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退化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1
作者 周楠 王蕾 +5 位作者 毛旭锋 魏晓燕 高雅月 于红妍 唐文家 张紫萍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4-1126,共13页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与未退化沼泽湿地相比,退化沼泽湿地植物性状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平均下降了55.3%,47.4%,45.0%和58.6%;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等莎草科的优势种地位逐渐被削弱,杂类草的重要值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趋向复杂;土壤含水量以及养分含量随湿地退化呈现出不断降低趋势(P<0.05),土壤全钾(Total potassium,TK)表现出明显富集现象;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C)、全钾(Total potassium,TK)及全氮(Total nitrogen,TN)为高寒沼泽湿地响应退化的理化因子。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不同退化阶段高寒沼泽湿地的退化规律,可为保护和恢复沼泽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退化程度 物种多样性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草地功能群多样性与生产力研究
2
作者 罗顺华 刘新宇 +6 位作者 孟宝平 陈璇黎 胡仁杰 于红妍 王贤颖 张勃 秦彧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6,共13页
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功能,进而保障祁连山生态屏障作用的基础。目前关于祁连山高寒草地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维持机制的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2023年7月中下旬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7种典型高寒草地的无... 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功能,进而保障祁连山生态屏障作用的基础。目前关于祁连山高寒草地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维持机制的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2023年7月中下旬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7种典型高寒草地的无人机航拍-地面协同调查,分析了不同高寒草地的植物群落特征,阐明了植物功能群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的特性,揭示了功能群物种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高寒荒漠植被高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草地,但是山地草甸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在7种草地中最高,分别为91.73%、16种和179.19 g·m^(-2),高寒沼泽草甸的植株密度最高,达到了4111株·m^(-2)。2)杂类草是多种高寒草地的主要功能群,在山地草甸中杂类草物种丰富度高达8种,约占其总物种丰富度的50%;高寒沼泽草甸中莎草科贡献了地上生物量总量的90%以上,但是在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呈现出莎草科逐渐减少而禾本科增多的特征;高寒荒漠和高寒荒漠草原仅有2~3种功能群,物种少且生产力较低。3)高寒草地群落和功能群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总体上呈正相关,表明维持高寒草地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功能群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河流和湿地原生生物多样性研究
3
作者 王浩骅 张鹏 +6 位作者 罗帅 谷思雨 熊雄 于瑶 李仑 缪炜 熊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共11页
探索祁连山国家公园河流与湿地的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为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2020年7-8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河流和湿地的21个水环境样点进行了水样采集和DNA分离,共获得DNA样品58份,利用宏基因... 探索祁连山国家公园河流与湿地的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为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2020年7-8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河流和湿地的21个水环境样点进行了水样采集和DNA分离,共获得DNA样品58份,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探究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原生生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共鉴定和注释到393个原生生物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分属于24门40纲95目126科162属,其中裸藻门、纤毛门种类最多,硅藻门、纤毛门丰度最高;(2)片区不同河流或湿地的原生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河流原生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湿地;(3)RDA分析显示原生生物群落主要受水体总磷、水温、pH、总有机碳、溶解氧、盐度、总氮、硝酸盐氮、氨氮和水流速度等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4)物种共现网络分析显示湿地原生生物群落共现网络较河流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生物 多样性 宏基因组 河流 湿地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森林大样地生物多样性特征
4
作者 王定晖 索南才让 +1 位作者 于红妍 杜岩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73-1979,共7页
