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炉煤气脱碳法及甲烷化法制液化天然气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晶莹 马龙飞 +4 位作者 潘一搏 卢山 张红娟 徐龙 马晓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72-2879,共8页
作为焦化副产品,焦炉煤气富含氢气和甲烷,采用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LNG)已成为当前焦炉煤气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为系统评估焦炉煤气制LNG工艺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尤其是碳排放,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脱碳法和甲烷化法两种焦炉... 作为焦化副产品,焦炉煤气富含氢气和甲烷,采用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LNG)已成为当前焦炉煤气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为系统评估焦炉煤气制LNG工艺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尤其是碳排放,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脱碳法和甲烷化法两种焦炉煤气制LNG工艺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无论采用哪种方法,LNG生产阶段均为焦炉煤气制LNG工艺生命周期环境负荷的控制阶段;在脱碳法工艺中,中压蒸汽是环境影响贡献的关键物质,可通过干熄焦回收红焦余热副产蒸汽补充LNG生产消耗来降低环境负荷;在甲烷化工艺中,电力为主要贡献物质,在碳排放中占比41.09%,若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替代后环境影响显著降低;相比于脱碳法,采用甲烷化工艺环境性能更优,主要源于甲烷增产优势。本文研究结果可从生命周期角度为焦化行业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煤气 液化天然气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煤焦油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马晓迅 赵阳坤 +1 位作者 孙鸣 么秋香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共11页
随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开发高温煤焦油清洁高效利用的深加工技术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高温煤焦油的利用现状,对高温煤焦油组分分离、加氢改质、制取化学品和制备中间相沥青等研究与开发进展进行了综... 随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开发高温煤焦油清洁高效利用的深加工技术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高温煤焦油的利用现状,对高温煤焦油组分分离、加氢改质、制取化学品和制备中间相沥青等研究与开发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高温煤焦油“梯级分离-逐级转化”的分质加工技术路线,为煤焦油的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煤焦油 分离 催化转化 化学品 燃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催化剂ZSM-5改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时一鸣 刘丹 +2 位作者 陈星月 代成义 马晓迅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共9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ZnO,SiO2,P2O5与MgO复合改性HZSM-5催化剂,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系统地研究了复合改性对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反应的影响。通过SEM,TEM,XRD,N2吸附-脱附以及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揭示了...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ZnO,SiO2,P2O5与MgO复合改性HZSM-5催化剂,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系统地研究了复合改性对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反应的影响。通过SEM,TEM,XRD,N2吸附-脱附以及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揭示了改性方法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Zn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HZSM-5的反应活性,这是由于锌改性降低了强酸强度和强酸量,并形成了ZnOH+脱氢活性中心。再通过SiO2,P2O5和MgO进行多重修饰,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有效地消除外表面酸位,同时缩小孔口,抑制了对二甲苯异构化、烷基化等副反应以及氢转移反应,从而将二甲苯中对二甲苯选择性提高至79.3%,乙烯在C2烃类的选择性高达98.7%,芳烃和C2~C4烯烃总收率可达到8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二甲苯 低碳烯烃 ZSM-5分子筛 煤基甲醇 多重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萃取组分改性石油沥青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真真 孙鸣 +5 位作者 黄晔 吕波 苏小平 钟姣姣 赵香龙 马晓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73-3279,共7页
