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管径天然气管道局部冷冻封堵技术 被引量:13
1
作者 梁政 兰洪强 +1 位作者 李莲明 邓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9-71,共3页
小管径天然气管道实施管壁开孔局部封堵,存在动火操作复杂、置换作业时间长、费用高和安全隐患大的问题。为此,基于将管道中流体冷冻以承受压力,从而起到隔离作用的原理,提出了小管径天然气管道局部冷冻封堵技术,并进行了局部冷冻封堵... 小管径天然气管道实施管壁开孔局部封堵,存在动火操作复杂、置换作业时间长、费用高和安全隐患大的问题。为此,基于将管道中流体冷冻以承受压力,从而起到隔离作用的原理,提出了小管径天然气管道局部冷冻封堵技术,并进行了局部冷冻封堵机理试验、固水乳化剂的研制及性能测试、局部冷冻封堵室内试验和含凝析油管道动火试验等。结果表明,局部冷冻封堵技术承压能力可以提高至2.5 MPa,适用于小管径天然气管道的封堵,能够有效隔离管内的油气,不需要长时间置换扫线,封堵介质解冻后易清除,提高了施工后恢复输气的安全性,操作方便快捷,对管道安全动火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冷冻封堵 局部封堵 安全动火 隔离油气 固水乳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往复式天然气压缩机整体安全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董超群 田芳 +2 位作者 田家林 马科笃 童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89,共7页
针对油气田在役天然气压缩机组安全运行及安全管理问题,开展了天然气压缩机组整体安全性评价研究,特别是针对超期服役老旧机组的安全问题和报废问题,建立了压缩机整体安全性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如曲轴、缸体及压力容器等机组部件的结构... 针对油气田在役天然气压缩机组安全运行及安全管理问题,开展了天然气压缩机组整体安全性评价研究,特别是针对超期服役老旧机组的安全问题和报废问题,建立了压缩机整体安全性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如曲轴、缸体及压力容器等机组部件的结构属性和载荷特性建立不同的部件评价方法,同时,依据部件自身安全性与经济性指标建立部件权重,通过加权赋予一定权重系数建立压缩机组整体评价方法。而权重确定是通过现场使用、安全管理、设计生产单位分别根据部件重要性来给出定性的模糊比较评定,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等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定量的部件权重。基于此算法编制压缩机安全使用评价技术软件Version 1.0,通过对西南油气田某站场ZTY265压缩机组进行安全评定,得该压缩机组整体安全性评价结果为86.6,结合部件评价和整体评价给出压缩机组整体安全的判定结果并提出建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复式压缩机 安全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疲劳寿命 权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盖顶降压装置开采机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黎伟 陈曦 +3 位作者 胡亚军 夏杨 杨牧 陈宏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46-2152,I0022,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盖顶降压式海底表层、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通过搭建水合物开采过程温度场模型,对不同加热温度、压力下的开采装置开采结果进行研究,总结得到天然气水合物产出时加热温度与压力的变化情况,以及产气率和产气量的影... 提出了一种基于盖顶降压式海底表层、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通过搭建水合物开采过程温度场模型,对不同加热温度、压力下的开采装置开采结果进行研究,总结得到天然气水合物产出时加热温度与压力的变化情况,以及产气率和产气量的影响规律。实验数据显示:盖顶降压式装置在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过程中,必要的热源输入是必不可少的;在相同生产压力、不同恒温热源温度下,温度越高,开采装置最大产气率越大,总产气量也越大,但后期产气率下降迅速。本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水合物开采 盖顶降压 温度场 稳态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凝析油天然气管道动火安全参数计算 被引量:3
4
作者 兰洪强 梁政 +3 位作者 屈锐 蒲继平 刘利 王喜娟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1年第10期8-11,共4页
