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单姝瑶 徐浩杰 +4 位作者 杨磊 齐效镰 陈甜 陈生云 高雅月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91-2198,共8页
基于2000—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境内的卫星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综合运用DPSIR、TOPSIS和障碍度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特征,量化生态承载力状况,揭示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研... 基于2000—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境内的卫星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综合运用DPSIR、TOPSIS和障碍度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特征,量化生态承载力状况,揭示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生态承载力状况较差,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2000—2014年生态承载力降低,2014—2019年生态承载力增加。驱动力和压力子系统变化是导致2014年之前生态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2014年以后生态承载力增加是驱动力、压力和响应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响应子系统是影响现阶段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其次是驱动力和压力子系统。随时间推移,响应子系统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减弱,驱动力子系统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增强。未来应将国家公园纳入区域发展,耦合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贴近度 障碍度 趋势分析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戎战磊 高雅月 +1 位作者 陈生云 张同作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3-562,共10页
雪豹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精准评估雪豹栖息地质量可为其种群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选取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环境因子,采用景观连接度和MaxEnt模型两种方法,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 雪豹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精准评估雪豹栖息地质量可为其种群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选取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环境因子,采用景观连接度和MaxEnt模型两种方法,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和中部,适宜面积占青海片区总面积的71.8%~77.5%,两种方法预测的适宜栖息地重叠区为8979.1 km^(2),占青海片区总面积的56.7%;39.8%~43.3%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一般控制区,56.7%~60.2%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核心保护区;疏勒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多,石羊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少,黑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占比最高,约为77.1%~91.8%。适宜栖息地面积整体呈现自东向西递增的趋势。一般控制区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雪豹栖息地,人类活动将是一般控制区雪豹栖息地的潜在威胁。本研究对优化雪豹就地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栖息地 景观连接度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青海祁连山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芳菲 李丽 +9 位作者 吴巩胜 袁磊 孟春林 国洪艳 周跃 马存新 高雅月 薛亚东 李迪强 代云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02-2209,共8页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 近年来,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加剧了祁连山雪豹生境的退化,如何有效地对雪豹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是恢复和改善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3S技术,在青海祁连山雪豹分布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日常巡护监测以及雪豹粪便、脚印等痕迹获得其分布点数据并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植被、人为干扰等关键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青海祁连山区域雪豹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密度、降雨和海拔是影响雪豹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适宜生境总面积为13935.98 km^(2),占研究区域的37%,而大约48%的适宜生境分布在保护区外。现有功能区下雪豹保护的关键区域为位于保护区中部及西北部区域的祁连山中段疏勒南山-托勒南山区域,另有部分最适宜区位于保护区管辖范围之外的祁连县北部的沙龙滩管护站、托勒河源管护站及瓦乎斯管护站所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3S技术 生境 最大熵(MAXENT)模型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围封对疏勒河源区高寒草甸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永珍 冯怡琳 +4 位作者 林永一 赵文智 陈生云 邓艳芳 刘继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495-7506,共12页
