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水-岩作用后储层力学损伤演化特征研究进展
1
作者 郝建峰 张家豪 +3 位作者 孙维吉 梁冰 秦冰 郭春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150,共10页
为揭示CO_(2)地质封存水-岩耦合作用机制,采用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方法介绍CO_(2)-水-岩反应试验条件和方法、CO_(2)作用后储层物化特性、微观结构演化和力学性质劣化特征等,提出CO_(2)-水-岩石多场耦合作用方面的关键问题,并总结分析每... 为揭示CO_(2)地质封存水-岩耦合作用机制,采用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方法介绍CO_(2)-水-岩反应试验条件和方法、CO_(2)作用后储层物化特性、微观结构演化和力学性质劣化特征等,提出CO_(2)-水-岩石多场耦合作用方面的关键问题,并总结分析每个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CO_(2)浸泡试验缺乏对不同相态及长期动态溶蚀作用的系统性研究,试验装置难以模拟CO_(2)在真实储层内的运移特征;CO_(2)-水-岩反应沉淀生成-运移-粘附机制尚未明确,导致储层孔隙结构演化与力学性质劣化的关联性研究比较薄弱;储层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参数的实质关系尚未建立,制约了多尺度损伤演化模型的构建;储层力学性质劣化模型未充分考虑热-流-固-化-损伤多场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CO_(2)-水-岩 力学性质 损伤演化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帅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6,共15页
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有助于汽车制造业抵御风险、化危为“绩”。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利用2012—2023年我国沪深A股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 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有助于汽车制造业抵御风险、化危为“绩”。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利用2012—2023年我国沪深A股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以及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有效提升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企业市场地位在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地位的提升能够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对其供应链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规模较小、非国有以及处于生命周期成长期的汽车制造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对规模较大、国有企业以及处于生命周期成熟期的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基于此,汽车制造企业应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积极寻求跨界合作,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强化供应链韧性建设。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加强培训与研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重视动态能力培养,搭建技术融合桥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地位,驱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赋能。倡导差异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策略,加速智能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供应链韧性 汽车制造业 动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矸石山不同侵蚀微地貌土壤种子库研究
3
作者 王东丽 王歆然 +3 位作者 张野 姜聚宇 周志伟 定春健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98-3906,共9页
微地貌在恶劣生境中通常对立地条件与生物资源进行重塑与再分配,风化矸石山坡面由于水力侵蚀广布着细沟和浅沟等微地貌。为探明矿区侵蚀微地貌是否通过影响土壤种子库而影响植物定居,选取辽西风化矸石山坡面上的裸坡、细沟和浅沟作为研... 微地貌在恶劣生境中通常对立地条件与生物资源进行重塑与再分配,风化矸石山坡面由于水力侵蚀广布着细沟和浅沟等微地貌。为探明矿区侵蚀微地貌是否通过影响土壤种子库而影响植物定居,选取辽西风化矸石山坡面上的裸坡、细沟和浅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微地貌土壤种子库的输入与输出特征及其动态,探讨其对植物更新及定居的贡献。结果表明:(1)辽西风化矸石山坡面的土壤种子库总密度在不同微地貌中表现为细沟>裸坡>浅沟,分别为4904.86粒/m^(2)、4561.87粒/m^(2)和3395.48粒/m^(2),均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不同微地貌的土壤种子库输入在坡位与垂直土层表现迥异。(2)在不同微地貌中,萌发幼苗密度和物种数表现为浅沟>细沟>裸坡,幼苗密度分别为172.74株/m^(2)、86.41株/m^(2)、23.00株/m^(2),且在下坡位高于上坡位。(3)三种微地貌内的土壤种子库输出率表现为浅沟>细沟>裸坡,分别为6.55%、3.36%、2.00%,且具有时空一致性,均在六月最大,在下坡位高于上坡位。综上所述,细沟利于土壤种子库的输入,浅沟则利于输出,在植被恢复实践中,可借鉴不同微生境的优势在矿区废弃地坡面构建微地貌人工引导植被有效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山 裸坡 细沟 浅沟 土壤种子库 种子输出特征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模型矿区3种植物种子萌发生态位研究
4
作者 李佳欣 王东丽 +2 位作者 赵晓亮 姜聚宇 沈海鸥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727-9738,共12页
以苜蓿、狗牙根和黑麦草为对象,采用人工模拟萌发胁迫实验,利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进行实验设计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构建种子萌发对水热胁迫的响应模型,量化萌发生态位宽度,进而探讨其对矿区植被恢复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采... 以苜蓿、狗牙根和黑麦草为对象,采用人工模拟萌发胁迫实验,利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进行实验设计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构建种子萌发对水热胁迫的响应模型,量化萌发生态位宽度,进而探讨其对矿区植被恢复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采用响应面法建立的3个植物种种子萌发响应胁迫的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且预测精度较高(R2>0.85),平均绝对误差(MAE)指数均低于20%,其中狗牙根的模型精确度最高。通过对比Levins与Shannon指数,发现Levins指数能更准确量化萌发生态位宽度,并与95%有效萌发生态位阈值高度一致。三种植物中,狗牙根在高温胁迫下表现出最宽的生态位(温度宽度11.31℃,Levins指数4723.13),显著优于苜蓿和黑麦草,黑麦草则在水分胁迫下生态位较宽(Δ_(w)=10.61%)。因此,狗牙根在高温胁迫环境下作为优选恢复植物种更具明显的萌发成功优势。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在条件恶劣的矿区基于植物萌发响应胁迫的生态位优选恢复植物种,同时为播种后种子萌发的管理抚育措施提供指导,进而提高生态恢复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模型 萌发生态位 水热胁迫 植物定居 物种优选 矿区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朔煤矿废弃地刺槐凋落物水文变化与养分归还潜力