天然气管道在停输泄压进行焊接修复时涉及到惰性气体置换,残余油气的爆炸极限作为置换程度的重要判据,在残余油气隔离技术中残余油气的蒸汽压与凝析油系统中主要易燃物质的燃烧特性直接影响油气隔离技术的参数确定。笔者在对长庆油田榆... 天然气管道在停输泄压进行焊接修复时涉及到惰性气体置换,残余油气的爆炸极限作为置换程度的重要判据,在残余油气隔离技术中残余油气的蒸汽压与凝析油系统中主要易燃物质的燃烧特性直接影响油气隔离技术的参数确定。笔者在对长庆油田榆林地区三个采气厂的凝析油样品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在天然气置换动火时必须将管道内残余油气含量控制在0.859%以内以及油气隔离设备至少承压0.1 MPa才能保证安全施工的结论,对舍凝析油系统的天然气管道置换动火、管道油气隔离技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燃烧特性 蒸汽压 凝析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轮辅助钻进单元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
5
作者 杨燕 黄奎林 +3 位作者 宋东东 黄泽权 邱顺佐 胡佳琪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5,共8页
针对深部难钻地层PDC钻头吃入地层困难、破岩效率低,以及导向钻井中钻头方位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轮轴一体式立轮切削结构的PDC钻头,并开展变切削深度立轮预损伤条件的PDC破岩单元试验,对比PDC平行切削和立轮预损伤条件下PDC破... 针对深部难钻地层PDC钻头吃入地层困难、破岩效率低,以及导向钻井中钻头方位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轮轴一体式立轮切削结构的PDC钻头,并开展变切削深度立轮预损伤条件的PDC破岩单元试验,对比PDC平行切削和立轮预损伤条件下PDC破岩的效果,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揭示立轮辅助钻进的工作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立轮作用下PDC切削岩石的切向动载系数比PDC单独切削岩石减小43.31%,轴向动载系数比PDC单独切削岩石减小36.63%;立轮在破碎岩石的过程中,立轮切削齿周期性地参与间断切削,切削状态发生周期性变化,具有显著的“铣削”特征;立轮式PDC钻头上立轮与PDC切削齿非平行刮切岩石,形成螺旋形井底形貌,这种形貌有助于PDC切削齿对岩石的侵入,提高破岩效率;立轮切削结构对PDC切削齿能起到分压缓冲作用,增强钻头的整体稳定性并延长使用寿命。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细致地理解立轮式PDC钻头的复杂运动和工作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工作机理 立轮 铣削 分压缓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黏聚单元法的层状页岩巴西劈裂数值模拟
6
作者 马天寿 王浩男 +1 位作者 FADHEL A M 刘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2-715,共14页
为了分析层状页岩巴西劈裂力学行为,开展龙马溪页岩巴西劈裂试验,采用全局嵌入零厚度黏聚单元法,建立层状页岩巴西圆盘二维有限元模型,对比数值模拟与巴西劈裂试验结果,并分析层理间距和强度对层状页岩巴西劈裂力学行为及破坏模式的影... 为了分析层状页岩巴西劈裂力学行为,开展龙马溪页岩巴西劈裂试验,采用全局嵌入零厚度黏聚单元法,建立层状页岩巴西圆盘二维有限元模型,对比数值模拟与巴西劈裂试验结果,并分析层理间距和强度对层状页岩巴西劈裂力学行为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试验得到的巴西劈裂强度和破坏模式吻合较好,两者的最大相对误差低于10%。数值模拟和试验得到的页岩巴西劈裂强度各向异性比分别为2.18和2.00,说明龙马溪页岩各向异性特征显著。巴西劈裂强度和破坏模式对层理面加载角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加载角度增加,巴西劈裂强度大致呈现出线性增长趋势,巴西圆盘破坏模式先由沿层理面的拉伸破坏转变为沿层理面和基质的拉伸-剪切复合破坏,再转变为沿基质的拉伸破坏。层理强度是影响巴西圆盘力学行为的关键因素:低层理强度导致巴西劈裂强度大幅降低,破坏模式主要受层理强度控制,主要产生沿层理面的拉伸或剪切破坏;高层理强度导致巴西劈裂强度大幅增加,破坏模式主要受基质强度控制,主要产生岩石基质拉伸或拉伸-剪切复合破坏。研究结果可为油气开采、采矿、隧道、边坡及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页岩 巴西劈裂 各向异性 黏聚单元 层理面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冲旋钻头牙齿失效分析与新材料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志强 沈岳 +2 位作者 卜艳 黄继亮 黄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5-178,共4页
