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石油溶液到碳质中间相——Ⅰ.石油胶体溶液及其理论尝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生华 刘晨光 +1 位作者 梁文杰 朱亚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5-60,共6页
石油溶液是以沥青质为胶束中心,胶质为溶剂化层,瓦斯油分为分散介质的胶体分散体系。形成沥青胶束的作用力为偶极相互作用、电荷转移作用和氢键作用,它们的实质是酸碱相互作用。石油胶体溶液具有胶体分散体系的一般特征。应用DLVO理论... 石油溶液是以沥青质为胶束中心,胶质为溶剂化层,瓦斯油分为分散介质的胶体分散体系。形成沥青胶束的作用力为偶极相互作用、电荷转移作用和氢键作用,它们的实质是酸碱相互作用。石油胶体溶液具有胶体分散体系的一般特征。应用DLVO理论和空间稳定理论能够解释石油胶体溶液的物理结构和一些行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溶液 碳质 中间相 胶体分散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石油溶液到碳质中间相——Ⅲ.抑制生/结焦的物理化学 被引量:8
2
作者 李生华 刘晨光 +1 位作者 梁文杰 朱亚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2-76,共5页
在石油热转化过程中,沥青质经由第二液相和碳质中间相转化为焦。缩聚沥青质构成物理第二液相,新生沥青质构成化学第二液相。维持活性氢的可得性,保持体系的芳香性储备,阻止碳质中间相的融并或第二液相的聚集是抑制石油热转化体系中生/... 在石油热转化过程中,沥青质经由第二液相和碳质中间相转化为焦。缩聚沥青质构成物理第二液相,新生沥青质构成化学第二液相。维持活性氢的可得性,保持体系的芳香性储备,阻止碳质中间相的融并或第二液相的聚集是抑制石油热转化体系中生/结焦的重要物理化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溶液 碳质 中间相 结焦 热转化 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馏分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20
3
作者 罗雄麟 李瑞丽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23,共9页
依据石油馏分加氢脱硫按一级反应动力处理时反应速率不断减慢和存在极限脱硫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快慢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将石油馏分中的硫化物分成快反应部分、慢反应部分和不反应部分。用轻重不同的四种原料油的加氢脱硫动力学数据验... 依据石油馏分加氢脱硫按一级反应动力处理时反应速率不断减慢和存在极限脱硫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快慢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将石油馏分中的硫化物分成快反应部分、慢反应部分和不反应部分。用轻重不同的四种原料油的加氢脱硫动力学数据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本模型在预测脱硫率时明显地优于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馏分 加氢脱硫 反应动力学模型 加氢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A的石油资源开发效率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安贵鑫 彭修娟 张在旭 《工业技术经济》 2009年第1期65-68,共4页
本文在对石油开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石油企业开发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DEA方法为基础提出了石油企业开发效率评价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评价结果表明,方法科学有效、实际可行,为石油开发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石油开发 效率评价 DEA模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石油溶液到碳质中间相——Ⅱ.石油溶液热转化过程中的相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生华 刘晨光 +1 位作者 梁文杰 朱亚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1-65,共5页
石油热转化过程包含由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相态分离与转化。第二液相的出现是相变化的初级阶段,碳质中间相的形成是相变化的中间阶段,焦的形成是相变化的高级阶段。与沥青质和碳质中间相类似,第二液相也是一种溶液度类物态,其工作定义为... 石油热转化过程包含由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相态分离与转化。第二液相的出现是相变化的初级阶段,碳质中间相的形成是相变化的中间阶段,焦的形成是相变化的高级阶段。与沥青质和碳质中间相类似,第二液相也是一种溶液度类物态,其工作定义为甲苯(或苯)不溶而为喹啉(或吡啶)可溶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溶液 碳质中间相 热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望机会损失在石油勘探决策中的应用
6
作者 蔡福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8,共2页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 5种勘探决策策略 ,并引入期望机会损失概念 。
关键词 期望机会损失 石油勘探决策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外文核心期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晓鸣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9-70,共2页
阐述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外文核心期刊的确定意义、理论依据及过程,讨论依据《中图法》分类体系的工程技术学科核心期刊确定方法的特殊性。
关键词 油气工程 核心期刊 文献计量学 外文期刊 期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图书馆期刊利用研究及其对馆藏建设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冬梅 刘晓鸣 钟克礼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6-98,共3页
