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离与分析方法 被引量:8
1
作者 侯婷 刘东 +1 位作者 邓文安 韩彬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98-202,共5页
综述了石油及石油产品中含氮化合物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着重介绍了各类氮化物的富集、分离以及鉴定的各种方法。目前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主要分离方法有柱层析色谱法、酸抽提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出的含氮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 综述了石油及石油产品中含氮化合物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着重介绍了各类氮化物的富集、分离以及鉴定的各种方法。目前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主要分离方法有柱层析色谱法、酸抽提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出的含氮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以及高分辨质谱(FT-ICR)等手段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含氮化合物 分离 鉴定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模型油/MD膜驱剂溶液的ζ电势 被引量:4
2
作者 高芒来 孟秀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26-630,共5页
从分子沉积(MD)膜驱剂与原油活性组分沥青质模型油的ζ电势出发,考察了水相pH、MD膜驱剂质量浓度、盐浓度、沥青质质量浓度、芳香度等对水包模型油乳状液的ζ电势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模型油/MD膜驱剂... 从分子沉积(MD)膜驱剂与原油活性组分沥青质模型油的ζ电势出发,考察了水相pH、MD膜驱剂质量浓度、盐浓度、沥青质质量浓度、芳香度等对水包模型油乳状液的ζ电势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模型油/MD膜驱剂溶液与模型油/水的ζ电势均随pH增加而降低,等电点由2 8变为3 1;模型油/MD膜驱剂溶液的ζ电势随MD膜驱剂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MD膜驱剂具有压缩双电层的作用;盐浓度越大,模型油/MD膜驱剂溶液与模型油/水的ζ电势越高;随沥青质质量浓度的增加,ζ电势均有所降低,但质量浓度达到400mg/L后,ζ电势增加;随对二甲苯体积分数增加,模型油/MD膜驱剂溶液与模型油/水的ζ电势均有增大趋势;从总体看,MD膜驱剂的加入能降低沥青质模型油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膜驱剂 沥青质模型油 油水界面 ζ电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油组分稀溶液比浓黏度-浓度曲线的测定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1
3
作者 任文坡 张璐璐 +2 位作者 陈宏刚 杨朝合 山红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0-146,共7页
利用液-固吸附色谱柱将重油分离成四组分或八组分;采用等体积黏度测定法测定了重油各组分稀溶液的黏度,绘制了比浓黏度-浓度曲线,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解释;提出了采用多点法和单点法计算重油组分特性黏度的方法。结果表明,重油各组分稀... 利用液-固吸附色谱柱将重油分离成四组分或八组分;采用等体积黏度测定法测定了重油各组分稀溶液的黏度,绘制了比浓黏度-浓度曲线,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解释;提出了采用多点法和单点法计算重油组分特性黏度的方法。结果表明,重油各组分稀溶液的比浓黏度-浓度曲线均为水平线,满足Einstein定律,与高分子稀溶液比浓黏度-浓度曲线满足Huggins定律的情况不同,这是由于重油分子在稀溶液中呈刚体结构,分子间力不足以引起重油分子的形态尺寸变化的缘故。根据重油各组分稀溶液的比浓黏度-浓度曲线可以得到其特性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 特性黏度 比浓黏度-浓度曲线 吸附 Einstein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系TSR系统中铁的硫化物生成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岳长涛 李术元 +1 位作者 丁康乐 钟宁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43-749,共7页
TSR反应的发生可能是造成地质体中天然气耗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金属硫化物的生成是TSR反应系统中碳硫氧循环的重要连接体。对H2S—Fe2O3反应体系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手段确定了反应的途径,考察了反应的热力学和动... TSR反应的发生可能是造成地质体中天然气耗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金属硫化物的生成是TSR反应系统中碳硫氧循环的重要连接体。对H2S—Fe2O3反应体系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手段确定了反应的途径,考察了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计算了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并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该反应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能够自发进行,生成以FeS2为主的含铁多硫混合物,水介质的存在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研究 碳酸盐岩 反应系统 天然气 硫化物 连接体 生成 地质体 FeS2 动力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尾油化学结构及其裂化性能评价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继乾 李明 +2 位作者 万道正 邓文安 阙国和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68,共6页