针对目前空气冲旋钻头钻进中牙齿频繁断裂、脱落以及磨损严重,导致破岩效率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采用纳米改型技术,在硬质合金中掺杂纳米Al2O3制备出Al2O3/WC-Co纳米/微米复合材料,对其性能、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对其耐磨性、耐冲击性进... 针对目前空气冲旋钻头钻进中牙齿频繁断裂、脱落以及磨损严重,导致破岩效率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采用纳米改型技术,在硬质合金中掺杂纳米Al2O3制备出Al2O3/WC-Co纳米/微米复合材料,对其性能、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对其耐磨性、耐冲击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加入3%的纳米Al2O3并添加适量的抑制剂和稀土元素能明显改善Al2O3/WC-Co纳米/微米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细化晶粒,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和耐冲击性能得到大幅提高,较硬质合金YG8提高4~8倍。为大幅度提高钻头破岩效率,延长钻头使用寿命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旋钻头 纳米复合材料 Al2O3/WC-Co 组织结构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含油钻屑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冯春宇 谢齐 +3 位作者 蒋继苇 贵恒 沈聪 付江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31,I0002,共5页
利用微波对含油钻屑进行脱油处理,研究微波处理含油钻屑的机理及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变量法研究了微波处理时间、微波功率、钻屑处理量和钻屑初始含液率等因素对微波处理含油钻屑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作用的前2 min内含油钻... 利用微波对含油钻屑进行脱油处理,研究微波处理含油钻屑的机理及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变量法研究了微波处理时间、微波功率、钻屑处理量和钻屑初始含液率等因素对微波处理含油钻屑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作用的前2 min内含油钻屑的温升最迅速,钻屑的含液率在处理的前3 min降低速率最大;微波功率与处理效果正相关,在微波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单次处理的钻屑量存在一个最佳值,针对本套装置为30 g为最佳值;通过对比实验组发现,当钻屑初始含液率为11. 3%(其中含水率为3. 7%、含油率为7. 6%)时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通过分析处理量和钻屑初始含液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行为,可发现含油钻屑孔隙度对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含油钻屑 处理效果 处理量 含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击器结构及震击力研究进展综述
9
作者 肖寒 孙瑞涛 +2 位作者 郑云鹤 黎伟 胡茗苏 《石化技术》 2025年第1期64-66,共3页
震击器是解决钻井卡钻问题的关键装备之一,是解决卡钻事故的高效方式。本文首先对震击器结构原理进行阐述,调研了前人优化震击器结构、提高震击性能的研究进展。随后基于动力学理论,对震击力作用下钻柱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总结,列举了一... 震击器是解决钻井卡钻问题的关键装备之一,是解决卡钻事故的高效方式。本文首先对震击器结构原理进行阐述,调研了前人优化震击器结构、提高震击性能的研究进展。随后基于动力学理论,对震击力作用下钻柱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总结,列举了一些常用的计算震击力的方法。最后总结了国内外震击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击器 卡钻 震击力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实验的井下直线发电机设计与分析
10
作者 钟功祥 申伟 +2 位作者 雷鹏燕 宋华 钟升级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4-162,共9页
