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安徽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谷欣逾 赵明松 +2 位作者 李欣雨 祁奥 姜宗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73-2682,共10页
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对调节气候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估算0~10cm、10~20 cm、20~30 cm和3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地形... 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对调节气候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估算0~10cm、10~20 cm、20~30 cm和3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地形、植被、土壤含水量、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对SOCD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30 cm土层中SOCD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0~10 cm、10~20 cm和20~30 cm 3个土层的SOCD平均值分别为2.09、1.63和1.10 kg/m2;30~100 cm土层的SOCD平均值为4.46 kg/m2;(2)全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呈自北向南方向逐渐增长趋势。0~10 cm和10~20 cm土层SOCD高于5.00 kg/m2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20~30 cm土层SOCD高于3.00 kg/m2的区域呈点状分布在皖南丘陵山区;30~100 cm SOCD的高值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地丘陵区;(3)在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土地利用对SOCD的正向影响最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22、0.20、0.22,年均温对SOCD的负向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0.04、-0.03、-0.03。30~100 cm土层中受到年降雨量的影响最大,但土地利用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地形通过土地利用、NDVI、年降水量和年均温4个路径影响SOCD。人类足迹通过NDVI影响SOCD,对NDVI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本研究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初步说明了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SOCD的调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结构方程模型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汪桂生 徐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29,共7页
为了分析经济发展与人口要素的关联关系,利用空间重心模型、地理联系率、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等指标,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对安徽省人口演变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8年安徽省人口的... 为了分析经济发展与人口要素的关联关系,利用空间重心模型、地理联系率、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等指标,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对安徽省人口演变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8年安徽省人口的不均衡性在持续扩大但幅度有所减缓,经济发展趋向均衡并逐渐稳定;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性,1996—2012年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持续增强,而2012—2018年这种趋势得到轻度改善,其空间上表现为从“西高东低”逐渐演变为“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人口与经济一致性系数存在高值和低值集聚现象,且集聚呈现波动并上升的态势。热点分布区域由西部向西北部转移,冷点区则由东部向中部沿江地区转移;相比人口与经济一致性系数本身,其变化率热点分布更为分散且切换更加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一致性 人口分布 经济发展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19
3
作者 黄安东 赵明松 +1 位作者 郜敏 王世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627-4635,共9页
为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以198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Sankey图、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分析了安徽省近4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结合Getis-Ord General G聚类方法和多距... 为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以198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Sankey图、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分析了安徽省近4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结合Getis-Ord General G聚类方法和多距离空间聚类(Ripleys K函数)方法对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累积量进行了时空模式分析;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多种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单一与交互解释程度。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安徽省建设用地、草地、水域面积分别增加35.04%、2.44%和0.75%,耕地、林地分别减少4.63%和0.98%;安徽省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较快,单一动态度最高分别达到3.15%和-0.39%;林地、草地、水域变化较为稳定。②198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具有显著的聚集性,通过K-means聚类可将不同程度的变化较好地分类;土地利用剧烈变化区域聚集特征受观测尺度变化的影响小于平缓变化区域。③地理探测结果表明:与人类活动强度密切联系的社会因子(夜间灯光数据、GDP、人口、到城市和主要道路距离等)和地形因子(高程、坡度)以及各因子间交互作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安徽省 动态度 Getis-Ord General G聚类 多距离空间聚类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月时间尺度的安徽省土壤侵蚀研究
4
作者 祁奥 赵明松 +1 位作者 徐少杰 王世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14604-14613,共10页
基于RUSLE模型,定量分析安徽省各月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安徽省土壤侵蚀危险时段,探讨土壤侵蚀与植被、降雨及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3月份土壤侵蚀较为剧烈,平均侵蚀模数为123.31 t/(km^(2)·month),侵蚀总... 基于RUSLE模型,定量分析安徽省各月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安徽省土壤侵蚀危险时段,探讨土壤侵蚀与植被、降雨及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3月份土壤侵蚀较为剧烈,平均侵蚀模数为123.31 t/(km^(2)·month),侵蚀总量为1.63×10^(7) t/month;7月份土壤侵蚀较弱,平均侵蚀模数为24.32 t/(km^(2)·month),侵蚀总量为3.21×10^(6) t/month。安徽省各月土壤侵蚀强度均以微度侵蚀为主,各时期微度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75%以上。安徽省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皖南丘陵山区、皖西大别山地区。皖南、皖西地区侵蚀总量占据各月侵蚀总量的84%以上。3月份皖西、皖南平均侵蚀模数分别达到了251.50、408.89 t/(km^(2)·month)。今后应加强对皖西大别山、皖南丘陵山区的治理,应适当增加山地区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降低土壤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模型 月土壤侵蚀 安徽省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1980—202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徐少杰 邓良 +2 位作者 赵明松 陈宣强 邱士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土壤侵蚀不仅会造成土壤破坏、肥力下降,甚至会造成自然灾害,研究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治理水土流失和保障土壤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利用降... 