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交叉推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以清华大学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琼 李鹏辉 +3 位作者 周杰 贺克斌 张希良 刘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8,共7页
学科交叉是促进理论和知识创新、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中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清华大学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服务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需求,通过构建跨界交叉... 学科交叉是促进理论和知识创新、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中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清华大学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服务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需求,通过构建跨界交叉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基于应用情境的跨学科课题攻关,形成了“交叉融合、真知实干、多元胜任”的培养特色,在培养双碳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 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 研究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助力工业领域碳中和的机制与关键
2
作者 王灿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业脱碳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丰富和强化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的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以及变...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业脱碳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丰富和强化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的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以及变革性提升人力资本质量,AI将深刻影响工业领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助力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充分挖掘并发挥工业数据要素的作用,着力提升AI赋能的精准性和系统性,并积极关注可能衍生的公平性问题。当前,应加快建设工业数据要素市场;积极开展研究和示范,提升AI技术与应用场景的适配度;突破“单点赋能”模式,构建以“产业链协同”为核心的AI赋能体系;通过优化转移支付体系、加强反垄断监管、加大教培投资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方式,着力应对AI赋能工业的“双刃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碳达峰碳中和 人工智能 公平性问题 数据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4 位作者 刘宇 张金炳 刘振岳 唐振过 单子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8-2073,共16页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对多项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的逻辑关系,系统梳理了典型景观中碳源/汇的响应特征、空间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评估方法,进而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梳理发现,研究学者普遍认同建设用地为碳源,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则既可能是碳源,也可能是碳汇,使用的评估方法分为统计模型、遥感模型、通量观测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等,各有优劣和适用条件。未来研究趋向于多元化,仍需加强对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碳源/汇、均衡不同气候区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效应、完善各类遥感监测与碳排放监测数据库、综合考虑土地承载的社会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导致的碳效应以及在复合生态系统框架下将提升固碳效率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丰富了精准评估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效应与碳循环研究,也可以为“碳中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土地利用变化 复合生态系统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矿区生态系统碳增汇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玉良 刘世奇 +7 位作者 桑树勋 陈伟伟 张芮 王庆刚 曹银南 滕鸿博 贠宇春 丁映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9,共10页
采矿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资源固碳能力减弱或丧失.构建形成矿区损毁土地的生态修复与碳增汇协同技术模式,对于指导“双碳”目标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李一矿采煤沉陷区为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研究矿区,采用样地清... 采矿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资源固碳能力减弱或丧失.构建形成矿区损毁土地的生态修复与碳增汇协同技术模式,对于指导“双碳”目标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李一矿采煤沉陷区为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研究矿区,采用样地清查,碳储、碳汇、碳收支模型构建的方法,旨在查明淮南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碳收支状况及碳增汇潜力,进而提出适合淮南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增汇的生态修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淮南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植被分布较单一、碳排放量较大、碳储量较低、碳汇能力较弱.