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 被引量:20
1
作者 陈冬霞 庞雄奇 +3 位作者 姜振学 苗盛 张俊 田丰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2-438,共7页
本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MR)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直观地观测了岩性圈闭中油的聚集成藏过程并定量模拟了不同条件下砂体中的含油性。实验结果表明,油气在砂体中的聚集是缓慢的,向上、向下及侧向都有油的运移,但以向上的运移速度较快,其... 本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MR)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直观地观测了岩性圈闭中油的聚集成藏过程并定量模拟了不同条件下砂体中的含油性。实验结果表明,油气在砂体中的聚集是缓慢的,向上、向下及侧向都有油的运移,但以向上的运移速度较快,其次是侧向,向下较慢;温度、压力、砂体物性和围岩含油性是影响砂体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岩性油气成藏的微观机理,将油气成藏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在扩散作用力、烃浓度差异压力作为动力克服毛细管阻力下的油气在烃源岩孔隙中心顺干酪根网络运移的过程;第二阶段为在毛细管压力差引导下的油气在砂泥岩界面通过孔隙和喉道渗滤的过程;第三阶段为在浮力作用下克服流体流动粘滞阻力和吸附阻力在砂体内富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物理模拟实验 岩性油气藏 成藏动力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地温-地压场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51
2
作者 肖焕钦 刘震 +2 位作者 赵阳 戴立昌 许晓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8-70,共3页
总结济阳坳陷各凹陷地温场和地压场的平面和剖面特征以及二者的耦合特征 ,分析不同的地温 地压场特征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认为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具有超压型复式温度 压力系统特征 ,惠民凹陷具有低压型复式温度 压力系统特征。不同的... 总结济阳坳陷各凹陷地温场和地压场的平面和剖面特征以及二者的耦合特征 ,分析不同的地温 地压场特征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认为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具有超压型复式温度 压力系统特征 ,惠民凹陷具有低压型复式温度 压力系统特征。不同的温度 压力系统使得油气藏在各凹陷的形成与分布特征也不同。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东营凹陷 沾化凹陷 惠民凹陷 温度—压力系统 异常压力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冬霞 庞雄奇 +2 位作者 姜振学 苗盛 田丰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6期458-461,共4页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物理模拟实验 ,能够得到透镜体成藏过程和含油气性的直观、清晰、定量的信息。同一温度、压力、围岩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的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显示 ,砂体含油性有随砂体物性增加而变好的趋势 ,存在一个聚烃门限...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物理模拟实验 ,能够得到透镜体成藏过程和含油气性的直观、清晰、定量的信息。同一温度、压力、围岩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的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显示 ,砂体含油性有随砂体物性增加而变好的趋势 ,存在一个聚烃门限。当渗透率太低时 ,围岩中的油不能进入岩心中。同一温度、压力、同一物性的岩心的实验显示 ,围岩含油气性也是影响岩心含油的重要因素 ;而且也存在一个临界的围岩含油饱和度下限值即围岩供烃门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透镜体 成藏门限 物理模拟实验 核磁共振成像 油气 聚烃门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米桥地区严重生物降解石油及其高分子量(C_(35)^+)正烷烃
4
作者 王铁冠 朱丹 +2 位作者 卢鸿 张枝焕 杨池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9-559,共1页
关键词 生物降解 石油 高分子量 石油探井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率级差对透镜状砂体成藏的控制模式 被引量:39
5
作者 邱楠生 万晓龙 +3 位作者 金之钧 曾溅辉 张善文 姜振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2,共5页
根据对东营凹陷牛 3 5岩性油气藏充满度 (含油砂体体积占砂体总体积的百分比 )及其控制因素的重点解剖 ,结合 4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 ,认为渗透率级差是控制砂体充满度大小最主要的因素 ,砂体非均质性对砂体中的油水分布和充满度起至关重... 根据对东营凹陷牛 3 5岩性油气藏充满度 (含油砂体体积占砂体总体积的百分比 )及其控制因素的重点解剖 ,结合 4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 ,认为渗透率级差是控制砂体充满度大小最主要的因素 ,砂体非均质性对砂体中的油水分布和充满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提出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封闭体系中砂体成藏的控制模式 ,即垂向上中等渗透率的砂体是油气运移和充注的首要目标 ,其充满度最大 ,在油气充足的情况下 ,渗透率最大的砂体是随后油气充注的理想场所 ;在渗透率级差更大的情况下 ,渗透率最大的砂体是油气充注的首选目标 ,充满度最高 ,其次向渗透率中等的砂体充注。在岩性圈闭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 ,成藏的主要动力可能是地层压差 ,而不是浮力。图 7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岩性油气藏 充满度 非均质 渗速率级差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透镜状砂体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7
