微病理学 肝豆状核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微血管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怡琴 黄如训 +1 位作者 苏镇培 陈颖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69-72,F002,共5页
动态观察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在高血压不同时期和卒中急性期的脑微血管病变。发现高血压早期已有脑微血管损害,并随血压升高和持续时间延长而加重,至高血压晚期出现管腔狭窄,内皮细胞水肿。此时虽未发生卒中,但受损微血管周围... 动态观察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在高血压不同时期和卒中急性期的脑微血管病变。发现高血压早期已有脑微血管损害,并随血压升高和持续时间延长而加重,至高血压晚期出现管腔狭窄,内皮细胞水肿。此时虽未发生卒中,但受损微血管周围的神经细胞已出现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等缺血缺氧表现。卒中时,管壁结构严重破坏,有的管腔闭塞。显示高血压时脑微血管病变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卒中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血管性 脑微血管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二醇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与其下调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干扰素γ的表达有关 被引量:4
15
作者 纪宁 尉杰忠 +3 位作者 孙永胜 刘颖 梁丽云 马存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97-1002,共6页
目的:探讨雌二醇(estradiol,E2)对去卵巢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去卵巢后10天的EAE动物模型,随机分为EAE组、E2治疗组和佐剂组。E2治疗组... 目的:探讨雌二醇(estradiol,E2)对去卵巢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去卵巢后10天的EAE动物模型,随机分为EAE组、E2治疗组和佐剂组。E2治疗组从免疫后(Post-inoculation,p.i.)0~5天每日肌注E2(250μg/kg)一次。观察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清E2浓度、血清和脑脊液中白蛋白含量比值(CSF to serum albumin quotient,QA),通过QA评定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损害。在p.i.6、8、10、12、14、16天处死动物,取脑和脊髓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部位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1,I-CAM-1)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表达,并对EAE组ICAM-1和IFN-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p.i.6~12天E2治疗组血清E2浓度较EAE组升高(F=1666.49,P<0.05)。EAE组QA在p.i.8天达峰值(0.31±0.07),E2治疗组QA在p.i.14天达峰值(0.20±0.04),E2治疗组QA值幅度低且峰值出现时间较EAE组延迟(F=26.20,P<0.05)。E2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0.53±0.92)较EAE组(2.07±1.67)降低(t=2.93,P<0.05);E2治疗组体重减轻(6.73±3.53)较EAE组(15.40±4.03)减少(t=6.26,P<0.05);E2治疗组发病率(27%)较EAE组(73%)降低(χ2=6.53,P<0.05)。在p.i.10~16天,E2治疗组ICAM-1的表达较EAE组降低(F=21.01,P<0.05),E2治疗组IFN-γ的表达较EAE组降低(F=26.19,P<0.05)。EAE组ICAM-1与IFN-γ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r=0.87,P<0.01)。结论:E2能够有效抑制EAE,其抑制机制与E2下调ICAM-1、IFN-γ的表达,进而保护BBB的功能和促使Th细胞发生转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雌二醇 血脑屏障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硬化性混合性中风 被引量:69
16
作者 黄如训 钟思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94-197,共4页
报告中风死亡的尸检18例,临床上均呈典型的中风发作,脑部有同临床表现基本符合的新鲜出血和梗塞灶,多数的病灶互不关联;提出中风患者的临床征象不能用一种性质的病灶解释时,应怀疑混合性中风,争取CT等检查以及时确诊。脑动脉硬化主要是... 报告中风死亡的尸检18例,临床上均呈典型的中风发作,脑部有同临床表现基本符合的新鲜出血和梗塞灶,多数的病灶互不关联;提出中风患者的临床征象不能用一种性质的病灶解释时,应怀疑混合性中风,争取CT等检查以及时确诊。脑动脉硬化主要是高血压所致的小及细动脉硬化,尚有脑底动脉粥样硬化,脑部病变同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认为发病基础是动脉硬化。指出治疗上应取合理的中性方案,及早防治脑干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动脉硬化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p38MAPK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雪笠 吕佩源 +4 位作者 陶冉 冯连元 黄通瑞 张笋 于宝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海马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VD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VD模...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海马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VD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VD模型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测其海马p38MAPK的表达变化。结果VD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VD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为跳台试验反应时间长,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记忆成绩为跳台试验潜伏时间短,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P<0·05),VD模型组小鼠的p38MAPK免疫反应阳性锥体细胞数(30·36±17·74)较正常组(8·35±0·71)、假手术组(10·38±4·23)明显增加(P<0·01)。结论VD小鼠学习、记忆的成绩下降,而海马p38MAPK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增加,提示VD小鼠认知功能、记忆功能减退与p38MAPK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患者血浆与脑脊液中NO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新华 谢随民 +1 位作者 朱明 吴祥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血浆、脑脊液中一氧化氮 (NO)含量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偏头痛发作期的 46例患者 ,偏头痛间歇期的 42例患者以及 41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测定其颈静脉血、肘静脉血及部分脑脊液中NO含量并进行比...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血浆、脑脊液中一氧化氮 (NO)含量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偏头痛发作期的 46例患者 ,偏头痛间歇期的 42例患者以及 41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测定其颈静脉血、肘静脉血及部分脑脊液中NO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偏头痛发作组患者颈静脉血浆、脑脊液中NO含量与偏头痛间歇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 )偏头痛发作组、间歇组患者肘静脉血浆NO含量与对照组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NO与偏头痛发作有密切关系 ,应用NO合成酶抑制剂有助于偏头痛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血浆 脑脊液 一氧化氮 NO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重症肌无力的疾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艺凡 李媛 +5 位作者 夏聪 田淑芬 贺电 陈美秋 倪睿涵 楚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2-746,共5页
目的:分析误诊为重症肌无力(MG)的疾病临床特点,为以后临床诊疗开阔思路。方法:回顾性整理并分析31例误诊为MG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收集31例病例,被误诊为MG的疾病分别为:线粒体肌病或线粒体脑肌病10例,脂质沉积性肌病6例,甲状腺相... 目的:分析误诊为重症肌无力(MG)的疾病临床特点,为以后临床诊疗开阔思路。方法:回顾性整理并分析31例误诊为MG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收集31例病例,被误诊为MG的疾病分别为:线粒体肌病或线粒体脑肌病10例,脂质沉积性肌病6例,甲状腺相关肌病4例,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5例,神经症4例,海绵窦脑膜瘤1例以及神经源性骨骼肌病1例。结论:MG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易出现不典型表现,需与可产生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进而完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误诊 肌肉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周浩 魏守超 +2 位作者 赵兴军 刘芳 刘志辉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代谢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新发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患...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代谢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新发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患者,以无脑梗死的门诊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浆Hcy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双侧颈动脉颅外段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性质,采用全自动基因芯片检测目标人群MTHFR C677T基因型。结果共纳入新发前循环脑梗死组患者150例,对照组100例。①脑梗死组MTHFR C677T突变(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8.0%vs 19.0%,χ~2=22.067,P<0.001;64.0%vs 45.5%,χ~2=6.907,P=0.009);②脑梗死组MTHFR C677T C→T基因突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53,P<0.001);③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组MTHFR C677T突变(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66.2%vs 34.1%,χ~2=14.587,P<0.001;77.5%vs 60.2%,χ~2=6.978,P=0.008)。结论 MTHFR C677T位点C→T基因突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及其狭窄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多态性 同型半胱氨酸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