现状下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储量为2.4456万t,年碳排放量为30.32 t;若将用于重新利用的荒废耕地和建筑拆除场地(目前状态为草地)改造为林地,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稳定后的碳储量将为3.9177万t,年碳排放量将为-5.14 t,产生碳吸收效应;若将其改造为耕地,则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稳定后的碳储量为3.9177万t,年碳排放量将增加到62.83 t.对比分析发现林地在矿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提升中尤为重要,不仅可降低矿区碳排放量,还能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规划协同生态系统要素碳汇功能提升”的“点—面协同增汇模式”对于分布范围广、土地碳库损毁严重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碳增汇的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 采煤沉陷区 碳收支 碳储量 碳增汇 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锰酸锂电池的碳热还原—酸浸回收工艺研究
5
作者 杨志 李京伟 +4 位作者 林银河 陈晨 王大龙 鲁颖炜 汤文明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9-466,共8页
研究了采用碳热还原—酸浸联合回收工艺从退役锰酸锂电池中回收有价成分锰和锂。对锰酸锂和石墨混合粉体进行碳热还原焙烧,采用XRD、XRF、SEM、TG-DTA等技术对焙烧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650℃下焙烧180 min效果最佳,焙烧产品中锰酸... 研究了采用碳热还原—酸浸联合回收工艺从退役锰酸锂电池中回收有价成分锰和锂。对锰酸锂和石墨混合粉体进行碳热还原焙烧,采用XRD、XRF、SEM、TG-DTA等技术对焙烧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650℃下焙烧180 min效果最佳,焙烧产品中锰酸锂完全转化成一氧化锰和碳酸锂;样品粉末中碳酸锂可以通过水浸提取,碳酸锂浸出率为86.15%;利用硫酸酸浸提取锰离子,在酸浸浓度3.5 mol/L、酸浸温度60℃、酸浸时间3 h、液固体积质量比8/1的条件下,锰离子浸出率最高为88%。该方法可以实现从正极材料中同步高效回收锰和锂的目的,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锰酸锂电池 碳热还原 浸出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现状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6
作者 何聂燕 李学琴 +3 位作者 刘鹏 陈卓 郑宾国 雷廷宙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6,共9页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研究CO_(2)减排与利用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CO_(2)为原料合成甲醇是大规模实现低碳减排和清洁能源再生产的有效路径。然而,CO_(2)转化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仍存在反应活性位点不清...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研究CO_(2)减排与利用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CO_(2)为原料合成甲醇是大规模实现低碳减排和清洁能源再生产的有效路径。然而,CO_(2)转化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仍存在反应活性位点不清晰、催化剂成本高等技术难题。以CO_(2)为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合成路线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技术路线及发展现状,总结了甲醇合成过程中影响其选择性的因素;发现催化剂是影响CO_(2)加氢制甲醇工艺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进一步比较了不同催化剂的特性,尤其铜基催化剂对合成高产率及高纯度的甲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最后,详细分析了铜基催化剂在甲醇合成中的机理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铜基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存在形式,从活性组分、载体、助剂3个方面分析了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展望了CO_(2)加氢合成甲醇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CO_(2)加氢制甲醇所用高活性、低成本的铜基催化剂制备和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清洁利用 催化剂 甲醇 发展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技术现状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学琴 王庚益 +3 位作者 魏潇 刘鹏 王志伟 雷廷宙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6,共8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甲烷(CH_(4))-二氧化碳(CO_(2))干重整(DRM)具有环保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成为化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将CH_(4)与CO_(2)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工原料,为费托合...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甲烷(CH_(4))-二氧化碳(CO_(2))干重整(DRM)具有环保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成为化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将CH_(4)与CO_(2)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工原料,为费托合成等工业应用提供优质的合成气,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统计了国内外关于DRM发文情况,探讨了DRM反应机理及其反应热力学,从添加金属助剂和控制载体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了DRM催化剂的类型及研究进展,分析了DRM技术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从2000年起,与DRM相关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大,近两年稍有所回落,研究内容和方向更加深入和多元化。现有DRM催化剂存在成本高、易积炭和烧结等问题,可通过添加合适的助剂、氮掺杂和活性炭改性等方式得以优化。但是DRM反应需要在较高温度下进行,能耗较大,对设备要求较高,并且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流速、压力和n(CH_(4))/n(CO_(2))对反应效率有显著影响。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和高性能DRM催化剂及反应器的开发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二氧化碳 干重整技术 反应机理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湿气发电器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奇军 赵宏佳 +2 位作者 刘龙涛 鹿春怡 谈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83,共13页
