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战争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1
作者 李钧鹏 王东猛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2,共12页
有史以来,战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永恒主题,但它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较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战争研究,尤其是战争社会学与军事社会学的差异,可以发现战争社会学在学科侧重、研究主题和战争归因等方面存在独特旨趣。对... 有史以来,战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永恒主题,但它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较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战争研究,尤其是战争社会学与军事社会学的差异,可以发现战争社会学在学科侧重、研究主题和战争归因等方面存在独特旨趣。对于如何认识战争及其社会后果,战争社会学有四种分析路径:新韦伯主义、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福柯主义。检视中国社会学界讨论战争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本土学者大多关注战争与国家形成以及战争记忆等问题,倾向于运用新韦伯主义路径和文化主义路径,而较少涉及其他研究主题和分析路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战争学说为指导,同时观照社会科学理论的普遍性与历史经验的特殊性,才能切实推动中国战争社会学研究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战争社会学 军事社会学 历史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个人体验到社会知识——以小红书的乡村旅行建议为例
2
作者 李钧鹏 杨太文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8,214,共13页
近年来,美团、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生活指南软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解答疑惑的主要来源,但这些知识的生产过程却是一个“黑箱”。本文以小红书上的乡村旅行建议为例,考察了乡村旅行博主如何将个人体验转化为社会性知识的过程。首先,... 近年来,美团、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生活指南软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解答疑惑的主要来源,但这些知识的生产过程却是一个“黑箱”。本文以小红书上的乡村旅行建议为例,考察了乡村旅行博主如何将个人体验转化为社会性知识的过程。首先,内化乡村体验的过程以及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叙事、视频与攻略的外化过程构成了知识生产的“后台”;其次,经过外化处理的个人体验被发布到软件上,获得共享性、社会性和客观性,构成了知识生产的“前台”;最后,这种具有社会性的知识通过创造实用性和情感价值以生产合法性,或借助于历史故事、当地居民陈述等途径继承合法性,从而成为社会知识。这揭示出一个不同于伯格和卢克曼的现实建构过程:一是数字空间中的知识生产包括“前台”和“后台”两个环节;二是知识客体化过程无法产生稳定的制度化知识,而是在个人经验与社会知识之间摇摆;三是知识生产受数字平台逻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红书 乡村旅行 知识生产 知识社会学 数字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演变动因及发展趋势
3
作者 苏海 向德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9-74,共6页
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是解决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提升其发展能力的国家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基本责任,反映了社会公平的需要。它是国家在应对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 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是解决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提升其发展能力的国家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基本责任,反映了社会公平的需要。它是国家在应对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前期准备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02年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初步成型阶段以及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以后的逐步完善阶段。其发展演变是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及时应对,是对民众需求的真实回应,也是本土文化和现代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未来弱势群体社会政策要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与国外的先进经验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定层面要突出针对性和动态性,在执行层面要注重公平性和包容性,在评估层面要力争做到真实和有效,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弱势群体社会政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社会政策 演变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再组织化与乡村公共性重构:社会范式下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基于黔村“村社合一”经验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邹英 刘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94-100,共7页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主要有产权范式和政权范式,但均对村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联结、社会秩序这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缺乏足够的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在于过度关注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忽视了社会目标,在集体经济发展...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主要有产权范式和政权范式,但均对村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联结、社会秩序这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缺乏足够的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在于过度关注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忽视了社会目标,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严重缺席。黔村的“村社合一”集体经济发展以农村再组织化为发展机制,致力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多重目标的达成,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促进了乡土社会公共性的重建。黔村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范式下思考集体经济问题,必须首先对“集体经济”本身的概念进行反思,必须重视“集体经济”的“所有制”属性,必须正视“集体”本身,重视或解决“集体”的内在联结和外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集体经济”进行各种社会性规范,更好地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发挥集体经济的“集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济 农民再组织化 乡村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失、弥补与替代: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基于W市流动儿童的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朝安 杨生勇 贺光耀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63,共5页
