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水条件下背斜圈闭系统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90-595,共6页
静水条件下背斜圈闭系统石油运移和聚集的模拟实验表明:①不同砂层组合方式的背斜圈闭系统中,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不同,其中,均质和反韵律砂层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比较简单,而正韵律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中... 静水条件下背斜圈闭系统石油运移和聚集的模拟实验表明:①不同砂层组合方式的背斜圈闭系统中,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不同,其中,均质和反韵律砂层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比较简单,而正韵律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中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比较复杂;②油的充注速率对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充注速率较小时,油仅在一些渗透率较高的砂层中运移,当充注速率较大并超过渗透率较高的砂层的运载能力时,则油可以进入一些渗透率较低的砂层;③运载层的岩性组合和渗透率级差以及油充注速率和充注方向等对油气运移的散失量和运移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反韵律砂层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中油的运聚效率较高,均质砂层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次之,而正韵律砂层组成的背斜圈闭系统中油的运聚效率比较低;④油的运移形式表现为跳跃和脉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斜圈闭 模拟实验 非均质砂层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静水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韵律砂层石油运移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92-597,共6页
反韵律砂层油的运移二维模拟实验研究表明 :(1)反韵律砂层在油的运移过程中表现为顶部含油饱和度高 ,含油厚度小 ,含油层段平均运聚效率高 ,含油饱和度具有从上到下逐步降低的特点 ;(2 )在反韵律砂层 ,油气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总体... 反韵律砂层油的运移二维模拟实验研究表明 :(1)反韵律砂层在油的运移过程中表现为顶部含油饱和度高 ,含油厚度小 ,含油层段平均运聚效率高 ,含油饱和度具有从上到下逐步降低的特点 ;(2 )在反韵律砂层 ,油气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总体表现为自下而上 ,由复杂趋于简单 ,并主要受油气充注方向、充注速率和渗透率级差等条件的影响 ;(3)水动力既可以增加反韵律砂层油的运移效率 ,减小散失量 ,亦可以降低油的运移效率 ,增加散失量。注水速率较小时 ,可以增加反韵律砂层油的运移效率 ,但注水速率较大时 ,主要表现为降低油的运移效率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韵律砂层 石油运移模拟 水动力作用 充注速率 储集层 运移方向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凹陷石油运聚成藏过程中运载层残留油量计算关键参数的求取 被引量:2
3
作者 田立新 武丽 +2 位作者 姜振学 周晶晶 姚蕾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11,共7页
以辽东湾凹陷为例,针对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储层,通过地质统计方法及储层残留烃量与储层物性等数据的地质分析,根据油气在烃源灶内和灶外的残留特征,结合运载层油柱浮力与孔隙毛管压力的关系,确定残留油柱高度,并对运载层残留油量进... 以辽东湾凹陷为例,针对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储层,通过地质统计方法及储层残留烃量与储层物性等数据的地质分析,根据油气在烃源灶内和灶外的残留特征,结合运载层油柱浮力与孔隙毛管压力的关系,确定残留油柱高度,并对运载层残留油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辽东湾凹陷沙河街组一、二段运载层残留油量在1.84×108~2.59×108t,约占排烃量的7.4%~10.4%。储层滞留烃是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主要损耗方式,残留油量计算模型关键参数的获得对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下限 石油运聚范围 残留油柱高度 残留油量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伏砂岩透镜体成藏动力学机制与基本模式 被引量:17
4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2 位作者 姜振学 张俊 李素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6-228,共13页
隐伏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主要动力包括砂、泥岩接触面上的毛细管压力差、生烃泥岩与砂体之间的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泥岩内干酪根生成油气产生的体积膨胀力等;聚集油气的阻力主要包括油气进入砂岩体后遇到的毛细管力和油气将水挤出... 隐伏砂岩透镜体聚集油气的主要动力包括砂、泥岩接触面上的毛细管压力差、生烃泥岩与砂体之间的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和泥岩内干酪根生成油气产生的体积膨胀力等;聚集油气的阻力主要包括油气进入砂岩体后遇到的毛细管力和油气将水挤出砂岩体外遇到的阻力。聚集油气的动力大于阻力是形成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基本条件。砂岩透镜体成藏受砂体孔渗及国岩含油气饱和度等因素的制约。国岩生成的油气进入到砂岩透镜体内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围岩中的含油气饱和度超过5%-10%;砂岩体聚集油气的临界地质条件是孔隙度超过10%或渗透率超过1×10^-3~2×10^-3μm^2。地史过程中砂岩透镜体成藏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藏条件准备阶段,此阶段油气没有大量生成,围岩微孔隙中强大的毛细管力是分散油滴运聚的阻力;第二阶段为油气运聚成藏阶段,此阶段油气已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是油气通过有机网络不断聚集成藏的主要动力;第三阶段为油气聚集后的保存阶段,此阶段油气已不再大量生成,围岩与砂体之间的毛细管力差不能克服油气聚集过程中的阻力。根据成藏动力学机制与控油气作用特点可以预测砂体的含油气性大小与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门限 油气成藏动力学 圈闭合油气性预测 隐伏砂岩透镜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成藏门限理论评价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4