湿气发电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能源转化方式,它可以将大气环境湿气中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且不会衍生任何污染物及有害气体.得益于大气中无处不在的水汽和清洁无污染的发电过程,这一发电技术适应性极宽,不受时间、地域及环境等自然... 湿气发电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能源转化方式,它可以将大气环境湿气中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且不会衍生任何污染物及有害气体.得益于大气中无处不在的水汽和清洁无污染的发电过程,这一发电技术适应性极宽,不受时间、地域及环境等自然条件限制,因此“水汽发电”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简单回顾了湿气发电技术的演进历程,讨论了湿气与发电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离子梯度扩散和流动电势两个方面,并对新型碳基吸湿层材料的种类、特性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综合评述了湿气发电技术在最新应用领域的发展情况,最后,讨论了碳基湿气发电器件在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障碍,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 吸湿层 电极 湿气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路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吕军 田金平 +6 位作者 吕一铮 廖恺玲俐 严坤 盛雅琪 杨坤 曹宏斌 朱利中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73,共14页
化学工业是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化工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开展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化工园区减污降碳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低、减污和降碳协同性差、末端治污成本高、环境安全与风... 化学工业是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化工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开展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化工园区减污降碳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低、减污和降碳协同性差、末端治污成本高、环境安全与风险突出等挑战,分析了化工园区碳和污染物产生的特点并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剖析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一般性工业过程的分析框架,以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为纽带,从企业生产、基础设施、产业共生等层面演绎提出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的技术路径:建立化工园区内企业的碳、污染物排放清单;集成优化化工园区的技术与产业结构,加强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升级共生、企业间合作、减污降碳与安全生产统筹、产品‒产业‒空间结构优化;开展全生命周期减污降碳成本效益评估。选取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案例,总结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路径的应用实践,进而提出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实施路径建议:完善精细计量体系,加强化工园区物质流管理;强化化工园区共生链接,运用系统工程赋能减污降碳;激发系统效率变革,推动化工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园区 减污降碳 生命周期分析 物质流管理 排放清单 基础设施 产业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宁 陆诗建 +4 位作者 刘玲 梁静 刘苗苗 孙梦圆 康国俊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464,共20页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耗高成本是导致CCUS技术无法大规模推广和商业化应用的瓶颈之一。近年来,胺吸收剂催化再生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大规模应用潜力的CO_(2)捕集节能新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非均相催化剂的种类、特点、优缺点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胺溶液中CO_(2)催化解吸反应机理以及Lewis酸、Br?nsted酸和碱性活性位点等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影响催化剂解吸再生性能的主要因素。最后,全面分析了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用于燃烧后CO_(2)捕集的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后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催化再生技术 非均相催化剂 低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园区建设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吕军 严坤 田金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工业园区历经四十多年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建设实体经济、引领区域发展的先行者,目前已聚集全国80%的工业企业,推动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工业园区历经四十多年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建设实体经济、引领区域发展的先行者,目前已聚集全国80%的工业企业,推动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园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论文回顾了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面向新发展阶段存在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提出了工业园区在新时代需承担的高质量发展使命任务。