针对现有井下电能供应方式发电功率低的缺点,结合直线发电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圆筒型井下直线感应发电方案,该发电机利用抽油杆和油管之间相对运动的方式,产生感应电流。首先,根据现有电机学原理,完成对圆筒型永磁直线发电机的结构设... 针对现有井下电能供应方式发电功率低的缺点,结合直线发电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圆筒型井下直线感应发电方案,该发电机利用抽油杆和油管之间相对运动的方式,产生感应电流。首先,根据现有电机学原理,完成对圆筒型永磁直线发电机的结构设计,然后,利用Ansoft Maxwell对圆筒型永磁直线发电机的空载磁通量密度、空载感应电动势、阻性负载以及实际密封不严情况下的发电性能进行分析,验证了发电机设计的正确性;最后,利用正交实验的优化方法,以畸变率和发电量为优化目标,对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发电机谐波畸变率低、发电功率大,不论在空载时还是负载时都有很好的稳定性,能够有效解决现有井下发电机发电效率低、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发电机 自动供电 发电性能分析 正交实验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隔器卡瓦锚定力学行为与高温高压实验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韩传军 彭雪峰 李林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6-82,共7页
封隔器卡瓦与套管的锚定效果直接影响到封隔器的坐封性能。当卡瓦嵌入套管时,会在套管接触面上形成咬痕,过大的嵌入深度有可能导致套管损坏、失效。为了确保卡瓦能起到良好的固定封隔器的作用,并且减少其对套管的损伤,采用滑移线理论、... 封隔器卡瓦与套管的锚定效果直接影响到封隔器的坐封性能。当卡瓦嵌入套管时,会在套管接触面上形成咬痕,过大的嵌入深度有可能导致套管损坏、失效。为了确保卡瓦能起到良好的固定封隔器的作用,并且减少其对套管的损伤,采用滑移线理论、有限元法及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卡瓦锚定过程中的力学行为,计算了卡瓦嵌入套管的深度,并分析了卡瓦牙型角、倾角、内锥角及轴向载荷对锚定情况的影响,优选了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①卡瓦齿面接触各齿的应力分布不均,会产生应力集中;②卡瓦牙应力随着齿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③卡瓦牙嵌入套管的深度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齿数的增加逐渐减小;④在相同载荷下,卡瓦嵌入套管的深度随牙型角和内锥角的增大而减小,随倾角的增大而增大;⑤通过高温高压下的封隔器卡瓦锚定和坐封实验,套管上的卡瓦最大嵌入深度介于0.40~0.45 mm。结论认为,实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吻合较好,由此证明了设计和分析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隔器 卡瓦 弹塑性 接触 损伤 嵌入深度 应力集中 高温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梁式抽油机飞轮储能系统设计及实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勇 陈香玉 +3 位作者 简霖 王扶辉 田德高 韩传军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3-599,共7页
现役的游梁式抽油机耗电量超过油田生产总用电量的50%,其总效率往往低于30%,抽油机系统的效率低下造成了电能的较大浪费,而游梁式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有利于采用飞轮储能装置提高其效率。本工作设计了适用于游梁式抽油机的飞轮... 现役的游梁式抽油机耗电量超过油田生产总用电量的50%,其总效率往往低于30%,抽油机系统的效率低下造成了电能的较大浪费,而游梁式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有利于采用飞轮储能装置提高其效率。本工作设计了适用于游梁式抽油机的飞轮储能系统,建立了抽油机动力学仿真模型,搭建了相应的实验测试平台,采用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储能系统的可行性,并探讨了加入储能飞轮后对抽油机能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储能飞轮在上冲程释放能量,在下冲程吸收能量;加入飞轮后电机功率曲线峰值由782 W减小为620 W,电机的谷值功率由-448 W变为-359 W,即降低峰值和增加谷值,使电机运行更加平稳。最后通过实验对比了仿真和测试数据,验证抽油机飞轮储能系统的节能效果:在冲程冲次不变,负载相近的情况下,实验所得结果与仿真分析的数据结果趋近,游梁式抽油机飞轮储能装置能节约15.7%的能量,具有明显节能效果,为游梁式抽油机应用飞轮储能系统实现节能降耗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机 飞轮储能 系统设计 节能分析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电脉冲破碎非均质花岗岩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祝效华 陈梦秋 刘伟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59,共9页
