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石化含油废水混凝气浮处理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庆吉 胡景泽 +6 位作者 孙秀梅 李东 陈曦 李颖 陆浩然 王列 魏炜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6,共12页
随着我国油气开发过程中主力区块油气含水率的不断攀升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深入开发,油气开采伴生废水水量逐年增加。油气开采技术的不断更迭致使废水水质呈现油含量高且乳化稳定性强、悬浮物含量高且密度变小的特性。针对乳化油、分... 随着我国油气开发过程中主力区块油气含水率的不断攀升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深入开发,油气开采伴生废水水量逐年增加。油气开采技术的不断更迭致使废水水质呈现油含量高且乳化稳定性强、悬浮物含量高且密度变小的特性。针对乳化油、分散油和轻质悬浮固体的去除成为含油废水处理工艺中较为关键的环节。概述了混凝和气浮除油的原理及影响因素,综述了混凝气浮系统的研究现状,包括对气浮气泡产生方式、气浮池结构以及气浮耦合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旋流场与涡流场相结合,同时强化复合功能性药剂体系在涡流场中的破胶与聚结分离效果,实现集氧化、破胶、絮凝、气浮和分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混凝气浮反应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将是未来油气田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水 混凝 气浮 反应装置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石化含盐有机废水脱盐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胡景泽 王庆吉 +2 位作者 甘霖 谢加才 王毅霖 《工业水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可用水资源与水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油气开采和石油炼制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同时伴生大量高含盐有机废水,因此,废水处理及资源回用是解决石油石化行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综述了含盐有机废水脱盐处理技... 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可用水资源与水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油气开采和石油炼制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同时伴生大量高含盐有机废水,因此,废水处理及资源回用是解决石油石化行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综述了含盐有机废水脱盐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热蒸发浓缩技术、离子交换技术和膜分离技术以及相关组合工艺处理石油石化含盐有机废水与资源再利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石化 含盐有机废水 脱盐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表面活性剂性能综合评价及其淋洗石油烃污染土壤条件优化研究
3
作者 夏威林 王清威 +3 位作者 王占生 宋权威 杜显元 贺美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264,共11页
土壤淋洗依旧是低扰动修复石油石化场地污染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市场上用于土壤淋洗种类繁多的表面活性剂造成的选择困难问题,从石油烃的去除率、表面活性剂成本和毒性三方面运用综合评价法筛选出目前市场上最优的化学表面活性剂,并考察... 土壤淋洗依旧是低扰动修复石油石化场地污染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市场上用于土壤淋洗种类繁多的表面活性剂造成的选择困难问题,从石油烃的去除率、表面活性剂成本和毒性三方面运用综合评价法筛选出目前市场上最优的化学表面活性剂,并考察了pH、表面活性剂浓度、液固比、淋洗时间对其淋洗土壤石油烃效率的影响;利用响应曲面法对其淋洗石油烃污染土壤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市场上化学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8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X100)、C12-14醇聚氧乙烯醚9(AEO9)、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90)中SDBS综合评价分数最高(16),筛选为最优化学表面活性剂;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到SDBS淋洗土壤石油烃的最优条件为:pH为10、表面活性剂浓度为25 g·L^(-1)、液固比为20:1、淋洗时间为190min;在此条件下,土壤石油烃去除率为87.61%,与理论预测值相比,其相对误差约为2.7%(<5%)。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场地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的表面活性剂筛选及淋洗条件的确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综合评价法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包埋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晓东 杜一 +4 位作者 于钧泷 马若君 张秀霞 吕正勇 孙明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7-1145,共9页