6
作者 姜振学 陈冬霞 +3 位作者 邱桂强 庞雄奇 曾溅辉 邱楠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47,共4页
透镜状砂体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具有典型的层次特征 ,层次分析法是定量分析透镜状油气藏非常有效的方法。对济阳坳陷古近系透镜状油气藏的成藏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建立了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两两对比判别矩阵 ,应用层次分析计算方法 ,找出... 透镜状砂体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具有典型的层次特征 ,层次分析法是定量分析透镜状油气藏非常有效的方法。对济阳坳陷古近系透镜状油气藏的成藏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建立了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两两对比判别矩阵 ,应用层次分析计算方法 ,找出了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认为 ,砂体的沉积微相、储集层物性、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埋深及演化程度、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排烃效率等因素是透镜状砂体圈闭成藏的主控因素 ,前 5项因素对该类油气藏的成藏贡献超过75 %。在建立成藏要素自身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给出各成藏要素自身评价分值与该要素成藏贡献大小权值 ,建立了透镜状油气藏的加权综合评价模型。用该模型对济阳坳陷几个典型透镜状油气藏进行定量评价 ,评价结果与实际统计结果一致性很好。图 4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透镜状油气藏 主控因素分析 相对贡献大小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两期成藏原油充注比率测算方法 被引量:55
7
作者 王铁冠 王春江 +4 位作者 何发岐 王君奇 朱丹 王传刚 谢明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4-79,共6页
针对石油从单个烃源层(或烃源灶)向一个油藏分前、后两期充注的成藏条件,本文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尝试采用代表每一期充注的两个端元原油样品,作模拟两期充注混合油的人工配比实验。借助于气相色谱工作站的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可以... 针对石油从单个烃源层(或烃源灶)向一个油藏分前、后两期充注的成藏条件,本文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尝试采用代表每一期充注的两个端元原油样品,作模拟两期充注混合油的人工配比实验。借助于气相色谱工作站的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可以从混合油样的色谱图上实测出可分辨组分与未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的峰面积比值R/U,并建立混合油样配比率与其R/U值的相关曲线,作为两期成藏原油充注比率的测算图版。基于前期充注原油曾遭到强烈生物降解作用的事实,在实际采集的原油样品的全油气相色谱图上,同样可以测得R/U值,用以表征两期充注原油的烃类数量比率,然后再在原油充注比率测算图版上,将R/U值折算成该原油样品中前、后两期充注原油的数量的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期成藏 原油充注比率 可分辨组分 未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浅层生物气成藏模式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梁全胜 刘震 +1 位作者 常迈 党玉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36-39,52,共5页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浅层生物气一直被认为完全是由第四系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第四系生物气藏探明储量与源岩条件之间不匹配;(2)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特征表明三湖坳陷气田区域第四系发育了大量的气烟囱;(3)生物...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浅层生物气一直被认为完全是由第四系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第四系生物气藏探明储量与源岩条件之间不匹配;(2)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特征表明三湖坳陷气田区域第四系发育了大量的气烟囱;(3)生物气组分特征表明有热成因气混入的可能性;(4)乙烷等重烃气碳同位素特征表明三湖坳陷第四系气藏有腐泥型生物气混入;(5)三湖坳陷上第三系狮子沟组发育偏腐泥型有机质.笔者认为第四系浅层生物气藏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包括“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模式,第四系的浅生物气由上第三系狮子沟组生物气与第四系生物气混合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三湖坳陷 浅层生物气藏 气烟囱 乙烷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强度对冲断层形成特征影响的砂箱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魏春光 周建勋 何雨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59-565,共7页