传统的理论视角认为,对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然而,全方位的社会支持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在更多的实际生活中,即使不是流动儿童的城市儿童,也很难达到这种理想模式。笔者认为,某一层次... 传统的理论视角认为,对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然而,全方位的社会支持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在更多的实际生活中,即使不是流动儿童的城市儿童,也很难达到这种理想模式。笔者认为,某一层次的某一支持因素脆弱或欠缺,并不一定会导致流动儿童必然的发展障碍,特别是在该群体其它方面支持比较强的情况下。一方面,内层系统、中层系统和外层系统之间存在着"弥补"的可能性,即三层次系统之间的支持功能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另外一方面,三个层次系统内部存在着"可替代性",即系统内的某一要素的缺失,可由该系统内的另外一要素替代其支持功效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支持网络 缺失 弥补 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社会学的逻辑起点与研究路径 被引量:21
6
作者 符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7-105,158,共10页
围绕市场秩序何以可能的中心议题,社会学家摒弃了主流经济学里去历史性和非制度化的普遍市场模型,从市场的复杂性、历史性和制度化特征入手尝试去重新认识和解释市场现象,分析市场的社会建构过程和机制。这方面的努力促成了市场社会学... 围绕市场秩序何以可能的中心议题,社会学家摒弃了主流经济学里去历史性和非制度化的普遍市场模型,从市场的复杂性、历史性和制度化特征入手尝试去重新认识和解释市场现象,分析市场的社会建构过程和机制。这方面的努力促成了市场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起初,市场社会学沿着市场即网络、市场即制度和市场即文化三种主要研究路径分别往前推进。最近一些年,市场社会学在多元路径上继续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视角交融的综合路径趋势。针对各自拟定的核心问题,综合路径糅合了以往处于分割状态或被忽视的若干维度,着力分析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特定的关联模式是通过何种机制建构了市场。这种综合路径与古典社会学时代的市场研究相契合,是试图更完备地解释市场现象且颇具竞争力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社会学 网络 制度 文化 综合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论的新时代发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杰 高旸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9,共9页
社会调查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实证社会科学的方法自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以群众生活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方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谱写... 社会调查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实证社会科学的方法自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以群众生活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方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社会调查方法论的中国化发展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调查研究工作传统,通过广泛深刻的社会调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从群众需要出发理解中国社会现实,将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社会调查方法论将在人民群众话语权保障、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和民生治理工程推进等方面得到更为深入的运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凝心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调查研究 人民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8
8
作者 黄君 闵蕾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0-76,共7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为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提供服务来参与社会治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存在发展取向单一,服务实践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为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提供服务来参与社会治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存在发展取向单一,服务实践不深入,发展不均衡,专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建立社会工作制度,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和技巧,弥合宏观社会工作与微观社会工作的鸿沟,整合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力量资源,注重社会服务与社会改变,推进社会工作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会治理 新时代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再生产与乡村发展——基于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城乡多点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欧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71,共21页
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之后,其家庭再生产安排深刻影响乡村发展。基于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城乡多点研究发现,由于打工城市的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将家庭再生产嵌入乡村社会,形成代际联系紧密的直系留守家庭,通过拓展留守家庭经营、为下一... 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之后,其家庭再生产安排深刻影响乡村发展。基于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城乡多点研究发现,由于打工城市的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将家庭再生产嵌入乡村社会,形成代际联系紧密的直系留守家庭,通过拓展留守家庭经营、为下一代加盖房屋等促进了乡村发展。然而,近年来农民工输出地的县域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家庭再生产空间,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再生产发生上移,家庭劳动力和家庭经济资源从乡村抽离,造成留守家庭规模锐减、经营萎缩、盖房停滞等乡村空心化现象。与此同时,大量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因难以实现家庭化而陷入家庭再生产残缺,与留守家庭的联系逐渐疏离,不愿参与留守家庭经营和房屋营建,导致农地抛荒、房屋破败、照护危机等乡村发展困境。本研究有助于修正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造成乡村空心化的线性变革观点,突显家庭再生产分析对理解其与乡村发展的复杂关系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乡村发展 家庭再生产 县域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叙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钧鹏 王东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5,共9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重回经典社会学理论传统,剖析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福柯等人的经典著述,可以发现社会学家在处理社会学基本问题时,通常侧重从社会关系的某一理论维度出发,并以现实为参照来考察主体的构型。...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重回经典社会学理论传统,剖析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福柯等人的经典著述,可以发现社会学家在处理社会学基本问题时,通常侧重从社会关系的某一理论维度出发,并以现实为参照来考察主体的构型。社会学理论传统中存在四种重要且明晰的主体叙述方式:马克思将主体置于生产关系中,涂尔干将主体置于道德关系中,韦伯将主体置于理性关系中,福柯将主体置于权力关系中。四位社会学理论大师叙述主体的方式,彰显了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解释魅力,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理论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主体叙述 生产关系 道德关系 理性关系 权力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狱作为社会学研究议题的兴起及演变路径 被引量:4