为克服土壤中盐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不利影响,实验利用生物炭(BC)吸附石油烃降解菌后,再用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包埋,制备固定化微生物,用于修复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将制备的PVA-SA-BC固定化微生物(PSBB)用于石油无机盐液体培... 为克服土壤中盐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不利影响,实验利用生物炭(BC)吸附石油烃降解菌后,再用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包埋,制备固定化微生物,用于修复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将制备的PVA-SA-BC固定化微生物(PSBB)用于石油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及NaCl质量分数10 g/kg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并考察其对石油烃降解率。研究结果表明:添加PVA能显著提高固定化载体的机械性能;吸附-包埋固定化能提高微生物耐盐能力,在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当NaCl质量浓度由20 g/L提升至40 g/L时,添加PSBB的石油烃降解率下降9.0%,降幅小于添加游离菌(下降13.5%)和添加BC固定化微生物(下降15.6%)的培养基。且添加PSBB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浓度最高。经过120 d的土壤修复实验,PSBB组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61.5%,而游离菌(FB)组和BC固定化微生物(BCB)组的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35.3%、45.9%,这表明添加PSBB对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具有显著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 聚乙烯醇 微生物 海藻酸钠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腈纶污水处理厂污染物转化规律分析
5
作者 张华 王崇杰 +1 位作者 罗臻 刘译阳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27,共6页
对某腈纶污水处理厂的现有处理工艺进行了评估,考察了污染物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经一级生化处理后,废水中的COD、TOC和BOD_5去除率分别为51.1%、32.1%和98.1%,但二级生化处理对COD和TOC的去除没有贡献。一级生化处理过程中氨化作用显... 对某腈纶污水处理厂的现有处理工艺进行了评估,考察了污染物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经一级生化处理后,废水中的COD、TOC和BOD_5去除率分别为51.1%、32.1%和98.1%,但二级生化处理对COD和TOC的去除没有贡献。一级生化处理过程中氨化作用显著,有机氮逐渐向氨氮和有机胺转化,含氰基的大分子逐渐降解为较小的分子,且可见光区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向类腐殖酸荧光物质、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物质转化,同时生化出水中新增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但一级生化出水中碳氮比很低,几乎没有可生化性,导致二级生化处理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纶污水 生化处理工艺 污染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化含盐污水处理全过程有机污染物降解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寇悦 陈宇 +2 位作者 叶黄凡 王庆宏 陈春茂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02-2208,共7页
某重质油炼化企业采用“物化单元(隔油+气浮)+曝气生物滤池(biofilter,BAF)+水解酸化(hydrolysis acidification,HA)+缺氧/好氧(anoxic/oxic,A/O)+好氧-膜生物反应器(oxic-membrane bioreactor,O-MBR)+催化臭氧氧化(catalytic ozonation... 某重质油炼化企业采用“物化单元(隔油+气浮)+曝气生物滤池(biofilter,BAF)+水解酸化(hydrolysis acidification,HA)+缺氧/好氧(anoxic/oxic,A/O)+好氧-膜生物反应器(oxic-membrane bioreactor,O-MBR)+催化臭氧氧化(catalytic ozonation,COP)”工艺处理含盐污水。本文采用GC-MS结合FT-ICR MS高等仪器的分析手段,对污水处理工艺全过程的有机污染物降解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BAF单元主要去除的是小分子有机酸类、酯类和醛酮类等易降解化合物;HA单元基本未发挥降解作用;A/O单元能大幅度去除O_(2)类化合物,并能完全降解N_(1)O_(2)S_(1)类化合物;O-MBR单元未能完全降解的O_(3)S_(1)类和N_(1)O_(3)类化合物在COP单元被完全矿化;最终出水残留COD的构成主要是大分子饱和脂肪酸和高缩合度环烷酸类化合物。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重质油炼化污水处理工艺的评价与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含盐污水 有机污染物 降解特征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高分辨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污泥吸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7
作者 谢文玉 刘婧 +3 位作者 王庆宏 谭湘 李长刚 梁家豪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3-588,共6页
剩余污泥具有“污染”和“资源”的双重属性,利用其吸附性能去除污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是实现“以废治废”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好方法。总结了剩余污泥吸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和机理,系统分析污泥特性和环境条件对吸附的影响,最后... 剩余污泥具有“污染”和“资源”的双重属性,利用其吸附性能去除污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是实现“以废治废”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好方法。总结了剩余污泥吸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和机理,系统分析污泥特性和环境条件对吸附的影响,最后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污泥吸附的研究现状,提出污泥吸附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剩余污泥吸附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剩余污泥 吸附机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降污固碳潜力
8