对高压电脉冲破碎机制的研究是提高钻井破岩效率和优化电脉冲电参数的关键。利用颗粒流离散元软件及Voronoi划分建立非均匀介电性质的花岗岩模型,从电流场、电路场、电击穿场进行等离子通道生长过程仿真,并分析非均质度对击穿路径的影响... 对高压电脉冲破碎机制的研究是提高钻井破岩效率和优化电脉冲电参数的关键。利用颗粒流离散元软件及Voronoi划分建立非均匀介电性质的花岗岩模型,从电流场、电路场、电击穿场进行等离子通道生长过程仿真,并分析非均质度对击穿路径的影响;对比不同花岗岩的电破岩效率和电脉冲破岩效果。结果表明:花岗岩的非均质度增大使得初始电场极值增大,相应地降低了电破岩的能量需求;等离子通道的生长方向存在优先发展区域,等离子通道的生长过程体现出通道尖端处电场集中现象强于通道躯干处;花岗岩非均质度的差异使得等离子通道的总长度和平均贯穿深度存在显著差异,在一定非均质度范围内电脉冲破碎效果和非均质度呈正相关;不同非均质度花岗岩的单脉冲电破岩效率差异不大,等离子通道的总长度越长,电破岩效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脉冲破岩 非均质花岗岩 电击穿 等离子通道钻井 钻井提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曲载荷下双金属机械复合管内衬层屈曲失效机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杰 胡特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93,共11页
双金属机械复合管是油气田集输管线防腐控制的主要措施之一,而内衬层的失效是制约复合管工程应用的关键难题。为研究双金属机械复合管内衬层屈曲失效机理,建立弯曲载荷下复合管力学模型,研究成型压力、工作内压及复合管结构参数对内衬... 双金属机械复合管是油气田集输管线防腐控制的主要措施之一,而内衬层的失效是制约复合管工程应用的关键难题。为研究双金属机械复合管内衬层屈曲失效机理,建立弯曲载荷下复合管力学模型,研究成型压力、工作内压及复合管结构参数对内衬层失效模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成型后的残余接触压力有助于提高内衬层的抗屈曲能力;较高的工作内压能够延缓内衬层屈曲时间,减小其褶皱幅值;成型前复合管层间初始间隙减小有利于提高内衬层抗屈曲能力;随着外基管壁厚、内衬管壁厚、复合管内径的增加,内衬管的抗屈曲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液压成型 弯曲载荷 屈曲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参数智能预测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天寿 张东洋 +2 位作者 陆灯云 谢祥锋 刘阳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3期365-382,共18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地质力学参数预测从传统方法向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系统归纳分析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岩石力学参数直接与间接预测,地层孔隙压力钻前预测、随钻监测和钻后评估,一维地应力和三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地质力学参数预测从传统方法向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系统归纳分析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岩石力学参数直接与间接预测,地层孔隙压力钻前预测、随钻监测和钻后评估,一维地应力和三维地应力场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对比了不同预测任务下的机器学习模型、输入参数、样本数据量、输出参数以及模型预测性能。研究发现:相比于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和经验模型计算,机器学习算法在地质力学参数预测方面的准确性、时效性和适用性具有明显优势;集成模型、深度学习模型和物理约束神经网络模型凭借其准确性、鲁棒性、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现有研究以一维地质力学参数的钻后预测为主,因而无法有效进行钻前和随钻三维地质力学参数预测。为了加快地质力学参数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地质力学参数智能预测框架,该框架考虑地震、测井、录井等多源数据对地质力学参数预测的影响,通过数据+物理双驱动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三维地质力学参数的预测,并通过正钻井数据进行模型的实时更新,从而实现区域三维地质力学参数的钻前预测、随钻监测以及钻后评估。