采用改进的Brown-Ladner(B-L)法和密度法,分析了克拉玛依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尾油及其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的化学结构;利用芳香性不同的溶剂对该尾油进行处理,在高压反应釜中评价了尾油、渣油和处理后尾油的裂化性能。结果表明... 采用改进的Brown-Ladner(B-L)法和密度法,分析了克拉玛依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尾油及其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的化学结构;利用芳香性不同的溶剂对该尾油进行处理,在高压反应釜中评价了尾油、渣油和处理后尾油的裂化性能。结果表明,尾油平均分子结构中烷基碳分率(fP)小于渣油分子,芳香碳分率(fA)、芳香环数(RA)和缩合指数(CI)大于渣油分子;尾油的裂化转化率比渣油低,缩合转化率比渣油高,对催化剂的感受性下降;采用低芳香性溶剂处理可改善尾油的反应性能,达到悬浮床加氢裂化循环油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尾油 核磁共振氢谱 化学结构 裂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古高硫渣油中类型硫的分布 被引量:6
6
作者 崔文龙 邓文安 +1 位作者 刘东 阙国和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07-211,共5页
对轮古渣油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分析,考察了硫在组分中的分布规律。针对轻、重组分不同的特点,分别采用选择性氧化结合色谱分离和溶剂抽提分离的方法,测定了亚组分中的硫醚硫和噻吩硫,从而完善了渣油体系类型硫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 对轮古渣油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分析,考察了硫在组分中的分布规律。针对轻、重组分不同的特点,分别采用选择性氧化结合色谱分离和溶剂抽提分离的方法,测定了亚组分中的硫醚硫和噻吩硫,从而完善了渣油体系类型硫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渣油及组分中类型硫的分布。结果表明,轮古渣油中硫在各组分中的分布并非单调增加,而是呈双峰形分布,主要集中在芳香分和沥青质中。轮古渣油中的硫约有18.24%为可氧化的硫醚硫,约有81.76%为噻吩硫。随组分变重,轮古渣油组分中的总硫增加,硫醚硫在组分中所占比例变小,而噻吩硫的比率越来越大。硫醚硫主要分布在芳香分中,在重组分中分布相对均匀;噻吩硫分布规律同总硫一致,主要集中于芳香分和沥青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古渣油 硫醚硫 噻吩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氢对渣油加氢脱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勇军 刘晨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9-393,共5页
以科威特常压渣油(AR)为原料,渣油催化裂化装置的轻循环油(LCO)作为高芳香性添加剂,考察了H2S以及H2S联合高芳香性添加剂对Al2O3和NiMoS/Al2O3催化剂上渣油加氢脱金属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2S通过3个途径明显促进了渣油加氢脱金属反应,... 以科威特常压渣油(AR)为原料,渣油催化裂化装置的轻循环油(LCO)作为高芳香性添加剂,考察了H2S以及H2S联合高芳香性添加剂对Al2O3和NiMoS/Al2O3催化剂上渣油加氢脱金属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2S通过3个途径明显促进了渣油加氢脱金属反应,即:(1)供氢;(2)与金属卟啉化合物中的金属原子配位,使得金属——氮键易于裂解,降低金属卟啉化合物分子的稳定性;(3)促进硫化态催化剂表面硫空位可逆地转化成饱和位。在低金属脱除率的情况下,这种促进作用表现明显;在高金属脱除率的情况下,由于剩余的金属化合物基本交联在沥青质中,难以脱除,这种促进作用表现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渣油 加氢脱金属 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焦化汽油硫化合物组成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朱丽君 夏道宏 +1 位作者 项玉芝 周玉路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94-497,共4页
建立了针对加氢焦化汽油中各类型硫化合物系统分析的方法,并对各类型硫进行了分析测定。加氢焦化汽油中硫化合物分布情况为:硫醇硫和噻吩类硫含量较多,硫醇硫含量占51.08%(质量分数,下同),两者之和占总硫的93.07%,硫醚硫和二硫化物硫含... 建立了针对加氢焦化汽油中各类型硫化合物系统分析的方法,并对各类型硫进行了分析测定。加氢焦化汽油中硫化合物分布情况为:硫醇硫和噻吩类硫含量较多,硫醇硫含量占51.08%(质量分数,下同),两者之和占总硫的93.07%,硫醚硫和二硫化物硫含量较少。通过化学分离富集结合GC/DFPD分析,得到加氢焦化汽油的硫醇结构组成信息,其所含硫醇大部分为小分子异构硫醇,低沸点硫醇硫占95.9%,异构硫醇硫占7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焦化汽油 硫化物 硫醇组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体系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岳长涛 李术元 +1 位作者 丁康乐 钟宁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1期44-45,55,共3页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 (TSR)反应的发生可能是造成碳酸盐沉积层中天然气耗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对CH4 ~Ca SO4 和H2 S~Fe2 O3反应体系进行了实验研究 ,通过微库仑、气相色谱、FT IR和XRD等分析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考察了反应的动力...