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S”技术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5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垚 王敏 +4 位作者 肖志豪 唐瑶 方芳 李鹏飞 刘胜祥 《林业调查规划》 2013年第3期16-20,共5页
利用1987年、2006年和2010年的Landsat 5 TM遥感影像及地形图,分析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5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987~2006年间,林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287.84 hm2和227.92 hm2,水域、草地和沼泽有所减少,... 利用1987年、2006年和2010年的Landsat 5 TM遥感影像及地形图,分析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5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987~2006年间,林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287.84 hm2和227.92 hm2,水域、草地和沼泽有所减少,其中草地减少最为明显,减少了337.53 hm2。2006~2010年间,草地面积增加了273.64 hm2,耕地、林地和沼泽均有所减少,耕地面积减少最多,为171.86 hm2。围堤修建、意杨栽种和耕地开垦导致了湿地退化、土壤旱化,是引起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3S”技术 驱动力分析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退化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鹏飞 温华军 +2 位作者 沙平 张玉铭 杨涛 《绿色科技》 2012年第6期249-251,共3页
从人为因素、自然环境变化及种群增长等方面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生境质量下降、生境退化、环境阻力增大、麋鹿种群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并从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湿地功能、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畜量、扩大野生放养的面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 从人为因素、自然环境变化及种群增长等方面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生境质量下降、生境退化、环境阻力增大、麋鹿种群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并从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湿地功能、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畜量、扩大野生放养的面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区 湿地退化 影响因素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体系推进案例分析--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案例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蔡家奇 温华军 +2 位作者 李鹏飞 杨涛 蔡干 《绿色科技》 2021年第7期276-278,共3页
指出了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推进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所做的实践和对策方面的研究,为推动区域内自然教育的模式形成、活动开展、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以石首麋鹿保护区自然教育为例,分析了推进区域内自然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推... 指出了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推进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所做的实践和对策方面的研究,为推动区域内自然教育的模式形成、活动开展、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以石首麋鹿保护区自然教育为例,分析了推进区域内自然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推动开展有效的自然教育活动,是自然保护区应当主动承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周边中小学生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推行生态教育课程、强化系统建设和理论研究是保护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最好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教育 体系建设 麋鹿保护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与动物冲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4
作者 蔡家奇 温华军 +1 位作者 沙平 蔡干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0期49-51,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扩张,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恢复性质量不断降低,人兽冲突、野生动物肇事事件频发;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日渐尖锐。为此,应加强保护区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重视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扩张,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恢复性质量不断降低,人兽冲突、野生动物肇事事件频发;人与野生动物的矛盾日渐尖锐。为此,应加强保护区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重视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宣传国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口、产业、环境的保护政策,协调人地关系至关重要。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了成立30年人兽冲突原因,提出了缓解冲突的建议:①控制开发资源的程度、推动人类适度利用资源;②强化部门协调、兼顾土地的生产与生态功能;③建立国家公园体系,推进生态旅游,探索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途径,以促进保护和利用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动物冲突 肇事事件 栖息地变化 资源开发 生态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首地区野生麋鹿自然保护区重要病原菌(虫)调查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明月 周东海 +5 位作者 郭定宗 温华军 李鹏飞 郭锐 常优 方瑞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6-150,共5页