【目的】通过监测森林大样地植物群落特征的长期动态变化,揭示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及维持机制,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大样地乔木植株每木调查,并解... 【目的】通过监测森林大样地植物群落特征的长期动态变化,揭示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及维持机制,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大样地乔木植株每木调查,并解析其生物多样性调控因素。【结果】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的乔木总数为35835株,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分别占据57.84%和23.82%。物种丰富度和平均株高分别为3种和10.7 m。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0.74和0.43,Shannon-Wiener指数偏低,但Simpson指数较高,存在物种数量集中度较高现象。森林大样地Shannon-Wiener受乔木高度、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指数的极显著影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5和0.93,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6和0.08,表明模型对Shannon-Wiener指数的解释能力和预测精度均较高。【结论】青海云杉林物种多样性较低且受乔木高度、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指数的显著影响,其对维持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森林大样地 青海云杉林 物种丰富度 SHANNON-WIENER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生态分区识别与优化策略——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为例 被引量:47
5
作者 乔斌 曹晓云 +9 位作者 孙玮婕 高雅月 陈奇 于红妍 王喆 王乃昂 程弘毅 王义鹏 李甫 周秉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6-1004,共19页
生态空间分区识别是支撑自然保护地生态资产管理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下简称为“园区”)为例,集成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模型方法、景观生态学方法、GIS格网法,分析了园区1998—2018年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 生态空间分区识别是支撑自然保护地生态资产管理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下简称为“园区”)为例,集成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模型方法、景观生态学方法、GIS格网法,分析了园区1998—2018年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选用Z-score标准化构建了四类生态分区。结果表明:(1)草地占园区面积的55.00%以上,30年间(1998—2018年)园区土地利用之间转移总面积为102.49 km^(2)。(2)3个时期(1998年、2008年、2018年)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约为274亿元/a,单位面积ESV为172.94万元/km^(2)。不同ESV等级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镶嵌交错分布格局,高寒河源湿地区和寒温带针叶林区为ESV的高值区。(3)3个时期园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ERI)分别为0.2287、0.2286和0.2310,生态安全状态整体较好,景观生态风险以低生态风险等级和较低生态风险等级占主导地位,占园区面积的90.00%左右。人工牧草地、旱地、建设用地的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较高。(4)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两个维度将园区划分为生态保障型生境修复区(I)、生态脆弱型特别保护区(II)、生态改良型发展利用区(III)和生态预防型保育涵养区(IV)四类生态分区,并提出差异化管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风险 生态分区 管控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化视角下公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心理模型及实践路径
6
作者 纪泽宇 罗倩 +5 位作者 陈雪峰 郑华 杨燕 于瑶 龚园超 孙彦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26-134,共9页
国家公园是协同推动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其建设离不开公众的深度参与和支持。基于生态文化视角,1)从心理学理论出发,构建了生态意识、生态情感与生态行为三维框架,系统分析了生态文化对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 国家公园是协同推动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其建设离不开公众的深度参与和支持。基于生态文化视角,1)从心理学理论出发,构建了生态意识、生态情感与生态行为三维框架,系统分析了生态文化对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的促进作用;2)梳理了国家公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实践及其在生态保护、社区参与、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成效与挑战,并提出了以生态文化教育增强生态意识、以社会互动激发生态情感、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和社区共治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的策略建议,旨在促进公众对生态行为的自觉参与,助力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3)从多学科整合的视角揭示了生态文化对公众心理过程与行为实践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社区参与和生态治理路径,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目标的协同推进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文化 心理机制 生态意识 生态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Panthera Unica)保护的态度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7
作者 靳利晓 代云川 +4 位作者 李叶 薛亚东 李广良 马存新 张于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4-541,共8页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雪豹(Panthera Unica)分布最集中、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雪豹科学保护对于全球雪豹种群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保护的态度认知、探究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对于保...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雪豹(Panthera Unica)分布最集中、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雪豹科学保护对于全球雪豹种群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对雪豹保护的态度认知、探究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对于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半结构式访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牧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受访者认为狼(n=34,91.89%)和雪豹(n=16,43.24%)是最重要的两种致害野生动物;(2)所有受访者对雪豹保护均持积极态度;(3)受访者认为野生动物捕杀(n=14,50.00%)和草场退化(n=9,32.14%)是家畜面临的两大威胁因素;(4)“雪豹捕杀家畜”和“为家畜购买商业保险”是影响牧民对雪豹保护态度的关键因素(P<0.05)。为促进人与野生动物长期共存,需要各级政府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人兽冲突 态度认知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祁连山南麓门源草原毛虫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玉英 严林 +5 位作者 于红妍 牟丹 赵啟军 林扎西尖措 高太侦 谢久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8,共12页