土壤侵蚀不仅会造成土壤破坏、肥力下降,甚至会造成自然灾害,研究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治理水土流失和保障土壤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利用降雨、土壤、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安徽省1980、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壤侵蚀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40年来土壤侵蚀整体呈现先降低后略微回升的趋势,1980年侵蚀总量为6510.92万t/a,2005年降低到3169.26万t/a,2020年回升为4205.01万t/a。安徽省整体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由北至南侵蚀强度逐渐加剧,强度及以上等级的侵蚀主要集中在皖西大别山区、皖南丘陵山地区。安徽省土壤侵蚀强度发生改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丘陵山地区。草地的土壤侵蚀总量较高,2020年,安徽省草地的平均侵蚀模数和侵蚀量分别达2734.49 t/(km2·a)和2248.328万t/a,强度及以上侵蚀也主要集中在草地。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模型 土壤侵蚀 动态演变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种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的安徽省土壤pH空间预测制图对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宣强 赵明松 +3 位作者 卢宏亮 徐少杰 邱士其 胡克宏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基于安徽省140个采样点的土壤pH数据,综合考虑土壤、地形、气候、生物等因子对土壤pH的影响,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主成分地理加权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基于安徽省140个采样点的土壤pH数据,综合考虑土壤、地形、气候、生物等因子对土壤pH的影响,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主成分地理加权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PCA-GWR)和混合地理加权回归(Mixe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3种模型对安徽省土壤pH空间分布进行建模预测,揭示环境因子对土壤pH的影响在空间上的差异,最后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为基准比较3种GWR模型的精度。研究表明:①安徽省土壤pH具有空间异质性,且集聚特征明显。②3种GWR模型中M-GWR模型略优,GWR、PCA-GWR和M-GWR的建模集调整后决定系数(Radj 2)分别为0.59、0.62和0.63;对比MLR模型,3种GWR模型的Radj 2分别提升了23%、31%和35%。M-GWR生成的预测图在空间上过渡平滑,建模效果稳定,其预测结果表明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多为碱性土壤,长江以南多为中性或酸性土壤,符合“南酸北碱”特征。③GWR及其改进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土壤pH属性,反映环境因子在不同空间位置上对土壤pH的影响程度,而M-GWR兼具变量作用的全局性和和局部性,进而提升了模型解释能力,为大区域数字土壤制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 地理加权回归 数字土壤制图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模型的安徽省土壤pH空间建模 被引量:4
7
作者 邱士其 赵明松 +3 位作者 芦园园 卢宏亮 徐少杰 陈宣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72-1480,共9页
土壤pH是土壤的基本属性之一,对土壤环境管理有重要作用。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选用气候、地形、生物等17个相关环境变量,利用XGBoos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建立安徽省土壤pH空间预测模型,对比两模型的预测精度,并估算了两种... 土壤pH是土壤的基本属性之一,对土壤环境管理有重要作用。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选用气候、地形、生物等17个相关环境变量,利用XGBoos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建立安徽省土壤pH空间预测模型,对比两模型的预测精度,并估算了两种制图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与随机森林模型相比,XGBoost模型对安徽省土壤pH的预测精度更高。XGBoost模型中eta、max_depth和nrounds对于模型的精度均具有一定的影响,eta的变化对于XGBoost模型精度影响最大。年均降水量(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MAP)、纬度(latitude,记为Y)、多尺度谷底平坦度(multiresolution index of valley bottom flatness,MRVBF)、年均温(mean annual temperature,MAT)、多尺度脊顶平坦度(multiresolution index of the ridge top flatness,MRRTF)、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对土壤pH建模有较大的影响,在两种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排序中均重要。空间制图结果表明:两模型的预测结果大体趋势相同,安徽省土壤pH呈“南酸北碱”的趋势,但两者在部分地区的结果仍有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 土壤PH 随机森林(RF)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淮南市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及其脆弱性——以大通废弃矿生态湿地修复区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楠 汪桂生 郭伟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8-174,I0008,共8页
[目的]对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及其脆弱性进行研究,为城市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城市湿地为例,基于高空间分辨率WorldView-3遥感影像,提取景观类型分布信息,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斑块密度、斑块数量... [目的]对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及其脆弱性进行研究,为城市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城市湿地为例,基于高空间分辨率WorldView-3遥感影像,提取景观类型分布信息,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斑块密度、斑块数量等景观空间结构指标,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大通城市湿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异质性。基于景观敏感度和适应度指数构建景观脆弱度评价模型,进而评价大通城市湿地的景观脆弱度。[结果]①大通湿地内景观类型以乔木、水体和裸地等类型为主,各类型的数量规模相对均衡;②各景观类型在空间上呈交错分布,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水体、裸地和水杉林分布相对连续,其他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呈现出异质性;③景观格局脆弱度以低脆弱度为主,呈现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和空间聚集模式,主要集聚类型的"高-高"值集聚区域及脆弱度的热点区主要分布东部裸地,"低-低"值集聚区及脆弱度冷点主要分布在水体区。④景观脆弱度与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的复杂度具有空间一致性,即植被覆盖越高且空间分布的交错性越强,其脆弱性越小。[结论]大通湿地内景观类型主要包括乔木、水体和裸地,景观脆弱性以低脆弱度为主,空间上表现为显著的集聚模式,且与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的复杂度具有空间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异质性 景观格局脆弱性 WorldView-3 热点分析 莫兰指数 城市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过程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谢毅 赵明松 王璇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597-5605,共9页
