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史建南 郝芳 +2 位作者 邹华耀 曾溅辉 李平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0-594,共5页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是油气勘探的根本保证,二维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较好地再现了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调整过程中原油的再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油气藏调整过程中,物性较好的储层部分含油饱和度降低明显,甚至由油层变为水层,而物性较差的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较小,呈现出差异残留或差异再运移的特征;2)同向与反向调整型油气藏其形成与再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别;3)调整后的油气藏呈分散状、小规模分布,其成藏类型由以构造圈闭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整改造 油气形成 油气分布 隐蔽油气藏 模拟实验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排2井区油气成藏机理 被引量:8
2
作者 史建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1-534,共4页
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油藏地球化学及盆地模拟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方法,以盆地演化和流体输导格架为成藏背景,从有效烃源岩出发,以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为核心,探讨了准噶尔盆地排2井区... 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油藏地球化学及盆地模拟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方法,以盆地演化和流体输导格架为成藏背景,从有效烃源岩出发,以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为核心,探讨了准噶尔盆地排2井区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精细油源对比表明,南部四棵树凹陷侏罗系含煤源岩为本区油气的主要母源。喜山期新构造运动对本区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等地质作用意义重大,决定了排2井区油气藏晚期浅层长距离快速充注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源对比 新构造运动 油气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及成因机理 被引量:31
3
作者 庞雄奇 罗群 +2 位作者 姜振学 白国平 王英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7-306,共10页
断裂沟通叠合盆地不同层位、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 ,成为连接烃源岩和各种圈闭的重要渠道 ,导致形成了多种类型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断裂上、下盘油气聚集差异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剖析松辽盆地、柴达木盆地典型断裂带油气藏成藏... 断裂沟通叠合盆地不同层位、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 ,成为连接烃源岩和各种圈闭的重要渠道 ,导致形成了多种类型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断裂上、下盘油气聚集差异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剖析松辽盆地、柴达木盆地典型断裂带油气藏成藏条件 ,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断裂上、下盘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运聚成藏条件 ,它们往往具有互为消长的关系。油气富集在断裂的上盘还是聚集在断裂的下盘 ,主要取决于 :断裂的作用 ,断距与储、盖层的厚度关系 ,断裂倾角 ,区域盖层之下断裂断开烃源岩或油气层的层数 ,断裂形成或活动时期与主力烃源岩排烃高峰时期的关系等 8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油气藏 成藏机理 油气聚集差异效应 成因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潍坳陷潍北凹陷热历史和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36
4
作者 邱楠生 蔡进功 +1 位作者 李善鹏 曾溅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2-341,共10页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模拟计算了昌潍坳陷潍北凹陷 6口井的热演化历史 ,认为在孔店组沉积时期的古地温梯度较高 ,可达 4.4~ 5 3℃ /1 0 0m ,随后地温梯度逐渐降低 ,沙河街组四段沉积时期为 4.2~ 4 9℃ /1 0 0m ...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模拟计算了昌潍坳陷潍北凹陷 6口井的热演化历史 ,认为在孔店组沉积时期的古地温梯度较高 ,可达 4.4~ 5 3℃ /1 0 0m ,随后地温梯度逐渐降低 ,沙河街组四段沉积时期为 4.2~ 4 9℃ /1 0 0m ,馆陶组沉积时期为 4.0~ 4 7℃ /km ,现今为 3.8~ 4.2℃ /km。同时 ,根据测量的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和恢复样品的沉积埋藏历史、源岩的热演化历史和生烃史 ,认为该区有两期油气充注 ,第一期在孔店组沉积末期 (距今 5 2~ 5 0 .5Ma) ,第二期发生在沙河街组四段沉积中期至沙河街构造运动期间 (距今 43.5~36Ma)。沙河街构造运动对潍北凹陷的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潍坳陷 潍北凹陷 热历史 油气藏 尤其期次 流体包裹体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迪那2气田成藏机理及成藏年代 被引量:29