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园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从六个方面解析并详细阐述了中国工业园区打造美丽园区、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内涵。进一步地,根据国家对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目标和计划,结合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从八个维度提出工业园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行动,支撑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工业园区 美丽园区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间接矿化工业固废制备多晶型碳酸钙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梅杰琼 陆诗建 +2 位作者 任雪峰 康国俊 刘玲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71,共13页
CO_(2)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迫切寻求降碳减排的解决路径。研究人员基于钙、镁元素与CO_(2)反应生成稳定的碳酸盐反应,开发出一系列CO_(2)矿化工艺,实现CO_(2)的永久封存。为实现CO_(2)的大... CO_(2)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迫切寻求降碳减排的解决路径。研究人员基于钙、镁元素与CO_(2)反应生成稳定的碳酸盐反应,开发出一系列CO_(2)矿化工艺,实现CO_(2)的永久封存。为实现CO_(2)的大规模封存和含钙固废的高值化利用,降低矿化成本,选取廉价易得的含钙工业固体废弃物为矿化原料,从多晶型微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入手,总结了含钙工业固废浸取和CO_(2)间接矿化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含钙工业固废间接矿化常用的浸取剂,并着重分析了间接矿化制备微纳米碳酸钙时反应条件和晶型控制剂对碳酸钙晶型和形貌产生的影响,对其控制原理进行了解释说明,总结了CO_(2)间接矿化含钙固废当前存在的技术难点,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国内外结果表明,调变温度、pH、搅拌速率以及CO_(2)通气速率等矿化反应条件或添加晶型控制剂能有效控制碳酸钙的晶型、形貌和尺寸。利用含钙工业固体废弃物间接矿化CO_(2)制备微纳米碳酸钙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对碳酸钙的使用要求,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 工业固体废弃物 晶型调控 形貌调控 碳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固废矿化固定封存CO_(2)与减污降碳协同处置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奚弦 桑树勋 刘世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19-3634,共16页
“双碳”战略目标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煤炭高强度开发带来矿区固废占用土地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和排放温室气体,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利废固碳、从哪... “双碳”战略目标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煤炭高强度开发带来矿区固废占用土地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和排放温室气体,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利废固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理念,探寻煤矿区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低碳化的处置新路径,创新发展矿区固废处置、采空区地下空间充分利用、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相融合的关键技术,是“双碳”目标下我国矿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需求。研究工作表明:煤矸石、粉煤灰、炉底渣和煤气化渣等矿区固废在矿山地下空间充填开采与沉陷治理、煤矿防灭火、建筑用材及农业等领域的资源化利用路径与处置技术已取得重要进展,为矿区固废固定封存CO_(2)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启示,但矿区固废固定封存CO_(2)的工程化技术研究亟待加强;矿区固废矿化固定与封存CO_(2)潜力大、具有工程可行性,正在形成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新的技术体系;矿区固废与CO_(2)基气-液-固三相介质矿化强化、高效吸收与矿化固碳调控技术、地下空间矿化固碳充填与CO_(2)密闭封存、采空区充填固定封存CO_(2)潜力评价与碳去除量核算、采空区充填固定封存CO_(2)环境与安全性评价等将构成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技术体系的核心内涵;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技术是未来实现“煤炭生产加工-矿区固废处置-高效矿化固碳与CO_(2)封存-地下空间充填与利用-矿区地面沉陷防治与生态修复”的无废矿山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矿区固废+CO_(2)基地下充填与封闭功能材料研发是重要突破口。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与地下空间利用、矿区生态修复保护等融合技术研发应用为绿色低碳型矿山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固废处置 CO_(2)矿化固定与封存 地下空间利用 地面沉陷防治 无废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园区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严坤 周全 +2 位作者 高晗博 田金平 陈吕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4-1214,共11页