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 (TSR)反应的发生可能是造成碳酸盐沉积层中天然气耗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对CH4 ~Ca SO4 和H2 S~Fe2 O3反应体系进行了实验研究 ,通过微库仑、气相色谱、FT IR和XRD等分析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考察了反应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CH4 ~CaSO4 反应生成硫化氢、碳酸钙和水 ,H2 S~Fe2 O3反应生成多硫化物 ,反应过程的活化能分别为 15 4.6 2 3kJ/mol和 2 6 .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 还原反应 动力学 硫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渣油及其组分热转化前后平均结构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文萍 李庶峰 阙国和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6-270,共5页
以胜利减压渣油、孤岛减压渣油、大庆减压渣油为原料,在高压釜中进行热转化反应。反应温度为405℃,反应时间为1h。将渣油及热转化残渣油分离成6个组分,对渣油及其组分的平均结构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热转化后残渣油六组分... 以胜利减压渣油、孤岛减压渣油、大庆减压渣油为原料,在高压釜中进行热转化反应。反应温度为405℃,反应时间为1h。将渣油及热转化残渣油分离成6个组分,对渣油及其组分的平均结构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热转化后残渣油六组分中的戊烷沥青质组分(n—C5At)的含量比原料减压渣油六组分中的戊烷沥青质组分含量明显增加,其他组分(F1~F5)的含量均比原料减压渣油中相应组分的含量有所降低。热转化残渣油中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H/C摩尔比及总碳原子数均比原料渣油中相应的组分降低。而热转化后残渣油各组分的缩合指数和芳碳率比原料渣油中的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热转化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CNT催化剂在渣油加氢裂化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传 石斌 +2 位作者 崔敏 商红岩 阙国和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8-290,共3页
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金属含量的碳纳米管(CNT)和γ-Al2O3负载Mo金属催化剂,并在孤岛减压渣油(GDVR)加氢裂化反应中评价其催化效果;比较了两种催化剂在渣油加氢裂化条件下的催化效果,探讨了复配金属Co对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结... 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金属含量的碳纳米管(CNT)和γ-Al2O3负载Mo金属催化剂,并在孤岛减压渣油(GDVR)加氢裂化反应中评价其催化效果;比较了两种催化剂在渣油加氢裂化条件下的催化效果,探讨了复配金属Co对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明:在GDVR加氢裂化反应中,Mo/CNT金属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加氢、脱硫及抑焦效果,而催化活性随催化剂中金属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在相同反应条件下,Mo/CNT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要优于Mo/γ-Al2O3催化剂;复配金属Co的加入,能明显的促进Mo/CNT催化剂在GDVR加氢裂化中的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负载Mo催化剂 γ-Al2O3负载Mo催化剂 渣油加氢裂化 催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脱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在油田开发中应用性能探讨 被引量:15
12
作者 柯扬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9-102,共4页
将工业品蒙脱土提纯,与铵盐进行离子交换,在PHP(HPAM)水溶液中冷冻干燥,得到蒙脱土的固态化纳米前驱物NPP,再用某种齐聚物包裹,得到核 壳结构颗粒(最大粒径0.5~2μm),在单体聚合时颗粒剥离或分散,蒙脱土的粒径降至20~70nm,团聚颗粒占3... 将工业品蒙脱土提纯,与铵盐进行离子交换,在PHP(HPAM)水溶液中冷冻干燥,得到蒙脱土的固态化纳米前驱物NPP,再用某种齐聚物包裹,得到核 壳结构颗粒(最大粒径0.5~2μm),在单体聚合时颗粒剥离或分散,蒙脱土的粒径降至20~70nm,团聚颗粒占3%~5%,成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颗粒)。介绍了2种纳米化前驱物的特性。超细颗粒与聚合物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使纳米复合材料中聚合物的热降解性减小。用钻井液常规测定方法考察了所制备的纳米颗粒(主要是NPP PHP纳米颗粒)悬浮液的流变及其他特性:增粘性远大于蒙脱土+PHP混合物浆;AV,PV,YP值对聚合物浓度很敏感;n、k值变化相对较小;在150℃热处理后粘度、滤失量、密度变化小;滤饼致密光滑;随聚合物浓度增大,pH迅速降至一恒定值(符合Kubo等的超微颗粒电中性理论);AV值随NaCl加量增大而增大,随CaCl2加量增大而减小。在NPP PHP泥饼中检出ZnS,CaS,CaCO3等物质,应为超细蒙脱土的生成物,生成反应有利于去除H2S和CO2,其不利影响有待研究。图5表2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油田开发 水基钻井液 流变性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蜡油催化裂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新国 徐春明 高金森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1-83,93,共4页