5
作者 左胜杰 贾瑞忠 庞雄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1-326,共6页
针对油气区远景资源潜力评价中缺乏定量依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评价油气远景资源潜力的新概念———成藏门限,论述了油气成藏门限的地质含义及地质证据,并应用基于成藏门限理论开发的“油气成藏体系定量评价系统”对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 针对油气区远景资源潜力评价中缺乏定量依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评价油气远景资源潜力的新概念———成藏门限,论述了油气成藏门限的地质含义及地质证据,并应用基于成藏门限理论开发的“油气成藏体系定量评价系统”对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计算其油、气远景资源潜力分别为3.354×108t和2652×108m3,原油资源探明率仅为15%,表明吐哈盆地前侏罗系仍具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门限 资源潜力 前侏罗系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张巨河复杂断块区平面砂箱模拟实验及其启示 被引量:18
6
作者 童亨茂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5-310,共6页
伸展盆地复杂断块区往往发育多个方向的断层,这种复杂的正断层组合过去有人认为是多期构造叠加作用的结果。本文针对渤海湾盆地张巨河复杂断块区进行了平面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基底有先存构造(如基底断裂)的情况下,如果区域... 伸展盆地复杂断块区往往发育多个方向的断层,这种复杂的正断层组合过去有人认为是多期构造叠加作用的结果。本文针对渤海湾盆地张巨河复杂断块区进行了平面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基底有先存构造(如基底断裂)的情况下,如果区域伸展方向和先存断裂或基底构造活动(底辟上拱)不协调,通过递进变形就可以形成复杂的断层组合,即复杂的断层组合可以在一个伸展构造期内、在统一的区域伸展构造力作用下在递进变形过程中逐渐形成,复杂断层组合并不一定需要多期变形叠加。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复杂断层组合成因的另一种模式——不协调伸展速进变形模式。该模式为揭示伸展构造系统中复杂断层组合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伸展盆地 断层 伸展构造 砂箱模拟实验 基底 构造叠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自由基热演化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邱楠生 李慧莉 +1 位作者 金之钧 朱映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3-25,31,共4页
有机质自由基的演化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因而可以作为古温标用于沉积盆地的热历史研究.利用36组热模拟实验得到了煤中自由基浓度与其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模拟实验的温度范围为300~550℃,模拟时间为30~480min.实验结果表明,煤中的自... 有机质自由基的演化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因而可以作为古温标用于沉积盆地的热历史研究.利用36组热模拟实验得到了煤中自由基浓度与其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模拟实验的温度范围为300~550℃,模拟时间为30~480min.实验结果表明,煤中的自由基浓度随煤阶的增加而增大,大约在镜质体反射率为1.75%时达到最大值,随后自由基浓度开始下降.依据模拟实验得到的数据研究了煤中自由基浓度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关系,并建立了自由基浓度与时间—温度指数(TTI)的定量模式,该模式可以作为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 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相-势耦合控藏作用及其基本模式 被引量:68
8
作者 庞雄奇 李丕龙 +4 位作者 张善文 陈冬霞 宋国奇 王永诗 张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1-652,663,共13页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运移、富集具有"断坡控砂、复式输导、相势控藏"的基本特征。文中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详细阐述了"相""势"控藏特征和"优相-低势耦合控藏"的基本模式。研究表明,"相...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运移、富集具有"断坡控砂、复式输导、相势控藏"的基本特征。文中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详细阐述了"相""势"控藏特征和"优相-低势耦合控藏"的基本模式。研究表明,"相"控油气作用可分4个层次,即构造相控油气作用、沉积相控油气作用、岩相控油气作用和岩石物理相控油气作用,它们反映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油气分布规律和富集机制。"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高孔-优相控藏"。"势"控油气作用可分为4种类型,即位能控油气作用、压能控油气作用、界面能控油气作用和动能控油气作用。不同类型势能控制着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和富集。"势"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低势控藏"。优相-低势耦合作用控制了东营凹陷90%以上的油气藏分布,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在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分布及势能差异,解释了主要目的层有效储层临界孔隙度随埋深增大而变小的规律性,阐明了各类圈闭内部势能较外部势能低50%以上才能开始聚集油气的机制。应用"近源-优相-低势"控藏模式可以对陆相断陷盆地潜在隐蔽油气藏进行分布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势 相势控藏 隐蔽油气藏 陆相断陷盆地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7
