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咔唑类化合物研究油气的运移——以塔里木盆地环阿瓦提凹陷志留系古油藏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洛夫 霍红 +6 位作者 李超 赵素平 陈元壮 陈利新 郭永强 李燕 李双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6-369,共4页
咔唑类化合物是原油中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有效指标。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咔唑类与围岩发生作用而被吸附;苯并[a]咔唑比苯并[c]咔唑运移速度快;C3-咔唑的极性相对于C2-咔唑的较小而运移较快。因此,随运移距离增大,原油中的... 咔唑类化合物是原油中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有效指标。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咔唑类与围岩发生作用而被吸附;苯并[a]咔唑比苯并[c]咔唑运移速度快;C3-咔唑的极性相对于C2-咔唑的较小而运移较快。因此,随运移距离增大,原油中的咔唑类化合物的含量将不断减少,苯并[a]咔唑/苯并[c]咔唑比值增大,C2-咔唑/C3-咔唑比值变小。塔里木盆地的第二期油气成藏发生在海西晚期,阿瓦提凹陷在海西期不断沉降,为塔里木盆地主要的生油凹陷,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此时处于大量排烃期,根据上述几项含氮化合物指标的研究可知,排出的油气从生烃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运移,在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晚海西期运动时被抬升至地表形成现今广泛分布的干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类化合物 油气运移 古油藏 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面石油运移散失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吕修祥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112-114,共3页
不整合面是斜坡背景下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对塔里木盆地斜坡背景下石油在不整合面的运移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表明 ,最终油相散失量达 7.81%~ 11.5 1% ,平均为 9.6 6 % ,总体上反映出渗透率越高散失量越大及含油率越高散... 不整合面是斜坡背景下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对塔里木盆地斜坡背景下石油在不整合面的运移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表明 ,最终油相散失量达 7.81%~ 11.5 1% ,平均为 9.6 6 % ,总体上反映出渗透率越高散失量越大及含油率越高散失量越大的特点 ,散失量不受层间非均质或层内非均质的影响。据模拟实验结果估算了石油在运载层中的散失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不整合面 油气运移 散失量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的研究及其意义——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纪坳陷湖盆为例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豪 王英民 +2 位作者 王媛 齐雪峰 杜社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5-102,共8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纪坳陷湖盆坡折带十分发育 ,具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侵蚀坡折带和沉积坡折带等多种成因类型。坡折带在顺源方向具有多级特征 ,把坡折带按地理位置的差异分成盆缘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其中深部逆冲构造、继承...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纪坳陷湖盆坡折带十分发育 ,具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侵蚀坡折带和沉积坡折带等多种成因类型。坡折带在顺源方向具有多级特征 ,把坡折带按地理位置的差异分成盆缘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其中深部逆冲构造、继承性古隆起、盆内次级断层活动等构造运动是坡折带发育最主要的成因机制 ,坡折带发育规模与构造活动的大小、期次息息相关。由于构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范围内其活动强度的差异 ,所形成的坡折带具有明显的多期、幕次性、差异活动以及继承与转化性等特征。同时坡折带在对地层超覆叠置、岩性纵向组合以及沉积体的纵横向展布上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坡折带控制非构造圈闭的模式 ,对进一步寻找大规模的非构造圈闭或非构造圈闭群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陷湖盆 坡折带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非构造圈闭 层序地层学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丁文龙 金之钧 +3 位作者 张义杰 胡文煊 汤良杰 姚素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02-102,共1页
关键词 新疆 准噶尔盆地 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 构造应力场 流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永安地区物源分析为例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宁 樊德华 +1 位作者 郝运轻 李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7-432,共6页