介绍国外大学图书馆期刊利用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方法,论述期刊利用研究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指导作用,探讨开展期刊利用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期刊利用 馆藏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小波分析和反演方法联合去除随机噪声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波 印兴耀 +1 位作者 吴国忱 张广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35-641,共7页
在时空域用反演法衰减地震噪声,虽能避免预测滤波的缺陷和保持信号振幅,但在处理剖面中噪声仍然存在,而且一些有用信息丢失了。本文通过分析信号与随机噪声的频率犄性及在不同信噪比情况下噪声对滤波器的影响,研究了小波变换域中的... 在时空域用反演法衰减地震噪声,虽能避免预测滤波的缺陷和保持信号振幅,但在处理剖面中噪声仍然存在,而且一些有用信息丢失了。本文通过分析信号与随机噪声的频率犄性及在不同信噪比情况下噪声对滤波器的影响,研究了小波变换域中的庆演去噪情况,提出分频反演去噪方法。在处理参数相同的情况下,该方法的去噪效果比一般反演法要好,地震剖面中有更多的信息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这为解释工作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模型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应用效果证明,该方法是实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 小波变换 随机噪声 信噪比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双重介质广义流动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同登科 姜东梅 王瑞和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6-60,共5页
对于碳酸盐油藏和低渗油藏的渗流问题 ,传统的研究方法都是假设地层渗透率是常数 ,这样的假设 ,对于地层渗透率是压力敏感的情况 ,对压力的空间变化和瞬时变化将导致较大的误差。本文研究了应力敏感地层中双重介质渗流问题的压力不稳定... 对于碳酸盐油藏和低渗油藏的渗流问题 ,传统的研究方法都是假设地层渗透率是常数 ,这样的假设 ,对于地层渗透率是压力敏感的情况 ,对压力的空间变化和瞬时变化将导致较大的误差。本文研究了应力敏感地层中双重介质渗流问题的压力不稳定响应 ,不仅考虑了储层的双重介质特征 ,而且考虑了应力敏感地层中介质的变形 ,建立了应力敏感地层双重介质的数学模型 ,渗透率依赖于孔隙压力变化的流动方程是强非线性的 ,采用Douglas Jones预估 校正法获得了只有裂缝发生形变定产量生产时无限大地层的数值解及定产量生产岩块与裂缝同时发生形变时无限大地层的数值解 ,并探讨了变形参数和双重介质参数变化时压力的变化规律 ,给出几种情况下典型压力曲线图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流动分析 变形双重介质 数学模型 非线性 油藏渗流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方案对比 被引量:41
11
作者 李玉星 彭红伟 +2 位作者 唐建峰 邓雷颖 王风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1-104,共4页
大口径、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的泄漏检测和定位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结评价了用于天然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和安全预警的各种技术方案,讨论了其基本原理、适用范围、技术成熟度、优点和缺点以及工程应用情况;采用灵敏度、定位精度... 大口径、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的泄漏检测和定位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结评价了用于天然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和安全预警的各种技术方案,讨论了其基本原理、适用范围、技术成熟度、优点和缺点以及工程应用情况;采用灵敏度、定位精度等7项技术指标对各种泄漏检测方法进行了评价和对比。目前,音波泄漏检测技术和分布式光纤泄漏检测技术由于具有诸多方面的优点,是近年来国内外泄漏检测技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这两种技术已初步应用于实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重点对这两种泄漏检测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所能达到的技术指标、优、缺点以及工程案例进行了详细讨论、分析和对比,可为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和安全预警系统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泄漏 检测 方法 对比 分布 光纤 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渣油中沥青质胶粒缔合状况初探 被引量:30
12
作者 刘东 王宗贤 阙国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1-284,共4页
The hydrogen bond of asphaltenes in Liaohe,Gudao and Shengli vacuum residues is studied by use of in situ FT IR spectroscopy, and the strength of hydrogen bonding in different sample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o... The hydrogen bond of asphaltenes in Liaohe,Gudao and Shengli vacuum residues is studied by use of in situ FT IR spectroscopy, and the strength of hydrogen bonding in different sample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obsorbtivity of hydrogen bond in IR spectra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ength of Liaohe is bigger