为了调查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内重要病原菌和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通过麋鹿粪便和脏器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16S rRNA PCR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和沉淀聚集法对麋鹿粪便中的寄生虫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麋鹿粪便及病... 为了调查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内重要病原菌和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通过麋鹿粪便和脏器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16S rRNA PCR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和沉淀聚集法对麋鹿粪便中的寄生虫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麋鹿粪便及病死麋鹿病料中共分离出8种菌,其中粪肠球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为肠道正常菌群,嗜水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而志贺杆菌、蜡样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链球菌均为重要病原菌,可导致麋鹿腹泻、败血症甚至引起死亡。从麋鹿粪便中共检测出3种虫卵,分别为前后盘吸虫卵、贝氏莫尼茨绦虫卵和血矛线虫卵。结论:石首地区存在的致病微生物种类较为复杂,病原菌主要导致麋鹿腹泻,寄生虫感染存在明显的季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寄生虫 病原菌 粪便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功能群研究
6
作者 陈卉 徐弘毅 +4 位作者 张怀胜 陈中义 魏淑东 李鹏飞 朱建强 《湖北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6-10,共5页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栖息地,也是长江中游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块湿地。本研究以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垂直于故道选取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栖息地,也是长江中游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块湿地。本研究以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垂直于故道选取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草本优势种的种间联结及相关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在不同生境中的变化来划分植物功能群。结果表明:以优势种为主体对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可行性较高。对12种草本植物优势种共划分了3组植物功能群:“阳性湿生型”、“阳性湿中生型”和“阴性湿中生型”。每组植物功能群都有其特定的优势种和分布区,较好地反映了水、热生态因子与植被的关系。研究石首麋鹿保护区的草本植物功能群,不仅有助于揭示保护区植被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可为保护区正在开展的湿地修复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群 种间联结 草本植物 优势种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矛盾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石首市境内保护区为例
7
作者 蔡家奇 《绿色科技》 2011年第11期164-166,共3页
分析了实施综合保护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从确保资源管理体系得到开发、自然资源压力得到减少和保持稳定、保护层面的法律法规得以有效的执行、保护区的保护等方面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保护区 矛盾 原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石首麋鹿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钟震宇 李鹏飞 《养殖与饲料》 2016年第10期19-22,共4页
2010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合垸2个种群的麋鹿发病,导致大量死亡,在防控工作中暴露了许多问题。为提升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能力,针对麋鹿疾病发生特点和保护区疫病防控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思路,... 2010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合垸2个种群的麋鹿发病,导致大量死亡,在防控工作中暴露了许多问题。为提升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能力,针对麋鹿疾病发生特点和保护区疫病防控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思路,供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动物类型保护区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自然保护区 疫病防控 防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首麋鹿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影响及保护措施 被引量:5
9
作者 彭光银 邵晓莉 +2 位作者 文威 秦烜 温华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04-407,413,共5页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身建设和完善的项目,对于恢复受三峡工程影响的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保证麋鹿的食物来源、提升保护区的安全及科研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对保护区及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内植被和野生动物多...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身建设和完善的项目,对于恢复受三峡工程影响的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保证麋鹿的食物来源、提升保护区的安全及科研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对保护区及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内植被和野生动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等产生一定影响,在人工草场种植过程中可能产生外来物种入侵的环境风险;针对上述影响,应采取避免、减缓、恢复和补偿、管理等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对保护区和保护对象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自然保护区 湿地旱化 生态影响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生态旅游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家奇 黎明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第12期1-2,共2页