通过稀土元素(REE)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完善,在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永安地区开展稀土元素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永安地区母岩区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以及沉积区沙四段和沙三段各层段的稀土元素... 通过稀土元素(REE)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完善,在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永安地区开展稀土元素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永安地区母岩区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以及沉积区沙四段和沙三段各层段的稀土元素分布形式。通过母岩区与沉积区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对比,完成了沉积区沙四段和沙三段的物源分析。永安地区沉积区沙四段与母岩区中生界、下古生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最相似;沉积区沙三中、下亚段与母岩区中生界、下古生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相似,兼有太古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沉积区沙三上亚段稀土元素分布形式与母岩区太古界稀土元素特征相似。沉积区与母岩区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的差异性,反映了古近系沙四段、沙三段各时期物源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稀土元素(REE) 分析方法 永安地区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面形态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姜素华 曾溅辉 +1 位作者 李涛 姜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5-248,272,共5页
为认识中浅层油气成藏特征 ,在东营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地质研究基础上 ,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断面形态的情况下 ,断层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在幕式 (非稳态 )充注条件下 ,断层面的形态对中浅层石油的运移... 为认识中浅层油气成藏特征 ,在东营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地质研究基础上 ,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断面形态的情况下 ,断层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在幕式 (非稳态 )充注条件下 ,断层面的形态对中浅层石油的运移路径和方式构成重要的影响 ,S形断层面最有利于断层上、下盘砂层油的充注 ,这时油在砂层中的运移速率较大 ,而凹形断层面则有利于断层下盘砂层油的充注 ,凸形断层面有利于断层上盘砂层油的充注 ;(2 )越陡、弯度越少的断层面越有利于油的运移 ,即通常所认为的凸形断层面对油气运移起到发散作用 ,凹形断面起到油气运移汇集作用从模型试验中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面 石油运移 油气运移 移速 砂层 油气成藏 地质研究 中浅层 模拟实验研究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烃源岩排烃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周杰 庞雄奇 李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4,共6页
烃源岩在埋藏演化过程中发生排烃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其生烃潜力不断减小,反之也可利用烃源岩在演化过程中生烃潜力的变化规律来模拟其排烃特征。利用综合热解参数———生烃潜力指数[(S1+S2)/TOC]在热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源岩的排... 烃源岩在埋藏演化过程中发生排烃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其生烃潜力不断减小,反之也可利用烃源岩在演化过程中生烃潜力的变化规律来模拟其排烃特征。利用综合热解参数———生烃潜力指数[(S1+S2)/TOC]在热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源岩的排烃门限,并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烃源岩在各演化阶段的排烃率、排烃速率及排烃效率。由于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指数差别很大,在实际应用时应对不同类型源岩,含不同有机质类型的源岩进行区分。将此方法应用于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发现油页岩和暗色泥岩具有不同的排烃特征,油页岩的排烃门限比暗色泥岩浅,排烃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潜力指数 排烃门限 排烃量 烃源岩 下第三系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辉 何顺利 +2 位作者 李俊键 杨明慧 尚希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0,共3页
针对特低渗油藏生产采用常规开发指标难以有效评价油藏生产动态的问题,引入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概念,认为只有渗透率大于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油层中的流体才参与流动。运用活塞驱替理论推导了含启动压力梯度两相流的有效驱动渗透率计算公式,... 针对特低渗油藏生产采用常规开发指标难以有效评价油藏生产动态的问题,引入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概念,认为只有渗透率大于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油层中的流体才参与流动。运用活塞驱替理论推导了含启动压力梯度两相流的有效驱动渗透率计算公式,可以确定油藏中参与流动的小层比例,并对各小层渗透率、有效厚度等参数加权平均计算后,运用产能公式得到各层流量,进而计算出油井产量,最终确定实际启动的地质储量,运用启动地质储量对采出程度等常规开发指标进行修正。结合长庆特低渗油藏开发动态研究表明,修正后的开发指标能准确有效地评价生产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 有效驱动渗透率 启动压力梯度 地质储量 开发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陈守田 刘招君 于洪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5-88,92,共5页