than that of Shengli while the strength of Shengli is bigger than that of Gudao At the same time, a concept of "Association Index" is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alphaltenes in Liaohe, Gudao and Shengli vacuum residues is studied by using benzene and nitrobenzene as solvents respectively, the bonding conditions of asphaltene molecules solved in benzene is calculated and expressed through the "Association Index" After comparing the front two results and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carried out previously we inferred that the function of hydrogen bonding is one of the main fact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sphalt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沥青质胶粒 缔合状况 红外光谱 分子量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北坡下切谷—低位扇沉积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杨道庆 邱荣华 +1 位作者 赵追 姜在兴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5-490,共6页
杨道庆 ,邱荣华 ,赵追 ,姜在兴 .泌阳凹陷北坡下切谷—低位扇沉积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5 ) :4 85~ 4 90  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 ,在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孙岗地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中识别出 4个三级层序 ... 杨道庆 ,邱荣华 ,赵追 ,姜在兴 .泌阳凹陷北坡下切谷—低位扇沉积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5 ) :4 85~ 4 90  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 ,在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孙岗地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中识别出 4个三级层序 ,其中在层序 、层序 低位域中识别出下切谷—低位扇沉积体系。下切谷充填物在地震反射结构、沉积结构、沉积序列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特征 ,文中总结出该区缓坡扇三角洲平原—下切谷—低位扇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断陷陆相湖盆边缘地带发育的下切谷在成因上有自身的特点 ,其形成受到构造沉降和湖平面下降的共同影响。研究下切谷、低位扇对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文中还指出与该层序模式相关的 4种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下切谷 低位扇 沉积体系 油气勘探 斜坡带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核磁共振测井T2谱划分裂缝型储层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召成 孙建孟 +2 位作者 耿生臣 张玲 史建忠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1年第4期113-118,共6页
应用核磁共振测井T2谱划分储层类型的关键是T2截止值的确定。提出了先通过压汞等实验手段或测井间接计算确定束缚水饱和度 ,然后在核磁共振测井图上直接确定T2截止值的方法。胜利埕北 30 2井的灰岩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资料一方面为提出... 应用核磁共振测井T2谱划分储层类型的关键是T2截止值的确定。提出了先通过压汞等实验手段或测井间接计算确定束缚水饱和度 ,然后在核磁共振测井图上直接确定T2截止值的方法。胜利埕北 30 2井的灰岩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资料一方面为提出的方法验证了可行性 ,另一方面表明束缚水饱和度和T2截止值随样品不同而变 ,多数情况下不能简单地用一个T2截止值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 ,总结了应用核磁测井解释孔隙类型的解释模式 ,并通过应用实例证明在核磁测井孔隙类型解释的基础上可应用核磁测井进行裂缝性储层的储层类型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截止值 束缚水饱和度 压汞实验 核磁共振实验 测井 裂缝型储层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组合ERT图像重建算法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肖理庆 邵晓根 +2 位作者 李子龙 石天明 张亮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5-311,共7页
针对目前电阻层析成像图像重建算法存在成像精度较低的问题,以及为了满足应用于多相流领域的精度要求,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组合算法,将线性反投影算法、修正的牛顿-拉夫逊类算法与区间剖分引入遗传算法种群初始化操作中,同时为了改... 针对目前电阻层析成像图像重建算法存在成像精度较低的问题,以及为了满足应用于多相流领域的精度要求,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组合算法,将线性反投影算法、修正的牛顿-拉夫逊类算法与区间剖分引入遗传算法种群初始化操作中,同时为了改善单纯遗传算法局部搜索能力差与未成熟收敛的问题,将粒子群算法引入遗传算法变异操作中。实验结果表明组合算法效果明显优于线性反投影算法,修正的牛顿-拉夫逊类算法,有效克服了遗传算法早熟收敛现象,提高了成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层析成像 图像重建算法 遗传算法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络合萃取法精制直馏柴油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田原宇 姜少华 +1 位作者 谭军 倪红萍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41-43,共3页