采用重油微反装置考察了大庆蜡油催化裂解反应的主要产物随反应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乙烯的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增加 ;丙烯及丁烯的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分别存在一个最佳温度点 ,且丙烯... 采用重油微反装置考察了大庆蜡油催化裂解反应的主要产物随反应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乙烯的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增加 ;丙烯及丁烯的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分别存在一个最佳温度点 ,且丙烯收率的最佳温度高于丁烯的。根据试验结果推导了大庆蜡油催化裂解反应的动力学表达式 ,求取了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催化裂解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指前因子及反应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蜡油 催化裂 解反应动力学 研究 热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锰酸钾作阴极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被引量:22
14
作者 詹亚力 王琴 +1 位作者 闫光绪 郭绍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9-563,共5页
构建了一个以醋酸钠水溶液为阳极原料、高锰酸钾为阴极氧化剂的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考察了阴极溶液浓度、阴极流动状态、外电阻和pH值等因素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监测了电池外电压和两极电极电势的变化过程,并分析了阴极极化的原因和限制... 构建了一个以醋酸钠水溶液为阳极原料、高锰酸钾为阴极氧化剂的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考察了阴极溶液浓度、阴极流动状态、外电阻和pH值等因素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监测了电池外电压和两极电极电势的变化过程,并分析了阴极极化的原因和限制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MnO2在碳纸表面的沉积是阴极极化的主要原因,而溶液流动可以明显降低极化程度;将高锰酸钾溶解在缓冲溶液中可以进一步降低阴极H+浓差极化;(2)根据极化曲线可以推断,影响电池输出功率的决定性因素应是微生物代谢反应速度和微生物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速率;(3)随外电阻的变化,电池输出功率出现极大值824mW/m2,相应外电阻为300Ω左右,这与通过I-V关系曲线推导得到的电池内阻(284±18)Ω相吻合;(4)pH值和高锰酸钾浓度对电池阴极电极电势的影响符合Nernst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高锰酸钾 极化曲线 Nemst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改性H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表征及活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跃利 于慧征 +3 位作者 罗立文 孙琳琳 夏道宏 吕仁庆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1-202,217,共3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铈含量的HZSM-5分子筛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XRD、比表面积、NH3-TPD等方面的表征。结果表明,铈在HZSM-5分子筛表面的存在形态与它的含量有关。含量较低时,主要以无定形高分散态的形式存在;含量较高时,生成结...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铈含量的HZSM-5分子筛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XRD、比表面积、NH3-TPD等方面的表征。结果表明,铈在HZSM-5分子筛表面的存在形态与它的含量有关。含量较低时,主要以无定形高分散态的形式存在;含量较高时,生成结晶态的CeO2。稀土Ce浸渍处理引起了催化剂比表面积的下降,并使催化剂的酸强度由弱酸逐渐向中强酸方向偏移。在有供氢剂甲醇存在的催化裂化脱硫醇反应中,Ce的掺入提高了HZSM-5催化剂的活性,当CeO2质量分数为1.5%时,异丁硫醇的转化率可达到9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分子筛 CEO2 表征 活性 异丁硫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过程中的氮化学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于道永 徐海 阙国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46-2151,2159,共7页
从流化催化裂化待生催化剂中含氮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和生成机制、再生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转化途径以及降低再生过程中氮氧化物排放的相应控制措施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过程中的氮化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 流化催化裂化 催化剂 再生 氮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固定床Raney Ni催化剂的苯加氢活性及耐硫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会吉 张津林 +1 位作者 白锐 刘晨光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53-658,共6页