海拉尔盆地现今为中地温场,中低大地热流特征,镜质体反射率随埋深增大而逐渐增大。不同层位、不同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同,乌尔逊、贝尔凹陷镜质体反射率值最大,热演化程度高。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海拉尔盆... 海拉尔盆地现今为中地温场,中低大地热流特征,镜质体反射率随埋深增大而逐渐增大。不同层位、不同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同,乌尔逊、贝尔凹陷镜质体反射率值最大,热演化程度高。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海拉尔盆地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南屯组沉积前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可达(4.0~5.8)×10-2℃/m。乌尔逊、贝尔凹陷古地温梯度高,生油门限浅,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而另外一些凹陷生油门限较深,不利于油气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 古地温 古地温梯度 海拉尔盆地 岩石热导率 油气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地质热历史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慧莉 邱楠生 +2 位作者 金之钧 杨海军 李宇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6-39,共4页
为了解塔里木盆地以及塔中地区构造演化史 ,对塔中地区古地温梯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与镜质体反射率反演计算了塔中地区 3口井的地质热历史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认为塔中地区自古生代以来古地温总体呈下降趋势 ,... 为了解塔里木盆地以及塔中地区构造演化史 ,对塔中地区古地温梯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与镜质体反射率反演计算了塔中地区 3口井的地质热历史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认为塔中地区自古生代以来古地温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间存在两个相对较高的古地温期 ,一个是寒武纪—早奥陶世 ,另一个是二叠纪 ;早古生代塔中地区古地温梯度较高 ,寒武纪—早奥陶世地温梯度为 3 .2~ 3 .5℃ / 1 0 0m ,此后地温梯度显著下降 ;石炭纪古地温略有上升 ,二叠纪时地温梯度可能达到 3℃ / 1 0 0m ;中生代古地温梯度平缓下降 ,中生代末地温梯度 2 5℃ / 1 0 0m左右 ;新生代地温梯度变化不大 ,现今地温梯度 2 2℃ / 1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地质 镜质体反射 磷灰石 裂变径迹 地温梯度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辛艳朋 邱楠生 +1 位作者 秦建中 郑伦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61-267,共7页
为研究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规律和塔里木盆地生排烃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构造-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得出,塔里木盆地典型构造单元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二次生烃的特征,并且起始成熟度和生烃期次不同。然后选取... 为研究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规律和塔里木盆地生排烃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构造-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得出,塔里木盆地典型构造单元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二次生烃的特征,并且起始成熟度和生烃期次不同。然后选取自然条件下演化至不同起始成熟度的奥陶系海相烃源岩,采用热压模拟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其二次生烃规律。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的主控因素是起始成熟度,二次生烃产率随起始成熟度增加规律性减小;低成熟和中成熟烃源岩具有大量生排油气潜力,出现相对延迟的生油高峰,高成熟烃源岩没有大量生油和生气的能力;两次不连续生烃量与一次连续生烃量的差值也受起始成熟度控制,具有阶段性;起始成熟度在低成熟到成熟阶段时,二次不连续生烃过程会增加烃源岩的生烃量,使生烃潜力增加,而高成熟阶段以后,二次不连续生烃过程就会减少烃源岩的生烃量,使生烃潜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生烃 奥陶系 烃源岩 高压釜 起始成熟度 生烃潜力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成藏物理模拟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元昊 刘建平 +3 位作者 梁艳 独育国 黄锦绣 曾溅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6-712,共7页