【目的】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 menyuanensis是为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主要害虫,严重妨碍草地生态和畜牧业发展,了解其在祁连山南麓的实际分布区和潜在适生区对门源草原毛虫的监测和防治以及草地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 【目的】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 menyuanensis是为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主要害虫,严重妨碍草地生态和畜牧业发展,了解其在祁连山南麓的实际分布区和潜在适生区对门源草原毛虫的监测和防治以及草地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在对祁连山南麓门源草原毛虫的分布进行大量实地调查(147个位点)的基础上,采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IBM SPSS 22.0筛选影响门源草原毛虫分布的环境因子,应用生态位模型MaxEnt 3.4.4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10.8预测祁连山南麓门源草原毛虫2021-2040年的适生区范围。【结果】影响门源草原毛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9月平均降水量、9月平均太阳辐射等;2021-2040年门源草原毛虫在祁连山南麓的适生区变化趋势为高适生区和非适生区的面积呈减少趋势,中适生区和低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检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ROC,AUC)值为0.924,模拟结果准确性较好。【结论】本研究结果为阐明门源草原毛虫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监测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全球气候变化为门源草原毛虫的栖息地扩张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建议根据门源草原毛虫的潜在适生等级,构建“分级应对”的监测和早期预警体系与防控模式,以应对害虫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草原毛虫 青藏高原 草地保护 草地害虫 潜在分布区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青海祁连山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芳菲 李丽 +9 位作者 吴巩胜 袁磊 孟春林 国洪艳 周跃 马存新 高雅月 薛亚东 李迪强 代云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02-2209,共8页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日常巡护监测以及雪豹粪便、脚印等痕迹获得其分布点数据并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植被、人为干扰等关键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青海祁连山区域雪豹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密度、降雨和海拔是影响雪豹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适宜生境总面积为13935.98 km^(2),占研究区域的37%,而大约48%的适宜生境分布在保护区外。现有功能区下雪豹保护的关键区域为位于保护区中部及西北部区域的祁连山中段疏勒南山-托勒南山区域,另有部分最适宜区位于保护区管辖范围之外的祁连县北部的沙龙滩管护站、托勒河源管护站及瓦乎斯管护站所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3S技术 生境 最大熵(MAXENT)模型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草地苔藓结皮生长增强了土壤细菌网络复杂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10
作者 孟宪超 王贵强 +9 位作者 李鸿雁 王贤颖 秦金萍 汪齐瑞 马子峰 李以康 周华坤 宋明华 林丽 施建军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40-2149,共10页
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表层土壤微生物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探究恢复过程中苔藓结皮下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多样性、共线网络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 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表层土壤微生物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探究恢复过程中苔藓结皮下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多样性、共线网络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EMF)的变化,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苔藓结皮对细菌和EMF的影响。结果表明,建植18年的人工草地苔藓结皮盖度为61.1%,显著高于建植12年、建植3年的人工草地和对照样地(P<0.01);建植12年和18年人工草地的土壤全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未恢复草地(P<0.05);表层土壤(0~1 cm)EMF显著提高(P<0.05),不同恢复年限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PLS-PM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细菌多样性和共线网络复杂性对EMF有显著(P<0.05)和极显著影响(P<0.01),而苔藓结皮通过显著增强细菌共线网络复杂性提高EMF。本研究揭示了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网络复杂性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L-InVEST模型的玛多地震对高寒湿地面积及生境质量影响研究
11
作者 顾天江 杜凯 +5 位作者 毛旭锋 金鑫 于红妍 唐文家 吴艺 刘泽碧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21,共13页