9
作者 吴小红 吕修祥 +2 位作者 周心怀 张杰 史翠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5-172,共8页
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海域近年来最主要的油气发现类型之一。利用沉积相分析、粒度特征、古生物标志和古环境响应等资料,总结了渤海海域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发育背景,明确了浅水三角洲的展布特征和控制因素,探讨了浅水三角... 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海域近年来最主要的油气发现类型之一。利用沉积相分析、粒度特征、古生物标志和古环境响应等资料,总结了渤海海域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发育背景,明确了浅水三角洲的展布特征和控制因素,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有利的成藏条件。研究表明,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浅的地形平缓的淡水湖泊,湖平面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多期砂泥岩互层,水下分流河道是浅水三角洲主要的沉积类型,区域分布稳定。上述沉积特征决定了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优良,同时晚期走滑伴生断层利于多种圈闭的发育,油源充足且运移通畅。浅水三角洲成藏条件良好,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浅水三角洲 相分析 油气勘探意义 新近系 黄河口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类型测井识别方法 被引量:21
10
作者 傅海成 张承森 +3 位作者 赵良孝 李玉兰 袁仕俊 郭海霞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5期38-41,共4页
通过对具有孔隙、裂缝、溶洞复杂孔隙空间结构的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建立了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的测井识别方法.即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判别储层类型方法并结合成像测井资料来判断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 通过对具有孔隙、裂缝、溶洞复杂孔隙空间结构的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建立了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的测井识别方法.即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判别储层类型方法并结合成像测井资料来判断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应用此方法,可以准确地认识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储层 测井响应特征 成像测井 储集空间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震 付东阳 +3 位作者 肖伟 杜金虎 易士威 党虎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9,共8页
二连盆地各凹陷内部划分出3种典型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不同的构造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特征不同。通过解剖近几年隐蔽油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凹陷中的典型岩性油藏,总结出适合二连盆地各凹陷中3个构造带的岩性油藏成藏条... 二连盆地各凹陷内部划分出3种典型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不同的构造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特征不同。通过解剖近几年隐蔽油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凹陷中的典型岩性油藏,总结出适合二连盆地各凹陷中3个构造带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其模式分别为: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不同,自然导致各构造带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也不同,据此提出3种岩性油藏成藏模式:1)陡坡带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2)缓坡带旁生侧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3)洼槽带下生上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这3种成藏模式是目前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突破的典型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坡带 缓坡带 洼槽带 成藏模式 岩性油藏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一种新方法——包裹体测温法 被引量:16
12
作者 赵力彬 黄志龙 +1 位作者 高岗 李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15-19,共5页
剥蚀厚度恢复是反演盆地埋藏史和油气生成史的前提条件.利用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恢复剥蚀厚度是一种较新的方法,依据所利用包裹体生成时期的不同,将该方法分为两类.分别阐述了该法的理论依据、原理、和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2个应用实例.... 剥蚀厚度恢复是反演盆地埋藏史和油气生成史的前提条件.利用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恢复剥蚀厚度是一种较新的方法,依据所利用包裹体生成时期的不同,将该方法分为两类.分别阐述了该法的理论依据、原理、和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2个应用实例.研究表明,该法在某些情况下能恢复泥岩声波时差法等常规方法无法应用的地区;在多种方法可应用地区,该法恢复结果同其他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包裹体测温法具有原理简单、资料来源方便、成本低、周期短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剥蚀厚度 古地温 测温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蔽油气藏资源潜力预测方法探讨与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2 位作者 李丕龙 姜振学 郝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0-376,共7页
