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退化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1
作者 周楠 王蕾 +5 位作者 毛旭锋 魏晓燕 高雅月 于红妍 唐文家 张紫萍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4-1126,共13页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与未退化沼泽湿地相比,退化沼泽湿地植物性状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平均下降了55.3%,47.4%,45.0%和58.6%;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等莎草科的优势种地位逐渐被削弱,杂类草的重要值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趋向复杂;土壤含水量以及养分含量随湿地退化呈现出不断降低趋势(P<0.05),土壤全钾(Total potassium,TK)表现出明显富集现象;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C)、全钾(Total potassium,TK)及全氮(Total nitrogen,TN)为高寒沼泽湿地响应退化的理化因子。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不同退化阶段高寒沼泽湿地的退化规律,可为保护和恢复沼泽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退化程度 物种多样性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疏勒河源区雪豹占域率及种群数量估计
2
作者 李彦知 姜楠 +7 位作者 马存新 贾丁 高雅月 黄红 赵翔 史湘莹 李雪阳 吕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728,共12页
雪豹(Panthera uncia)广泛分布在中亚高山地带,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祁连山地区是全球雪豹景观保护单元之一,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以往研究多集中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青海片区的雪豹栖息地利用和种群状态尚缺乏了解。2018—... 雪豹(Panthera uncia)广泛分布在中亚高山地带,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祁连山地区是全球雪豹景观保护单元之一,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以往研究多集中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青海片区的雪豹栖息地利用和种群状态尚缺乏了解。2018—2021年,本研究团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疏勒河源区开展了红外相机监测,利用单物种多季节占域模型分析了2019—2021年每年冬季的雪豹占域率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标记重捕模型估计了雪豹种群数量。2018—2021年,红外相机累计有效工作日为37614 d,获取雪豹独立捕获674次。占域模型显示,2019—2021年1—3月的雪豹平均占域率为0.50±0.11,年份间的定居率为0.25±0.08,局部灭绝率为0.11±0.08。雪豹占域率主要受到海拔的负向影响(β=-1.20±0.58,P=0.04),以及岩羊(Pseudois nayaur)相对多度指数的正向影响(β=1.83±1.05,P=0.08),海拔的影响结果与以往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研究存在差异,可能与研究区域的地形和猎物资源分布相关。调查期间累计记录88只雪豹独立个体,标记重捕模型显示,2019—2021年雪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6±7)只、(16±4)只和(22±5)只,稳定记录的个体占比少,可能与祁连山位于雪豹种群的沟通廊道上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疏勒河源区的雪豹栖息地利用和种群密度与公园内其他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应整合国家公园各区域雪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从而整体制定保护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祁连山 种群数量 占域模型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熊冲突缓解措施研究进展——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代云川 李迪强 +4 位作者 刘芳 张于光 张毓 姬云瑞 薛亚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310-8318,共9页
人与熊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熊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熊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熊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熊、亚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极熊、马来熊、懒熊和眼镜熊。肇事... 人与熊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熊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熊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熊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熊、亚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极熊、马来熊、懒熊和眼镜熊。肇事类型主要包括伤人、捕食牲畜、入侵房屋、损害庄稼、袭击蜂箱以及翻食垃圾。引发人熊冲突的原因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熊科动物种群数量上升、熊科动物生境质量下降、熊科动物自然食源周期性短缺、人类食物来源易获得性以及公众对肇事熊的容忍度下降有关。国际上已有的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包括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以及政策导向性措施,然而,多数措施的制定仅停留在措施本身的技术层面上,缺乏对地方实际情况和冲突驱动因素的分析。西藏棕熊属于棕熊的一种稀有亚种,生活在靠近人类的中亚高海拔地区。