5
作者 孙冬胜 金之钧 +2 位作者 吕修祥 周新源 杨明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9-564,591,共7页
库车前陆盆地具有典型的双超压体系。深部超压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源岩快速大量的生气作用密切有关 ,同时也决定了中生界源岩生成的天然气主要以水溶气形式存在。上部超压体系具有常压成藏的特点 ,当深部超压体系中的天然气沿断裂以混相涌... 库车前陆盆地具有典型的双超压体系。深部超压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源岩快速大量的生气作用密切有关 ,同时也决定了中生界源岩生成的天然气主要以水溶气形式存在。上部超压体系具有常压成藏的特点 ,当深部超压体系中的天然气沿断裂以混相涌流方式进入上部常压环境后 ,发生脱气析出并聚集成藏 ,其后 ,经构造运动进一步的挤压作用形成上部超压体系。迪那 2气田是上部超压体系中的天然气成藏。在圈闭发育史及源岩生烃史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及自生矿物伊利石的K/Ar测年数据 ,认为迪那 2气田发生过 3期油气的充注 ,古近纪末期为液态烃注入 ,但遭受破坏 ;库车早中期为气液两相注入 ;库车晚期及西域早期为天然气注入 ,第三期是成藏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年代 成藏机理 双超压体系 水溶气 迪那2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油气成藏及分布 被引量:9
6
作者 金之钧 殷进垠 +1 位作者 谢方克 吕修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2-402,共11页
本文综述了大陆岩石圈研究现状和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岩石圈结构特征 ,指出在古裂谷、褶皱带或区域性深断裂等陆壳构造薄弱带上发育起来的多期叠合盆地 ,具有很好的含油气前景。大型含油气盆地往往存在地幔上隆、地壳减薄... 本文综述了大陆岩石圈研究现状和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岩石圈结构特征 ,指出在古裂谷、褶皱带或区域性深断裂等陆壳构造薄弱带上发育起来的多期叠合盆地 ,具有很好的含油气前景。大型含油气盆地往往存在地幔上隆、地壳减薄和地壳内低速层 ,盆地基底沉降与盖层沉积厚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岩石圈结构 油气藏 成藏机理 油气分布 陆壳构造薄弱带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慧莉 邱楠生 +1 位作者 金之钧 吕修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48-653,共6页
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是认识油气运移、油气成藏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克拉 2气田克拉 2 0 1井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取样研究 ,得到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四组均一温度 :75~ 10 5℃ ,12 0~ 135℃ ,15 5~ 175℃ ,2 0 0~ 2 5 0℃... 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是认识油气运移、油气成藏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克拉 2气田克拉 2 0 1井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取样研究 ,得到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四组均一温度 :75~ 10 5℃ ,12 0~ 135℃ ,15 5~ 175℃ ,2 0 0~ 2 5 0℃。其中前三组与油气成藏有关 ,第四组及更高的温度可能与地下的热液活动有关。结合沉积埋藏史和热史的恢复 ,认为克拉 2气田的成藏时间为 11~ 2 .5Ma之间 ,即康村组至库车组沉积初期开始 ,到库车组遭受抬升剥蚀时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储层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古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幕式成藏 被引量:14
8
作者 曾治平 郝芳 +1 位作者 宋国奇 隋风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3-197,205,共6页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普遍发育异常高压,且异常高压的演化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具有内在的联系。通过古地层压力恢复确定地史时期地层压力的演化规律,对比有机质热演化阶段的划分,能有效地确定地层压力演化不同阶段与油气生成...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普遍发育异常高压,且异常高压的演化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具有内在的联系。通过古地层压力恢复确定地史时期地层压力的演化规律,对比有机质热演化阶段的划分,能有效地确定地层压力演化不同阶段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阶段性,最终确定地层流体在不同压力演化阶段的流动样式。车镇凹陷地层压力演化存在两期超压积累-释放过程,早期超压积累过程形成的微裂缝是烃类初次运移的主要通道;晚期超压积累过程形成的次生孔隙和微裂缝是烃类大量运移的二次运移通道和集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古地层压力 流动样式 运移 套尔河洼陷 车镇凹陷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发育机制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平平 邹华耀 郝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896,共8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风化粘土层相对富含Al2O3、Fe2O3和TiO2。