此外,分析了地质力学参数智能预测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①实现非结构化数据类型的转换,降低数据集复杂度,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②开展多源数据融合研究,构建包括地震、测井、录井、室内试验、现场测试等方面的多源数据集,并进行数据处理、特征选择等工作;③加强机器学习模型研究以提升性能,采用集成模型提升预测精度,融入机理模型和领域知识提升模型鲁棒性和可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 智能预测 机器学习 岩石力学 地层压力 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斯拉阀鱼道与竖缝式鱼道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及可行性分析
16
作者 黎伟 谭聪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87,94,共8页
为探究特斯拉阀鱼道和两种竖缝式鱼道能否满足鱼类洄游条件,基于Fluent采用标准RNG k-ε湍流模型和VOF多相流对自由水面进行捕捉的方法,对3种鱼道池室流场进行三维湍流数值模拟,主要采用相同的边界条件研究3种鱼道的水力特性对四大家鱼... 为探究特斯拉阀鱼道和两种竖缝式鱼道能否满足鱼类洄游条件,基于Fluent采用标准RNG k-ε湍流模型和VOF多相流对自由水面进行捕捉的方法,对3种鱼道池室流场进行三维湍流数值模拟,主要采用相同的边界条件研究3种鱼道的水力特性对四大家鱼洄游的影响。分析得出,3种鱼道主流明确,流态分区明显,从底层到高层,主流流态越来越不明显,流速呈减小趋势。双侧竖缝式鱼道、异侧布置竖缝式鱼道和特斯拉阀鱼道的平均流速分别为0.49、0.45和0.69 m/s,平均回流区占比分别为0.67、0.71、0.69,最大流速分别为1.24、1.49、1.54 m/s。双侧竖缝式鱼道、异侧布置竖缝式鱼道和特斯拉阀鱼道的断面最大流速分别为1.09、1.38、1.54 m/s,断面平均流速为0.75、0.57、0.85 m/s。双侧竖缝式鱼道最大湍动能0.054 m^(2)/s^(2)出现在上层水体隔板后方,其余绝大部分区域湍动能小于0.05 m^(2)/s^(2);异侧布置竖缝式鱼道最大湍动能0.072 m^(2)/s^(2)出现在上层水体竖缝出口处,其余绝大部分区域湍动能小于0.05 m^(2)/s^(2);特斯拉阀鱼道最大湍动能0.221 m^(2)/s^(2)出现在上层水体的单元回路中,主干道的绝大部分区域湍动能小于0.05 m^(2)/s^(2)。分析得出3种鱼道的流速、流态满足鱼类洄游条件,3种鱼道预计鱼类洄游路线区域的湍动能满足鱼类洄游条件,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以后的鱼道结构设计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缝式鱼道 特斯拉阀鱼道 数值模拟 水力特性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混合物振动筛分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潘 陆小刚 +3 位作者 石双全 彭欢 侯勇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5,共12页
振动筛分技术是固液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钻井液固相控制、河道淤泥处理和煤矿脱水等领域。现有研究对固液混合物的振动筛分机理缺乏认识,限制了振动设备筛分效率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耦合... 振动筛分技术是固液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钻井液固相控制、河道淤泥处理和煤矿脱水等领域。现有研究对固液混合物的振动筛分机理缺乏认识,限制了振动设备筛分效率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耦合法(CFD DEM)研究了固液混合物振动筛分机理。首先,利用Hertz-Mindlin JKR Cohesion接触模型引入湿颗粒之间的碰撞行为;其次,应用多孔介质描述了筛网的细孔特征;然后,运用动网格模拟了筛网的直线振动轨迹;最后,分析了固相颗粒物料的动力学特性和液相流动特性,并对比研究了振动系统的振幅和振动频率对固液混合物筛分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振幅和振动频率可提高固液混合物筛分效率,但当振幅大于3.0 mm和频率大于22.3 Hz时,振动筛对固液混合物的筛分效率影响的敏感性减弱;振幅小于或等于3.0 mm和频率小于或等于22.3 Hz时,固液混合物振动筛分效率对振幅的变化最敏感,振动频率次之;固液混合物的透筛区域集中在筛网长度比小于20%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多孔介质 筛分机理 数值模拟 颗粒物料 振动筛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式同轴套管换热器采热特性研究
