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深井工程理论与技术若干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6
1
作者 高德利 黄文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F0003,共12页
超深井工程受到高温高压、复杂地层、超长井眼和腐蚀介质等多重因素约束,其安全高效作业面临全方位的技术挑战。为此,针对超深井工程的安全高效设计控制问题,介绍了该工程的发展概况与技术特点;选取井眼轨迹预测与防斜打快、钻柱振动特... 超深井工程受到高温高压、复杂地层、超长井眼和腐蚀介质等多重因素约束,其安全高效作业面临全方位的技术挑战。为此,针对超深井工程的安全高效设计控制问题,介绍了该工程的发展概况与技术特点;选取井眼轨迹预测与防斜打快、钻柱振动特性分析与减振控制、钻井延伸极限预测与设计控制,以及套管失效风险评估与安全控制等几个重要理论与技术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及笔者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然后,针对超深井工程提出了若干创新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超深井工程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整体呈现出体系化、科学化、多学科交叉、地质与工程一体化等基本特点。建议在基础理论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技术协同关系、技术迭代模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加强创新研究,以持续推进超深井工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工程 钻井 完井 防斜打快 钻柱振动 钻井延伸极限 套管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水平井裂缝参数优化实验 被引量:19
2
作者 袁帅 李春兰 +2 位作者 曾保全 李想 苏宏益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9-103,共5页
压裂是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的有效技术手段,人工裂缝参数是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压裂前需分析裂缝参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针对低渗透油藏井网产能以及单缝贡献率物理模拟研究成果甚少的现状,利用电解模拟实验,分析了水平段... 压裂是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的有效技术手段,人工裂缝参数是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压裂前需分析裂缝参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针对低渗透油藏井网产能以及单缝贡献率物理模拟研究成果甚少的现状,利用电解模拟实验,分析了水平段封闭条件下交错排状井网中水平井不等缝长压裂、人工裂缝数以及裂缝穿透比对单条裂缝及井网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总缝长一定时,不等缝长压裂对井网产能影响很小;在固定水平段长度和固定裂缝间距两种情况下增加压裂水平井人工裂缝数,单井产量递增,但缝数增加到3条后,增产幅度逐渐变缓;增大人工裂缝穿透比,中缝贡献率减小,端缝贡献率增大,但井网产量增幅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水平井 裂缝 物理模拟 产能 低渗透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 被引量:31
3
作者 高德利 黄文君 李鑫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大位移井在海洋、滩海、湖泊及山地等复杂地区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中应用广泛,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具有约束因素多、作业难度大、作业风险高等基本特点,其井眼延伸极限的预测和控制对于安全钻进意义重大。在概述国内外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 大位移井在海洋、滩海、湖泊及山地等复杂地区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中应用广泛,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具有约束因素多、作业难度大、作业风险高等基本特点,其井眼延伸极限的预测和控制对于安全钻进意义重大。在概述国内外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的预测模型和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延伸极限的大位移井钻井优化设计方法,并应用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理论分析了萨哈林地区Z–42大位移井的水平段旋转钻进极限及完井管柱下入极限,认为提升钻机性能可大幅度提高井眼延伸极限,旋转接头和减阻接头可提高完井管柱的下入极限。研究结果表明,开展大位移井钻井延伸极限预测理论和控制方法研究,可为大位移井的风险预测、优化设计及安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位移井 井眼延伸极限 预测模型 优化设计 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在多孔介质中封堵有效期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浩 岳湘安 +1 位作者 赵仁保 杨朝蓬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275,285,共4页