11
作者 卜清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41,共10页
监狱作为一个微型而又充满张力的社会,有着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和想象力。西方社会学界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将监狱作为社会学的重要议题进行了大量富有洞见的开创性研究,开启监狱研究的黄金时代。国外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范式、研究视角,还是... 监狱作为一个微型而又充满张力的社会,有着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和想象力。西方社会学界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将监狱作为社会学的重要议题进行了大量富有洞见的开创性研究,开启监狱研究的黄金时代。国外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范式、研究视角,还是研究主题、研究方法都已经相当成熟和系统化,围绕监狱秩序的构建从犯人社会和监狱管理两个维度进行诸多研究。反观国内,自从20世纪20年代末严景耀先生开创监狱社会学传统以来,因种种原因这一传统被悬置起来,直到本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重拾监狱社会学的重要传统开展相关研究。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对监狱这一重要的社会学议题仍缺乏足够关注,已有研究也较为碎片化。对当代国内监狱社会学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监狱秩序的合法性;二是恢复性监禁哲学与收容式监禁哲学;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未来监狱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从监狱秩序、服刑人员适应性、监狱比较研究、监狱历史社会学研究这四个方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狱社会学 西方脉络 中国图景 权力与秩序 监狱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环境、社会支持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耗竭——基于广深莞汉100名专职社工的调查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大维 郑永君 李静静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4,共6页
研究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耗竭状况,有助于稳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深圳、东莞和武汉四个地区100名专职社工的职业耗竭状况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发现:社会工作者出现了... 研究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耗竭状况,有助于稳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深圳、东莞和武汉四个地区100名专职社工的职业耗竭状况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发现:社会工作者出现了中等程度的职业耗竭状况;在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两个维度中,工作环境、机构归属感、同事朋友支持三要素是社会工作者职业耗竭的显著影响因素,并且依次递增;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指向社会工作者群体在社会工作机构层面的需要满足程度。因此,可以通过增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力度、改善工作环境、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调节等方式,改变社会工作者职业耗竭现状,防止其职业耗竭状况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 社会环境 社会支持 职业耗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中的乡村治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 被引量:38
13
作者 郑永君 张大维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98,共8页
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发生了从传统的"差序格局-伦理本位"到当下的"圈层格局-核心家庭本位"、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等转变。乡村结构表现为利益网络格局,而非简单的文化网络格局。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从"权力... 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发生了从传统的"差序格局-伦理本位"到当下的"圈层格局-核心家庭本位"、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等转变。乡村结构表现为利益网络格局,而非简单的文化网络格局。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转型促使乡村治理的转型,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基础利益网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权力的文化网络 权力的利益网络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自治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 被引量:53
14
作者 向德平 申可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7-130,共4页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基层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往实施的行政全能主义的传统治理模式正面临挑战。社区自治是培育基层社会自治能力的起点,也是重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基层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往实施的行政全能主义的传统治理模式正面临挑战。社区自治是培育基层社会自治能力的起点,也是重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结构与服务型的治理模式。为了实现治理模式的重构,社区自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自治主体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自治手段由简单向复合的转变,自治目标由行政管理向民主自治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自治 基层社会治理 模式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及其社会化 被引量:20
15
作者 唐有财 符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当前研究关于留守儿童和亲子分离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截面静态、共时态和结构性的,忽略了留守儿童及其农民工父母的动态生命历程,尤其是父母流动和儿童自身流动这两个更为复杂的维度。将这两个维度纳入到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之中,意味着留... 当前研究关于留守儿童和亲子分离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截面静态、共时态和结构性的,忽略了留守儿童及其农民工父母的动态生命历程,尤其是父母流动和儿童自身流动这两个更为复杂的维度。将这两个维度纳入到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之中,意味着留守儿童研究的对象、问题及其分析思路都需要改变。因而引入动态生命历程视角对于考察留守儿童与亲子分离的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可以克服静态的定量调查及其分析所面临的桎梏。在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呈现一种"反埃里克森定律"的现象,应引起学界乃至社会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亲子分离 动态生命历程 “反埃里克森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返乡消费与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 被引量:18