以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索氏溶剂梯级萃取分别得到的重油(HS)、沥青烯(AS)和前沥青烯(PA)作为改性剂,对石油沥青进行改性,探究改性剂的掺混量对石油沥青性能的影响及其改性机制。研究表明:当HS作为改性剂时,最佳掺混量为1%;当AS作为改性剂... 以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索氏溶剂梯级萃取分别得到的重油(HS)、沥青烯(AS)和前沥青烯(PA)作为改性剂,对石油沥青进行改性,探究改性剂的掺混量对石油沥青性能的影响及其改性机制。研究表明:当HS作为改性剂时,最佳掺混量为1%;当AS作为改性剂时,最佳掺混量为4%;PA作为改性剂时得到的改性沥青,针入度和延度不能同时符合美国ASTM D5710—95标准40~55针入度的指标要求;HS和AS改性沥青与石油沥青相比在2924cm^(–1)及2847cm^(–1)处的—CH2—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强度变弱,在改性过程中可能发生了烷基侧链脱氢反应;改性沥青与石油沥青的热失重相比,其最终失重温度都有所提高,当AS作为改性剂、加入量为4%时改性沥青最终失重温度提高最大为11℃;随着改性剂分子量的增大,其荧光显微镜图片中的荧光物质会越来越多,颗粒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剂 石油沥青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热重分析 荧光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煤焦油蒸馏过程中金属元素的迁移规律 被引量:7
5
作者 马明明 苏小平 +5 位作者 闵小建 郑化安 樊英杰 万冲 孙鸣 马晓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55-3361,共7页
以中低温煤焦油轻油和重油为实验原料,采用常压蒸馏获得170~200℃、200~240℃、240~270℃、270~300℃、300~320℃、320~340℃、340~360℃和360~390℃煤焦油馏分油;利用配有油品加氧制冷进样系统的ICP-OES测定了21种微量元素在馏分油中... 以中低温煤焦油轻油和重油为实验原料,采用常压蒸馏获得170~200℃、200~240℃、240~270℃、270~300℃、300~320℃、320~340℃、340~360℃和360~390℃煤焦油馏分油;利用配有油品加氧制冷进样系统的ICP-OES测定了21种微量元素在馏分油中的含量,考察了不同馏分油中元素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在原煤焦油中,未发现Ag、Mg、Mo、Na、Ni、Fe、Mn、Cr及Ti元素,含量较高的元素有Sn、P、Al、Pb、Si,其中Sn元素在轻油和重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1.78μg/g和14.04μg/g;在所有馏分油中,未发现Al、Mo、Fe、Mn、Cr及Ti元素,含量比较高的元素有Si、Sn、Na、Zn、Pb,特别是Si、Na、Sn、Zn、Ni、Pb及B元素可以有效富集于馏分油中。可能的原因是Ca、Fe、Mg、Al等金属以不同的盐类形态存在,在煤焦油脱水及<170℃蒸馏过程中,这些金属盐类会被部分带出,导致其在馏分油中的含量未富集或未检出;通过关联金属元素在馏分油中的分布与其组成的关系,馏分油中元素的分布可能与酚类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蒸馏温度等相关。酚类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可能与Ag、B、Cu、Mo、Sn、Na、Zn、Ca、Pb等金属形成络合物或卟啉配合物,蒸馏温度一方面可以破坏Sn、Cd、Pb、Zn、Cu、Ca、Pb等元素在馏分油中的结合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这些元素与馏分油中的含氧、含氮等化合物更好地发生化合反应,进而影响金属元素在馏分油中的含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 蒸馏 元素 气相色谱-质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原位热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屿 马明明 +1 位作者 孙鸣 马晓迅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6期71-77,共7页
煤热解是煤炭热转化利用中最初和必经的阶段,煤受热分解会产生煤气、焦油及半焦产品等,是目前我国化工原料和能源燃料的重要来源。由于一次热解是煤热解过程的重要步骤之一,大部分的煤热解产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一次热解,而一次热解... 煤热解是煤炭热转化利用中最初和必经的阶段,煤受热分解会产生煤气、焦油及半焦产品等,是目前我国化工原料和能源燃料的重要来源。由于一次热解是煤热解过程的重要步骤之一,大部分的煤热解产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一次热解,而一次热解产物的产率和性质直接影响到二次热解对目的产物的定向调控,故二次调控对提高煤热解产物产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提出了煤原位热解的概念,以提高煤热解产物产率为目的,从直接影响煤一次热解的角度出发,对煤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包括热预处理、水热预处理、溶剂溶胀预处理、离子液体预处理以及溶胀同步负载金属离子预处理等方法进行论述,并讨论了温度、压力、热解气氛、停留时间、粒径等工艺参数条件对煤原位热解的影响,最后对未来煤热解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在继续探索煤热解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煤预处理方式与不同工艺参数条件的优势结合,同时发展对应的煤热解工艺技术,努力提高煤原位热解的产物收率,减少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热解 预处理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煤焦油重油正庚烷萃余物的反应(甲醛)分离与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冯新娟 闵小建 +6 位作者 郑化安 樊英杰 李亚波 孔祥玺 万冲 孙鸣 马晓迅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6,共12页
以陕北中低温煤焦油重油为原料,采用正庚烷溶剂萃取得到煤焦油正庚烷萃余物(H-CT)并与甲醛反应,通过溶剂萃取法将反应后产物(P)分为:正庚烷可溶物(HS-P)、正庚烷不溶甲苯可溶物(HI-TS-P)、甲苯不溶喹啉可溶物(TI-QS-P)和喹啉不溶物(QI-P... 以陕北中低温煤焦油重油为原料,采用正庚烷溶剂萃取得到煤焦油正庚烷萃余物(H-CT)并与甲醛反应,通过溶剂萃取法将反应后产物(P)分为:正庚烷可溶物(HS-P)、正庚烷不溶甲苯可溶物(HI-TS-P)、甲苯不溶喹啉可溶物(TI-QS-P)和喹啉不溶物(QI-P)。借助GC-MS、FT-IR、TG-FTIR等分析手段,对P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H-CT相比,P中TIQS-P组分和氧原子的含量较多,C/H原子比较高;HS-P、HI-TS-P、TI-QS-P和QI-P的含量分别为11.63%、26.42%、57.08%和4.88%;HS-P和HI-TS-P均以中性组分(以芳烃为主)为主,酸性组分(以酚类为主)含量较少,其余为含O、N、S等杂原子化合物;TI-QS-P富集了羰基、亚甲基桥键及稠环芳香化合物,且含酚羟基及芳环取代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煤焦油 酚醛反应 聚合 萃取 分离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