使用玻璃器皿测定的泡沫性能不能反映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特性。建议用地层水连续驱替被实验泡沫封堵的岩心,以岩心封堵率保持在80%以上,驱替压力梯度保持在0.4 MPa/m以上的驱替时间为泡沫封堵有效期。实验岩心由露头砂压制而成,尺寸(c... 使用玻璃器皿测定的泡沫性能不能反映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特性。建议用地层水连续驱替被实验泡沫封堵的岩心,以岩心封堵率保持在80%以上,驱替压力梯度保持在0.4 MPa/m以上的驱替时间为泡沫封堵有效期。实验岩心由露头砂压制而成,尺寸(cm)为75×4.5×4.5,沿长度方向设置3个测压点,将岩心分为4段,岩心孔隙体积500 mL,水测渗透率0.131-0.233μm2。实验起泡液由体积分数1%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A、适量稳泡剂、分散剂组成,用模拟地层水配液。实验温度45℃。通过岩心各测压点压力-时间曲线,各段压力梯度-时间曲线,各段封堵率-时间曲线,计论了驱替过程中泡沫行为、形态的变化。测定了平均半衰期7.4 h的泡沫对10个岩心的封堵率和封堵有效期:5个不含油岩心的封堵率在80.3%-94.1%范围,封堵有效期在69.47-108.33 h范围,平均89.30 h;5个残余油饱和度2.3%-6.0%的岩心,封堵率相近,在84.2%-91.6范围,封堵有效期则低得多,在15.55-35.25 h范围,平均25.80 h,表明泡沫堵水不堵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 岩心堵封 封堵率 有效期 测定方法 渗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生热催化裂解体系对稠油降黏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武广 杨胜来 +4 位作者 翟志红 殷丹丹 廖长霖 娄毅 余跃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为了更好地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采取化学生热与催化裂解方式来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地下稠油的流动能力非常必要。选择NaNO_2和NH_4Cl溶液作为化学生热剂,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出生热剂最佳反应条件为:4 mol/L NaNO_2,4mol/L NH_4Cl,体系pH... 为了更好地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采取化学生热与催化裂解方式来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地下稠油的流动能力非常必要。选择NaNO_2和NH_4Cl溶液作为化学生热剂,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出生热剂最佳反应条件为:4 mol/L NaNO_2,4mol/L NH_4Cl,体系pH值为2。该条件下,反应温度和压力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分别达到峰值204℃和13.6 MPa,达到峰值的时间为6 min,反应基液温度升高149℃。油酸镍催化降黏体系最佳配方为:以反应原油的质量为基准,羧酸盐型油酸镍催化剂0.3%,供氢剂甲酸7%,助剂尿素7%,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13%。该催化体系的最佳反应温度为280℃。油酸镍催化后,原油黏度由213.8 mPa·s降至74.2 mPa·s,降黏率为65.3%。当化学生热剂与催化裂解剂共同作用时,降黏率可达66.5%,饱和烃和芳烃含量增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减小,催化降解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 化学生热 催化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液屈服应力实验研究
6
作者 王雷 朱丁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0-422,共3页
压裂施工过程中裂缝内浓缩的压裂液具有较高的屈服应力,会导致压裂液返排效率低,有效缝长短。实验原理基于虎克定律,压裂液屈服前的应力与应变为线性关系;当其偏离线性关系时,压裂液屈服。采用自制实验装置考察了瓜尔胶与破胶剂浓度对... 压裂施工过程中裂缝内浓缩的压裂液具有较高的屈服应力,会导致压裂液返排效率低,有效缝长短。实验原理基于虎克定律,压裂液屈服前的应力与应变为线性关系;当其偏离线性关系时,压裂液屈服。采用自制实验装置考察了瓜尔胶与破胶剂浓度对压裂液屈服应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瓜尔胶浓度较低时,压裂液屈服应力较小,瓜尔胶浓度4.8g/L时的屈服应力仅为0.329Pa;随着瓜尔胶浓度的增加,压裂液屈服应力迅速增大,瓜尔胶浓度为24g/L时,屈服应力增至63.292Pa。在压裂液中加入破胶剂可以有效减小压裂液的屈服应力。压裂液屈服应力为0时,瓜尔胶浓度与所需破胶剂量的关系近似为线性关系,瓜尔胶浓度越高所需破胶剂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压裂液 屈服应力 瓜尔胶 破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胶作为压裂人工隔板材料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科峰 马新仿 +2 位作者 张士诚 刘天宇 陆根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27,共4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人工隔板模型—压裂人工隔板模型。即水力压裂形成裂缝后,向支撑裂缝中注入凝胶,裂缝中的凝胶和通过裂缝上下壁面滤失在地层中的凝胶一起形成一定强度的化学凝胶隔板,可有效控制底水和次生底水的锥进。该凝胶初凝时间在1... 提出了一种新的人工隔板模型—压裂人工隔板模型。即水力压裂形成裂缝后,向支撑裂缝中注入凝胶,裂缝中的凝胶和通过裂缝上下壁面滤失在地层中的凝胶一起形成一定强度的化学凝胶隔板,可有效控制底水和次生底水的锥进。该凝胶初凝时间在1~8 h可调,pH值对凝胶成胶时间的影响较大,pH值6~8时的成胶时间最短,在盐水中的成胶时间延长。随着岩心中凝胶注入量的增加,凝胶的封堵率和突破压力梯度增大,注入0.8 PV凝胶时的封堵率达80.6%,突破压力为0.21 MPa。隔板系统的突破压力大于23 MPa,封堵率100%。随着加压时间的增加,渗透率基本不变。说明该凝胶很稳定,耐压强度大,且堵水效果很好,几乎不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 隔板 突破压力 堵水 底水油藏 封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Pickering微乳液黏土防膨机理实验探究