将新型固定床Raney Ni催化剂应用于苯加氢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氢气压力、液态空速、氢与苯的摩尔比及催化剂预处理温度对苯加氢反应的影响,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了200h连续运转,并与负载型Ni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 将新型固定床Raney Ni催化剂应用于苯加氢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氢气压力、液态空速、氢与苯的摩尔比及催化剂预处理温度对苯加氢反应的影响,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了200h连续运转,并与负载型Ni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固定床RaneyNi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活性金属Ni比表面积,当氢与苯的摩尔比为6:1时,在80~120℃、0.5~1.0MPa、液态空速2.0h^-1的缓和条件下即可实现苯的完全转化。新型固定床Raney Ni催化剂具有较好的耐硫性能,每毫升催化剂可耐受8001μg的硫,远优于负载型Ni催化剂。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结果表明,硫、氯等杂质吸附中毒及反应温度过高使Ni晶粒聚结是新型固定床Raney Ni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ey镍催化剂 固定床 苯加氢 耐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胶体晶体制备方法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倩 董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6-18,共3页
SiO2 胶体晶体制备过程的研究是许多新型功能材料发展的基础 ,对人们进一步了解物质在纳米、微米尺度的许多特殊性质也将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SiO2 胶体晶体制备方法的进展。
关键词 二氧化硅胶体晶体 制备 进展 三维自有序组装 重力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存在时镧改性HZSM-5催化剂对噻吩转化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立文 于慧征 +2 位作者 孙琳琳 夏道宏 吕仁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5,共6页
探讨了在甲醇存在时,La改性HZSM-5(硅铝摩尔比为25)分子筛催化剂对噻吩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的催化脱硫转化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反应温度、甲醇含量、La负载量、质量空速等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以下的结论:只有在350℃以上时,噻吩有比... 探讨了在甲醇存在时,La改性HZSM-5(硅铝摩尔比为25)分子筛催化剂对噻吩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的催化脱硫转化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反应温度、甲醇含量、La负载量、质量空速等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以下的结论:只有在350℃以上时,噻吩有比较好的转化效果,在HZSM-5(或La-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噻吩的转化率与硫化氢的产率分别达到了30.5%(或51.0%)、8.0%(或18.0%)以上,同一温度下或在同一甲醇浓度时,在La-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噻吩的转化率与硫化氢的产率比在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分别高许多;含活性氢物质甲醇的浓度是甲醇与溶剂苯的体积比为0.5时,在HZSM-5(或La-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噻吩的转化率与硫化氢的产率分别达到了最大值15.3%(或51.3%)、6.5%(或18.1%)。掺镧的HZSM-5催化剂对噻吩的催化转化有促进作用,掺镧量为1.0%时噻吩的转化率和硫化氢的产率分别达到了51.3%和18.1%;质量空速对噻吩的催化转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噻吩在催化剂床层上的停留时间,质量空速为14.4h?1比较合适,因为无论有无甲醇存在,在此空速下在HZSM-5或La-H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都分别出现了最高的噻吩转化率与最高的硫化氢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 ZSM-5 分子筛 La改性 脱硫 转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离子液体BPBF_4为溶剂合成六羧基双核酞菁钴 被引量:2
20
作者 逯贵广 丁磊 +2 位作者 项玉芝 夏道宏 周玉路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7-420,508,共5页
以偏酐、均酐、尿素、六水合氯化钴为原料,钼酸铵为催化剂,室温离子液体BPBF4为溶剂合成了六酰胺基双核酞菁钴(CoBPcN6),采用正交实验对影响六酰胺基双核酞菁钴收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BPBF460 mL,n(均酐)/n(尿素)=50,反应温... 以偏酐、均酐、尿素、六水合氯化钴为原料,钼酸铵为催化剂,室温离子液体BPBF4为溶剂合成了六酰胺基双核酞菁钴(CoBPcN6),采用正交实验对影响六酰胺基双核酞菁钴收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BPBF460 mL,n(均酐)/n(尿素)=50,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2 h为最佳条件。将CoBPcN6进一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六羧基双核酞菁钴,并通过IR、UV-Vis、1HNMR、元素分析等进行了表征。与常规液相法相比,使用室温离子液体为溶剂,不仅避免了使用传统有机溶剂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且重复利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羧基双核酞菁钴 合成 BPBF4 绿色化学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