在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类与西藏棕熊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协助制订有效的保育目标、解决区内人熊冲突问题,提出以下缓解建议:(1)缓解措施的制定需因地而异,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如地理环境、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2)冲突类型多样,防熊措施需持续更新与完善;(3)加强人类社会发展与熊科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熊科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4)加强棕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从棕熊生境质量、种群动态、自然食源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去深入挖掘人熊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而从根本上制定缓解措施,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熊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熊冲突 缓解措施 共存 西藏棕熊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人熊冲突现状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代云川 薛亚东 +5 位作者 程一凡 张于光 张留栓 张毓 罗平 李迪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245-8253,共9页
大型哺乳动物肇事导致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报复性猎杀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人熊冲突问题严重,棕熊肇事不断突破了当地牧民的容忍度,严重影响其保护的积极性,了解人熊冲突现状和牧民态度认知对于制定和... 大型哺乳动物肇事导致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报复性猎杀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人熊冲突问题严重,棕熊肇事不断突破了当地牧民的容忍度,严重影响其保护的积极性,了解人熊冲突现状和牧民态度认知对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防熊措施至关重要。通过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上报的296起棕熊肇事案件,同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法对71户牧民进行访谈,以期了解该地区人熊冲突现状和牧民对棕熊的态度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棕熊主要肇事类型为入侵房屋,同时也捕食少量牲畜,以绵羊和山羊为主;(2)每年6—8月为人熊冲突高发期,8—10月为案件上报高峰期;(3)年纪较小和经历过棕熊肇事的受访者对棕熊的态度更为消极;(4)多数受访者认为过去10年里棕熊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新枪支政策的执行;(5)大部分受访者在防熊措施选择偏好上较为保守,认为修筑水泥墙和找人看守是保护财产最有效的两种途径。建议地方政府完善当前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人熊冲突管理过程;提升电围栏防控技术,选择合适地点建立棕熊补饲站;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允许牧民在一定范围内合法使用防熊喷雾;未来应加强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棕熊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熊冲突 入侵房屋 缓解措施 西藏棕熊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豺的分布现状及适宜栖息地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炎林 王一丹 +6 位作者 李祎斌 余辰星 王忠骅 胡大志 马存新 王大军 李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9-761,共13页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我国豺(Cuon alpinus)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急剧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和行动时所亟需解决的问题。祁连山近年来频繁记录到豺的出现,为掌握豺在祁连山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我国豺(Cuon alpinus)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急剧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和行动时所亟需解决的问题。祁连山近年来频繁记录到豺的出现,为掌握豺在祁连山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调查和野外目击报道,系统整理了2016—2024年豺在祁连山的出现信息。基于四大类24个环境变量,使用集成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了豺在祁连山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研究区内共收集豺的野外确认出现位点90个,其中祁连山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内、外分别有61个和29个。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内的酒泉管辖片区的位点最多(n=38),其次是张掖管辖片区(n=18);青海片区仅有5个。集成模型(AUC=0.974,TSS=0.864)结果显示,豺在祁连山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1.06×10^(5)km^(2),主要分布在甘青两省边界线两侧,以及青海省宗务隆山;其中,祁连山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内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3.91×10^(4)km^(2)。崎岖度、家畜密度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豺栖息地适宜度的最重要因素。相较于IUCN提供的物种分布范围图层,本研究证实并细化了豺在祁连山的分布,填补了豺分布的知识空缺。甘肃省肃北县县城周边山地和青海省宗务隆山、大通山和托来山等地区是目前豺调查的空白区域,亟待在后续调查中加以关注。