5
作者 王东丽 石嫱嫱 +3 位作者 赵晓亮 宋子岭 柴书杰 李明清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5,共10页
[目的]研究平朔露天矿排土场20~30 a人工林凋落物的水文特征和养分归还潜力对其衰退变化的响应,为退化人工林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平朔矿区刺槐纯林与刺槐—榆树混交林不同衰退程度林分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存量、持水... [目的]研究平朔露天矿排土场20~30 a人工林凋落物的水文特征和养分归还潜力对其衰退变化的响应,为退化人工林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平朔矿区刺槐纯林与刺槐—榆树混交林不同衰退程度林分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存量、持水特性、养分含量及归还潜力。[结果]①混交林重度衰退时凋落物蓄积量较正常林明显多49.4%(p<0.05)。②随衰退程度的增强,两种林分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吸水速率的变化过程表现为前期吸水速率降低较快,后期变化趋缓。刺槐—榆树混交林的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持水率均高于刺槐纯林。③刺槐—榆树混交林的凋落物C含量是刺槐纯林2.11倍。刺槐纯林重度衰退时较正常林N,K含量分别显著增加0.9%,0.13%(p<0.05)。刺槐—榆树混交林重度衰退时较正常林P,K含量分别显著增加0.07%,0.04%(p<0.05)。不同林分不同衰退程度的C,N,K养分潜在归还量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矿区人工林衰退增强了其凋落物的持水性及养分归还潜力,有利于退化林地的改善,且刺槐—榆树混交林相对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废弃地 人工衰退林 凋落物 养分归还量 水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邻大型空区的两阶段矿柱回采爆破参数优化与应用
6
作者 费鸿禄 郭纪委 +3 位作者 任国林 荆广杰 陈坤 丁炆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42,共18页
采用爆破方法对紧邻大型空区的矿柱回采时,需要综合考虑采空区、运营巷道、硐室、设备以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同时也需确保爆破效果。为保证紧邻大型空区矿柱回采,以白音诺尔铅锌矿3-6#矿体为例,确定铅锌矿RHT模型参数,优化爆破参数并应... 采用爆破方法对紧邻大型空区的矿柱回采时,需要综合考虑采空区、运营巷道、硐室、设备以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同时也需确保爆破效果。为保证紧邻大型空区矿柱回采,以白音诺尔铅锌矿3-6#矿体为例,确定铅锌矿RHT模型参数,优化爆破参数并应用于现场。通过静力学试验确定RHT部分主定参数和从属参数,采用SHPB冲击试验和数值模拟对破碎模型参数进一步拟合,确定铅锌矿RHT模型参数。基于该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确定最佳炸药单耗和排间延时,优化爆破设计。工程实施后,分析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优化后的爆破参数合理性和可靠性;爆破后的大块率由原8%降至4%左右,同时地面和井下被保护的对象均未受影响;爆破对采空区顶板、底板及围岩损伤均较小,采空区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矿柱回采 RHT破碎模型 SHPB 爆破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排土场复垦初期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7
作者 王东丽 徐源 +5 位作者 于百和 赵晓亮 连昭 谢伟 郭建军 胡澍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为探究黄土区排土场在复垦初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养分状况与限制性,在内蒙古武家塔排土场选取恢复年限3—4 a的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大叶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 为探究黄土区排土场在复垦初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养分状况与限制性,在内蒙古武家塔排土场选取恢复年限3—4 a的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大叶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竹柳(Bamboo willow)和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6种植被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新排土为对照,研究其土壤碳氮磷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变化在2.83—4.52 g·kg^(-1)、0.13—0.21 g·kg^(-1)和0.05—0.17 g·kg^(-1),除苜蓿土壤全氮和苜蓿、刺槐土壤全磷外,其余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新排土;其中土壤有机碳在刺槐和苜蓿模式下较高,在沙棘模式下较低,而全氮与全磷均反之,各恢复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均较低;各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聚现象,而土壤全磷在垂直土层变化不明显。各恢复模式下土壤C/N、C/P和N/P分别变化在13.68—30.69、19.30—106.60和1.13—3.61;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下的土壤C/N、C/P和N/P整体表现为高于其他模式且在垂直土层变化差异较大。研究区复垦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整体与土壤各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紧密相关,土壤C/N、C/P更易受土壤有机碳影响,土壤N/P更易受土壤磷的影响。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低,受磷限制性大,需及时补充磷肥,而新疆杨恢复模式需补充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土壤改良 植被恢复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