为准确评估2021年玛多地震对高寒湿地的影响,选取震中6度烈度带为研究区,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融合Sentinel-2、Sentinel-1以及SRTM1数据,构建原始光谱、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红边指数、纹理特征、地形、雷达特征7个遥感... 为准确评估2021年玛多地震对高寒湿地的影响,选取震中6度烈度带为研究区,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融合Sentinel-2、Sentinel-1以及SRTM1数据,构建原始光谱、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红边指数、纹理特征、地形、雷达特征7个遥感特征集,利用Stacking算法构建集成学习模型实现震前、震后的高寒湿地分类;结合InVEST模型实现地震前后生境质量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集成学习分类精度优于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特征优选方案下分类精度最高(92.741%,Kappa系数为0.902),较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有所提高。2)在原始光谱的基础上加入纹理特征,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的分类精度分别可达0.987、0.933,加入地形特征后沼泽湿地分类精度可达0.857,纹理特征中的方差和相关性以及地形特征中的坡度、高程对高寒湿地分类效果影响显著。3)地震造成湿地面积减小,其中沼泽湿地减少43.088 km^(2),变化率为-0.254%;河流湿地减少31.654 km^(2),变化率为-3.522%;湖泊湿地面积下降4.971 km^(2),变化率为-0.303%。而裸地面积增加了36.160 km^(2)。4)生境质量均值从震前0.523下降到震后0.482,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从7.399%下降到5.993%,而低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从2.191%上升到7.658%。该研究显示地震对高寒湿地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灾后生态恢复与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分类 Google Earth Engine 地震 高寒湿地 特征优选 哨兵2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鼠丘侵蚀诱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快速流失
12
作者 于红妍 王贤颖 秦彧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7-1599,共13页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挖掘洞穴导致地表出现由疏松土壤堆积而成的鼠丘,在外营力下容易造成土壤侵蚀、有机碳和全氮的流失。由于自然状态下鼠丘侵蚀的定量研究较为匮乏,导致目前就高原鼠兔挖掘活动造成的鼠丘侵蚀特征及其对土壤...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挖掘洞穴导致地表出现由疏松土壤堆积而成的鼠丘,在外营力下容易造成土壤侵蚀、有机碳和全氮的流失。由于自然状态下鼠丘侵蚀的定量研究较为匮乏,导致目前就高原鼠兔挖掘活动造成的鼠丘侵蚀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影响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基于2021年和2023年在祁连山疏勒河源区4种典型高寒草地的定点观测,分析了高原鼠兔鼠丘体积的变化特征,量化了鼠丘侵蚀速率、侵蚀量以及由鼠丘侵蚀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流失量,建立了鼠丘体积与堆积土壤量的回归模型(y=ax+b)。结果表明:同2021年相比,除高寒草甸鼠丘长轴增加了2.33 cm外,不同草地2023年鼠丘长轴、短轴和高度分别减小了3.60~11.00,0.33~6.28和0.85~2.88 cm,整体呈矮缩化特征;2021年4种草地鼠丘堆积土壤量为1.64~3.74 kg,2023年减少为0.49~2.36 kg,年侵蚀速率为0.45~0.69 kg;鼠丘侵蚀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流失量为38%~70%;基于鼠丘体积与堆积土壤量的回归模型估算的鼠丘堆积土壤量与实测的土壤量显著正相关,表明通过鼠丘体积的测量可用于估算鼠丘堆积土壤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侵蚀 高寒草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湖湿地水体蓝藻水华期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泽碧 毛旭锋 +5 位作者 吴艺 宋秀华 于红妍 金鑫 杜凯 谢顺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6-957,共12页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发的水华在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暴发频率日益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为分析蓝藻水华及其生消全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以青海省西宁市海湖湿地为研究区,于2022年3月(水华暴发期)、4月(水华...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发的水华在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暴发频率日益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为分析蓝藻水华及其生消全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以青海省西宁市海湖湿地为研究区,于2022年3月(水华暴发期)、4月(水华衰退期)和5月(水华结束期)对6处监测点的浮游生物群落开展调查,通过R软件的Vegan包和rdacca.hp包对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3个时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94种、浮游动物4门46种;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在3个时期均为优势动物。2)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呈现由上游向下游增加的趋势;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生物量在衰退期达到最大值(63.84 mg·L^(−1)),而浮游动物生物量在结束期达到最大(6.76 mg·L^(−1))。3)Pearson相关性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浮游生物优势种在水华不同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暴发期分别受TN和水温的影响显著(p<0.05),在衰退期分别受NH_(4)^(+)-N和TP的影响显著(p<0.05),而在结束期分别受pH和水温的影响显著(p<0.05)。4)基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海湖湿地水体介于中污与无污之间,水质状态表现为良好。5)变差分解(VPA)和层次分割(HP)分析发现,水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13.01%)(p<0.01),而TN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6.70%)(p>0.01)。该研究表明,蓝藻水华显著影响海湖湿地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研究结果对利用环境手段进行水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割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CCA分析 青藏高原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梯级水库沉积物甲烷氧化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