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为陆相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主要为低-特低渗透岩性油藏。研究表明,长7生烃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石油向低渗透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运移方式主要为幕式运移。通过成藏物理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压力... 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为陆相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主要为低-特低渗透岩性油藏。研究表明,长7生烃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石油向低渗透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运移方式主要为幕式运移。通过成藏物理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低渗透成藏过程及成藏特征,同时对比不同注入压力、不同充注方向下幕式成藏特征及与稳态成藏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无论烃源岩向上还是向下排烃,异常压力越大越有利于低渗透储层成藏,成藏效率越高,含油饱和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成藏物理模拟 低渗透岩性油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体系定量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姜福杰 姜振学 +1 位作者 田丰华 王显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结论:滨北地区浅、中两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天然气都没有进入成藏门限,石油只在成藏体系Ⅱ和Ⅲ进入了成藏门限,并有一定的可供聚集油量,其中,浅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12.66×108t和6.17×108t;中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5.09×108t和2.72×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滨北地区 油气成藏门限 油气成藏体系 可供聚集烃量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不整合量化研究及其意义--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儒峰 郭彤楼 +1 位作者 汤良杰 陈国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7-412,共6页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剥蚀量 波动过程分析 二叠系 四川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古油藏规模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显东 姜振学 +1 位作者 庞雄奇 张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6,共4页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有广泛的沥青砂岩分布,表明志留系曾经有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同时也说明志留系古油藏曾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弄清志留系古油藏规模的大小,对正确评价志留系的剩余资源量及对志留系的进一步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有广泛的沥青砂岩分布,表明志留系曾经有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同时也说明志留系古油藏曾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弄清志留系古油藏规模的大小,对正确评价志留系的剩余资源量及对志留系的进一步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志留系沥青砂岩分布特征、形成阶段及形成机理,建立了早期志留系油气成藏模式,分析了志留系古油藏的形成过程,认为现今志留系广泛分布的沥青砂是古油藏形成后遭受构造破坏的过程中以及油藏破坏后油气运移补充的过程中形成的;志留系古油藏并不是一个整一的特大型古油藏,而是仅分布于古构造局部相对高部位的多个大型古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 沥青砂 油气成藏模式 古油藏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生烃潜力法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烃源岩资源潜力 被引量:9
16
作者 马中振 庞雄奇 +1 位作者 吴河勇 戴国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2,共6页
利用松辽盆地北部探井的热解和有机碳数据,采用生烃潜力法对盆地北部中浅层4套主力烃源岩层(青一段、青二、三段、嫩一段和嫩二段)的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套烃源岩随年龄变小排烃门限深度变浅,青一段为1.3km、... 利用松辽盆地北部探井的热解和有机碳数据,采用生烃潜力法对盆地北部中浅层4套主力烃源岩层(青一段、青二、三段、嫩一段和嫩二段)的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套烃源岩随年龄变小排烃门限深度变浅,青一段为1.3km、青二、三段为1.2km、嫩一段为1.0km、嫩二段为0.95km;烃源岩排烃高峰期较晚,青一段、嫩一段和嫩二段烃源岩在晚白垩世明水组沉积期达到排烃高峰,青二、三段烃源岩则在古近纪四方台组沉积期和泰康组沉积期分别达到排烃高峰;4套烃源岩现今累积排烃量达到了487.1×10^8t,远景资源量为97.4×10^8--194.8×10^8t,展现了巨大的资源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排烃门限 生烃潜力法 排烃特征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振红 吕修祥 +1 位作者 杨明慧 张存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29-31,65,共4页