隐蔽油气藏形成演化过程和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提高油气资源评价的可信度,为高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如发现过程模型反演法、成藏门限理论正演计算法以及综合预测法。运用这些方法对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的资源潜... 隐蔽油气藏形成演化过程和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提高油气资源评价的可信度,为高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如发现过程模型反演法、成藏门限理论正演计算法以及综合预测法。运用这些方法对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的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济阳坳陷还有20.24×108t以上的隐蔽油气藏储量待发现,占剩余可探明储量的75%以上。其中,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待发现隐蔽油气藏分别为7.83×108 t和3.53×108 t,车镇凹陷和惠民凹陷为3.78×108t和3.52×108t。平面上,隐蔽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储量丰度较高、探明储量较低的成藏体系内;层位上,沙河街组四段及其以上目的层勘探程度虽高仍是隐蔽油气藏储量增加的重点层位;类型上,岩性透镜体油气藏、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及古潜山油气藏是隐蔽油气藏今后勘探的重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资源评价 济阳坳陷 成藏门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裹体测温法在剥蚀厚度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力彬 黄志龙 +1 位作者 李君 薛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0-583,共4页
系统阐述了包裹体测温恢复剥蚀厚度方法的原理、应用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并以东海盆地温州凹陷4-1-1井和塔里木盆地轮南1井剥蚀厚度的恢复为例来说明此法的具体应用。计算结果表明,温州凹陷4-1-1井F_2地层遭受剥蚀1900~2050m,轮南1井... 系统阐述了包裹体测温恢复剥蚀厚度方法的原理、应用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并以东海盆地温州凹陷4-1-1井和塔里木盆地轮南1井剥蚀厚度的恢复为例来说明此法的具体应用。计算结果表明,温州凹陷4-1-1井F_2地层遭受剥蚀1900~2050m,轮南1井奥陶系不整合上遭受剥蚀2600m左右。研究表明,包裹体测温法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体 剥蚀厚度 古地温 方法 东海盆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性圈闭盖层封闭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梁全胜 郝琦 +5 位作者 张丽霞 任来义 刘震 李春霞 樊春梅 何小胡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77-788,共12页
岩性圈闭的泥页岩盖层阻止油气突破的过程是一个阻力克服动力的过程,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圈闭盖层封闭动力学模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认为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突破泥岩盖层的过程也是一个力学平衡现象,动力包括储集层地层压力... 岩性圈闭的泥页岩盖层阻止油气突破的过程是一个阻力克服动力的过程,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圈闭盖层封闭动力学模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认为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突破泥岩盖层的过程也是一个力学平衡现象,动力包括储集层地层压力、浮力,阻力主要包括盖层地层压力、毛管压力。通过对单井古孔隙度及古埋深的恢复,可以对比成藏期目的层油气突破泥岩盖层的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定量研究泥岩盖层封闭性演化过程。应用该模型发现,白家海凸起彩43井侏罗系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在侏罗纪末期缺乏有效泥岩盖层,白垩纪末期三工河组中下部存在有效盖层,而西山窑组盖层的封闭能力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圈闭 盖层封闭动力学模型 力学平衡 油气充注突破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资料在古应力场反演和裂缝预测中的应用——以胜利油田富台潜山为例 被引量:17
16
作者 童亨茂 郑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57,共13页
针对古构造应力场反演计算中建立“古构造模型”和“约束条件”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的思路和方法,并以富台潜山为例,阐述了如何用三维地震资料来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的“定时”、“定向”... 针对古构造应力场反演计算中建立“古构造模型”和“约束条件”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的思路和方法,并以富台潜山为例,阐述了如何用三维地震资料来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的“定时”、“定向”和“定量”问题。胜利油田富台潜山研究的实践表明:三维地震资料可以用来较好地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中的“三定”问题,其结果的可靠性总体可以得到保障。因此,据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而进行的古应力场数值反演是古应力场研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裂缝的预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应力场 裂缝 三维地震资料 反演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运动对吐哈盆地油气藏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曾溅辉 左胜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2-384,共3页