根据风化壳的成熟度将风化壳分为两类:Ⅰ类成熟度高,其硅铝率(SiO2/Al2O3)在2.7—4之间;Ⅱ类成熟度低,其硅铝率在4.0~5.0之间。风化壳的成熟度差异...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顶部风化壳的风化粘土层相对富含Al2O3、Fe2O3和TiO2。根据风化壳的成熟度将风化壳分为两类:Ⅰ类成熟度高,其硅铝率(SiO2/Al2O3)在2.7—4之间;Ⅱ类成熟度低,其硅铝率在4.0~5.0之间。风化壳的成熟度差异由构造和时间的不同引起。受车莫古隆起的影响,其脊部的风化壳不断向下伏地层发育,成熟度低;古隆起的脊部以外的地区,风化壳发育的构造环境相对稳定,风化壳的成熟度高;董1井区由于后期发育齐古组的沉积,风化壳的发育时间相对较短,成熟度低。根据风化壳的成熟度发育机制和成熟度差异,将风化壳在腹部分为4个区。其中,古隆起的脊部的风化壳发育于三工河组砂体之上,易于形成地层削截型油气藏。其余地区的风化壳主要起遮挡作用,是油气成藏的重要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风化壳 发育机制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压力差在超压盆地天然气高效成藏中的意义 被引量:27
10
作者 柳广弟 孙明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3-208,共6页
油气形成过程中的成藏动力可以由剩余压力差和浮力两部分共同表述。常压盆地中,浮力为主要成藏动力;超压盆地中,剩余压力差与浮力的和可以代表石油运移过程中的成藏动力、也可以反映天然气运移过程中的最小成藏动力。不同成藏过程中剩... 油气形成过程中的成藏动力可以由剩余压力差和浮力两部分共同表述。常压盆地中,浮力为主要成藏动力;超压盆地中,剩余压力差与浮力的和可以代表石油运移过程中的成藏动力、也可以反映天然气运移过程中的最小成藏动力。不同成藏过程中剩余压力差和浮力在整个成藏动力中的相对贡献表明,无论在垂向运移过程还是侧向运移过程,剩余压力差在天然气藏成藏动力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是天然气藏形成的主要成藏动力。结合我国60余个气藏实例解剖发现,剩余压力差控制了天然气的成藏效率,低剩余压力差部位无法形成中、高效气藏,高剩余压力差是形成高效气藏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压力差 浮力 常压 超压 天然气 高效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2气藏异常压力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孙明亮 柳广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1,27,共5页
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是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气层气体压力-温度-比容(p-T-C)状态以及应力的分配机制对库车坳陷克拉2气藏的异常地层压力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使用R-K-S真实气体方程计算了克拉2气藏气体聚集造成的压力。结... 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是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气层气体压力-温度-比容(p-T-C)状态以及应力的分配机制对库车坳陷克拉2气藏的异常地层压力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使用R-K-S真实气体方程计算了克拉2气藏气体聚集造成的压力。结果表明,克拉2气藏气体聚集(充注)形成了气藏现今约59.54 MPa的流体压力,占整个地层压力异常的57.12%。气体和岩石压缩系数的巨大差异导致应力分配机制不符合线性关系,而与应力变化范围内的岩石和气体压缩系数积分比有关。计算了喜山中、晚期以来构造应力在克拉2气藏的分配,其中约10.6MPa的剩余压力来源于构造挤压,为不足气藏剩余压力的42.4%。克拉2气藏超压的主要成因为充气作用,其次为构造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拉2气藏 异常压力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古近系东营组泥岩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1
12
作者 徐长贵 朱秀香 +1 位作者 史翠娥 王海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1-437,共7页
辽东湾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油气聚集层位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北部和中部大部分油气藏都分布于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地层中,油气藏的这种分布特点与坳陷中"北厚南薄"的东营组泥岩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辽东湾坳陷构造特... 辽东湾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油气聚集层位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北部和中部大部分油气藏都分布于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地层中,油气藏的这种分布特点与坳陷中"北厚南薄"的东营组泥岩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辽东湾坳陷构造特征、沉积体系演化及地层发育特点,通过对东营组泥岩产生的超压,及泥岩和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等疏导体系的配置的研究,探讨了辽东湾坳陷东营组泥岩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东营组泥岩与断层、油源、砂体等多种因素联合通过5种作用控制了坳陷内油气藏的分布。其中巨厚泥岩产生的超压对北部和中部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营组及下伏地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体系 泥岩盖层 油气藏 东营组 辽东湾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东低凸起构造演化及成藏条件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应斌 王海军 孙和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1-157,179,共8页