14
作者 吴艺 毛旭锋 +5 位作者 刘泽碧 夏亮 金鑫 唐文家 于红妍 杜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2-1202,共11页
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是一类可以利用甲烷(CH_(4))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黄河上游梯级水库沉积物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组成、基因丰度及其影响因素,以黄河上游大河家至龙羊峡段的10... 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是一类可以利用甲烷(CH_(4))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黄河上游梯级水库沉积物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组成、基因丰度及其影响因素,以黄河上游大河家至龙羊峡段的10座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甲烷氧化菌功能基因(pmo A)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黄河上游不同水文期(枯水期、丰水期)和不同库龄(高库龄、低库龄)梯级水库沉积物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组成和基因丰度,利用“rdacca.hp”包及FAPROTAX功能预测分析甲烷氧化菌的影响因素和生态功能。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梯级水库沉积物相对丰度排名前3的甲烷氧化菌属分别为甲基孢囊菌属(Methylocystis,22.70%)、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19.00%)和甲基暖菌属(Methylocaldum,7.17%);甲烷氧化菌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p<0.05),二者在不同库龄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2)甲烷氧化菌的pmoA基因丰度在枯水期(1.47×10^(5)copies·g^(-1))显著低于丰水期(9.08×10^(5)copies·g^(-1))(p<0.05);空间上,枯水期呈现从上游(3.92×10^(5)copies·g^(-1))到下游(0.50×10^(5)copies·g^(-1))减少的趋势,丰水期呈现为从上游(5.37×10^(5)copies·g^(-1))到下游(26.52×10^(5)copies·g^(-1))增加的趋势。3)水体总有机碳(19.31%)、总氮(16.40%)、沉积物温度(13.03%)和pH(10.40%)是影响甲烷氧化菌群落组成的重要环境因素;甲烷氧化、甲基营养化、烃降解和化能异养是甲烷氧化菌的主要生态功能。梯级水库的建设影响了沉积物甲烷氧化菌群落演替的时空模式。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梯级水库CH_(4)生物减排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菌 PMOA CH_(4) 荧光定量 功能预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草木樨引种栽培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艳芳 肖冰雪 《草学》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草木樨(Melilotus spp.)是一年或两年生的优良豆科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全草入药,是具有耐旱、耐盐碱、耐贫瘠、粗蛋白含量高的优质饲用牧草,也可作为绿肥、蜜源、香料使用,是重要的轮作牧草,在高寒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 草木樨(Melilotus spp.)是一年或两年生的优良豆科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全草入药,是具有耐旱、耐盐碱、耐贫瘠、粗蛋白含量高的优质饲用牧草,也可作为绿肥、蜜源、香料使用,是重要的轮作牧草,在高寒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对草木樨的生物学特性、生物活性成分、遗传多样性、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高寒地区的引种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草木樨的开发利用及其在高寒地区的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 遗传多样性 引种栽培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探究
16
作者 李仑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6期160-162,共3页
探讨我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是践行“两山”理论、选择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道路、落实可持续发展举措的重要基础。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选取重庆、广州、福建南平3个典型地区进行模式解读与对比,得出我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 探讨我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是践行“两山”理论、选择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道路、落实可持续发展举措的重要基础。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选取重庆、广州、福建南平3个典型地区进行模式解读与对比,得出我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主要实践模式,从政府、市场两方面提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渠道与路径,从交易全流程入手,提出了“上游——资源价值开发、中游——完善平台建设、下游——构建经营体系”的路径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产品 价值转化 模式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和凋落物分解对高寒沙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7
作者 李仑 周虹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2期78-85,91,共9页