8
作者 郭明哲 刘慧卿 东晓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2-707,720,共7页
针对水敏性稠油油藏,抑制黏土膨胀是有效进行热采的前提,然而注蒸汽后黏土防膨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因此提出用Pickering微乳液抑制黏土膨胀的方案,通过Fick定律与Langmuir吸附理论相结合,对Pickering微乳液黏土防膨机理进行量化分析。用... 针对水敏性稠油油藏,抑制黏土膨胀是有效进行热采的前提,然而注蒸汽后黏土防膨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因此提出用Pickering微乳液抑制黏土膨胀的方案,通过Fick定律与Langmuir吸附理论相结合,对Pickering微乳液黏土防膨机理进行量化分析。用疏水纳米SiO_(2)与月桂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复配形成Pickering微乳液,通过测定微乳液的表面张力和对膨润土的防膨率,对SiO_(2)和DTAB的配比及微乳液的加量进行了优选,并按最佳配方进行微乳液驱。机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表面吸附进行黏土防膨是可行的。纳米SiO_(2)与DTAB质量比为1∶2、微乳液加量为0.6%时的防膨效果最好。填砂管驱油实验中,微乳液最佳的注入量为0.2 PV。随着Pickering微乳液注入量的增加,防膨效果增强,但后续水驱出口含水率上升速度也随之加快。对于渗透率较高的稠油油藏抑制黏土膨胀应适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黏土膨胀 Pickering微乳液 防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深随钻测量误差校正与井眼位置不确定性计算方法
9
作者 刁斌斌 高德利 +1 位作者 刘喆 吴华鹏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6,共6页
深井和超深井钻井过程中井下温度高、井内钻具承受的拉力大,导致随钻测量的井深误差较大。为此,考虑不同井深处井内温度、热膨胀系数、钻具轴向力和钻具规格等因素的影响,在测点处对井内钻具分段,结合井下温度随钻测量结果和井内钻具受... 深井和超深井钻井过程中井下温度高、井内钻具承受的拉力大,导致随钻测量的井深误差较大。为此,考虑不同井深处井内温度、热膨胀系数、钻具轴向力和钻具规格等因素的影响,在测点处对井内钻具分段,结合井下温度随钻测量结果和井内钻具受力分析结果,建立了随钻测量井深的热膨胀校正模型和弹性拉伸校正模型,以及计算热膨胀校正误差限和弹性拉伸校正误差限的模型,并给出了随钻测量井深热膨胀和弹性拉伸校正后的井眼位置不确定性计算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超深井钻井过程中由热膨胀和弹性拉伸导致的井内钻具伸长量可达10 m以上;随钻测量井深进行热膨胀和弹性拉伸校正后,可以显著减小测点垂深误差和误差椭球的大小。研究结果为提高井深随钻测量精度与科学计算井眼位置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井深 误差校正 井眼位置不确定性 热膨胀 弹性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援井磁测距时电极与探管最优距离的计算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富强 宋朝晖 +3 位作者 伊明 刘洪涛 张森 刁斌斌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测距精度是影响救援井与事故井连通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基于注入电流主动磁测距系统的测量精度,分析了各介质中的电场分布情况,建立了事故井套管电流密度分布模型;通过分析事故井套管电流密度的分布规律,建立了基于测点处磁感应强度最大... 测距精度是影响救援井与事故井连通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基于注入电流主动磁测距系统的测量精度,分析了各介质中的电场分布情况,建立了事故井套管电流密度分布模型;通过分析事故井套管电流密度的分布规律,建立了基于测点处磁感应强度最大原则的电极与探管最优距离计算模型,并且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实例计算表明,电极与探管的最优距离不仅与电极到事故井的距离有关,也与相对井斜角有关,但与注入电流的强度无关;事故井套管电流密度的峰值点距事故井坐标点的距离,近似等于电极到事故井探管的距离;电极与探管的最优距离,近似等于电极到事故井距离与相对井斜角余割的乘积。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电极到探管的距离,有利于提高基于注入电流主动磁测距系统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援井 事故井 磁测距 测距精度 电极与探管的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场法的深层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戴一凡 侯冰 廖志豪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5,共7页