渤东低凸起位于渤海海域中部偏北地区,其形态为近北东走向的狭条状,东西剖面呈两断夹一隆的地垒形态。三套断裂体系形成了渤东低凸起深层东西分块、浅层南北分带的复杂构造特征。低凸起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凸起形成期(前古近纪东营期)、... 渤东低凸起位于渤海海域中部偏北地区,其形态为近北东走向的狭条状,东西剖面呈两断夹一隆的地垒形态。三套断裂体系形成了渤东低凸起深层东西分块、浅层南北分带的复杂构造特征。低凸起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凸起形成期(前古近纪东营期)、走滑构造发育期(古近纪东营期)和新构造运动期(新近纪)。由于渤东低凸起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渤东低凸起良好的成藏条件,三个凹陷的供烃作用、三套储层的聚烃作用、三种运移通道的输导作用、三类圈闭的藏烃作用以及良好的后期保存为低凸起的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成藏条件 渤东低凸起 郯庐断裂 渤海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储层成岩作用与模拟 被引量:40
14
作者 朱筱敏 孙超 +2 位作者 刘成林 钟大康 严启团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76-282,共7页
通过苏里格气田气层与非气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特征对比,分析了气层与非气层成岩相的差异。气层主要发育在粗粒岩屑石英砂岩溶孔成岩相和含泥粗粒岩屑石英砂岩溶孔相中,非气层则主要发育在含泥(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致密压实... 通过苏里格气田气层与非气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特征对比,分析了气层与非气层成岩相的差异。气层主要发育在粗粒岩屑石英砂岩溶孔成岩相和含泥粗粒岩屑石英砂岩溶孔相中,非气层则主要发育在含泥(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致密压实相和含泥(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残余粒间孔相中。通过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物理和数学模拟,在成岩演化中成岩阶段A期,大量有机酸的排出,溶蚀了苏里格气田储层凝灰质和长石等易溶组分,形成次生孔隙。由于沉积水体能量强弱差别、成岩作用的不同,中粗粒与细粒沉积物成岩演化途径不同,中粗粒沉积物次生孔隙发育,残余一定的原生孔隙,总孔隙度较大,易形成气层;细粒沉积物原生孔隙消失殆尽,次生孔隙少,总孔隙度很小,不易形成气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 储层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超压体系划分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27
15
作者 孙冬胜 金之钧 +2 位作者 吕修祥 杨明慧 周新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20,38,共8页
以生成油气的烃源岩为线索 ,依据超压成因的主控因素 ,将沉积盆地中超压体系划分为两类 :即深部超压体系及浅部超压体系。前者具有成熟至过成熟的烃源岩 ,超压分布广 ,尤其是在中新生代盆地 ;而后者缺乏成熟的烃源岩 ,且分布局限 ,一般... 以生成油气的烃源岩为线索 ,依据超压成因的主控因素 ,将沉积盆地中超压体系划分为两类 :即深部超压体系及浅部超压体系。前者具有成熟至过成熟的烃源岩 ,超压分布广 ,尤其是在中新生代盆地 ;而后者缺乏成熟的烃源岩 ,且分布局限 ,一般仅见于前陆盆地 ,也就是在前陆盆地存在双超压体系。深部超压体系的形成与生烃作用密切相关 ,其他因素只是促使压力的进一步增大 ,而上部超压体系的形成则是后期构造侧向挤压的结果。正确区分两类超压体系 ,对于探讨油气生成、运移及聚集成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油气勘探的角度分析 ,深部超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油气生成的化学反应炉 ,油气运移的原动力 ,并决定油气的运移相态、方式及成藏特征等。深部超压体系一般难以成藏 ,但构造抬升或断裂作用使原有的温压平衡系统遭受破坏时也可以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超压体系 浅部超压体系 封盖层 烃源岩 构造挤压 油气运聚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超压封闭层的岩石学特征与封闭机理 被引量:15
16
作者 邹华耀 郝芳 +2 位作者 张伯桥 史建南 陈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213-2219,共7页
本文依据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钻井地层压力实测数据,勾画出该区超压顶界面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超压封闭层的厚度;重点阐述了2口钻井超压封闭层的岩性构成、成岩作用机理和岩石学与岩石物性特征;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封闭层的封闭机理。研... 本文依据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钻井地层压力实测数据,勾画出该区超压顶界面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超压封闭层的厚度;重点阐述了2口钻井超压封闭层的岩性构成、成岩作用机理和岩石学与岩石物性特征;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封闭层的封闭机理。研究表明该区超压顶界面为一个向南倾斜的曲面,横向上可穿过不同的地层层面。超压封闭层由一组砂泥互层的碎屑岩组成,厚度约166~250m,砂岩含量大于50%。砂岩封闭层已达到晚成岩 A_2亚期阶段,自生高岭石、石英次生加大和碳酸盐胶结作用发育,主要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中排出的大量有机酸溶解铝硅酸岩及其自生矿物有关。