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耦合发展驱动因素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地级市辖区、县级市、县为研究单元,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人口密度、平... 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耦合发展驱动因素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地级市辖区、县级市、县为研究单元,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人口密度、平均高程等相关指标计算人口和土地城市化速率的协调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2000—2016年安徽省人口和城市化速率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演变趋势、空间差异,最后探讨了耦合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主要的城市化特征为人口城市化滞后型,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向好但增长缓慢,协调水平仍较低;(2)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并且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3)对两者耦合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土地城市化率、人口密度和平均坡度,交互作用最强的因素为人口城市化率和土地城市化率,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密度与相应的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市化 土地城市化 耦合 协调性 地理探测器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类型的影响——以太仓和昆山两市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治东 孙龙辉 +3 位作者 赵明松 刘峰 徐胜祥 李德成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7-905,共9页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和昆山市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当前土地利用方式和历史土壤图资料,通过室内分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区域,并设置典型的调查样点,通过野外踏勘确定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类型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太仓和昆山...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和昆山市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当前土地利用方式和历史土壤图资料,通过室内分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区域,并设置典型的调查样点,通过野外踏勘确定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类型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太仓和昆山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方式是水改旱(即由水田转变为水浇地、旱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等),这一变化分别占据了两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98.92%和98.15%。这种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类型产生了明显影响,导致土壤性质发生改变,包括水稻土的犁底层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使其失去了典型的水稻土特征。研究区内土壤类型变化规则的确定主要由土壤质地和人为土地改造方向所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水改旱后如继续旱作,土壤类型可能会由水稻土转为其他类型土壤(如潮土等),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改旱 土壤类型 土壤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特征指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建模 被引量:37
11
作者 赵明松 谢毅 +2 位作者 陆龙妹 李德成 王世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54,共13页
以江苏中部的水稻土和潮土为研究对象,采集178个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并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含量(Soil Organic Matter,SOM)。运用ASD FieldSpec 3光谱仪测量了土壤的高光谱曲线,首先对原始光谱进行倒数对数和去包络线变换,分析了不同SO... 以江苏中部的水稻土和潮土为研究对象,采集178个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并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含量(Soil Organic Matter,SOM)。运用ASD FieldSpec 3光谱仪测量了土壤的高光谱曲线,首先对原始光谱进行倒数对数和去包络线变换,分析了不同SOM含量梯度和土壤类型的高光谱特征。其次,基于原始光谱、倒数对数变换和去包络线变换等三种光谱数据,分别计算弓曲差、差值指数、比值指数和归一化指数等光谱特征指数,并分析其与SOM含量的相关性。最后,筛选光谱特征指数建立SOM的回归预测模型,并比较模型精度。结果表明:(1)SOM含量与原始光谱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数对数光谱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在400~900 nm波段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6以上。去除包络线处理后,土壤光谱曲线特征差异明显,在420 nm、480 nm、660 nm和900 nm附近出现了明显吸收谷。(2)原始光谱、倒数对数变换和去包络线变换光谱在600 nm处的弓曲差与SOM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61和–0.33。(3)利用3种光谱数据的差值指数、比值指数和归一化指数分别结合弓曲差,建立的SOM预测模型效果较好,建模的R2和RMSE分别介于0.56~0.64和4.98~5.50 g·kg^(–1),验证的R2和RMSE介于0.67~0.73和3.21~3.51 g·kg^(-1)。为快速有效测定苏中平原SOM含量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特征指数 弓曲差 光谱变换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UE-S模型的煤矿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被引量:23
12
作者 赵明松 徐少杰 +3 位作者 邓良 刘斌寅 王世航 吴运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168,共11页
以淮南市为研究区,选择1985、1995、2005、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CLUE-S模型模拟预测了未来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1985-2016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减少11.62%;建设用地和水体面积百分比分别增加7.9... 以淮南市为研究区,选择1985、1995、2005、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CLUE-S模型模拟预测了未来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1985-2016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减少11.62%;建设用地和水体面积百分比分别增加7.98个百分点和4.29个百分点。2005-2016年是各地类变化最强烈的阶段,其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为13.46%。建设用地变化速率最快,其土地利用动态度为5.19%。土地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水体和建设用地之间,以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体的转换为主。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达207.61 km^(2),新增水体集中分布在潘谢矿区。加入空间自相关性和土壤质量因子后,耕地和建设用地的Logistics回归效果显著改善,ROC分别增加0.201和0.133。年均降水量是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与耕地分布概率呈负相关;而建设用地变化主要驱动因子为GDP。土地利用模拟的Kappa系数为0.74,CLUE-S模型在研究区域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运用CLUE-S模型预测了研究区2028、2034、204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未来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各用地类型面积变化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变化模拟 Autologistics回归 CLUE-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