工业园区集聚了全国80%的工业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大、温室气体排放多。做好园区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简称“双控转变”),对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园区产业结构、用能组成、... 工业园区集聚了全国80%的工业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大、温室气体排放多。做好园区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简称“双控转变”),对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园区产业结构、用能组成、排放特征等要素“千园千面”的特点,“一园一策”制定转变技术路径仍亟待破题。为此,本文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研究:首先,基于政策分析和文献研究,从控制范围、实施方式与作用效果等方面辨析了园区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的内涵。其次,识别出园区双控转变面临的统一规范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双控目标设定与分解措施、多利益相关方协调统筹三大难题。进而,从能碳现状、目标设定、行动策略等3个方面提出工业园区双控转变的技术路径总体框架,并以两百余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案例进行分析。2017年,20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有68%的园区单位能耗的碳排放水平高于平均值〔3.20 t(以二氧化碳当量计)/t(以标准煤计)〕,双控转变可为多数园区带来更大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压力,更有效地促进园区和企业的绿色发展。结合园区产业结构特征和能耗与碳排放特征,研究识别出重点行业企业高度聚集、工业过程排放占比显著、间接排放占比较高的三类双控转变重点园区,针对性构建三类园区的双控转变目标设置与转变路径构建原则,提出协调多利益相关方统筹推动双控转变的行动策略与技术路径,支撑工业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碳排放双控 能耗双控 转变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园区碳污协同的脱钩发展技术路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高晗博 冯则实 +4 位作者 吕一铮 王帅 陈明谷 田金平 陈吕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649,共13页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但集聚的工业企业也产生了较高污染物与碳排放.工业园区实现经济增长与污染物、碳排放协同的脱钩发展,对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但其还面临多重挑战.鉴于此,本文重点开...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但集聚的工业企业也产生了较高污染物与碳排放.工业园区实现经济增长与污染物、碳排放协同的脱钩发展,对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但其还面临多重挑战.鉴于此,本文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研究:首先,剖析了我国工业园区的种类、边界、结构及管理的复杂性,产业类型和碳污排放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物质能量流动交织等特点;其次,阐述了国内外园区碳污协同实现脱钩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从存量流量特征、污染物与碳排放协同的脱钩发展状态量化、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优化等方面分析了尚待解决的困难;进而,设计了工业园区碳污协同的脱钩发展技术路径,界定了园区范围与行动主体,解析了工业园区的减污降碳协同内涵机制,刻画了不同脱钩发展状态与模式并进行了案例实证.综上,从管理部门、基础设施、企业、第三方服务、周边区域协同等角度提出园区多主体减污降碳关键行动与技术需求的识别过程和行动清单,以期促进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减污降碳协同 脱钩发展 技术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形势下完善我国碳核算体系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边少卿 杨姗姗 +6 位作者 杨秀 鲁玺 王宇 周剑 张慧勇 陈晓婷 贺克斌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7,共12页
当前,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为由组建了绿色贸易“碳壁垒”,试图利用碳排放核算和认证优势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抑制影响。面对这些新挑战,我国需完善碳核算体系建设,助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和全球... 当前,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为由组建了绿色贸易“碳壁垒”,试图利用碳排放核算和认证优势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抑制影响。面对这些新挑战,我国需完善碳核算体系建设,助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和全球贸易体系。本文以完善我国碳核算体系为研究目标,总结了碳核算体系的内涵及建设进展,介绍了国际绿色贸易机制的核算报告要求,并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碳市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在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支撑及质量保障体系3个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碳市场在核算方法上与国际绿色贸易机制具有一致性,但在碳足迹体系、数据支撑及质量保障体系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我国出口型企业依赖现有的核算体系将不足以应对“碳壁垒”,而核算体系的差异性可能进一步影响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此,我国应秉持坚决反对缺乏公平性的绿色贸易壁垒这一基本立场,同时采取完善碳核算体系的具体措施:完善产品层面的碳核算体系,建立具有高公信力的排放因子数据平台,加强科研机构的研究支撑,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尽快建设受影响企业的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核算体系 绿色贸易壁垒规则机制 欧盟新电池法案 碳边境调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上风电碳足迹动态变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敬言 阮梓纹 +4 位作者 杨秀 李朝君 边少卿 鲁玺 贺克斌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63,共12页