作者 宋佳宇 李昀照 +5 位作者 李兴春 付爱民 彭梓怡 李丹丹 任金蔓 陈春茂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102,共13页
为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降污固碳潜力,该研究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4个典型油气田企业在役井场为研究区域,结合16S r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不同油田表层土壤(0~20 cm)潜在降污、固碳微生... 为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降污固碳潜力,该研究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4个典型油气田企业在役井场为研究区域,结合16S r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不同油田表层土壤(0~20 cm)潜在降污、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及主要驱动环境因子,并针对降污、固碳相关代谢通路进行预测及功能注释。结果表明:(1)不同油田土壤全量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大致呈东部油田最高,西南部及西北部油田较为接近,中部油田最低的规律。(2)研究区土壤微生物优势菌为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3)基于VPA、RDA分析结果推测,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RubisCO酶活性、总石油烃含量为影响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环境因子,其中,TPH(r^(2)=0.67、P=0.001)、MBC(r^(2)=0.36、P=0.0042)、MBN(r^(2)=0.74、P=0.003)和RubisCO酶活性(r^(2)=0.37、P=0.0041)均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相关性。(4)KEGG数据库功能注释结果表明,不同油田污染土壤中与微生物固碳过程相关的代谢通路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与石油烃等有机物降解相关的代谢通路,且上述通路在不同油田间的相对丰度差异较小。研究结果为支撑新形势下石油石化行业减污增汇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降污固碳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代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污水处理系统水质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浩威 陈霖 +4 位作者 李巨峰 晏欣 冉照宽 栾辉 陈春茂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传统水质监测手段耗时长、成本高且数据时效性差,污水处理系统参数反馈和调整周期长,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水质预测技术有重要意义。从大数据收集与处理层面出发,梳理了国内外水质数据收集、清洗策略以及特征... 传统水质监测手段耗时长、成本高且数据时效性差,污水处理系统参数反馈和调整周期长,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水质预测技术有重要意义。从大数据收集与处理层面出发,梳理了国内外水质数据收集、清洗策略以及特征工程等方法的特点和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不同类型水质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特点,统计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都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不同数据集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难以获得普适的预测模型。结合大数据特征和数据集质量,采取合理的数据预处理手段,应用不同类型的预测方法或组合,可以显著提高模型预测准确性。最后综述了现阶段水质预测模型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水质预测模型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预测 特征工程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集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化污染场地抽出水强氧化短程处理工艺
10
作者 罗臻 王庆吉 +3 位作者 王占生 杨雪莹 谢加才 王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55-4163,共9页
炼化污染场地抽出水中污染物种类复杂、毒性强,水质水量不确定性强,快速达标处理并就地回用是较为理想的处理处置途径之一,需优选高效处理技术和运行参数,缩短处理流程。研究通过正交实验优选芬顿与光电耦合处理的最优条件,形成抽出水... 炼化污染场地抽出水中污染物种类复杂、毒性强,水质水量不确定性强,快速达标处理并就地回用是较为理想的处理处置途径之一,需优选高效处理技术和运行参数,缩短处理流程。研究通过正交实验优选芬顿与光电耦合处理的最优条件,形成抽出水短程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化学芬顿关键影响因素为H_(2)O_(2)与有机污染物(以COD表征)的质量比,耦合紫外光照射后可提高药剂效率降低泥量,电化学关键影响因素为极板间距,其次为极板种类。在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优处理条件下,耦合工艺对抽出水中TOC的总去除率可达88.33%,TN总去除率可达98.09%,可使出水TN达到现场回用水指标(≤40mg/L)要求。形成的芬顿与光电耦合处理工艺能大幅度缩短现有处理流程,减少药剂投加从而减少污泥量,并保证出水的稳定达标。该研究表明,芬顿与光电耦合技术可快速高效去除炼化污染场地抽出水中高浓度污染物,支撑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快速实施,同时能避免污水拉运的环境风险以及对污水处理厂先行工艺的冲击,为现场高效快速处理工艺的选择及其运行参数的调节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污染场地 抽出水 光芬顿 电化学 光电耦合 短程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压实黏土层对油类污染物的防渗性能实验研究
11
作者 刘玉龙 吴维洋 +1 位作者 范俊欣 陈鸿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278,共6页