围封会促进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环境恢复,长期围封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下降,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但这种影响会随着季节和生境条件变化而异。为了探究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化对围封禁牧的响应,利用... 围封会促进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环境恢复,长期围封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下降,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但这种影响会随着季节和生境条件变化而异。为了探究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化对围封禁牧的响应,利用陷阱法调查了疏勒河源区沼泽化草甸、草甸和草原化草甸3种不同退化梯度高寒草甸围封禁牧和自由放牧处理下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围封禁牧对高寒草甸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随生境条件不同而异。禁牧降低了沼泽化草甸地表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而提高了草甸和草原化草甸地表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围封禁牧对沼泽化草甸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小,显著降低了草甸生境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相反,禁牧显著提高了草原化草甸生境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降低其多样性和均匀度;豹蛛属1种是高寒草甸主要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相对多度为67.0%),高寒草甸土壤水分有效性等生境条件不同影响了豹蛛属1种对围封禁牧的响应模式,进而影响了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总之,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影响了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对禁牧和放牧的响应模式,沼泽化草甸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源区 高寒草甸 围封禁牧 自由放牧 地表节肢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Cascade R-CNN的雪豹物种水平的自动检测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毓 高雅月 +2 位作者 常峰源 谢将剑 张军国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7-313,共7页
雪豹(Panthera uncia)的皮毛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红外相机监测图像中雪豹和背景较为相似,而且监测图像中雪豹的尺寸大小不一,为了提升雪豹检测的准确率,采用3个不同的检测器进行级联,在特征提取网络中引入特征金字塔结构改进Cascade R-CN... 雪豹(Panthera uncia)的皮毛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红外相机监测图像中雪豹和背景较为相似,而且监测图像中雪豹的尺寸大小不一,为了提升雪豹检测的准确率,采用3个不同的检测器进行级联,在特征提取网络中引入特征金字塔结构改进Cascade R-CNN模型实现了雪豹的自动检测。以项目组采集的雪豹监测图像为数据集的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白天/黑夜图像,还是多种不同尺寸雪豹同时出现的图像,该方法都可以较好地实现雪豹的识别及定位,平均准确率达93.0%,对比Faster R-CNN和SSD-300(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 300)分别提升了9.0%和3.9%。将该模型应用于雪豹监测图像的自动筛选,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监测图像 Cascade R-CNN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疏勒河上游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魏培洁 吴明辉 +4 位作者 贾映兰 高雅月 徐浩杰 刘章文 陈生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418-6429,共12页
开展山区流域产水量的定量评估研究,有利于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以及生态平衡的维系。然而,目前对我国西部高寒山区产水量的时空变化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依然较为缺乏。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 开展山区流域产水量的定量评估研究,有利于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以及生态平衡的维系。然而,目前对我国西部高寒山区产水量的时空变化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依然较为缺乏。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上游为研究区,基于InVEST(Integra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Tools)模型定量估算并分析了2001—2019年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19年,研究区年均气温和年实际蒸散量呈增加趋势(P>0.05),年降水量和NDVI则显著增加(P<0.05);(2)年均总产水量为13.66×10^(8) m^(3),空间分布呈现山地高海拔区较高,河谷低海拔区较低的特征;(3)19年来产水量以0.26×10^(8) m^(3)/a的速率显著增加(P<0.01)。其中,高海拔区的产水量显著增加,约占整个研究区的32.01%;然而,仅有8.39%的低海拔区产水量显著下降(P<0.05)且集中分布在西北部;(4)产水量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同气温、实际蒸散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和根系深度显著负相关(P<0.001);(5)产水功能一般重要级别区占研究区面积的47.26%,极重要和高度重要级别区占总面积的28.25%。研究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水资源的动态评估、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 InVEST模型 产水量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黑土滩”土壤团聚体对人工建植的响应 被引量:8
7
作者 贾映兰 魏培洁 +3 位作者 吴明辉 赵建中 高雅月 陈生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34-1943,共10页
为研究人工恢复“黑土滩”(“Black soil land”,BSL)后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和稳定性特征,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多年冻土区BSL和4龄人工建植草地(Artificially planted grassland,APG)为研究对象,基于干筛和湿筛法分析0~20... 为研究人工恢复“黑土滩”(“Black soil land”,BSL)后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和稳定性特征,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多年冻土区BSL和4龄人工建植草地(Artificially planted grassland,APG)为研究对象,基于干筛和湿筛法分析0~20 cm层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BSL和APG干团聚体均以>3 mm粒级为主,湿筛以微团聚体(<0.25 mm)占比最高。建植后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增加,微团聚体显著减少,且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重量平均直径和抗蚀性因子更高,破坏率更低,表明人工建植能显著提高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壤深度增加,APG和BSL干团聚体稳定性增加,而湿筛稳定性降低,说明0~10 cm团聚体受机械破碎强烈,10~20 cm遇水易破碎。逐步回归表明砂粒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和有机质增加是团聚体稳定性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多年冻土区人工建植能改善退化草地浅层土壤结构并提高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滩” 人工建植 土壤团聚体 粒级组成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