18
作者 郭志远 付必伟 张思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7-1046,共10页
为提高井底高温区地热能开采效率,文章构建了一种用于水平地热井开采的喷射式同轴套管换热器。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水平段近井底区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比分析外进内出型(Outside-in and Inside-out type,OI)、内进外出型(Inside-in and O... 为提高井底高温区地热能开采效率,文章构建了一种用于水平地热井开采的喷射式同轴套管换热器。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水平段近井底区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比分析外进内出型(Outside-in and Inside-out type,OI)、内进外出型(Inside-in and Outside-out type,IO)和喷射式(Jet Inlet,IOI)同轴套管换热器的流场和温度场,揭示了喷射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IOI型换热器内流体的湍动能增加,并形成涡旋,提高了地热开采效率。通过对比采热性能发现,努塞尔数随质量流量增加而增加,IOI型的努塞尔数比其他两者分别高18.33%~32.48%和5.33%~18.84%;摩擦系数随质量流量增加而降低;相同质量流量下,IOI型换热器热增强系数比其他两者分别高9.13%~13.58%和3.61%~10.24%;IOI型的平均采出温度和平均延米换热量始终在三者中最高。研究结果为提高水平地热井同轴套管式换热器开采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地热井 同轴套管式换热器 采热性能 热增强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震击器震击力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梁聪 李勇 +2 位作者 王晨民 黎伟 谭聪宇 《石油矿场机械》 CAS 2024年第6期17-22,共6页
为解决液压震击器在工作时震击力偏小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的方法,根据液压震击器工况和震击原理,开展包括释放力、井深、震击器安放位置、钻井液黏度、润滑油黏度、震击器上下部钻杆数量、延时阀阀芯直径等因素对... 为解决液压震击器在工作时震击力偏小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的方法,根据液压震击器工况和震击原理,开展包括释放力、井深、震击器安放位置、钻井液黏度、润滑油黏度、震击器上下部钻杆数量、延时阀阀芯直径等因素对液压震击器震击力的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增加一定的释放力可以增加震击力;井深越深,震击力越大;最适合安装震击器的位置在钻柱组合中和点偏上处;钻井液和润滑油的黏度越大,震击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震击器上钻杆的质量,可以增大震击力,考虑刚度等原因,继续增大震击器上钻杆的质量,会导致震击力减小;阀体内径不变时,阀芯直径越大,震击力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震击器 释放力 钻井液黏度 震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流道结构及制造工艺
20
作者 王瑞川 张杰 王继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0,共9页
金属双极板因具有强度高、导电性和传热能力好、能量损失小、密封性好等优势,且加工方便、加工成本低、可制造超薄厚度及高体积比功率等特性,逐渐成为双极板材料的首选,而流道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是影响金属双极板成形质量和工作性能的... 金属双极板因具有强度高、导电性和传热能力好、能量损失小、密封性好等优势,且加工方便、加工成本低、可制造超薄厚度及高体积比功率等特性,逐渐成为双极板材料的首选,而流道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是影响金属双极板成形质量和工作性能的关键。对比了金属双极板常用传统流道结构与新型流道结构,分析了结构变化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梳理了金属双极板的冲压成形、液压成形、软膜成形、辊轧成形、电磁成形、特种成形等塑性成形工艺技术及成形装备;最后对金属双极板的流道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金属双极板 流道结构 制造工艺 成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