目前在压实黏土层(CCL)应用于油类污染物的防渗工程设计中,以水在CCL中的渗透系数低于10^-7 cm/s为依据,该依据可能存在偏颇。文中以0#柴油和93#汽油作为典型油类污染物,在云南CCL中进行油相-水相交替渗流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渗透压... 目前在压实黏土层(CCL)应用于油类污染物的防渗工程设计中,以水在CCL中的渗透系数低于10^-7 cm/s为依据,该依据可能存在偏颇。文中以0#柴油和93#汽油作为典型油类污染物,在云南CCL中进行油相-水相交替渗流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渗透压力下,水在云南CCL中的渗透系数为(0.41~2.52)×10^-8 cm/s,云南黏土压实后可作为天然防渗衬层。(2)0#柴油和93#汽油穿透饱水的云南CCL时,存在临界水力梯度,分别为0.05和0.02MPa;一旦突破临界水力梯度,CCL的渗透性急剧增大,0#柴油和93#汽油在CCL中的渗透系数较水在CCL中的高出1~3个数量级。(3)水相驱替0#柴油和93#汽油的过程中,CCL的渗透系数为10^-7~10^-6 cm/s;被油浸透过的CCL不能继续作为防渗衬层使用。(4)针对油类污染物的CCL防渗工程设计,以水在CCL中的渗透系数低于1.0×10^-7 cm/s为标准是不适用的,需要提高CCL防渗的设计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系数 压实黏土层 柴油 汽油 防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降解石油化工废水臭氧氧化处理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春茂 曹越 +3 位作者 胡景泽 马文峰 王平 郭绍辉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88,共6页
随着原料的重质化、劣质化以及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发展,石油化工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ROCs)类型更加丰富。催化臭氧氧化(COP)已被验证是矿化这类ROCs的有效处理技术,臭氧催化剂关乎处理效能和成本,是COP技术能否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关... 随着原料的重质化、劣质化以及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发展,石油化工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ROCs)类型更加丰富。催化臭氧氧化(COP)已被验证是矿化这类ROCs的有效处理技术,臭氧催化剂关乎处理效能和成本,是COP技术能否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关键。综述了金属氧化物类、金属负载类、分子筛类以及天然矿物类等臭氧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催化活性位构成、催化氧化效果以及催化氧化ROCs机制等进行探讨。综合分析催化活性、制备成本以及量产规模等因素,天然矿物类和复合金属负载铝基催化剂在难降解石油化工废水COP处理上更具工程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化工废水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臭氧氧化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孙娟 王宁 +5 位作者 陈宏坤 宋权威 杨晓晴 赵朝成 张秀霞 郑秀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法研究东营某炼油厂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分析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随着油污土壤油含量的增加先增多后减少;Beta多样性与土壤石... 采用高通量测序法研究东营某炼油厂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分析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随着油污土壤油含量的增加先增多后减少;Beta多样性与土壤石油污染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受污染程度相近的土壤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度较高。细菌、真菌、古菌群落中相对丰度最大的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分别为44.8%~79.5%、54.4%~83.2%和28.3%~93.1%。属水平群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油含量增加,真菌踝节菌属(Talaromyces)的相对丰度由0增加到31.6%,细菌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由0.1%增加到1.9%,古菌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由5.8%增加到37.8%。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中烃类组分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真菌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细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古菌盐红菌属(Halorubrum)与烷烃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细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古菌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与芳香烃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污土壤 微生物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BS残留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秀霞 熊鑫 +4 位作者 郭鹏 刘炳琨 陈杰 任文海 孙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67-1173,共7页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清洗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模拟实际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考察不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添加量的土壤修复过程中总石油烃降解率的变化情况,探究了SDBS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微...