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简要分析了生态旅游的起源、内涵与功能、发展现状以及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首麋鹿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现状及措施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鹏飞 温华军 杨涛 《湖北畜牧兽医》 2013年第9期37-39,共3页
随着环境的变化、灾害性天气频发,麋鹿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种群的持续发展与动物疫病暴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结合石首麋鹿保护区麋鹿的现状,提出疫病防控措施,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麋鹿 疫病 防控 现状 措施 石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首麋鹿保护区人与动物冲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家奇 温华军 +1 位作者 沙平 蔡干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第2期59-60,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野生麋鹿栖息地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恢复质量不断降低,人与野生麋鹿的矛盾日渐加大。因此,加强保护区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了解野生麋鹿的生活状态,宣传国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口、产业、环境的保护政策,协调人地关...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野生麋鹿栖息地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恢复质量不断降低,人与野生麋鹿的矛盾日渐加大。因此,加强保护区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了解野生麋鹿的生活状态,宣传国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口、产业、环境的保护政策,协调人地关系至关重要。通过总结分析30年来石首野生麋鹿栖息地人兽冲突原因,提出缓解冲突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人兽冲突 栖息地 资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首麋鹿保护区社区问题分析及解决思路探讨
13
作者 张玉铭 周承志 +1 位作者 杨涛 蔡家奇 《绿色科技》 2016年第24期95-97,共3页
针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间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开展社区共管、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制定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和开展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麋鹿自然保护区 周边社区 冲突 石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麋鹿保护区水源中细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4
作者 邱实 张含露 +5 位作者 朱丹怡 吕熙 万春云 赵懿侔 杨丰利 李鹏飞 《现代畜牧兽医》 2021年第11期67-70,共4页
为了解某麋鹿保护区水源中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从该麋鹿保护区地表水源中采集了14份水样,利用PCR方法对水源中的细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包括四环素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以及喹诺酮类,共4类14种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 为了解某麋鹿保护区水源中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从该麋鹿保护区地表水源中采集了14份水样,利用PCR方法对水源中的细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包括四环素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以及喹诺酮类,共4类14种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tetO、tetX的携带率分别为7.14%、28.57%、7.14%、21.43%,未检测到耐药基因tetC、tetL、tetM、tetW;糖肽类耐药基因VanA的携带率为35.71%,未检测到耐药基因VanB、VanC;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NDM、KPC、VIM携带率分别为35.71%、14.28%、14.28%,未检测到耐药基因OXA-48及IPM;未检测到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应加强对麋鹿保护区周边及长江中上游地区水源中耐药细菌的定期监测,以降低耐药菌在环境中转移的潜在风险,并减少耐药基因变异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基因 抗生素 水源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区内两例麋鹿难产情况的观察与救护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鹏飞 杨涛 +4 位作者 丁玉华 张玉铭 万春云 刘本国 蔡家奇 《湖北畜牧兽医》 2019年第10期13-14,共2页
对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到的两例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难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救护措施。旨在为今后预防麋鹿难产、降低麋鹿难产率和做好野生种群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野生麋鹿 难产 观察 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石首麋鹿的冬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16
16
作者 何振 杨道德 +2 位作者 马建章 李鹏飞 蒋志刚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4-768,共5页