研究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对于准确掌握该区勘探目标层具有重要意义 .乌什凹陷是库车坳陷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 ,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育起来 ,以前寒武系基底埋藏较深 ,中生界发育为特征的中—新生代沉积凹陷 .沉积环境... 研究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对于准确掌握该区勘探目标层具有重要意义 .乌什凹陷是库车坳陷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 ,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育起来 ,以前寒武系基底埋藏较深 ,中生界发育为特征的中—新生代沉积凹陷 .沉积环境以河流、湖泊相为主 ,乌什凹陷周边出露多套中生代、古生代的烃源岩 ,凹陷内部发育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冲断层 ,并在厚层泥岩之下的白垩系舒善河中获得工业气流 ,而古近系的厚层泥岩是一套好盖层 ,说明凹陷内部具有供烃条件并且油气聚集自成体系 .指出乌什凹陷的勘探目的层应立足于白垩系砂岩和古近系底砂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乌什凹陷 石油 地质特征 油气聚集 岩性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模拟实验在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和马海气田成藏过程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洪 庞雄奇 姜振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4-648,i009-i010,共7页
物理实验模拟是研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天然气物理模拟实验则是一个研究相对不足而又非常重要的领域 ,它的操作和完善可以大大促进我国西部天然气勘探 ,直接影响着西气东输的国策。本文正是涉及这个领域 ,选取柴北缘马... 物理实验模拟是研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天然气物理模拟实验则是一个研究相对不足而又非常重要的领域 ,它的操作和完善可以大大促进我国西部天然气勘探 ,直接影响着西气东输的国策。本文正是涉及这个领域 ,选取柴北缘马海、南八仙气田作为研究对象 ,模拟了其成藏模式 ,认为在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中断层与不整合及输导层相比 ,一般是优势通道 ;而南八仙凝析气田的形成具有差异聚集的特点 ,即下盘聚气而上盘不聚气 ,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包括断层本身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实验 柴达木盆地北缘 成藏过程 断层 圈闭 前陆盆地 天然气成藏 下盘 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震旦纪—三叠纪盆地演化研究 被引量:37
19
作者 汤良杰 金之钧 +3 位作者 张明利 张兵山 由福报 骆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柴达木盆地震旦纪—三叠纪构造演化经历了2 个一级构造旋回,即震旦纪—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和晚泥盆世—三叠纪开合旋回,它们与祁连洋、赛什腾- 锡铁山洋、昆仑洋和阿尔金洋在不同阶段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有关,其分划性时间... 柴达木盆地震旦纪—三叠纪构造演化经历了2 个一级构造旋回,即震旦纪—中泥盆世开合旋回和晚泥盆世—三叠纪开合旋回,它们与祁连洋、赛什腾- 锡铁山洋、昆仑洋和阿尔金洋在不同阶段伸展张裂、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有关,其分划性时间界面分别为800Ma、377 Ma 和208 Ma,时间跨度分别为423 Ma 和169 Ma。第一个旋回自震旦纪开始张裂,柴达木形成大陆裂谷盆地;寒武纪—中奥陶世伸展为被动大陆边缘,柴达木表现为克拉通内(伸展)盆地;晚奥陶世开始俯冲消减,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柴达木形成克拉通内(挤压)盆地。第二个旋回表现为海西- 印支期与南昆仑洋有关的弧后拉张- 弧后造山事件,柴达木在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形成弧后裂陷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弧后前陆盆地。在两个开合旋回的末期,均发生大规模盆地反转作用,导致柴达木及邻区构造格局、海陆分布和沉积特征发生根本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构造旋回 盆地类型 柴达木盆地 震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特征及其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11
20
作者 周雯雯 江文荣 李荣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8-134,共7页
根据对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激光拉曼探针、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测试结果的分析 ,认为 :①文昌A凹陷和琼海凸起的珠海组和珠江组储集岩的两期有机包裹体中 ,第一期充填于石英碎屑内部... 根据对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激光拉曼探针、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测试结果的分析 ,认为 :①文昌A凹陷和琼海凸起的珠海组和珠江组储集岩的两期有机包裹体中 ,第一期充填于石英碎屑内部或边缘的次生孔隙 (均一温度为 12 0~ 14 0℃ ) ,第二期主要充填于石英裂隙中 (均一温度为 15 0~ 170℃ ) ,反映两期油气运移时的古水体特征不同 ,包裹体中的烃类主要来自恩平组 ;②文昌B凹陷只有一期有机包裹体 ,充填于次生孔隙和裂隙中 (均一温度为12 0~ 14 0℃ ) ,包裹体中的烃类主要来自文昌组 ,油气运移时的古水体介质与文昌A凹陷不同。通过有机包裹体研究 ,认为油气运移时间文昌A凹陷油气系统为中渐新世至第四纪 ;文昌B凹陷油气系统为早中新世到第四纪 ,主要通过不整合和斜坡底砂岩沿鼻状构造脊侧向运移 ,并沿断层垂向运移 ;琼海凸起是被两个含油气系统夹持的鼻状古凸起 ,油气运移时间为晚渐新世至第四纪 ,油气主要来自文昌A凹陷油气系统 ,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有机包裹体 含油气系统 油气运移 均一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