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清洗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模拟实际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考察不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添加量的土壤修复过程中总石油烃降解率的变化情况,探究了SDBS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微生物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实验方案,确定了最佳微生物修复方式。结果表明:少量的SDBS残留对后续微生物修复有促进作用,但SDBS残留质量分数大于1 mg/g时,则不宜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土著菌+秸秆固定化微生物和土著菌+游离高效降解菌+秸秆2种修复方式,启动快,降解率的增速大,修复效率高,可以实现石油污染土壤快速和持续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BS残留 微生物修复 石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博 李娜娜 +5 位作者 陈景辉 于恒 屈撑囤 杨鹏辉 李荣华 何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石油烃污染会恶化土壤环境,严重危害土壤生态系统,在其修复技术中,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修复彻底、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本文系统介绍了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通过调研国内外微生物修复机理、影响因素、菌种构成及耦合方式等方... 石油烃污染会恶化土壤环境,严重危害土壤生态系统,在其修复技术中,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修复彻底、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本文系统介绍了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通过调研国内外微生物修复机理、影响因素、菌种构成及耦合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了微生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技术的特点,最后结合政策、法规及标准等导向性因素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 土壤修复技术 微生物 耦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群强化修复石油-氯酚污染土壤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婧 于钧泷 +3 位作者 赵晓东 左帅 刘其友 张秀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2-1422,共11页
为了解决石油烃和有机氯化合物复合污染问题,采用石油-有机氯复合菌群,以2,4-二氯苯酚为代表性有机氯化合物,开展石油-氯酚复合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修复过程中污染物降解率、微生物总数、酶活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石油... 为了解决石油烃和有机氯化合物复合污染问题,采用石油-有机氯复合菌群,以2,4-二氯苯酚为代表性有机氯化合物,开展石油-氯酚复合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修复过程中污染物降解率、微生物总数、酶活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石油-有机氯复合菌群修复污染土壤130 d后,石油烃降解率达到77.68%,碳数27以下所有烃类峰强度均有降低,氯酚降解率达到100%。修复过程中土壤脱氢酶活性、细菌和真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三者与石油烃和氯酚降解率呈正相关,修复后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下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菌群强化修复的土壤中厚壁菌门比例增加,放线菌门比例降低;添加复合菌群强化修复后土壤中芽孢杆菌属和苍白杆菌属为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菌群 石油 氯酚 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群落结构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活性炭固定化菌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娟 魏鹏硕 +8 位作者 郑瑾 王宁 宋权威 汪肖洋 李冉 王子豪 赵朝成 刘芳 张秀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1-1380,共10页
从东营某炼油厂油污土中筛得可高效降解石油的Pseudomonas aeruginosa HL菌和Salmonella sp.L4,二者复配后并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制备固定化菌剂。采用室内批量实验研究固定化菌对不同环境条件地下水中石油的修复效能以及作用机理。结果... 从东营某炼油厂油污土中筛得可高效降解石油的Pseudomonas aeruginosa HL菌和Salmonella sp.L4,二者复配后并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制备固定化菌剂。采用室内批量实验研究固定化菌对不同环境条件地下水中石油的修复效能以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固定化菌去除石油的最优条件为固定化菌投加量1.0 g/L、油质量浓度1000 mg/L、pH值为7。活性炭对微生物的固定化时间为36 h时,固定化菌量为1.18×10^(11)cell/g。在温度15℃且最优条件下固定化菌对地下水中原油和柴油的去除率分别为85.02%和74.53%;固定化菌对原油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去除率比游离菌分别提高18.86和35.84百分点。固定化菌通过快速吸附地下水中的石油,增加微生物和石油之间的接触,从而增加石油的微生物降解和低温地下水中的油,特别是多环芳烃组分的去除率。