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研究了石首麋鹿冬季的生境选择。共随机抽取了195个样方,其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1个,保护区外江南三合垸84个。在样方中测定了食物丰富度、距水源的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的距离、植被类型、距最近... 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研究了石首麋鹿冬季的生境选择。共随机抽取了195个样方,其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1个,保护区外江南三合垸84个。在样方中测定了食物丰富度、距水源的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的距离、植被类型、距最近居民点的距离6种生境因子。用SPSS软件分别进行卡方检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麋鹿选择食物丰富、距水源近且远离人为干扰的开阔生境;影响麋鹿冬季生境选择的3个主成分依次为食物因子、人为干扰因子、水源因子;鹿群大小与各生境因子相关不显著。该结果可为保护和改善石首麋鹿的栖息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麇鹿 物种重引入 野生动物保护 生境选择 种群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石首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道德 李竹云 +1 位作者 李鹏飞 蒋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97-1404,共8页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χ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χ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χ2=15.657,df=3,P<0.01)、休息(χ2=13.173,df=3,P<0.01)、警觉(χ2=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χ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昼间活动节律 采食 运动 警戒与自我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偏性扩散行为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玉成 杨道德 +4 位作者 邹师杰 李鹏飞 张鸿 温华军 蒋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416-4424,共9页
大多数鹿科动物表现出偏向雄性的扩散行为。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于20世纪初在中国灭绝,1985年被重引入中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导致部分麋鹿个体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外逸,最终在洞庭湖区形成自然野化种群... 大多数鹿科动物表现出偏向雄性的扩散行为。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于20世纪初在中国灭绝,1985年被重引入中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导致部分麋鹿个体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外逸,最终在洞庭湖区形成自然野化种群。野化麋鹿是否也存在偏性扩散行为?1995—2012年,采用样带调查法、分区直数法、特殊个体识别法和访问调查法,按性别组成将扩散群分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对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18次扩散。其中,有65次扩散可确认扩散群的类型;60次可确认扩散群准确的个体数。结果显示:(1)雄性麋鹿较雌性更倾向于扩散。雄性群的扩散频次高于雌性群和混合群;50%的雄性扩散群仅由单一成年雄体组成。(2)雄性麋鹿的扩散能力最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的平均扩散距离分别为(13.73±8.74)km、(11.05±4.16)km和(8.95±2.16)km,但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χ2=1.896,df=2,P=0.387)。雌性群和混合群的扩散距离均短于25km,而5.88%的雄性群扩散距离长于25 km。(3)雄性群的平均个体数与混合群的差异显著(F=5.324,df=24,P=0.00<0.05),与雌性群的差异不显著(F=9.830,df=35,P=0.813),而混合群与雌性群之间的差异显著(F=48.085,df=55,P=0.00<0.05)。(4)50.00%的雄性群和53.57%的混合群选择芦苇草地作为扩散目的地的生境。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与其他野生鹿科动物一样,也存在"雄鹿较雌鹿更倾向于扩散"的现象,雄性的扩散能力比雌性强,雌性的扩散可能依赖于雄性。以上结果对麋鹿的野外放归和自然野化种群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扩散行为 扩散距离 自然野化种群 物种重引入 灭绝物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与保护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丁玉华 任义军 +3 位作者 温华军 李鹏飞 高大立 常青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2期228-233,共6页
由于人类活动、自然气候变化、动物自身等因素,导致中国特有的野生麋鹿种群于19世纪初叶在本土上灭绝。20世纪90年代,通过人类的保护活动,开始将麋鹿在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野生麋鹿走过了引种扩群、半散养行为再塑、放归自然3个阶段。... 由于人类活动、自然气候变化、动物自身等因素,导致中国特有的野生麋鹿种群于19世纪初叶在本土上灭绝。20世纪90年代,通过人类的保护活动,开始将麋鹿在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野生麋鹿走过了引种扩群、半散养行为再塑、放归自然3个阶段。经过14 a的艰辛努力,人们有计划地实施糜鹿野生放归和自由走出围栏形成野生种群,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目前,中国已拥有大丰野生麇鹿群、石首野生糜鹿群、洞庭湖野生麋鹿群3大野生种群,麋鹿在野外经历了3个繁殖周期,野生麋鹿子三代(F_3)已变为现实。截至2012年,中国野生麋鹿总数约为476头,其中石首占45.16%、大丰占41.18%、洞庭湖占13.66%。研究认为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与保护应继续做好4点:一是选择适生地放养麋鹿;二是保护野生麋鹿种群,首先应保护其栖息地;三是降低人为对野生麋鹿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干扰强度;四是加强巡护、宣传,让公众参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麋鹿 恢复种群 保护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麋鹿沧桑命运与未来保护展望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付贤 孟庆辉 +6 位作者 蒋志刚 孟秀祥 程志斌 宋苑 白加德 丁玉华 温华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麋鹿作为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经历129年的保护努力,种群数量恢复到10000多头。因近亲繁殖严重,表面上看已无灭绝危险,但仍存在巨大隐忧。通过对麋鹿种群变迁、灭绝、重引入、恢复现状及四大种群(乌邦寺、南海子、大丰、石首野化种群)的... 麋鹿作为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经历129年的保护努力,种群数量恢复到10000多头。因近亲繁殖严重,表面上看已无灭绝危险,但仍存在巨大隐忧。通过对麋鹿种群变迁、灭绝、重引入、恢复现状及四大种群(乌邦寺、南海子、大丰、石首野化种群)的发展趋势进行追踪分析,探究近千年来困扰麋鹿种群发展壮大的多重因素,提出种群保护与栖息地保护并重、强化疫病监测等保护对策,为麋鹿及其它大型陆生濒危哺乳动物突破种群发展瓶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种群 发展史 发展隐忧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