为认识深层干热岩储层水力裂缝起裂与扩展规律,基于相场法建立了流−固−热耦合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分析了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力学行为,研究了温度、排量及天然裂缝等因素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相场法建立的流−固−热... 为认识深层干热岩储层水力裂缝起裂与扩展规律,基于相场法建立了流−固−热耦合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分析了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力学行为,研究了温度、排量及天然裂缝等因素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相场法建立的流−固−热耦合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判别准则简单,计算准确;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过程中,热应力呈现为拉应力,有助于增加裂缝开度,对裂缝扩展起辅助作用;压裂液与地层温度差越大,排量越大,热应力影响效果越显著。水力压裂裂缝遇到天然裂缝后会沟通并开启天然裂缝,再次起裂时受地应力与天然裂缝控制。研究结果可为深层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相场法 裂缝扩展 多物理场耦合 数值模拟 自适应网格 天然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巴西劈裂破坏力学行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壮 侯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8,共11页
为揭示页岩纹理特征与破坏强度之间的作用机理,利用黏聚力单元法建立了巴西劈裂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纹理角度和纹理强度对页岩破坏模式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并利用声发射分布特征精确分析了裂纹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巴西劈裂数值模拟结... 为揭示页岩纹理特征与破坏强度之间的作用机理,利用黏聚力单元法建立了巴西劈裂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纹理角度和纹理强度对页岩破坏模式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并利用声发射分布特征精确分析了裂纹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巴西劈裂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利用黏聚力单元法可以准则预测页岩破坏行为;纹理角度和纹理强度耦合作用下页岩试样破坏模式分为6种;中心破坏的页岩试样,声发射能量–位移曲线以单峰值分布型为主,拉伸剪切复合破坏的页岩试样,声发射能量–位移曲线以多峰值分布型为主;页岩试样抗拉强度各向异性显著,相同纹理角度下,纹理强度越高,主裂纹越接近加载直径方向,试样抗拉强度越大。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深层页岩破坏机制,为页岩储层压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 巴西劈裂 数值模拟 破坏模式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钟炜欣 闻宇晨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3-562,共10页
生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强,乳化性能好,抗菌抗氧化活性强,稳定性高,且生物选择性好,环境友好性强。其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突出,是三次采油中化学表面活性剂的良好替代品。根据肽链氨基酸是否连接成环,可将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强,乳化性能好,抗菌抗氧化活性强,稳定性高,且生物选择性好,环境友好性强。其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突出,是三次采油中化学表面活性剂的良好替代品。根据肽链氨基酸是否连接成环,可将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分为环状脂肽和线形脂肽。亲水肽链不同种类氨基酸与排列顺序、疏水碳链长度及其支链位置不同,形成的脂肽结构与生物活性不同。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为:高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原油乳化形成大尺寸胶束,改变储层岩石润湿性、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等。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原油开采的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脂肽类生物驱油体系在获得与化学驱相当的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驱油剂成本,证实了其适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可行性。但脂肽在上游合成高产途径、下游低成本提纯工艺以及实际油藏中的地层适应性尚不明确,限制了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油田的商业化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脂肽 原油开采 提高采收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侵条件下深水钻井井筒温压耦合场分布规律研究
14