因此,活性炭固定化菌具有清洁又高效的优势,可用于低温条件石油污染地下水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石油 固定化 微生物修复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复合材料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朝成 吴光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75-1784,共10页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具有比表面积较高、孔径尺寸可调、结构可设计和可以功能化的特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基于MOFs的复合材料在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近年来MOFs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MOFs...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具有比表面积较高、孔径尺寸可调、结构可设计和可以功能化的特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基于MOFs的复合材料在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近年来MOFs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MOFs复合材料在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领域的研究情况;介绍了MOFs及其特性;说明了MOFs复合材料的负载方式;总结了MOFs复合材料在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应用。同时,阐述了MOFs复合材料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未来MOFs复合材料在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方向是合成形貌多样、结晶性能好的新型高稳定性材料以及开发新的MOFs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s复合材料 催化降解 有机污染物 机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强化石油污染土壤修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秀霞 任文海 +7 位作者 丁明山 冯逸茹 于丹丹 陈琼瑶 左帅 王蕊瑞 董康宁 宋佳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2-899,共8页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率低,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不畅通的问题,开展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取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经堆肥处理后的堆肥污泥,经400℃热解制备污泥生物炭,将其与石油降解菌...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率低,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不畅通的问题,开展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取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经堆肥处理后的堆肥污泥,经400℃热解制备污泥生物炭,将其与石油降解菌群CH采用吸附法制备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结果表明:污泥生物炭具有良好的孔结构和营养特性,对菌群CH的固定率由堆肥污泥处理的23.21%提高到44.29%;经过90 d的修复实验,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组对总石油烃降解率达到58.80%,比添加污泥生物炭和添加污泥生物炭+游离降解菌组2种方法分别提高了13.66和33.73百分点,说明污泥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用于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具有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生物炭 固定化微生物 石油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修复芘污染土壤实验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薇 王信粉 +3 位作者 时利香 宋瑶 张杰 杜显元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26-3535,共10页
以芘污染土壤为对象,利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皂素进行复配实验,得出最佳复配比并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处理;其次,研究表面活性剂浓度、p H及Ca Cl_(2)、Mg Cl_(2)、KCl三种离子浓度、洗脱液的回收次数等单因素对... 以芘污染土壤为对象,利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皂素进行复配实验,得出最佳复配比并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处理;其次,研究表面活性剂浓度、p H及Ca Cl_(2)、Mg Cl_(2)、KCl三种离子浓度、洗脱液的回收次数等单因素对洗脱效果的影响;然后利用响应曲面分析,确定影响洗脱效果的主效应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强度;最后用Box-Behnken模型优化复配体系处理芘污染土壤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1)当复配比为0.2时,鼠李糖脂-皂素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最低,对芘的协同增溶效果最好;(2)复配体系处理芘污染土壤的单因素实验中,复配药剂浓度、p H、Mg^(2+)浓度分别达到1800mg/L、8、0.1mmol/L时,洗脱效率最高;(3)环境因素对芘去除效果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p H>表面活性剂浓度>Mg^(2+)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与p H对芘的洗脱产生较大的交互影响作用,而p H与盐浓度的交互作用最微弱;(4)Box-Behnken模型优化后得出最佳组合是混合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900mg/L、pH为5、Mg^(2+)浓度为0.2mmol/L,得到的洗脱效率为89.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芘污染土壤 鼠李糖脂 皂素 复配 芘洗脱率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