碳中和目标下国际风电产业将继续扩大规模,碳市场、碳关税等国际气候减排政策工具也在不断完善,未来可再生能源碳足迹对相关产业成本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欧洲、美国等风电产业优势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陆上风电... 碳中和目标下国际风电产业将继续扩大规模,碳市场、碳关税等国际气候减排政策工具也在不断完善,未来可再生能源碳足迹对相关产业成本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欧洲、美国等风电产业优势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陆上风电系统生命周期评价过程、生命周期清单,完成相关地区陆上风电碳足迹的参数比较并总结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趋势成因并阐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风力机大型化加速、发电效率提高、工业生产清洁化的态势下,2011—2022年世界优势地区的陆上风电碳足迹均呈下降趋势,中国、欧洲、美国的平均降幅分别为49.2%、46.2%、20.8%,相应下降量均集中在设备生产阶段;中国已将碳足迹下降至与欧洲接近的水平,与美国的差距缩减到3.63 g/kW·h,其中工业生产清洁化水平不高、风机容量因子偏低分别是中国陆上风电碳足迹高于欧洲、美国的主要原因。中国在推进风电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着重提高风电系统发电效率、加快改善产业清洁化生产水平、支持风电系统退役回收产业发展,以稳步降低陆上风电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国际比较 风力机大型化 工业生产清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羊凌玉 刘宇 +1 位作者 张静 周梅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523-11535,共13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然而,目前CCUS的部署规模尚未达到实现减排目标的预期需求,其发展受到技术经济性、环境风险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制约。厘清CCUS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识别其经济性和潜...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然而,目前CCUS的部署规模尚未达到实现减排目标的预期需求,其发展受到技术经济性、环境风险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制约。厘清CCUS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识别其经济性和潜在环境风险,有助于深化CCUS的研究、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00—2024年CCUS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进一步聚焦CCUS技术的经济和环境影响研究进行述评。结果表明:(1)从发文量和学科类别来看,CCUS技术相关研究发文量持续上升,但研究主要聚焦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有待丰富;(2)从研究国家来看,CCUS领域研究早期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近些年发展中国家的关注逐渐增多,目前美国、中国和英国在CCUS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研究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3)从研究主题来看,英文文献对环境风险、公众接受度以及BECCS、DAC等衍生技术的关注较多,而中文文献关于CCUS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研究较为丰富;(4)从CCUS技术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来看,CCUS环境风险研究主要聚焦污染物排放和碳泄漏两方面,经济影响研究集中在成本核算、CCUS与低碳技术经济性比较以及政府支持对CCUS成本影响三方面,但目前文献以微观研究为主,宏观视角研究有待丰富。在未来研究中,应注重CCUS技术及其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内在联系探讨,推动工程技术模型与宏观经济模型的结合与拓展,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技术综合评估框架,为推动我国工业与能源部门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文献计量 研究进展 经济和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阳极高速镀锡机组锡层均匀性控制策略研究
19
作者 王爱红 杨鸿建 +2 位作者 闫建升 张朝磊 宋浩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2,共6页
锡层厚度均匀性控制技术对镀锡板的耐蚀性、阳极条纹、白边缺陷等均有明显影响,在镀锡板生产工艺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首钢京唐可溶性阳极高速电镀锡机组,从宏观分散能力和微观分散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使用“阳极... 锡层厚度均匀性控制技术对镀锡板的耐蚀性、阳极条纹、白边缺陷等均有明显影响,在镀锡板生产工艺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首钢京唐可溶性阳极高速电镀锡机组,从宏观分散能力和微观分散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使用“阳极错位调节法”,同时调节电镀电流密度为25~27 A/dm^(2)、锡离子浓度调节至16~18 g/L,在实现ATC值和孔隙率显著降低的同时,锡层横向厚度极差降低至10%以内,锡层均匀性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锡板 镀层厚度均匀性 分散能力 可溶性阳极 电镀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碳微合金非调质钢46MnVS5连杆胀断缺陷分析
20
作者 刘运娜 董帅君 +2 位作者 郝彦英 刘献达 张朝磊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142,146,共5页
通过对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定量分析以及断口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对中碳微合金非调质钢46MnVS5连杆胀断后变形大、断口不齐两种缺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支连杆抗拉强度达到1120.8~1140.2 MPa,接近标准上限;1^(#)连杆断面收缩率超过标... 通过对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定量分析以及断口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对中碳微合金非调质钢46MnVS5连杆胀断后变形大、断口不齐两种缺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支连杆抗拉强度达到1120.8~1140.2 MPa,接近标准上限;1^(#)连杆断面收缩率超过标准要求,达到47.2%~47.7%;2^(#)连杆塑性符合标准,断面收缩率接近标准上限,达到43.2%~44.7%,二者的强塑积达到18052.9~19743.9 MPa·%。性能上断面收缩率超过标准,强塑积过高是产生胀断缺陷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控锻控冷技术精确控制组织和性能是解决这些缺陷的关键。该研究为提升连杆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调质钢 胀断加工 控锻控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