16
作者 江立华 卢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46,159,共7页
对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研究一般是从"差序格局"展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量农民工流动,乡村社会关系面临着断裂的风险。本文以安徽省X村为个案,试图通过"两栖消费"的分析来对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现象进行解... 对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研究一般是从"差序格局"展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量农民工流动,乡村社会关系面临着断裂的风险。本文以安徽省X村为个案,试图通过"两栖消费"的分析来对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现象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农民工流动过程中,由于乡村社会的"缺场"致使社会关系网络短暂的断裂,其通过利用城、乡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更多地在家乡实行面子、代理、人情以及互惠等不同形式的消费实践活动来完成乡村社会关系的修复与重建。这一消费策略虽然有利于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的再嵌入,但也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返乡消费 社会关系 再嵌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性嵌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德育教育的行动策略--基于武汉两所学校的社会工作介入实验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大维 郑永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4-88,共5页
学校社会工作和德育教育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在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专业化的优势。然而,当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固有框架的两大组成部分,传统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校面临结构... 学校社会工作和德育教育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在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专业化的优势。然而,当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固有框架的两大组成部分,传统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校面临结构性的时空紧张,从而使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缺乏介入时空的困境。所幸的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内容上的包容性特征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通过对武汉两所学校的社工介入实验的研究,可以发现,软性嵌入是将社会工作引入学校以优化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介入策略,其基本逻辑是:第一,学校社会工作通过对德育教育的理念性和工具性框架借用形成初步介入空间;第二,介入空间经由学校、班主任和学生三大主体的合法性确认得以制度化;第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德育教育软性嵌入时要注重自身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 软性嵌入 德育教育 行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单位时代”的城市社会治理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吕方 田毅鹏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3,共7页
与单位时代的"纵向一体化"的同质城市社会单元化结构不同,改革以来,城市社会的异质性激增,各种新的社会风险不断出现。过去的十余年间,国家通过推动社区建设、布局网格化社会管理等举措,试图重新构筑城市社会的整合方式,但城... 与单位时代的"纵向一体化"的同质城市社会单元化结构不同,改革以来,城市社会的异质性激增,各种新的社会风险不断出现。过去的十余年间,国家通过推动社区建设、布局网格化社会管理等举措,试图重新构筑城市社会的整合方式,但城市治理的主导逻辑依然是问题主义取向的,各项改革往往是被现实倒逼着做出调整,而缺乏从新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总体历程与内在逻辑出发,提出新时期城市社会治理的总体构想。单位社会的消解与变异,为我们理解当下的城市社会提供了绝好的视角,由是观之,则"后单位时代"城市治理的主要内容在于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组织载体的建设,实现社会团结再造、"结社"民情培育以及新公共性格局构建的三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社会 城市治理 社会团结 新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被引量:13
19
作者 江立华 王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社会的个体化既使得社会成员获得了"为自己而活"的自由与责任,也催生了新型的社会矛盾,这一结构性困境亟需社会工作的介入。为应对挑战,社会工作必须在本土实践中突出个体的位置,合理调用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的专业技巧,并将... 社会的个体化既使得社会成员获得了"为自己而活"的自由与责任,也催生了新型的社会矛盾,这一结构性困境亟需社会工作的介入。为应对挑战,社会工作必须在本土实践中突出个体的位置,合理调用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的专业技巧,并将塑造个体性作为重建共同体的基础。同时,着力反思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创新理论,为个体化时代中的社会工作提供元层次上的指引;二是转换范式,强调个体的参与和自组织能力;三是理顺关系,将社会工作的"治理"功能建基于对个体的"服务"之上。因此,在加强社会治理的背景之下,社会工作的重要使命是:为个体谋求更为公正的制度安排,协助社会成员有效地获取身份和权利,并将个体性与公共性有机地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 社会工作理论 现代性 个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被引量:15
20
作者 夏玉珍 刘小峰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1-36,共6页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创造性提出"差序格局"来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新时期,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围绕这一概念作进一步厘清和阐释,揭示了该概念工具的学术生命力。研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主要从...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创造性提出"差序格局"来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新时期,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围绕这一概念作进一步厘清和阐释,揭示了该概念工具的学术生命力。研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理论贡献,即社会学本土化理论建构中理想类型的大胆尝试;类型比较与历史多样性方法的运用;对中国传统方法论精髓的巧妙融会。并由此说明,"差序格局"概念工具的理论贡献,无论是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实地调查抑或理论建构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中国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