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泉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任三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2期23-24,37,共3页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质和流域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陕西省石泉县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采取围绕水源保护突出溯源治污,注重系统发力做好过程防控,深化治理内涵强化和谐发展,积极创新...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质和流域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陕西省石泉县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采取围绕水源保护突出溯源治污,注重系统发力做好过程防控,深化治理内涵强化和谐发展,积极创新探索破解运管短板等措施,累计治理点、面源污染面积约25 km2,为"十三五"末建成宜居、宜游、宜业"三宜石泉"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还存在生态清洁治理投资资金短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广利用难、流域生态指标监测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汉江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清洁小流域 面源污染 石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小尺度范围非点源氮素流失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泉 朱波 +2 位作者 杨小林 黄文军 任三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25,共5页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地块-小流域尺度农业非点源氮素随径流流失的特征,采用野外径流观测法,对2011年川中某紫色土丘陵区12次典型降雨产流事件进行了监测,测定径流量及径流中氮素浓度与负荷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旱地流失负荷值远...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地块-小流域尺度农业非点源氮素随径流流失的特征,采用野外径流观测法,对2011年川中某紫色土丘陵区12次典型降雨产流事件进行了监测,测定径流量及径流中氮素浓度与负荷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旱地流失负荷值远大于林地流失负荷值,且旱地氮素流失主要集中在施肥后的初期降水事件中,占流失总量的76.1%;壤中流氮素平均浓度为0.98~54.1mg/L;旱地氮素迁移有显著月变化特征,明显受到当地施肥习惯和汛期降雨量影响。陈家湾农林复合小流域氮素迁移特点分析表明,该小流域受到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径流氮素浓度波动范围不大;但在大雨降雨事件中,浓度在降雨后期有所升高,体现了"末期冲刷效应"。研究结果可为调控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氮素流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氮 径流 流失负荷 地块-小流域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城镇居民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春娟 张迪 刘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48-50,共3页
陕西是一个缺水大省,并且城镇居民用水存在较严重的浪费现象。为了掌握城镇居民的用水量和用水规律,满足城镇供水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的需要,对陕西省城镇居民用水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内容包括: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家庭组成、... 陕西是一个缺水大省,并且城镇居民用水存在较严重的浪费现象。为了掌握城镇居民的用水量和用水规律,满足城镇供水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的需要,对陕西省城镇居民用水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内容包括: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家庭组成、家庭月收入、家庭用水量及水费支出情况等。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城镇供水水价平均为2.142元/t,家庭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0.63%,由于水费支出比例低,城镇居民节水意识不强,水价仍有提高空间。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节约用水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居民 用水状况 改善措施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无污泥生物膜超净工业污水处理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孟昭 尹宜斌 +1 位作者 松本晴彦 青山章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87-389,共3页
新型无污泥生物膜超净污水处理技术(SBC)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及化学工业高浓度、难分解有机物污水的处理。其有效地将特殊接触材料、独立的生物反应槽及具有针对性的曝气调整技术等相结合,达到了完全污泥零排放。该系统流程简洁,操作简单... 新型无污泥生物膜超净污水处理技术(SBC)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及化学工业高浓度、难分解有机物污水的处理。其有效地将特殊接触材料、独立的生物反应槽及具有针对性的曝气调整技术等相结合,达到了完全污泥零排放。该系统流程简洁,操作简单,工艺先进,运行成本低,无污泥产生,可用于各种高难度、难降解有机物工业污水的处理,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污泥零排放 载体 工业污水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控失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强 顾相蕊 《现代农村科技》 2012年第19期69-70,共2页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过量的使用化肥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化肥控失技...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过量的使用化肥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化肥控失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化肥利用率,消减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化肥控失技术研究现状,化肥控失技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机理,提出了化肥控失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控释肥 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廖凯 刘汉青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第10期16-17,共2页
在杨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过程中,探索在传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中融入面源污染防治、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生态清洁理念和措施,布设了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清洁农业、生态沟道治理四大措施体系,形成了“净化—绿... 在杨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过程中,探索在传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中融入面源污染防治、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生态清洁理念和措施,布设了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清洁农业、生态沟道治理四大措施体系,形成了“净化—绿化—美化—园林化”的治理模式,对推进陕西省的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水土保持 生态清洁小流域 丹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应用探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吕波 余凡 付健 《河北农机》 2021年第15期155-156,共2页
近年来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实现和谐发展,应当通过科学有效的对策来处理好水土流失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目前已经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得到普遍应用,表现出绿色环保、成本低、效率高等突出优势。本文... 近年来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实现和谐发展,应当通过科学有效的对策来处理好水土流失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目前已经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得到普遍应用,表现出绿色环保、成本低、效率高等突出优势。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探讨了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技术 水土保持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地区藕田养殖大口鲶试验
8
作者 王艳芝 《畜牧兽医杂志》 2009年第5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陕南地区 藕田养殖 大口鲶 试验 养殖品种结构 藕田养鱼 养殖种类 养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泉: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
9
作者 刘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5期I0001-I0002,I0005,I0006,共4页
石泉县属陕西省南部的安康市,北依秦岭、南枕巴山,西接汉中,总面积1525km2,全县人口18.2万人,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小流域建设 水源 保护 生态 安康市 陕西省 石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陈德旺 《农技服务》 2016年第10期4-8,共5页
在哺乳动物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可结合具有免疫原性的DNA和RNA。在核酸调节的先天性免疫应答中,HMGB1可作为具有免疫原性核酸的普适性"哨兵",识别外源病毒核酸,并参与TLR(Toll-like ... 在哺乳动物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可结合具有免疫原性的DNA和RNA。在核酸调节的先天性免疫应答中,HMGB1可作为具有免疫原性核酸的普适性"哨兵",识别外源病毒核酸,并参与TLR(Toll-like receptors,TLRs)族和RLR(RIG-I-like receptors,RLRs)族受体的活化,从而发挥重要的免疫学作用。而在水产动物上对HMGB1的研究却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GB1 先天性免疫 草鱼 斑马鱼 石首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立新理念 探索新途径 全面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11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1期20-22,共3页
自2007年"丹治"工程实施以来,为了完成"一库清水送北京"的任务,改变全县水土流失和污染现状,石泉县坚持以"清水富民,生态环保"为目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水保治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治理,全县... 自2007年"丹治"工程实施以来,为了完成"一库清水送北京"的任务,改变全县水土流失和污染现状,石泉县坚持以"清水富民,生态环保"为目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水保治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治理,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840 km2减少到315 km2,年均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4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8%提高到75.8%,水土流失程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境内汉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介绍了石泉县的主要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综合治理 做法 “丹治”工程 石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