实验通过地形变化的砂箱模型模拟了两盘岩石强度差异对冲断层形成特征的影响作用。模型设计为在基底收缩参与的情况下 ,变形前地面坡度递增的单侧挤压系列。实验结果显示 ,当变形前地形水平乃至初始地面坡度很小 (<7°)时 ,挤压... 实验通过地形变化的砂箱模型模拟了两盘岩石强度差异对冲断层形成特征的影响作用。模型设计为在基底收缩参与的情况下 ,变形前地面坡度递增的单侧挤压系列。实验结果显示 ,当变形前地形水平乃至初始地面坡度很小 (<7°)时 ,挤压作用形成两组倾向相反的冲断层。若初始地面坡度显著 (>7°) ,则只形成倾向与挤压方向相反的一组冲断层。结合应力分析认为 ,若两盘岩石强度均一或相近 ,挤压作用形成两组对冲断层 ;当强度明显差异的两盘发生碰撞时 ,强度大的一盘优先向能量弱的方向释放能量 ,形成向另一盘仰冲的一组冲断层。实验结果与陆陆碰撞带剖面断层形态上有较好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强度 砂箱实验 地面坡度 冲断层 倾向 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藏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祝厚勤 庞雄奇 王文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29,共4页
在分析盐城凹陷构造演化史、朱家墩构造圈闭发育史和盐城凹陷主力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朱家墩气藏K2t(泰州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型、分布特征和均一温度。研究表明,K2t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 在分析盐城凹陷构造演化史、朱家墩构造圈闭发育史和盐城凹陷主力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朱家墩气藏K2t(泰州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型、分布特征和均一温度。研究表明,K2t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分为两期(即渐新世晚期和新近纪末期)。结合构造演化史、圈闭发育史和生、排烃史,并经综合分析认为,在渐新世晚期和新近纪末期,朱家墩气藏有过两期主要的油气充注,且以第2期充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凹陷 朱家墩 成藏期次 包裹体 均一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构造抬升引起的水溶气脱溶成藏问题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青 张枝焕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8-321,共4页
阐述了控制天然气在地层水中溶解度的地质因素,介绍了水溶气脱溶量的计算方法和天然气在地层水中溶解度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存在构造抬升造成水溶气脱溶转化成游离气现象的3个典型气藏实例(西西伯利亚盆地乌连戈伊气田、四川盆地威远气... 阐述了控制天然气在地层水中溶解度的地质因素,介绍了水溶气脱溶量的计算方法和天然气在地层水中溶解度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存在构造抬升造成水溶气脱溶转化成游离气现象的3个典型气藏实例(西西伯利亚盆地乌连戈伊气田、四川盆地威远气田和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分析,讨论了游离气气藏中甲烷含量高的组分特征及其主要原因,总结了此类气藏成藏模式,提出了构造抬升造成水溶气脱溶成藏的4个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地层水 溶解度 地质因素 脱溶量 水溶气 成藏问题 构造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型圈闭成藏评价新方法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中振 吴河勇 +1 位作者 庞雄奇 戴国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34,共6页
目前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已发现的油藏几乎都与断层相关,据此将油藏分为4大类10小类。通过对断层相关型油气藏系统统计和研究发现,断层油气藏成藏主要受断层垂向断距(L)、储层砂岩视厚度(R)和盖层泥岩观厚度(M)3个因素控... 目前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已发现的油藏几乎都与断层相关,据此将油藏分为4大类10小类。通过对断层相关型油气藏系统统计和研究发现,断层油气藏成藏主要受断层垂向断距(L)、储层砂岩视厚度(R)和盖层泥岩观厚度(M)3个因素控制。3个因素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决定了1个断层圈闭能否聚集油气,据此提出断层相关型圈闭三元耦合控藏评价方法,分析了6种砂泥对接模式下断层相关型圈闭成藏的差异,认为当M〉L、M〉R时1个断层圈闭成藏条件最好,反之圈闭成藏条件较差。通过对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组二段142个断层圈闭的储层砂岩视厚度、盖层泥岩视厚度和断层垂向断距统计分析,应用三元耦合控藏模式对断层型圈闭进行了初步含油气性评价,提交有利圈闭10个,为研究区下步勘探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贝尔凹陷 断裂体系 三元耦合控藏 断层型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烃类充注与储集层化学成岩作用 被引量:68
13
作者 蔡进功 张枝焕 +4 位作者 朱筱敏 谢忠怀 李艳霞 刘洪军 袁东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9-83,共5页
分析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集层的矿物微观特征、组合关系及其在沉积剖面上的分布特征、主要成岩作用及其地球化学过程 ,认为控制化学成岩作用的地质 地球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母岩区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地层孔隙水性质的改变... 分析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集层的矿物微观特征、组合关系及其在沉积剖面上的分布特征、主要成岩作用及其地球化学过程 ,认为控制化学成岩作用的地质 地球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母岩区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地层孔隙水性质的改变、早期方解石的充填作用、烃类充注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层孔隙水地球化学条件的变化。重点讨论烃类充注对储集层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 :与未被烃类充注的砂岩相比 ,被烃类充注的砂岩的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的钠长石化程度要低 ,抑制晚期方解石胶结物的充填 ,长石类及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解十分强烈 ,次生孔隙很发育 ;储集层含油饱和度较低时会促进伊利石生长 ,只有在含油程度较高时伊利石生长才受到抑制。图 4照片 6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储集层 化学成岩作用 地球化学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南斜坡输导体系发育特征 被引量:57