作者 王金铎 王宴滨 +2 位作者 贺子磬 高德利 曾静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61,共12页
在深水钻井中,气体侵入会对井筒内的温度和压力分布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对深水钻井作业带来安全风险。针对深水钻井中的气侵问题,考虑井筒内流体与地层、海水间的传热,建立了气侵条件下的深水钻井井筒温压耦合场计算模型,分析了气侵条件... 在深水钻井中,气体侵入会对井筒内的温度和压力分布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对深水钻井作业带来安全风险。针对深水钻井中的气侵问题,考虑井筒内流体与地层、海水间的传热,建立了气侵条件下的深水钻井井筒温压耦合场计算模型,分析了气侵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对井筒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影响,探讨了钻井液循环时间、气侵量、地层深度、海水深度以及钻井液排量等因素对井筒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海水深度是影响深水井筒环空温度的主要因素,钻井液排量、地层深度是影响深水井筒环空温度的次要因素,钻井液循环时间与气侵量的影响最小;随着钻井液循环时间、气侵量和钻井液排量增加,井筒温度和压力都降低;随着地层深度增加,井筒温度和压力都升高;随着海水深度增加,井筒温度降低而压力升高。该研究结果对气侵条件下深水钻井井筒温压耦合场分布研究和深水钻井作业安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钻井 气侵 井筒 温压耦合场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在原油中的分子扩散系数和溶解度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东东 侯吉瑞 +2 位作者 赵凤兰 王少朋 岳湘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08,共4页
为了满足CO2驱油施工设计和油藏模拟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测量气体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实验装置。导出了包含这两个参数的气体压力时间线性关系式。采用压力降落法在50℃、70℃、105℃温度和静态条件下,测定CO2-吉林红岗原油体系的压... 为了满足CO2驱油施工设计和油藏模拟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测量气体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实验装置。导出了包含这两个参数的气体压力时间线性关系式。采用压力降落法在50℃、70℃、105℃温度和静态条件下,测定CO2-吉林红岗原油体系的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对所得曲线进行线性拟合,求得了实验条件下CO2在吉林红岗原油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讨论了平衡压力,压力、温度对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影响,得到了每一实验温度下溶解度平衡压力、扩散系数平衡压力线性拟合关系式。在105℃温度下,静态条件下的扩散系数值在10-7m2/s数量级,而动态条件下(转速600r/min)则增至10-6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吉林红岗原油 溶解度 扩散系数 实验测定 测定装置 压力降落法 平衡压力 计算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械比能理论的钻头磨损监测新方法 被引量:44
16
作者 樊洪海 冯广庆 +3 位作者 肖伟 马金良 叶志 赵聪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6-120,共5页
现有基于机械比能理论的钻头磨损监测方法,都是通过机械比能趋势线对钻头钝化趋势作定性分析,没有一种定量计算钻头磨损等级的有效方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合理机械比能模型,通过优化钻头扭矩回归数据对其进行了优化;综合考... 现有基于机械比能理论的钻头磨损监测方法,都是通过机械比能趋势线对钻头钝化趋势作定性分析,没有一种定量计算钻头磨损等级的有效方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合理机械比能模型,通过优化钻头扭矩回归数据对其进行了优化;综合考虑钻头设计参数、切削结构、钻井参数及钻头磨损等的影响,选取了合适的牙轮钻头和PDC钻头钻速方程,提出了一种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钻头磨损监测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钻速、钻压、转速、扭矩以及钻头设计参数等因素,采用钻速方程和测录井数据计算机械比能、岩石抗压强度和钻头磨损等级分级系数。该方法在南海油田宝岛区块A井、准噶尔盆地风城区块B井、吐哈油田某区块C井等的多个井段进行了PDC钻头和牙轮钻头的磨损监测,结果表明,较之钻头磨损实测数据,PDC钻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9.87%,牙轮钻头为21.15%,即新方法能有效监测钻头磨损情况且更适用于PDC钻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比能 钻速方程 抗压强度 钻头磨损 监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5
17
作者 唐汝众 温庆志 +1 位作者 苏建 曲占庆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0-83,共4页