以分布于共和盆地沙区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植被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法模拟凋落物的自然分解,应用微生物传统培养方法研究其微生物组成和数量,并测定土壤组成及养分含量。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时间延长和凋落物的分解天数的增加... 以分布于共和盆地沙区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植被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法模拟凋落物的自然分解,应用微生物传统培养方法研究其微生物组成和数量,并测定土壤组成及养分含量。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时间延长和凋落物的分解天数的增加,土壤微生物均以细菌为主,所有处理植被恢复区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均高于流动沙地,且随植被恢复年限延长,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随着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延长,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的粘粉粒含量逐渐增加,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也逐渐增加;林龄和凋落物降解对微生物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龄是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最重要的因素,凋落物降解是影响微生物组成的最重要因素。研究区的治沙模式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积累,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区 植被恢复 凋落物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冰 耿依仪 +4 位作者 邓艳芳 王宇飞 周华坤 邵新庆 李芝雯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21-2728,共8页
磷是一种影响草地植物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养分。本文研究了3个氮添加水平下(5,10和15 g·m^(-2))青藏高原海北高寒草甸(海拔3100 m)土壤磷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N5处理下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增加。N5处... 磷是一种影响草地植物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养分。本文研究了3个氮添加水平下(5,10和15 g·m^(-2))青藏高原海北高寒草甸(海拔3100 m)土壤磷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N5处理下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增加。N5处理显著提高了活性磷库的含量,其中NaHCO_(3)-Pi的含量和比例均显著增加。N15处理下植物生物量和地上部含磷量增加,土壤活性磷含量无显著变化,N15处理下仅土壤残余态磷(Residual-P)显著下降。氮添加下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土壤pH值、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在高寒草甸氮添加能够通过降低土壤pH值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来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库 Hedley磷连续提取法 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特性 植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丘陵地引种苦水玫瑰适应性评价
19
作者 肖明 邓艳芳 +1 位作者 刘文卓 杨文君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第12期57-60,I0001,共5页
为丰富黄河上游丘陵地农业面源污染拦截植物带所需的灌木树种,将苦水玫瑰从海拔1 400 m的庄浪河流域引种到2 550~2 800 m的湟水流域,观察其在高海拔区的适生性,结果表明:苦水玫瑰在引入地表现为抗旱、耐寒、较耐瘠薄和病虫害侵袭,适应性... 为丰富黄河上游丘陵地农业面源污染拦截植物带所需的灌木树种,将苦水玫瑰从海拔1 400 m的庄浪河流域引种到2 550~2 800 m的湟水流域,观察其在高海拔区的适生性,结果表明:苦水玫瑰在引入地表现为抗旱、耐寒、较耐瘠薄和病虫害侵袭,适应性强,能够正常生长;定性二元性状、定性多态性状在高寒旱地栽培条件下一致性、稳定性好,植株和花蕾的多数数量性状一致性、稳定性差;玫瑰干花产品的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比引入地高,灰分含量与膳食纤维含量比引入地低,其产品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体上,苦水玫瑰在湟水流域丘陵地有很好的适应性,具备生态保护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作为湟水流域丘陵地的一种生态经济灌木树种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水玫瑰 适应性评价 丘陵地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温性草原草地类型近20年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志贵 张建国 +6 位作者 李锦荣 于红妍 常丽 宜树华 吕燕燕 张玉琢 孟宝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6,共16页
草地类型是人类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草地资源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的研究已有丰硕成果,但区域尺度草地类型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以内... 草地类型是人类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草地资源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的研究已有丰硕成果,但区域尺度草地类型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以内蒙古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植被指数、气象、土壤、地形和无人机航拍资料,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内蒙古草地类型分类算法,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草地类型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所有遥感分类特征指标中,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研究区草地类型分类的重要性值高于其他指标,前18个分类指标(按重要性值排)的累计贡献率达85%以上;2)随机森林(RF)模型对内蒙古温性草原草地类型的分类精度最高,总体分类精度(OA)为82.16%,卡帕系数(Kappa)为0.76;3)过去20年来内蒙古地区草地类型之间的转换比较剧烈,多发生在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荒漠之间。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草地类型,2000-2009年草地类型多由湿润类型向干旱类型转变,然而2010-2019年的草地类型则由干旱类型向湿润类型转变。本研究结果可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内蒙古草地类型的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内蒙古地区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类型 特征指数 机器学习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