在今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中,建议考虑采取雪豹(Panthera uncia)和豺并重的双旗舰物种保护策略,以推动对祁连山豺种群的深入调查与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食肉动物 顶级捕食者 栖息地适宜度 物种分布模型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青海祁连山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芳菲 李丽 +9 位作者 吴巩胜 袁磊 孟春林 国洪艳 周跃 马存新 高雅月 薛亚东 李迪强 代云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02-2209,共8页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日常巡护监测以及雪豹粪便、脚印等痕迹获得其分布点数据并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植被、人为干扰等关键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青海祁连山区域雪豹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密度、降雨和海拔是影响雪豹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适宜生境总面积为13935.98 km^(2),占研究区域的37%,而大约48%的适宜生境分布在保护区外。现有功能区下雪豹保护的关键区域为位于保护区中部及西北部区域的祁连山中段疏勒南山-托勒南山区域,另有部分最适宜区位于保护区管辖范围之外的祁连县北部的沙龙滩管护站、托勒河源管护站及瓦乎斯管护站所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3S技术 生境 最大熵(MAXENT)模型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羌活在三江源的适宜分布 被引量:4
7
作者 佘延娣 周华坤 +10 位作者 张中华 马丽 周秉荣 宋明华 孙建 邓艳芳 徐文华 王芳 姚步青 马真 黄小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33-2041,共9页
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是重要的药用资源和濒危物种,明确其适宜分布情况对其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基于三江源18个羌活分布点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羌活在三江源的适宜分布情况... 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是重要的药用资源和濒危物种,明确其适宜分布情况对其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基于三江源18个羌活分布点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羌活在三江源的适宜分布情况,并筛选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当前羌活适宜分布面积为146.43×10^(3) km^(2),占三江源区域的26.67%,且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区的东部和南部;影响羌活分布主要的环境因子有6个,按贡献率由大到小分别是:海拔(37.1%)、年平均气温(15.9%)、坡向(12.2%)、最湿季降水量(11.4%)、最冷季平均气温(9.6%)、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5.4%);未来羌活在不同CO_(2)浓度情景下的适宜分布面积由大到小为:RCP2.6(126.92×10^(3) km^(2))、RCP4.5(95.32×10^(3) km^(2))、RCP6.0(25.53×10^(3) km^(2))、RCP8.0(22.13×10^(3) km^(2)),未来不同CO_(2)浓度情景下羌活的适宜分布面积均小于当前羌活适宜分布,且未来高CO_(2)浓度情景下的羌活适宜分布面积小于低CO_(2)浓度情景。当前及未来不同CO_(2)浓度情景下三江源国家公园中羌活的适宜分布面积分别为:当前(22.60×10^(3) km^(2))、RCP2.6(16.64×10^(3) km^(2))、RCP4.5(4.79×10^(3) km^(2))、RCP6.0(0.43×10^(3) km^(2))、RCP8.0(0.27×10^(3) km^(2)),羌活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适宜分布面积相对较小。该研究对于理解三江源区羌活野生资源生长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利于实现这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气候变暖 羌活 适生区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播和混播技术对燕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武汉军 宋词 +6 位作者 王芳萍 邓艳芳 马力 姚雷鸣 黄小涛 周华坤 姚步青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9-704,共6页
播期延后和禾豆混播技术都可以提升燕麦(Avenasativa)品质,本研究在青海省贵南县饲草基地开展试验,比较两种播种技术对燕麦生长和养分指标的影响,为青海南部农牧交错区牧草种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牧草品种为“加燕2号”燕麦和“兰箭3号... 播期延后和禾豆混播技术都可以提升燕麦(Avenasativa)品质,本研究在青海省贵南县饲草基地开展试验,比较两种播种技术对燕麦生长和养分指标的影响,为青海南部农牧交错区牧草种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牧草品种为“加燕2号”燕麦和“兰箭3号”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传统播种和禾豆混播燕麦于6月上旬播种,播期延后燕麦于6月中旬播种,在燕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不同播种处理下的燕麦生长和养分指标。结果表明,播期延后的燕麦最佳收获期为10月下旬,禾豆混播燕麦为9月下旬。在10月下旬收获期,禾豆混播燕麦地上部分干重最大,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综合营养价值和适口性更优;和传统播种相比,延期播种可以显著提高燕麦干重和粗蛋白含量,降低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因此,延期播种能缩小传统播种和禾豆混播燕麦的生产力和营养成分指标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延期播种 禾豆混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