14
作者 刘震 张善文 +1 位作者 赵阳 高先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4-86,共3页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广泛发育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等多种类型输导层 ,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 ;不整合...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广泛发育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等多种类型输导层 ,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 ;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东营凹陷南斜坡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 ,多个不整合面、油源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方式很复杂 ,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的末端和边缘往往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输导体系 断裂 砂体 不整合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碎屑岩储层低渗特征及含油性主控因素 被引量:55
15
作者 高剑波 庞雄奇 +3 位作者 王志欣 姜振学 丁保来 席胜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2,18,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陆相坳陷型湖泊三角洲相低渗储层。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光衍射、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延长组长6—长2段低渗致密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陆相坳陷型湖泊三角洲相低渗储层。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光衍射、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延长组长6—长2段低渗致密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成岩动力学及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低渗透储层的含油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该组砂体以长石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矿物成熟度低;②孔隙类型包括残余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其中残余粒间孔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③主要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溶蚀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等,其中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不足;④成岩作用开始较早、塑性岩屑颗粒大量变形、压实作用强烈是导致早期砂岩孔隙丧失的根本原因,碳酸盐岩胶结作用、次生孔隙不发育是造成后期储层岩石致密的主要因素。含油气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的不同沉积成因类型是层间含油气性差异的主控因素;同一成因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是层内含油气性差异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碎屑岩 低渗透储层 含油性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反S形褶皱冲断带变形机制的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周建勋 徐凤银 +3 位作者 曹爱锋 王铁成 尹成明 李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207,i0001-i0002,共8页
阿尔金断裂走滑变形的侧向传递十分有限,难以解释柴达木盆地北缘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本文设计的一组具有不同性质基底条件的弧形边界砂箱实验表明:刚性块体边界形态控制了褶皱冲断带走向和构造格局,同时基底力学性质也有部分影响作... 阿尔金断裂走滑变形的侧向传递十分有限,难以解释柴达木盆地北缘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本文设计的一组具有不同性质基底条件的弧形边界砂箱实验表明:刚性块体边界形态控制了褶皱冲断带走向和构造格局,同时基底力学性质也有部分影响作用,因而可用“刚性块体弧形边界联合作用”来解释其形成,即:1)冷湖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是赛什腾山前弧形边界与昆特依凹陷弧形边界联合作用的结果;2)鄂博梁反S形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是昆特依凹陷与一里坪凹陷弧形边界联合作用的结果;3)位于一里坪凹陷南侧、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变形呈反牵引关系的褶皱冲断带则与该凹陷西南侧向南西突出的弧形边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构造 褶皱冲断带 基底性质 物理模拟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岩性油气藏的隐蔽输导通道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陈冬霞 庞雄奇 +1 位作者 张俊 李明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0-252,I0007,I0008,253,254,共7页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5口井101块沙三段致密储层、薄层粉砂岩进行了定量荧光QGF-E和QGF分析。