封闭层砂岩为致密储层,渗透率<1.0md、孔隙度<10%,由于其内发生了天然气充注,气毛细管封闭成为封闭层的主要封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封闭层 煤系烃源岩 成岩作用 气毛细管封闭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东营凹陷八面河油田稠油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春梅 李素梅 +2 位作者 李雪 庞雄奇 王明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9-286,共8页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原油物性呈规律性的变化,偏离生油中心的构造高部位主要分布稠油,靠近生油中心的构造低部位主要分布正常油.对原油族组成与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八面河油田稠油具有低饱芳比、饱和烃含量低、链烷烃与低分子量萘、菲等...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原油物性呈规律性的变化,偏离生油中心的构造高部位主要分布稠油,靠近生油中心的构造低部位主要分布正常油.对原油族组成与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八面河油田稠油具有低饱芳比、饱和烃含量低、链烷烃与低分子量萘、菲等轻质馏分严重缺失等轻度-中等降解油特征,邻区草桥油田稠油含较为完整的生物降解标志物--25-降藿烷系列,系严重降解油,反映该区稠油的形成与次生变化有关.同区具有相同或相似油气成因的沙子岭原油的成熟度(C29甾烷ααα20S/(S+R)值为0.24~0.25)低于八面河的(C29甾烷ααα20S/(S+R)值为0.31~0.44),为典型未熟-低熟油.沙子岭的轻度或未降解油同样表现为正常油,反映八面河地区低温成烃与稠油无必然的联系,进一步验证八面河稠油主系次生成因.处于构造高部位的油藏由于埋深浅、保存条件差,导致水洗、生物降解等次生变化相对较强,最终形成稠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油气成因 生物降解 次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被引量:37
18
作者 朱秀香 吕修祥 +1 位作者 王德英 张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6-482,共7页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海域的东南部,郯庐断裂带西支从凹陷中央穿过,并在此分成了东西两支,形成了中央隆起区走滑转换带,从目前勘探成果来看该走滑转换带成为黄河口凹陷主要含油气构造带之一。通过对该走滑转换带构造与演化特征的研究,以...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海域的东南部,郯庐断裂带西支从凹陷中央穿过,并在此分成了东西两支,形成了中央隆起区走滑转换带,从目前勘探成果来看该走滑转换带成为黄河口凹陷主要含油气构造带之一。通过对该走滑转换带构造与演化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换带内油气成藏特点的分析,指出转换带通过控制圈闭的发育、砂体的展布和油气的运移疏导体系的形成,控制了凹陷内中央隆起区的油气聚集。研究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有利于寻找油气富集区,提高勘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转换带 油气聚集 郯庐断裂带 黄河口凹陷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带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输导能力 被引量:47
19
作者 柳广弟 吴孔友 查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17,22,共3页
通过断裂散失的油气量主要与断裂带的输导能力、实际进入断裂带的油气量、断裂通道的长度、散失时间和储层分流系数等参数有关。断裂带输导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断裂带的宽度和储层渗透率。利用断裂散失模型计算了不同规模的断裂带作为油气... 通过断裂散失的油气量主要与断裂带的输导能力、实际进入断裂带的油气量、断裂通道的长度、散失时间和储层分流系数等参数有关。断裂带输导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断裂带的宽度和储层渗透率。利用断裂散失模型计算了不同规模的断裂带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输导能力。计算结果表明 ,大型断裂带输导油气的能力远大于储层输导油气的能力。断裂活动期进入“通天”大断裂带的油气主要趋于散失 ;小断裂由于储层的分流作用 ,即使在活动期 ,它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其油气的散失量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油气散失通道 输导能力 油气运移 运移通道 运聚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运聚单元分析:油气勘探评价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25
20
作者 柳广弟 高先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7-314,共8页
油气运聚单元是盆地中被油气运移分割槽所围限的具有相似油气运移和聚集特征的独立和完整的三维石油地质单元。油气运聚单元主要根据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特征来划分 ,油气运聚单元的边界是流体势高势面所确定的油气运移分割槽或在油气运移... 油气运聚单元是盆地中被油气运移分割槽所围限的具有相似油气运移和聚集特征的独立和完整的三维石油地质单元。油气运聚单元主要根据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特征来划分 ,油气运聚单元的边界是流体势高势面所确定的油气运移分割槽或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起分割作用的其它地质体 ,如大断裂等。油气运聚单元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有效烃源岩的规模及其演化历史、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分布、圈闭的类型及其有效性以及运移聚集特征 ,它们是决定运聚单元油气资源丰度的主要因素。油气运聚单元分析可以比油气系统分析对勘探目标做出更直接的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运聚单元分析 油气系统 流体势 油气勘探 聚集特征 油气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