水平井压裂是开发特殊和难动用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矩形油藏中压裂水平井为研究对象,在水平井压裂不同裂缝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油藏与裂缝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差分求解、编... 水平井压裂是开发特殊和难动用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矩形油藏中压裂水平井为研究对象,在水平井压裂不同裂缝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油藏与裂缝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差分求解、编程。分析了裂缝长度、数量、间距和不均匀分布等因素对产能的影响,绘制了各个因素取最佳参数时的地层压力分布等高线图。结果表明,裂缝长度和裂缝数量对产能的影响最大,裂缝间距及分布情况对产能的影响相对要弱一些,可以增大裂缝间距以减小彼此之间的干扰作用。这对水平井进行压裂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压裂 数值模拟 裂缝 生产能力 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湿性对油水渗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8
作者 宋新旺 张立娟 +2 位作者 曹绪龙 侯吉瑞 岳湘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5-308,共4页
用亲水露头砂制备水测渗透率分别为0.030、0.197、0.508μm2的3组人造柱状岩心,每组岩心分为表面亲水(不处理)、中性润湿(经甲基硅油处理)、亲油(经胜利原油煤油混合油处理)3类,其表面润湿性经切片测定动态接触角确认。分别用矿化度19.4... 用亲水露头砂制备水测渗透率分别为0.030、0.197、0.508μm2的3组人造柱状岩心,每组岩心分为表面亲水(不处理)、中性润湿(经甲基硅油处理)、亲油(经胜利原油煤油混合油处理)3类,其表面润湿性经切片测定动态接触角确认。分别用矿化度19.4 g/L的模拟胜利地层水和模拟油测定岩心渗透率。相同渗透率岩心的水测渗透率,岩心表面亲水时最高,中性润湿时次之,亲油时最低,变化幅度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最大达600倍;油测渗透率则在表面中性润湿时为最高,亲油时次之,亲水时最低。岩心的水驱采收率,以岩心表面中性润湿时为最高,表面亲水时大幅下降,表面亲油时最低,但与表面亲水时相比,降幅不大。认为油润湿是低渗透油藏注水压力高的原因之一,将油藏润湿性转为中性,可提高水(及化学驱油剂)的注入能力。表3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岩心 润湿性 水相渗透率 油相渗透率 水驱 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甲烷吸附等温线拟合模型对比分析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杨峰 宁正福 +2 位作者 孔德涛 彭攀 赵华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6-89,共4页
对四川南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样品进行了甲烷等温吸附试验,测定了35、65℃下页岩甲烷吸附等温线,采用Langmuir、Freundlich、Langmuir-Freundlich、D-R、Toth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检验了各模型的拟合精度。结果表明:这些模... 对四川南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样品进行了甲烷等温吸附试验,测定了35、65℃下页岩甲烷吸附等温线,采用Langmuir、Freundlich、Langmuir-Freundlich、D-R、Toth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检验了各模型的拟合精度。结果表明:这些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页岩甲烷吸附平衡数据,模型的参数越多拟合精度越高,三参数的Toth方程和Langmuir-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结果比两参数的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D-R方程拟合结果要好;页岩组成非常复杂,表面吸附位的能量分布不均匀,这影响吸附模型在低压下的拟合效果,采用Toth方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甲烷在页岩不均匀表面上的等温吸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甲烷吸附 吸附等温线 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恒流变特性的深水合成基钻井液 被引量:34
20
作者 耿娇娇 鄢捷年 +3 位作者 李怀科 赵胜英 李红梅 李学彬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1-94,共4页
合成基钻井液(SBM)以其特有的环保性能及机械钻速高、井壁稳定性好等特点,已成为国际上海上油气钻探的常用钻井液体系。但是在深水钻探作业中,由于温度和压力对流变性的影响常导致井漏和当量循环密度(ECD)不易控制。为了解决该技术难题... 合成基钻井液(SBM)以其特有的环保性能及机械钻速高、井壁稳定性好等特点,已成为国际上海上油气钻探的常用钻井液体系。但是在深水钻探作业中,由于温度和压力对流变性的影响常导致井漏和当量循环密度(ECD)不易控制。为了解决该技术难题,近年来国外首先研制出一类新型的具有恒流变特性的合成基钻井液(CR-SBM),其流变性,特别是动切力、静切力和低剪切速率下的黏度等参数基本上不受温度压力的影响。阐述了该新型钻井液的典型组成及性能特点,对比了传统SBM和CR-SBM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流变性、抗岩屑污染和毒性测试结果,并介绍了国外CR-SBM的现场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钻井 恒流变特性 合成基钻井液 钻井液性能 流变调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