针对直馏柴油碱洗脱酸、溶剂脱酸和加氢脱酸精制工艺存在的问题 ,首次采用络合萃取法对直馏柴油进行精制 ,可同时获得精制直镏柴油和环烷酸产品。实验室研究表明 ,本方法流程简单 ,无废液排放 ,精制柴油质量达到GB2 52— 77质量标准。
关键词 直馏柴油 络合萃取 脱酸 精制 炼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瞬变电磁场的有限差分正演计算 被引量:38
17
作者 宋维琪 仝兆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51-756,共6页
文中研究的 3D地电介质时间域电磁场的有限差分计算方法 ,激发源为水平电偶极子 ,并且向地下供以交变电流。经分析研究和不同模型的试算表明 ,其结果稳定、可靠 ,精度较高 ,计算速度快。该计算结果为
关键词 3D瞬变电磁场 有限差分 定解条件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度法全波场模拟及其水平慢度积分的实现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繁昌 印兴耀 赵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7-602,共6页
叠前地震数据的反演需要以某种正演算法为基础。本文从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采用慢度法计算层状介质的叠前地震记录。同反射率法一样,慢度法也能够提供地震波场的完全解,包括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形成的一次波、多次波和转换波信息,而且... 叠前地震数据的反演需要以某种正演算法为基础。本文从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采用慢度法计算层状介质的叠前地震记录。同反射率法一样,慢度法也能够提供地震波场的完全解,包括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形成的一次波、多次波和转换波信息,而且其中间结果容易解释。具体实现步骤为:①通过傅立叶变换和汉克尔交换将本构方程和弹性动力学方程变换到频率-慢度域;②在频率-慢度域得到反射、透射系数矩阵递推公式;③分别对频率和慢度进行积分变换得到时-空域的地震道集。文中还讨论了慢度积分计算中解的稳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地震数据 慢度法 水平慢度积分 全波场模拟 地震波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过程中岩石电性变化规律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维琪 关继腾 房文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57-762,共6页
本文利用注水驱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岩电—相驱过程中岩石电阻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水淹过程中岩石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上为“S”型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U”型曲线仅是“S”型曲线的一种特例。本文通过数... 本文利用注水驱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岩电—相驱过程中岩石电阻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水淹过程中岩石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上为“S”型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U”型曲线仅是“S”型曲线的一种特例。本文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油藏储渗性质和注入水电阻率对曲线形态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水驱 岩石性质 电阻率 含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中旋涡诱发圆柱振动时的脉动升力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卢家才 谢正武 +2 位作者 王妍芃 林宗虎 王弥康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6-80,共5页
一定条件下 ,垂直上升矩形截面管内的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水平布置的圆柱时 ,圆柱在与来流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受到了脉动升力的作用。本文在 1.6× 10 4到 6 .0×10 4的 Re数范围和 0到 0 .32的来流含气率范围内 ,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定条件下 ,垂直上升矩形截面管内的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水平布置的圆柱时 ,圆柱在与来流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受到了脉动升力的作用。本文在 1.6× 10 4到 6 .0×10 4的 Re数范围和 0到 0 .32的来流含气率范围内 ,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 ,流体工质为由空气和水混合而成的泡状流 ,采用弹性梁 -电阻应变式小力值传感器来测量圆柱受到的脉动升力 ,利用计算机对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连续采集 ,采集频率为5 0 0 Hz。对由实验得到的脉动升力数据进行自功率谱分析 ,得出在两相流中只有在小于 0 .10~ 0 .12的来流含气率范围内 ,圆柱后部才会形成涡街 ,且此时的 Strouhal数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而增大 ;由脉动升力数据的均匀方根值算出脉动升力系数 C′L发现小 Re数时 C′L 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而增大 ,而在大 Re时 C′L 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先稍下降后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圆柱 脉动升力 涡街 旋涡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