分析表明,牛24、牛83、牛876、王550、牛872等5口井致密薄储层颗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荧光,显示这些较致密的粉砂岩为过去或现...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5口井101块沙三段致密储层、薄层粉砂岩进行了定量荧光QGF-E和QGF分析。分析表明,牛24、牛83、牛876、王550、牛872等5口井致密薄储层颗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荧光,显示这些较致密的粉砂岩为过去或现在的油气运移路径/运载层,表明致密砂岩、粉砂岩、薄层砂岩可作为烃类运移的通道。这类薄层隐蔽输导通道为深凹带牛庄洼陷深部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进入无断层切割的沙三段中、下亚段的砂岩透镜体而成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该研究结果对于东营凹陷正在进行的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GF QGF-E 定量颗粒荧光 隐蔽输导 岩性油气藏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咔唑类化合物研究油气的运移——以塔里木盆地环阿瓦提凹陷志留系古油藏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洛夫 霍红 +6 位作者 李超 赵素平 陈元壮 陈利新 郭永强 李燕 李双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6-369,共4页
咔唑类化合物是原油中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有效指标。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咔唑类与围岩发生作用而被吸附;苯并[a]咔唑比苯并[c]咔唑运移速度快;C3-咔唑的极性相对于C2-咔唑的较小而运移较快。因此,随运移距离增大,原油中的... 咔唑类化合物是原油中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有效指标。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咔唑类与围岩发生作用而被吸附;苯并[a]咔唑比苯并[c]咔唑运移速度快;C3-咔唑的极性相对于C2-咔唑的较小而运移较快。因此,随运移距离增大,原油中的咔唑类化合物的含量将不断减少,苯并[a]咔唑/苯并[c]咔唑比值增大,C2-咔唑/C3-咔唑比值变小。塔里木盆地的第二期油气成藏发生在海西晚期,阿瓦提凹陷在海西期不断沉降,为塔里木盆地主要的生油凹陷,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此时处于大量排烃期,根据上述几项含氮化合物指标的研究可知,排出的油气从生烃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运移,在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晚海西期运动时被抬升至地表形成现今广泛分布的干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类化合物 油气运移 古油藏 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主干边界断层(带)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成因解释 被引量:55
19
作者 漆家福 肖焕钦 张卫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12,共5页
东营凹陷是由西部和北部的伸展边界断层控制发育的复式半地堑。凹陷北部边缘的陈南断层 (带 )、西部边缘的平南断层 (带 )和高青断层等主干边界断层的产状多变。在区域尺度上 ,主干边界断层总体走向西段为北东向、中段为近东西向、东段... 东营凹陷是由西部和北部的伸展边界断层控制发育的复式半地堑。凹陷北部边缘的陈南断层 (带 )、西部边缘的平南断层 (带 )和高青断层等主干边界断层的产状多变。在区域尺度上 ,主干边界断层总体走向西段为北东向、中段为近东西向、东段为北西西向 ;在制图尺度上 ,断层面为呈波状起伏的铲式断层面 ,发育有侧向和斜向断坡。不同走向的断层在古近纪同时具有正断层位移特征 ,显示出双向伸展的构造变形格局。对主干边界断层上盘的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中心的迁移规律的分析表明 ,始新世主干边界断层主要为北西 南东向伸展位移 ,渐新世主要为近南北向伸展位移。这种双向伸展变形的运动学特征 ,可以用区域北西 南东向引张作用和北北东向深断裂 (如郯庐断裂带 )右旋走滑诱导的近南北向引张作用的双重动力学过程叠加来加以解释。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几何学 断层位移 双向伸展构造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单元体系域划分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群 王英民 +2 位作者 邱以刚 马虹 赵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5,共3页
体系域是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在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 ,勘探家们极为重视低位体系域。但体系域的成因意义、是否有不同级别层序的体系域以及如何划分 ,在实际工作中认识不一致。结合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实例 ,分析体系域的成因... 体系域是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在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 ,勘探家们极为重视低位体系域。但体系域的成因意义、是否有不同级别层序的体系域以及如何划分 ,在实际工作中认识不一致。结合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实例 ,分析体系域的成因机制、组合特征和勘探规律 ,认为 :体系域是基准面变化等因素作用的产物 ,不同级别的层序都发育着与其对应的体系域 ;一般情况下 ,三级层序对应的体系域单元与含油气层的规模相匹配 ,但四级层序对应的体系域才是隐蔽油气藏赋存的有利部位。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体系域 隐蔽油气藏 四级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