吐哈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强烈 ,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产生构造挤压应力驱动煤成油的初次运移 ;(2 )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 ,从而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聚集场所 ,因水动力场由压实水流向重... 吐哈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强烈 ,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产生构造挤压应力驱动煤成油的初次运移 ;(2 )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 ,从而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聚集场所 ,因水动力场由压实水流向重力水流变化 ,使流体垂向连通性增加 ,油气发生穿层运移 ;(3)导致构造高位的油水界面、油气藏充满度下降 ,低部位的升高 ;(4)对古油藏进行调整和改造 ,使其遭受破坏或形成次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运移 油水界面 次生油气藏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草凹陷天2井油砂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友军 文志刚 +2 位作者 张超漠 李军 朱翠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52,共6页
天草凹陷天2井油气显示丰富。以天2井油砂为剖析对象,采用定量色谱-质谱技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精细剖析了油砂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油砂中C31~C35藿烷丰度依次降低,伽马蜡烷丰度较高,无重排藿烷和重排甾烷,C27~C29规则甾烷呈反... 天草凹陷天2井油气显示丰富。以天2井油砂为剖析对象,采用定量色谱-质谱技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精细剖析了油砂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油砂中C31~C35藿烷丰度依次降低,伽马蜡烷丰度较高,无重排藿烷和重排甾烷,C27~C29规则甾烷呈反“L”型分布,C28甾烷丰度较高。甾烷的异构化成熟度参数、甲基菲指数均显示油砂成熟度低。在对该区可能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生物标志物指纹及其丰度特征确认了油砂与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段烃源岩有成因联系,进一步明确了巴音戈壁组下段烃源岩为天草凹陷的主力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草凹陷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物组合 定量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地表构造特征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余一欣 汤良杰 +2 位作者 金之钧 殷进垠 吕修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58-60,共3页
利用GIS技术研究了库车地区的地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下构造的相关性 ,认为地表构造的南北分带性和东西分段性主要受地下主断裂的分布状况控制 ,库车河地区是东西分段的一个转换带 .秋立塔克构造带受左旋断层的作用被分为东西两段 ,控制... 利用GIS技术研究了库车地区的地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下构造的相关性 ,认为地表构造的南北分带性和东西分段性主要受地下主断裂的分布状况控制 ,库车河地区是东西分段的一个转换带 .秋立塔克构造带受左旋断层的作用被分为东西两段 ,控制西段南部背斜生长的断层连续性较好 ,而控制北部背斜生长的断层连续性较差 ,大致可分为三段 ,呈左阶排列 .库车地区的主要水系基本上都表现出与山体走向斜交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技术 塔里木盆地 冲断带 断层 数字地面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剖析及其油气赋存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童亨茂 曹代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15-421,共7页
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复杂性,表现为:1)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2)盆地类型丰富,地球动力学环境多变;3)多期盆地叠合和盆地复合现象普遍;4)陆相沉积盆地占主体;5)断层数量众多,活动强烈;6)后期改造强烈;7)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 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复杂性,表现为:1)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2)盆地类型丰富,地球动力学环境多变;3)多期盆地叠合和盆地复合现象普遍;4)陆相沉积盆地占主体;5)断层数量众多,活动强烈;6)后期改造强烈;7)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8)充填速率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9)地热场空间不均。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是造成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并简要分析了中国沉积盆地特殊的油气赋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赋存 成因剖析 复杂性 沉积盆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